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青岛 老照片的回忆 ②
2018-02-11 

  一张照片,一段历史,一个故事,都将成为每个青岛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老照片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真实地记录了青岛的社会发展历程、百姓生活变迁、城乡风貌更新,是历史的缩影和见证。

在收集到的这些老照片里,真实的反映了在那个时期青岛的生活状况。而如今的青岛:已经褪去了黑白的色调,迎来了多彩的画面,在一步一步的向前发展着。过去的回不去、现在的要珍惜,不管它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它永远都是我们的家乡......

每一个城市,都是一本永远也写不完的小说。而每一本的小说里:也都弥漫着一种城市特有的风情与风味。

   ▼青岛栈桥:拍摄于1890年,那时候的栈桥尽头上,还没有建造回澜阁。

  ▼《渔民和帐篷》:拍摄于1910年。

这是在太平路上的栈桥海边附近。

   ▼青岛观象山下拉洋车的车夫。

拍摄于1910年。

   ▼这是刚建成不久的基督教堂。

拍摄于1910年。

   ▼海滨旅馆:现为南海路23号。拍摄于德占时期。现为青岛城市建设集团办公楼,

   ▼胶澳总督府:拍摄于德占时期。建国后为青岛市政府所用,现为青岛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与市政协的办公驻地。

   ▼繁华的'中国城'大鲍岛:

拍摄于德占时期。

   ▼嫩江路一号的中纺大院里建有六栋日式别墅,上世纪日本侵入青岛,这里曾是入侵青岛日本海军陆战队高级军官官邸。在抗战胜利后的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三日,原国民党政府接收了日本人在中国经营的各种纺织印染厂,并将其组建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这里便成了纺织企业高级职员宿舍。新中国成立后,来自各地的纺织行业骨干被分配到这里,一栋别墅住着四户人家,六十多年过去了,这个大院也成为了中国纺织历史的见证地。


1946年的辽北路、嫩江路西北角。

   ▼这是在2016年11月,在辽北路与嫩江路路口的西北角所拍摄的照片。

   ▼辽宁路是一条工商业发达的老街区。其位于市北区的西北部,是市北区的商业中心之一,是青岛市的一条交通枢纽,也是青岛市著名的小鲍岛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性的道路。也是仅次于当时中山路的第二个商业中心。

辽宁路在青岛建置初期是一条可通过往骡马车的土路,日本在第一次侵占青岛的时期进行了扩、修建,因当时日本将贮水山称为若鹤山,故将山下之路叫作:若鹤町一丁目、二丁目,并将此街道辟为日本人经商和居住的密集地带。中国政府当时在收回青岛之后,接收政府为奉系的东北军,于一九二三年改为奉天路,一九二九年再次更名为辽宁路。日本二次侵占时期的一九三八年改称为奉天路,一直到抗战胜利之后的一九四六年,又恢复名称为:辽宁路。

   ▼青岛栈桥位于游人如织的青岛中山路的南端,桥身从海岸探入如弯月般的青岛湾深处。桥身供游人参观并在此停靠旅游船,由此乘船可全方位的观看海上青岛。

  ▼青岛老街:中山路。

   ▼青岛老街:在中山路中段三角地波螺油子,有一家回民开的饭店:馅饼粥!做的东西很纯正。

  ▼青岛天主教堂:拍摄于1946年。

【摄影:Thomas H. Hahn】

   ▼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部分报道称:圣爱弥尔教堂),是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塔身高56米,是当年建国前山东省最高的建筑。

   ▼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堂内大厅高处18米,宽敞明亮,顶棚悬有七个大吊灯,后方设有祭台,配之穹顶的圣像壁画,堪称庄严美观。可容纳教徒千人,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中山路北段:现在的中山路与北京路交叉口,左边不远处的最高建筑物是当时的青岛国货公司。

  ▼广西路:老青岛的一条老马路。

   ▼海滨公园:1929年我国著名园艺家葛敬应先生根据抱岸环海的自然环境,依势造型而修建。

建国后更名为:鲁迅公园。

  ▼站在肥城路上远眺天主教堂。

   ▼坐落于黄台路上的日本高等女子学校,建国后更名为:青岛医学院。

  ▼胶澳总督府:

建国后更名为:青岛迎宾馆。

  ▼贵州路上的胶济铁路管理局办公楼。

建国后更名为:铁道部青岛铁路分局。

  ▼大名鼎鼎的青岛栈桥,那时候游玩的人确实有点儿少啊!

