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妈家中的生活用品一向由她亲自采购。她慢慢的发现,现在超市货架上盐的品种增加了不少,不光有碘盐,还有加锌盐、加钙盐、加铁盐、核黄素盐、低钠盐,真够眼花缭乱的。找了个售货员问一下,也只知道这些是营养盐,具体有些什么功效就说不上来了。张大妈糊涂了,到底什么盐对身体好呢?
其实,所谓的营养盐,就是在优质食盐中添加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或者调整其中某些元素的含量。这样一来既能调味,也可改善人体的生理机能。为了健康的生活,我们还真有必要恶补一下用盐的知识:
碘盐:这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食盐了,几乎每家每户都曾用过。在没有普及碘盐之前,由于一些地方缺碘,很多人得了大脖子病,婴儿也会智力障碍,就是呆小症。这是因为碘可在人体内合成一类激素--甲状腺激素,从而有助于神经系统发育,促进糖和脂肪代谢等。目前,世界公认防治碘缺乏病最有效的强化食品就是碘盐。但是,碘盐容易氧化分解而失效,所以要存放在有色密封的罐子里,置于阴凉干燥处。碘盐遇高温也会分解,炒菜时要等菜熟再放盐,尽量避免久炖、久煮。
加锌盐: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大家都听过,那么新到底对我们有多重要呢?原来锌能让我们的抵抗力更强、身体发育更好,保护我们的皮肤和视力,还让我们更有食欲。一些食物如动物内脏、肉类、蛋类、豆类等食物含锌丰富,可是,儿童和孕妇及老年人仅靠吃这些食物可远远不够。于是便有了加锌盐,其中添加了硫酸锌或葡萄糖酸锌,满足人们的需求。
加硒盐:硒被医学家称为人体的“抗癌之王”,还抑制过氧化脂质的产生,进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硒也是维持心血管功能的重要元素,能使人更加年轻、长寿。所以,人们生产出了加硒盐,适合于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等人群选用。
核黄素盐:核黄素就是维生素B2,缺乏它就会让体内代谢失调,引起口角溃疡、角膜炎、阴囊炎、视物不清、白内障等疾病。维生素B2在动物内脏含量丰富,对于只吃青菜的人,不妨选用点核黄素盐。
加铁盐:铁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参与造血并与免疫功能有关。婴幼儿、女性和中老年体内容易缺铁,故而长期食用加铁盐,既能调味,又能满足身体对铁的需求。
低钠盐:普通盐中钠含量高达95%,是一些疾病的元凶。于是专家们用钾代替部分钠,使钠的含量降到了65%~70%,这样一来就可有效减少患上高血压、心脏病的危险。患肾脏疾病的病人尤其应选择,但也不宜多吃,堆积在体内的钾无法通过肾脏排出去,反倒产生不良后果。
加钙盐:中国人普遍缺钙,所以骨质疏松等病发病率比发达国家要高得多。加钙盐就是在食盐中加了一些钙元素,长期使用,可以预防各种缺钙所致疾病的发生。
当然,营养强化盐并非人人都需要,这么多盐也没法一下子都用得上,你缺什么就去补什么。看了这些盐都好就一起买回家,每天换一种,告诉你,那还不如一包什么都没加的盐。
计算我们的用盐量:
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 6克,就可以满足机体对钠的需求。以一家三口为例,如果三餐均在家用餐,每人每天6克盐,每月的量就是6克×3人×30天=540克。也就是说,每月差不多用一包盐就可以了。当然,如果进食的酱油、盐腌食品比较多,就要相应地减少盐量的摄入。
口不择“盐”危害大
老张去年底退休,说也奇怪,人一闲下来,各种毛病就跟着来了。不光哮喘发作了两次,还患上感冒,到医院打了几天吊针,弄得一家人春节都没过好。旧病还未愈呢,却又添了新病。一天早上,老伴喊他起床一起出去晨练,就看见老张眼睑有点肿,到下午再看时,已经好了,就没有放在心上。过了几天,老张无意中发现自己的腿又出现水肿,手指按压下去,皮肤凹陷,过一会儿才能复原。吃晚饭时他告诉了老伴,老伴急了,赶紧拉着他找隔壁的何医生。
何医生给老张做了初步检查后,觉得可能是肾脏疾病,建议老张去医院再检查一下。平时饮食要清淡些,少吃点盐。老张觉得奇怪了:上次老伴查出有高血压,医生让她少吃盐,怎么我的肾有问题,还要少吃盐啊?这病和盐关系怎么这么大呢?
盐和病的关系还要从盐的成分说起。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和钠元素都是人体必需的重要元素,人体缺盐若没有及时补充,就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现在生活好了,缺盐早已成为了过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需要解决的是口味过重,也就是盐摄入过多的问题。特别肾脏病、高血压等病人,一定要注意低盐饮食。当肾脏功能减退时,如果盐的摄入量长期超标,多余的盐分很难顺利排出体外,病人就会出现水肿症状。
高血压病人也要少吃盐。有研究表明,吃盐越多,血压值就越高。限盐对于已经发生高血压的患者来说,将有利于他们病情的稳定以至恢复,不仅可提高降压药物的疗效,还可使用药剂量减少,也能节省药品费用。
除了肾脏疾病和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胃炎、胃癌都可能与吃盐过多有关。由于钠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对冠心病人很不利。过量的高盐食物还可算计我们的薄弱的胃黏膜,胃炎、胃溃疡就一个接一个的找上门来,甚至胃癌都和高盐饮食有关。
减盐小技巧
1.
2.
3.
4.
利用醋、芝麻酱、香料来调味,可加蒜、葱、胡椒等变换口味,或适当将菜肴烹调成以甜、酸、辣为主的口味。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