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又贵又难吃的网红雪糕,还能红多久?

酷玩实验室作品


冒着热气的夏天,左手奶茶右手雪糕,是可以退散热浪立地成仙的。

但是万万没想到,我已经失去了雪糕自由

公司楼下便利店的冰柜里,记忆中5毛钱的小布丁、一块钱的火炬,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都是看起来花里胡哨的新品,以及令人“心惊”的价格:

5.8元的“德式黑啤”。

6.8元的光明“大白兔”。

可爱多和喜茶搞了个联名,售价16.9元。

号称雪糕届“爱马仕”的钟薛高,最便宜的13.8元,最贵的草莓白巧,要22.8元。

图/Vista氢商业

在“新贵”们的衬托下,曾经奢侈的哈根达斯,竟然也变得平平无奇起来。

嗯,吃一口privilege雪糕,我的高傲已经尽数体现。

打开社交媒体才发现,吃不起的原来不止我一个人。

有博主表示,“雪糕贵的,吃一根得考虑许久。”


大家在评论区也不约而同地“裂开”了——

3块钱的绿色心情,想报警。

8块钱的老冰棍儿,看到收银单想骂街。


14.6的大白兔,好不容易放进购物车,临结账又放了回去。

坚持撑到最后付款,又差点被价格“吓死”。

登上热搜的兵马俑雪糕,18块钱的价格,也让“一口一个秦始皇兵团”,变得遥不可及起来。


有人指路,快去东北批发雪糕呀


当一线城市连雪糕都卷得不像话的时候,东北雪糕凭借清一色质朴的0.8元,冲上了五一期间的微博热搜。

前有敞开肚皮吃的雪糕,后有让人上头的鸡架,好家伙,东北这是什么神仙地界啊。

还别说,东北雪糕,确实是站在雪糕鄙视链顶端的。



01 东北雪糕,百花齐放


2019年,饿了么发布过一份《中国雪糕地图》。


从图上可以看到,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方雪糕,比如上海的光明、北京的北冰洋、浙江的冠生园、广东的五羊、山东的好阿婆……

但是东北不一样,东北几乎每个区都有自己的雪糕品牌,而且每一个单拎出来都非常能打,甚至像还可以“对外输出”。

黑龙江的“东北大板”行销全国,最远征服了云南、海南人的胃。

沈阳的“中街大果”,旗下高端线“中街1946”,在杭州嘉里中心单日销售额,最高的时候接近4万元。


哈尔滨的“马迭尔”的冰棍车,开到了北京前门大街、西单、南锣鼓巷等繁华地段。

沈阳的德式黑啤、奶砖,营口的奥雪双蛋、椰子灰……都走出东北,成为C位出道的网红雪糕。

图/地道风物

难怪会有人说:世上只有两种雪糕,东北雪糕和其他

按照常规思路,东北那么冷,压根没几天能吃雪糕吧,凭什么东北雪糕能撑起雪糕界的半壁江山?

故事要从上个世纪说起。

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通车运营,哈尔滨开埠通商,吸引了很多国家的移民。

1906年,法籍犹太人约瑟夫·卡斯普来到哈尔滨,开始计划修建一家旅馆——马迭尔宾馆。

“马迭尔”是俄文的音译,意为时髦的、现代的。

马迭尔宾馆恰如其名,是当时远东地区最豪华的宾馆,这里设计摩登,装修考究,既有中外戏剧和歌舞杂技,也有出自皇家厨师之手的美味珍馐,包括手工制作的冰糕、酸奶——这就是我们今天还在吃的马迭尔冰棍


凭借奶味足、用料好的优势,马迭尔冰棍大受欢迎,惹得众人纷纷效仿,一不小心就掀开了东北雪糕发展的第一页。

而作为中国的黄金奶源带,东北地区又普遍“不差奶”,因此,“用料十足、奶味浓郁”成了东北系雪糕打娘胎里就有的优良品质。

“中华老字号”老鼎丰的冰糕、中街冰点,以及“后浪”宏宝莱、小奶油等东北雪糕,无不以浓郁的奶味,让人欲罢不能。

对东北老铁来说,万物自带嘁哧咔嚓、嘎不溜丢脆的爽利劲儿,只有东北雪糕,可以名正言顺地“奶里奶气”——贼好吃,也成了东北雪糕征服全国的主要原因。

到90年代,随着冰箱的普及,制作工艺简单的雪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和地方啤酒、地方奶一样,很多地区也出现了“地方雪糕”。

只不过,相比东北雪糕,大部分“地方雪糕”,并不能打。



02 地方雪糕,艰难求生


有的雪糕,看起来似乎混得不错。

在北京,袋装的冰冰洋雪糕是属于夏天的“限定记忆”。


在上海,光明的冰砖和三色冰淇淋则是永远的神。


对广东人来说,五羊脆筒才咁过瘾。


但你要问80、90后,他们小时候的味觉记忆,大都离不开伊利的“小布丁”、蒙牛的“绿色心情”——这两支雪糕,都来自内蒙古。


为什么同为地方雪糕,只有蒙牛和伊利走出“地方”,走向了全国?