  ▼1948年的青岛:那个时候的青岛还不算是太发达,但是青岛处于沿海地区,跟西方文化接触比较早,现代化的程度还算是相当高的。那时候青岛的房子都很漂亮,但山水也同样很美,让人无限的向往。

这里一座白色的大厦,不是很高,但是体积相当的庞大。最重要的是样子设计得很美观,有着很浓郁的现代之美,让人们看上去有一种明亮艳丽的感觉。即使放到现在来看,同样不会觉得落后。

   ▼广西路这里盖的房子都是比较西方化的,在当时这种房子那可是很新潮的,能够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当时的大街上连单车都很少,大部分人都还是步行的。

   ▼很多的房子矗立在海边,跟现代化的建筑没多大差别。水面荡漾着密集的波纹,有很多的船只飘荡在水面之上,只是不知道他们是在干什么呢?

   ▼这里是青岛德县路小学,也是当时的教会学校,学校建筑也都是比较西方化的。不少的人正在这里集合,看样子好像是在升旗。这一路的场景看过去,感觉像是到了欧洲小镇

   ▼青岛第二海水浴场:海岸边有不少的泥沙,被海浪轻微的冲击着。在这里的房子也都比较稀疏,加上大海和天空的辽阔,让人生出一种苍茫的感觉。

   ▼从包头路往贮水山看过去,108级台阶顶端的那座大庙清晰可见。

  ▼站在现在的包头路上远眺大庙山

  日本侵占青岛后,于一九一七年,在武定路上建设了第一寻常小学,校舍很大,这所学校可容纳两千多名学生,是青岛五所日本小学中规模最大的一所,正门设在目前的武定路上,学校附设的大运动场则面向德平路。进入正门则是一座U字形教学楼,高大气派,具有日本近代复兴式风格的校舍建筑,教学楼之外,有大礼堂和体育场,学校一直办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结束。后来成为胶澳中学和山东大学作为校舍来使用。解放后由市委接管,成为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抗美援朝结束后,志愿军的一支部队回国后,来到青岛时就驻守在这里,党校随之迁走,作为青岛警备区司令部。

日本人建设的寻常学校。

   ▼在1948年时期,青岛的浙江路上,行人、摊贩与外国人混杂在一起。

   ▼1948年时,在青岛中山路与湖北路交叉路口上指挥交通的警察。


   ▼1948年时,在青岛太平路上的天后宫等待揽客的人力车夫。

  ▼建国初期青岛中山路中段的街景。

  ▼建国初期的青岛栈桥。

  ▼建国初期的青岛第一体育场。

  ▼建国初期的青岛第一海滨浴场。

  ▼建国初期的青岛海滨浴场凉亭。

  ▼建国初期的青岛海滨公园望海亭。

  ▼建国初期的青岛栈桥。

   ▼曾经坐落于中山路与胶州路口的青岛国货公司,在九十年代初被拆除。

  在青岛说起大窑沟,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上了点儿年纪的老青岛,说起中山路,说起上街里,总免不了要提及大窑沟。这些年,提到大窑沟的话题也越来越少了,中山路商业街没落了,上街里买铅笔已成为过去,大窑沟也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话题,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很多年轻人,外来人,压根就不知道大窑沟,眼看着大窑沟即将从青岛的历史记忆中消失。

从堂邑路的方向往南看:大窑沟济南路、中山路的三岔路口,中间为日商胶澳电气事务所大楼。

   ▼大窑沟:坐落在青岛市中山路的最北头,这个十分乡土气的名字是从德国人占领青岛后才有的,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称呼这一带为大窑沟。

