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到周浦

上次来周浦,真的没有看够,今天秋高气爽,再到周浦。先来到周市路,这一段东侧是高楼,西侧是一大片低矮老旧的房子,房子后面便是南、北油车弄等老街巷了。

南油车弄、北油车弄属于十分有古镇味道的弄堂。

这一街区保存较好的建筑有位于南油车弄41号的闾邱氏宅、南油车弄5号、23号,以及北油车弄16号、13号、15号等建筑。

南油车弄5号,厨房设在巷口。

穿过厨房,进到小院,房子是二层砖木结构的小楼,砖墙和门、窗、栏杆等木构件做工还是精细的。

小屋堂前。与我们这儿不一样的是,楼梯设在厅堂。

时光荏苒,老房子依然掩映在闹市中,但门面房的价值似乎已经不再了,行走在街巷中的,大多是在这里住了一辈子的老人,或是前来周浦谋生的外乡人。

沿周市路西侧的一处矮房子正在拆除中,不清楚这啥单拆这一栋房子,莫非这地方也要动迁?

卸瓦的工人将瓦片当建筑垃圾随手抛掉,有点可惜了。

船厂街是镇区南部的一条老街,凭借临市河咸塘港的地理优势,在一个时期里地位相当重要。但今天的船厂街已完成了船运的使命,成为了静静的居住区。

拐进船厂街的弄堂里,更是清静。

周浦成为浦东大镇,起源于粮棉。此地有咸塘港,由周浦塘西通黄浦江,而西达京杭大运河,于是粮棉业在这里非常发达,也就成了浦东漕粮的始发地。其中牌子最老的是吴三省,资金最雄厚是顾恒泰。在周浦流传这样一句话:“吴三省的牌子,顾恒泰的银子”。到清末民初,两店衰落,但是周浦粮棉业的基础已成。

咸塘港边的南八灶老街,在周浦历史上可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地方,乃粮棉业的集中地、浦东著名的米市,其影响不仅仅是浦东的粮棉中心,甚至对上海的粮棉价格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据记载,在清末民初南八灶一带就有棉粮行近百家,抗战时期更夸张地有超过两百家,还有许多粮棉仓库和银行钱庄。今天的南八灶老街已渐渐地退出人们的视线,只是残留着一部分的老房子,咸塘港里也只见不时驶过的运输烂泥的“沙船”。

在南八灶咸塘港东,现在还有吴三省的老宅。

从小弄口进去,是南八灶街153号,浦东地区老牌粮棉店。作为浦东南片地区曾经的粮棉集散地,这里曾左右了浦东大部分地区的粮棉价格。


弄堂口挂着一块文物保护的牌子,是今年新挂的。这里就是吴三省老宅,但不知如何又称“胡氏宅”。

这处建筑,原为三进院落,现仅存临街门面房和一进大厅。占地488平方米,门面房面阔5间,两侧厢房各2间,均为二层楼,二楼大厅天井内有戏台。

现在成了七十二家房客的样子,虽然外观还有一点样子,但是里面都是杂乱无章的搭建。

二层楼的木窗框内,依然可见精致雕花。

楼梯间。

南八灶街南边已经走不通了。

截断南八灶老街的,是西邻咸塘港、楼顶标有白马会所的周南菜场,它也许是目前周浦镇最大的集贸市场。

在民居集中的周市路顾家宅有一幢小洋房,门牌为顾家宅49号,在老式民居中有些鹤立鸡群的感觉。

洋房的入口今天看来还是相当气派的,有关屋子和它的主人的信息网上无法查询到。水泥粉刷的墙面,估计建造年代不会太早。

一楼客厅的一半成了裁缝店。

客厅地面漂亮的瓷砖。 裁缝店老板说,这瓷砖可结实了,敲都敲不破。

沈家宅在顾家宅路上的西门,门口左右壮观的电表。门楣雕刻精美,进口位于顾家宅68号。宅院范围大概是东西35米,南北35米,现有20余户居民居住。

宅院周围有一圈勒脚围绕,共有东、南、西三个门。东、西两门一样,保存完好,门上雕花丰富,石质门框边上的西洋柱更是精美,门楼雕刻精细,立体感强烈,两只凤凰盘旋于门头,显示出江南传统民居特色。