两个原因,一是价格,二是品牌。

一包90的北冰洋鸳鸯雪糕,售价3块钱。

一盒105g的光明冰淇淋,售价6块钱,顶奢侈了。

地方雪糕的价格普遍集中在5元上下,贵一些的,像口感一绝的老鼎丰朗姆葡萄干冰糕,可以卖到10元以上,但一包450g,相当于一支普通雪糕5倍的分量,堪称雪糕界的良心。

本地雪糕赚钱,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如果向外输送,原价销售,考验的是强大的渠道分销能力,否则就会合不上冷链物流高昂的成本;而加价销售,又打不过本土雪糕,失去市场竞争力。

即使强如东北雪糕,向外突围时也在渠道补贴上下了大功夫——东北大板为了拿下北京、上海两座大城市,只要你线下零售店批发雪糕,我就免费送冰柜,店主连押金都不需要支付;同时,东北大板还承诺每个摊点每月60块钱的电费补贴。

东北大板的老板说过,单单是电费补贴,一个夏天就要用掉几千万元。


本来就是季节性食品,再加上逐年摊高的成本、常年“良心”的价格,很多本地雪糕都撑不下去了。

哈尔滨香坊冰棍厂,巅峰时期占了全国冰棍市场30%的份额,倒闭了。

老济南的群康“爽”雪糕,一度要排队才能买到,如今也倒闭了。


大连天宝,被冰淇淋业务拖累,2020年从新三板摘牌退市了。

一些活下来的雪糕,有的“易主”了。

比如广州五羊雪糕,现在归属雀巢(中国)独家管理。

还有的,因为售价低、利润薄,线下便利店不愿意进货,渐渐地消失在大众视野。

2018年,网友集体求光明涨价,就是因为中低价位的光明,进不了门槛更高的便利店,导致大家想买都买不到。


还有一些,主业压根就不是做雪糕的。

比如哈尔滨老鼎丰是做糕点的老字号,浙江冠生园也是做食品的,旗下最出名的,是大白兔奶糖,比较尴尬的是,网上卖得热热闹闹的大白兔雪糕,并不是冠生园本尊生产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同属中低价位的雪糕,蒙牛和伊利的雪糕却能走遍天下呢?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品牌

先插播一个问题,你知道东北大板的厂家品牌叫什么吗?

答案是:红宝石。

相比之下,蒙牛和伊利在品牌方面做得好一些。

内蒙古和东北一样,是我国另一大奶源地,充足的奶源是蒙牛和伊利的基本盘。

蒙牛和伊利更广为人知的,也是牛奶、酸奶等奶制品,靠着这两个拳头产品,蒙牛和伊利啃下了市场、布好了渠道、打出了品牌知名度,这才有了雪糕制品的全国流通。

从财报上看,雪糕也不是蒙牛和伊利营收的大头,占比往往不超过10%,2019年,伊利的冷饮业务收入还只占总收入的6.2%。

2018年H1,蒙牛冰激凌业务毛利贡献度只有0.3%


可以这么说,雪糕,只是蒙牛和伊利抢市场的一个“附属品”,赚得是辛苦钱。

因为利润低,大家都懒得动心思,因此,市面上常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复制品”。

你有小布丁,我就有布丁雪糕;你出绿色心情,我就来个伊利心情;你出兵工厂,我马上出冰+……


即使幸运地做出了几款网红产品,大部分本地雪糕,依然面临着价格提不上去品牌打不出去的困境,同质化甚至山寨成风,一群人挤在一个小小的中低端市场,只能拼了命“内卷”。

怎么办?