   ▼从时间上来分析:应该是首先有了大窑沟,到后来才有的市场一二三路。正如人们所知:市场三路是在日本人击败德国人第一次占领青岛(1914年)后建造的。自从有了市场三路以后,大窑沟就没有了沟的原来样子了,把一个既没沟也没窑的路口广场继续叫做大窑沟,又叫了一百多年,必有它的道理。从大量的日商进驻聊城路、市场三路后,建设了堂邑路两侧的邮政局,日商洋行及株式会社,以及大窑沟最显眼的胶澳电气事务所等高大建筑。尤其日商在市场三路建设了最大的零售商场劝业场,即后来的人民市场,市场三路成了集百货、南北干果、干鲜海货、油盐酱醋茶的销售旺地。市场三路也成为仅次于中山路的商业街。但都没有替代大窑沟的地标作用,也没有人能改变大窑沟的地名,大窑沟就这样代代相传至今。

   ▼大窑沟被人们传叫了一百多年,至今还称为大窑沟,大窑沟许多年的地理功能是分不开的。青岛市开埠以来,许多老地名已经改名换姓被人们遗忘了。

   ▼现市场三路:原本就是横贯东西的孟家沟,此沟起自于市工人文化宫的原第三公园,沿现市场三路顺势而下,经过大窑沟铁路桥洞入海。从市场三路东头接聊城路的高台阶也能想象得出,当时连接聊城路的这一段路应该是填沟而成。市场三路应是原孟家沟沟底,沧口路则在沟的南沿,大鲍岛东山北麓,从市场三路和沧口路青岛著名的三条大台阶来看,这条沟应该很深。市场一路、二路、三路经过烧窑用土,再加上原孟家沟大量用土回填,大大降低了孟家沟北沿的高度,形成一个缓坡,便形成现在市场一二三路的样子。以后虽不见孟家沟的原貌了,但孟家沟加上规模一时的机械化大窑,大窑沟的名字就这样叫了下来。

   ▼大窑沟市场三路青岛人民商场门前,集市上的瓷器摊儿。这里的行人也很多,可以说是摩肩接踵,跟现在的一些闹市也没有多大的区别。

   ▼坐落于市场三路上的青岛人民商场,在当时也是属于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

  据此来看:大窑沟一直都是作为青岛市内外交通总站的地位,发挥着地理优势的作用。建国初期的几年,还作为青岛汽车总站有发往崂山、李村、东瀛的市郊车。同时也是连接市内各区的交通枢纽,这里有大窑沟至中山公园的、大窑沟至四方、大窑沟至沧口、大窑沟至台东镇线路的车都是从这里始发。大窑沟至中山公园的6路线,曾经多年被评为青岛公交战线的模范青年服务线,驾驶员售票员一色的俊男靓女共青团员,车辆用的是从捷克进口的柴油车,停在大窑沟车站前,非常的壮观。在济南路口的大窑沟车站前,有等车上公园的,也有等车回台东、四方、沧口、李村一代的,有各地来中山路购物在此上下车的,这里常常是人头攒动十分热闹。到夏季游园时的季节,这里更是人多车少,等车的人往往要等很长时间,铁路桥洞旁的公共厕所也就人满为患(当时中山路仅有的三大公厕之一,其余两家一是栈桥公厕,一是四方路大茅房),女厕所更是时常排起了长队,等待入厕。溢出的小便顺着台阶流向桥洞子,熏得路人掩鼻而过,这在当时也是习以为常的事了。


大窑沟车站的旧貌。

   ▼大窑沟之所以和中山路、栈桥同样的出名,是与大窑沟汽车站有着绝对的关系,早年的青岛人知道栈桥的,知道中山路的,必定也知道大窑沟。倘若栈桥是指中山路南端通向大海的标志性景点,那大窑沟就是中山路最北端迎送上街里、逛青岛人群的集散地之一。

   ▼大窑沟是个有五条大马路而组成的交会点,有中山路、济南路、市场三路、堂邑路、冠县路交汇于此,通往冠县路和莘县路小港需穿过胶济铁路的铁路桥洞。构成这五条路口的大窑沟,几乎有半个体育场大,这也是岛城最大的交叉路口,一百多年来,因其交通枢纽的重要性,周边建筑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几乎还是老样子。因市区东西快速路二期,城市西部的交通对接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大窑沟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大窑沟变成了几条高架桥下的桥洞子,失去周边商机的同时,也失去了大窑沟的宏伟雄姿,今后能不能保住大窑沟的地名就难说了。

