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零:《周易》象数义理的演变及宗派版本概述

周易象数与义理

《周易》有两种读法,一种主于象数,一种主于义理。象数以占卜为主,《周易》只是工具,往往借题发挥。义理以哲学为主,借阴阳五行讲天地造化、人事休咎,更多是就书谈书,以《易》解《易》。

《易》本卜筮,先秦易说,都以象数为主,兼谈义理。自《易传》出,始有不占之说,义理逐渐突出,于是有两种不同读法。汉以来,易学有象数、义理之争,就是反映这两种读法,来龙去脉,可概括如下:

(一)汉易

通常说的汉易,是指王弼扫象(推翻汉易象数学)前的易学。

汉易有今古之分。今文家宗田何,古文家宗费直。田何是淄川(今山东青州)人,费直是东莱(今山东莱州)人,都是齐人,属于上文说的北派。

今文易是西汉官学。田何是秦汉之际人,为汉易第一人。汉初,田何传易,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是第一代。王同授杨何,周王孙授蔡公,丁宽授田王孙,是第二代;杨何授京房(不是下面的京君明)、司马谈,田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是第三代。《汉书·艺文志》的三家易,施、孟、梁丘,宣帝时立于学官。孟氏易是援阴阳五行说讲《周易》的一派。孟喜倡卦气说,为汉象术易的祖师爷。焦延寿著《焦氏易林》,自称得孟喜之传。焦延寿授京房(京君明),有《京氏易传》。京氏易是西汉象数易的代表,汉元帝时立于学官,对西汉末和东汉早期的易学影响最大。

古文易是私学,主要流行于东汉和魏晋。费直是汉成、哀之际和王莽时人,比较晚。费氏本同中古文本(秘府所藏古文本),号称《古文易》,传者绝少。东汉流行京氏易,费氏易不吃香,陈元、郑众、马融治费氏易,局面才有所改观。马融授郑玄,有郑氏易。郑玄倡互体、爻辰(借自《易纬·乾凿度》),把孟氏易、费氏易和《易纬》捏在一起,兼糅今古,对东汉晚期和魏晋易学影响最大。郑玄提倡古文易,费氏易强调以传解经,是魏晋义理派的源头,但郑玄仍是象数派,荀爽、虞翻也是。

汉易,西汉孟、焦、京,东汉郑、荀、虞,六家都讲象数。但所谓象数,其实包括两种不太一样的解释,一种是以《易》解《易》,主于爻变;一种是借题发挥,借爻变,讲阴阳占候、灾变咎徵,把《周易》日书化。这两种思路对后世都有影响。

(二)宋易

郑玄之后,王弼扫象,借老说易(除道教,还有佛教的影响),纳《周易》于玄学,是风气使然。他的义理是玄学的义理。这是一大转折。从此,象数之说才归于沉寂。

宋易,虽以义理为主流,但并非完全不讲象数。宋易也有象数派和义理派,只不过概念与以前不同。宋易所谓象数是图数之学,所谓义理是理学家的理。

宋易象数派,源头是华山道士陈抟。陈抟以图解《易》,源头是《周易参同契》、道教炼丹术。陈抟以《先天太极图》、《龙图》、《无极图》授刘牧、李之才,而有各种“数学”和“图学”。周敦颐发明太极图说,邵雍创先天学,是这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喜欢玩图,不断创造各种易图,后人也把这种学问叫“图书之学”(图是河图,书是洛书)。

宋易义理派,源头是胡瑗。此派讲义理,上承王弼注,但反对以玄解《易》。宋易所谓义理,与王弼不同。胡瑗以下,程颐讲理,张载讲气,各有所主,也有很多不同的流派,但共同点是反对象数派。

朱熹比较特殊,论派别,他和程颐是一派,但他的《周易本义》却兼采象数,是宋易的集大成者。

(三)清易

清代学术,有汉、宋之别。易学也像时装,有它的流行趋势。汉易讲象数,讲过头,扫象,改玩义理;宋易讲义理,讲过头,又尚象,回归汉易。乾嘉考据,钩沉辑佚,《周易集解》又成起点。整理汉易,惠栋、张惠言、焦循、孙星衍有大贡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有“两派六宗”之说,对易学史有所概括: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於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馀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参校诸家,以因象立教者为宗,而其他《易》外别传者亦兼收以尽其变,各为条论,具列於左。

这一描述,是不是完全准确,可以讨论,但大轮廓是对的。它说的“两派”是汉魏时期的两派(象数派和义理派);“六宗”是宋易的分支。

象数派:代表人物是汉代的京房、焦延寿,特点是“入于禨祥”,讲阴阳灾异,神秘色彩很浓。此派发展到宋,分为陈抟、邵雍二宗,特点是“务穷造化”,讲宇宙论,讲万物生化。它的源头是道教。

义理派:代表人物是魏王弼,特点是“尽黜象数,说以老庄”。此派发展到宋,分为胡瑗、程颐二宗和李光、杨万里二宗。它的源头是玄学。

宋学强调正统,但它的资源可并不纯粹。

近现代的易学,照样有义理、象数两派。这里不再详谈。大家看下面的书目,自然可以明白。

读什么书好

读《周易》,怎么读?我的建议是:先读原书,次读易史,最后读出土本。这里做一点推荐。

(一)读原书

《周易》,原文很难懂,不看注,读不懂。看注,有两个麻烦,一是注本太多,读不过来,要挑一挑;二是注本分派,象数派、义理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要比一比。这里选几本书,供大家参考:

1.唐孔颖达《周易正义》,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一册,1-228页。

此书,经注出魏王弼,传注出晋韩康伯,而孔颖达为之疏,是唐代的标准读本。王、韩注宗老尚玄,一扫两汉象数学(虽亦偶引象数说),是魏晋义理派的代表作。

2.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述》,潘雨庭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与前书相反。李氏悯旧注亡息,斥王注为“野文”,集汉唐旧注成此书。其引书“三十余家”(见序),旧说是35家,近考有40种。汉唐旧注,多赖此书保存。研究两汉象数学,此书最重要。

3.宋程颐《周易程氏传》,收入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下册,689-1026页。

程颐治易,推重王弼、胡瑗、王安石。此书是依王弼本而注,不包括韩注各篇。宋易分象数、义理二派,而以义理为主流。此书是宋易义理派的代表作。

4.宋朱熹《周易本义》,廖明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此书与《周易程氏传》不同,篇序不遵王弼本,而依吕祖谦复原的古本。朱熹不满空谈义理,主张以筮解易,以象数济义理。他有句名言:“《易》本卜筮之书。”(他的语录和书信多次讲到)。此书,书前印有《筮仪》、《卦歌》和九种易图,就是讲筮法和卦象。这是吸收象数派的东西。其书,注释极为简练,叙述极为明晰,对后世影响很大。

5.清惠栋《周易述》,附:《易汉学》、《易例》,郑万耕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乾嘉考据,重兴汉易,此书是代表作。惠栋所谓汉易,主要是孟喜、京君明、郑玄、荀爽、虞翻五家,特别是荀、虞。荀、虞注主要保存于《周易集解》。特别是虞注,《集解》引用最多。

6.杨树达《周易古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作者说,他从小就不以汉象数之说为然,而独喜宋程子书(自序)。书前叶德辉序,谓汉易重象数,清儒(如惠栋、张惠言)专事抉发,有大功,但不外爻辰、卦气等题外话,无关本义,门人杨遇夫近辑《周易古义》一书,遍采群书,才是善说《易》者。书名所谓“古义”是义理之义。

7.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尚氏是晚清、民国之交人。近现代,义理重归主流,象数被目为迷信,再次被扫荡,尚氏志在恢复西汉象数。清儒讲汉易,最重荀爽、虞翻。尚氏讲汉易,独尊《焦氏易林》。他说,汉易正宗是孟、焦、京,而非马、郑、荀、虞。焦氏之书,独合古义,验之《左》、《国》筮例,无不密合。但他动言逸象,什么都成符码,似有推阐过度之嫌。他著书约十种,此书以象解《易》,通释全书,是尚氏的代表作。

8.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和《周易大传今注》,前者有1984年中华书局本和2004年《高亨著作集林》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卷,1-424页);后者有1979年齐鲁书社本和2004年《高亨著作集林》本(第二卷)。文献考证,二书最详备,极便参考。

作者强调,经是经,传是传,经要以经解经,传要以传解传,两者要分开,所以各写一书,以尽其意。前书注经,作者说,它的特点是,第一不守《易传》,第二不谈象数。后书注传,他说,象数要讲,但不可泥于象数。可见二书主于义理。

(二)读易史

有两本书可推荐:

1.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

此书分四卷,通释全部易史。

2.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此书是李鼎祚《周易集解》的导读,主要是讲汉易的历史。

(三)读出土本

有四本书不可不读:

1.上博楚简《周易》,收入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图版:11-70页,释文考释:131-260页,濮茅左整理。

此书是个残本,包括残简58枚,加上我增补的一枚,共59枚。这59枚简,涉及34卦,大约只是原书的一半。其抄写年代约在战国中期,在现存古本中年代最早。濮氏的释文是以我的旧稿为基础,但另有新解,以为简本卦序与今本不同。我写过一篇读后记,除订正他的误释,还明确指出,简本卦序,与今本并无不同。[ 李零《读上博楚简〈周易〉》,54-67页。]这一点,现在已被证实。[ 孙沛阳《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的复原与卦序研究》,《古代文明研究通讯》,北京: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总46期(2010年9月),23-36页。]

2.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参看:张政烺遗稿的两种本子。影印本:《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排印本:《张政烺论易丛稿》下编:遗稿,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89-292页。

张先生的遗稿,约写于1976年前后,一直未发表。2005-2006年,我和我的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才把这部手稿整理出来。

3.双古堆汉简《周易》,收入于韩自强 《阜阳汉简〈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双古堆汉简也是残本,包括残简221片,涉及52卦,因为残缺过甚,已无法恢复其卦序。

4.李学勤《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6年。

此书原名《周易经传溯源》(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年),14年后,经修订,改名《周易溯源》。全书涉及数字卦、上博楚简《周易》、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双古堆汉简《周易》、王家台秦简《归藏》是目前唯一一本综合有关考古发现,讨论最深入的著作。

读《周易》,书太多,很多书,只有为了研究易学史,才有必要读。读《易》,最基本的书还是《易经》、《易传》。《易经》是卜筮时代的经典,《易传》是筮离于卜,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的产物。汉易的特点是阴阳占候和日书化。

我们要注意,清易宗汉,宗的是东汉三国的汉,而不是西汉,西汉易不等于战国易,《易传》也不等于《易经》。最后,我想用三言两语作为总结:《易经》是西周筮占的经典,《易传》是战国秦汉新旧占卜杂交的产物。在《易传》的阐释下,《易经》才成为中国自然哲学的源泉之一。

阴阳讲世间万象的二元对立,五行讲世间万象的五位循环,它们一静一动,构成古人解释世界的两把钥匙。我说的自然哲学,就是指这两把钥匙。

原载《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零:《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下)
静逸先生之《周易》题解及读法下篇
古往今来几部名著,教我们认识《易经》
孙振声先生《易经入门•绪论》3
李零| 读《周易》,哪些书可读,怎么读
易经是哲学吗?真的能预测未来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