向上“抢”。



03 雪糕新贵的生存法则


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雪糕市场,都是被别人把持的天下:

以哈根达斯、八喜、和路雪、雀巢为主的外资品牌,占据了国内大部分高端市场和部分中端市场;

以蒙牛、伊利以及光明为主的国产品牌,主推3-10元的中端市场

剩下的地方民营雪糕,只能从3元以下的低端市场里分一杯羹。

波士顿咨询一项2015年的调研显示,哈根达斯赚走了行业70%的利润,且有一半的销售额来自中国市场。

考虑到雪糕属于低频消费,中国人均冰淇淋消费不足3公斤,远低于世界水平。也就是说,哈根达斯能赚钱,主要是原因就是卖的贵


30多元一颗的哈根达斯冰淇淋球,不见得比3块钱一支的雪糕要好吃到哪里去,关键就在于“定位”,通俗点说,就是讲故事

哈根达斯的定位,是爱她,就带她去哈根达斯——把产品和爱情扯上关系,总有人愿意买单。

国产雪糕品牌,也终于在2019年集体开窍了。

网红雪糕在2019年集中发力,前文提到的辽宁奥雪,就是打造爆款的个中好手,双蛋雪糕、椰子灰雪糕,听起来好像下不了口,但看到了总忍不住想尝尝。


马迭尔、中街1946等品牌,纷纷瞄准单价1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他们在热门景点、商区开店,图的不止是人流,而是品牌知名度


有一些品牌,开始拓宽思路做联名,士力架、大白兔、奥利奥齐上阵。


连五三都推出了联名款,据说购买积分还能兑换真题,毕业多年也不能忘记被“五年高考 三年模拟”支配的恐惧。


还有一些品牌,则瞄准细分市场,低糖、低脂的健康雪糕,成了网红新宠。

后来,各地的文创雪糕也加入了“大混战”,最近火爆的兵马俑雪糕,就依靠魔性的视频和憨憨的兵马俑造型,让人直呼上头,味道不重要,气氛到了,就得吃。


更值得一讲的,是比哈根达斯更高阶的玩家——钟薛高

这个2018年5月才诞生的新品牌,号称雪糕界的爱马仕,曾凭着售价66元的“厄瓜多尔粉钻”雪糕一炮而红。


这款66块钱的雪糕,据称是以昂贵的日本柚子和稀缺的天然粉色可可为原料,再用以秸秆制作的环保棒签,光生产成本就要40元。

小红书女孩纷纷打卡,这是吃土也要来一支的网红雪糕。

在联名方面,钟薛高更是频频出手,联名品牌包括娃哈哈、五芳斋、马爹利、泸州老窖、水星家纺、荣威汽车,画风逐渐诡异。


今年,钟薛高再创新玩法,推出了“杏余年”和“芝玫龙荔”两个口味的“”,代购价格在199-209元之间浮动,还得“配货”(买一定数量的雪糕才有资格买)。

图源:小红书@Mikan喔冷橘

相比之下,我手里13.8元一支的钟薛高清牛乳雪糕,简直朴素到感人,不吃不行。

一番操作下来,中国的雪糕市场在2019年迎来井喷。

那一年,线上雪糕品牌,从2018年的60多家增至140余家。

那一年双11,在淡季的情况下,雪糕销量同比猛涨123%,成立一年多的钟薛高,开场18分钟即创下10万根的销售记录

那一年,中国雪糕市场的总量达1239.37亿元,产销量高达506.42万吨。

钟薛高创始人林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2019年定义为中国冰淇淋元年

雪糕,彻底从一个低频消费品,变成了一个四季皆可购买的“网红产品”。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雪糕价格水涨船高,中国的雪糕市场,不再是外资品牌独大,也能看到本土品牌在崭露头角。

但令人担忧的是,如今跟风出现的网红雪糕,只是推高了雪糕的价格,噱头很足,但是很多品牌在口味、品控以及品牌的知名度上,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社交媒体上,又贵又难吃,都快成大家对网红雪糕的集体印象了。


2019年火爆一时的双蛋雪糕,更是因为菌落总数及大肠菌群两个项目不合格,消耗了买家的热情,昙花一现便迅速陨落。


网红只能红一时,真正的市场,还得靠好吃赢民心。

我们并不反感涨价,只要雪糕足够好吃,就永远有人买单,品牌也才能长红。

不说了,吃个蜜雪冰城的甜筒冷静一下。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超1000亿冰淇淋生意,新晋网红撑起夏天
一根冰棍,两副面孔:“天价”雪糕还能走多远
牛根生从伊利到蒙牛 他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那些年,我们吃过的雪糕~~
中国雪糕简史
中国雪糕进化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