现在纵横交错的高架桥从大窑沟的上空穿越,大窑沟汽车站也已站去人空,曾经最繁华的市场三路,虽经改建成韩国商业街,但也不聚人气,终于萧条;曾经主宰青岛的金融街馆陶路,也因计划经济时期无需那么多的机构另作他用;济南路因其以土产五金为特点,坚持到二十世纪末,现也已大多改换门庭,成了仓库;附近的谦祥益也早已风光不再,还不及台东夜市红火;加上名扬全国的改革开放的表率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退路进市,挪到了聊城路,大窑沟便成了人们忘却的'弃儿'。大概为了不致造成大窑沟的路阻,跑大窑沟的各线路公交车也挪到了馆陶路。胶州路、莘县路,只剩下了6路221路公交车打那儿路过,而且即停即走,人气不在的大窑沟着实冷清多了。

这次东西部快速路、西部快速路和环胶州湾高速在大窑沟上空对接,拆掉了一大批大窑沟周边老建筑,大窑沟会不会成为恍惚交错的高架桥下遗忘的角落,人们不再光顾大窑沟的同时,大窑沟这个地标会不会也随之淡出人们的视野,淡出青岛的历史,恐怕也是已在预料之中的了。

   ▼如今时光匆匆的过,中山路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老店拆的拆,关的关,曾经热闹的街里变得萧条,而童年记忆里的画面,也在不知不觉中褪色了......

   ▼在青岛人的眼中,中山路其实不仅仅局限于这条南北走向的街道。而是以此为中心标点,向东西方向延展1000米左右的大范围。而中山路上的这座过街天桥,则是贯穿东西南北的枢纽之一。

   ▼一直认为:想要一览中山路的全貌,最好的地点就在天桥上。因为这里,不仅能看到近处这些保留完整的老建筑,还有和老城区一街之隔,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传统和现代的冲突感,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了。

   ▼已是隆冬时节,道路上的行人和游客都变少了。街道和建筑都被笼罩在一层薄薄的冬雾里,倒是多了几分过去的味道。七分真,三分假的,让人有些恍惚,以为自己又回到了若干年前的那个冬天。

   ▼曾经最爱去环球文化体育用品店买开学用的文具;捏着一张薄薄的绿色电影票,去中国电影院看电影;然后再去四方路的狗不理包子、或者是春和楼的蒸饺,最后在百盛、东方国贸溜达一圈,就心满意足的回家了。

   ▼然而,镜头一转。不远之处的高速路上,行驶着的人潮车流,又不禁让人清醒过来。如今这里密集的高架桥,从某些角度看上去,竟有点像重庆。

'中山路,到底是和以前不一样了。'

   ▼作为曾经与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齐名的青岛老街中山路,这里自然也有着不少的老字号商铺。

而作为老字号的: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手戴亨得利,吃饭劈柴院,有病宏仁堂,听戏上华乐。这短短的三十个字里面,说的不仅仅是那些老字号的招牌,而且也记录下了当年中山路最辉煌时刻的故事。

   ▼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的老字号茶庄福生德,至今门头上方都写着:西湖龙井茉莉大方,洞庭碧螺珠菊贡尖。

   ▼同样也是开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药店宏仁堂,至今也还在坚持着古训所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而专卖帽子的盛锡福,在生意最火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创下了一个月卖出二十五万多顶帽子的销售记录。即使现在已不如过去辉煌,却仍有不少老客户前来购买。

   ▼原来的钟表店亨得利,曾经是专卖名牌表的老字号,而现在眼镜也成了主要的售卖产品。

   ▼相比较以上那些老店,海滨食品则显得年轻了些。可以说到买海鲜礼盒送人什么的,不少青岛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里,也只认这里。

当然,这里还有很多知名或者无名的老店和小铺,但无论曾经的它们是怎样,如今能够依然屹立在中山路上,若不是有着过硬的品牌支撑,那便是因为心中的那份执着,所以才还在坚持着......