沈家宅为沈氏前辈于民国初建造,坐北朝南,楼房面阔9间,底层通廊,二层阳台。现存一口老井、一幢楼房及部分花园。

进门就变成了顾家宅,处处可见的熟悉的名字。顾家宅与东大街的朱家宅一样,不仅仅是指一个老宅院,而且也曾经有一条老路。沈家宅前埭是楼房,后埭是平房,如今两埭之间也是搭建如林。

木质楼梯,用上好的木料做成。

沈家宅的东门。

转到沈家宅南面,南大门门额上却是“顾家宅”三字,从左到右书写,简化字,这是在前些年的维修中,不知怎么着被想当然地改为了顾家宅。

现在底层花园被分割成两个庭院,原格局依稀可见,花园里的桂花树、松柏依然郁郁葱葱。

吴三省老宅斜对面,咸塘港北岸,南八灶159号的巽龙庵 。因地处周浦镇东南巽方,故名。

顾家宅路的北端是咸塘港,沿河有路。站在顾家宅北端路上看对岸的巽龙庵。

露出高高的树梢就是巽龙庵中五棵古银杏树,虽然饱经风霜却还依然枝繁叶茂。

巽龙庵亦称巽龙禅院。清雍正年间建(1723-1735),占地1.2亩,原建一进二厢共九间,供如来大佛、观世音、水火神等。乾隆五十七年,里人复于庵西侧增建法云堂,初为讲经之所,后为粮棉商议事所。嘉庆五年,建文昌阁,为文人文社地。建寺时栽银杏5株,一前四后,每年硕果累累,鹊群筑巢其上。

山门横书“巽龙禅院”四字,两侧有一幅藏头对联“巽光重现庄严佛法,龙持法物劝修善果”。寺前原有小石桥,有团龙纹图,为行人必经之途,故称桥里庙。寺中大殿柱梁上原雕左右飞龙各一,古人传说其中一条某年雷电交加之日腾空飞去,故有“野寺飞龙”之说,寺中佛像大部毁于“文革”,“文革”时期这里成了一个棉花胎加工场。至80年代后期,房舍重修,佛像新添,今尚有香火。

巽龙庵虽然地方狭小,但是它近300年来一直在原位,并且有五棵同龄的古树作伴。

来这里拜佛祈福的大多是附近的信徒,香火远近称盛。

庵中间原来的大殿拆除,让近300年的五棵树由一前四后变为相聚一堂。因为巽龙庵地方狭小,没有发展空间,估计以后也难以有大的变化。

西大街是周浦最为古老的东西向大街,历史上与东大街是同一条老街。在300米的老街上基本上都是老房子,还有几户诸如理发、裁缝、保健等店铺。

西大街上有一处独特的老房子——金陵公所。既然叫“金陵”,也不知与南京有无瓜葛。

金陵公所建于1930-1940年间,原为倪家祠堂。占地面积577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四合院式,宽12米,进深6米。石库门式大门。水泥粉饰外墙,木门窗,门窗楣额皆饰拱形山花。

石库门式大门,有“经生世泽”门额。但实际情况是“经生世泽”四字在东侧汏石子的门柱上,西侧门柱被挡住而不可见,门额上尽管曾经有字,但早已无法辨认。

门内四合院,四周有廊檐石,墙门间里的四方地砖大多碎裂,中间换成水泥砖。

前埭房子的东侧山墙上有圆形山花,虽已残缺似是浮雕凤凰。

东头门楣上的草纹浮雕。

金陵公所前西大街对面是近期建造的楼房,登上5楼俯瞰金陵公所,其前后两埭和东西厢房组成四合院,整体结构相当完整。

(2017年10月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逛遍上海古镇:大镇周浦(下)
浦東(南匯)周浦鎮——南八灶【圖文】
吴三省老宅
掩映在现代繁华中的周浦老街,还是你记忆中的模样吗?
老周浦,再见!
【城事】千幅影像再现60年前​“老周浦”​!这些场景里有你的记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