   ▼劈柴院:被不少青岛人称为江宁路。说起这里,不少人对它是又爱又无奈。

爱是因为:这里曾经代表着中山路上老青岛最具权威的美食和最地道的老味道。无奈是因为:现在的劈柴院,真的只剩下情怀以供人怀缅了。

   ▼冬天的劈柴院,因为游客的减少,而变得少了几分热闹,却多了几分市井的烟火气。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的游客来到此处,只是为了一品传说中最老青岛的味道,却往往悻悻而归。

   ▼李家饺子楼已经关门很久了。只剩下了门口张贴着的这张旧报纸,上面写着:百年饺子楼,全球寻买主!

   ▼只是纵使寻得了新的买主,可这百年的老味道还能回得来吗?🤔

   ▼或许是不到饭点儿的缘故,高家锅贴店内的食客也不太多。

   ▼倒是这家豆腐脑店的生意一如既往地红火。原以为过了早餐点儿,这里就会关门了,没成想:还是有不少的人在此就着肉火烧,喝着豆腐脑。

  ▼江宁会馆里经常有各类的演出。

   ▼正在江宁会馆里演出的传统吕剧《小姑贤》,是我同学所属的青岛市七彩风吕剧团的成员之一:这是宋跃文在演出。🤠

  ▼始建于1902年的劈柴院,或许对于外地人而言,只是一条小吃、风情街而已。然而在青岛人的眼中,这里不仅是青岛市井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一处留下无数人记忆的街道。这里是外地人眼中的劈柴院,也是青岛人心中的江宁路。

   ▼老城,忘了?忘不了!

青岛老街中山路的魅力不仅仅是那条街上的建筑、老店、美食。还有隐藏在路道两边深处的老城区。

   ▼四方路、黄岛路、高密路、芝罘路、博山路、济宁路......

这一条条老街道,是无数人少年时期上放学必经的小路,也是许多青年人深夜撸串喝酒聚会的场所。

   ▼这里见证了无数中年人或者是平凡或者是不甘的点滴岁月,也陪伴了许多老年人直到暮年。


   ▼老青岛人最喜欢吃的呛面馒头,没想到在老城区里还能找的到!

   ▼记忆中的小卖部,即是镶嵌在老楼群里之间,也毫无违和感。

  ▼记忆中的黄岛路,商铺比比皆是。

   ▼老楼外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灌肠,按以前的说法,窗户上晾晒的灌肠越多,就代表着这处住所里住的是大户人家。

已是腊月,灌肠什么的必须都要弄起来了。这是属于老一辈们留下来的风俗,这也是她们最擅长的手艺之一。

   ▼老楼里至今还住着许多人,他们大多是世代都居住在此的青岛老土著,也有一些是来自外地的租房客。身临其中,也仿佛是时空穿梭一般。无论外面是何等的喧嚣和热闹,这里却总是静谧得让人倍感轻松。

   ▼每一层都会有一个公共厕所,早晨要排队使用,做饭洗漱极其不方便。以前总是很嫌弃这些地方,现在再过来看看,竟突然也有点儿怀念了。

   ▼这里随处可见的,也在提醒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这片老城区很快就会被保护起来,好好的修复后恢复原貌,而住在这里的人们也是不得不离开了。

是好事,却也让人叹息!

   ▼就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的人们一样,即使不舍,也不得不离开。毕竟,有些岁月,终究是要告别了的......

   ▼四方路有个大茅房。青岛诗人、《青岛符号》作者王音便曾专门撰文《恶之华:四方路大茅房》,讲述了茅房的变迁,我最早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来四方路一带的,后来又来过多次,对这个大茅房印象深刻的是:因为这里和老台东的邮局一样,成为了人们碰头约会的地标!当年男女一起逛街时,男的往往不愿意走,便在大茅房旁边抽烟,跟女朋友约定在这里集合。据悉:甚至有的商店在报纸上也做大幅的广告:上面不写门牌号,而写成:四方路大茅房对面。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很是出名,咱青岛的苟不理跟它同音不同字,做得最出名的同样也是包子。提到这家老字号,老青岛人都是满满的情怀。如今再到店里,看到的大多数都是一些年纪较长的人了,而且每个人似乎都对苟不理有着深深的情怀。

   ▼苟不理的老板姓孙,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是典型的老青岛人。开店的经历可以说的上是见证了岛城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也正是由于他的各种坚持!馅料、配方、工艺、甚至是门头,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如初,方能守住这不变的老味道。

   ▼四方路18号属于岛城里院较少的四层建筑,特色较为明显,拱形的大门,穿过门洞就是一条狭长的天井。最里面有楼梯通往楼上。据老居民讲:这里当年曾经是一家规模不小的客栈。

据称青岛里院的精髓,当属四方路18号。走进大院,看见一线天的景观,侧面一个三层拱门的入口让人印象深刻。建筑师采用极度对称的建筑方法让整个建筑充满活力与张力,走到四层楼中的每一层都有不同的视觉冲击力,特别是在四层望去,有强烈的接空感,可以看到黄岛路上鳞次栉比的屋顶,以及不远方的教堂双塔。

   ▼这个是建筑系的建筑大师:刘铨法的手笔。刘铨法这个名字其实并不陌生,因为中山路66号的山左银行(今中国银行)以及大学路与鱼山路口的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等地标性建筑,都是出自他的作品。

  ▼2004年,青岛饭店被爆破拆除。

   ▼再来说说老市区的沧口:那些年,三盛楼、沧口锅贴铺的味道,也都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舌尖上,那个时候的生活让人难以忘怀。

   ▼那里有一条仅次于老街中山路的繁华街道大马路,那条大马路曾经是青岛的商业中心之一,大马路和振华路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就是著名的三盛楼饭店,是与当时的春和楼、聚福楼齐名的老青岛饮食业三大楼之一。

   ▼老街渐渐衰落和破败,人们也都是去现代的超市,百货老店也不复之前的繁华热闹,它像一位被人遗忘的老者,带着沉重的伤痕,承载着老一代沧口人的记忆,在周围林立的高楼里勉强的呼吸,沧口曾经也是个不错的地方,沧口虽然没有那么多美食,但是关于吃的也有自己的专属回忆,这里有很多老字号,也是从那时候吃到了现在。

   ▼沧口的锅贴更是忘不了,锅贴的种类就已达几十种之多,都是新鲜出炉,外酥里嫩、皮薄馅大。

   ▼沧口是一个旧的时代,我们从它的身边驾车而过,我们也无法阻止城市的迅速变迁,就像我们无法阻止时间的流淌。

   ▼这里就是曾经拍过电视剧的沧口邮电局,如今房顶上的招牌已斑驳不清,邮电局旁边的小铺子,曾经是一个精致的小店,专卖磁带和随身听,现在也不见了。

   ▼那时候,剪头发五块钱都不到,没有叫Tony的总监,也不会有人让你办卡。

  现在20岁以下的青岛孩子,可能都不知道什么叫街里?其实就是指的中山路。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每周日上街里是每个孩子的梦想,那里有全青岛最好的百货商店青岛第一百货商店、青岛最全的体育用品店环球、价格另人轧舌只能闲逛的工艺美术商店、被戏称为老婆孩子商店的是妇女儿童商店,还有现在国货对面有无数小人书的新华书店,更不用说历史百年的盛锡福、谦祥宜、春和楼了。百盛原先的位置是青岛一家著名的免税店和一家漂亮的三十年代建造的老邮局,漂亮的很,可惜后来就是因为合资建设百盛而被拆除了。🤦🏻‍♂️

  位于浮山湾北岸,西起太平角,东至燕儿岛,北自东海路,南濒浮山湾,岸线长达七公里,沿线有不少的欧式建筑和现代化高楼,海景怡人。

  ▼浮山湾畔的沿海景观带:

  点击👇欣赏影视歌曲里的视频:

《青岛,我们的家乡》

  注明:本篇中的所有照片,均搜集于档案馆、展览馆、以及网络,经本人略加调整后发表。在此,对这些不知名的作者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说青岛老房子(三)
岛城-青岛《自驾房车,环游中国》各地风光-32
第一次去青岛怎么玩? | 当地人写的超棒旅游攻略
“母脉”中山路:百年青岛从这里走出(组图)
青岛的母亲街-----百年中山路
逛“街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