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果你经常感到痛苦,那就很有可能还处于“儿童心理状态”

18岁,是一个孩子由未成年走向成年的分水岭。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到了这个年龄,人就要开始真正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
对孩子们来说,这也是他们真正开始掌控自己人生的起点。
然而,到了18岁难道就意味着人真的长大了吗?其实不是的。除了实际的生理年龄外,还有一个概念叫做心理年龄。
有的人生理年龄已经成年,但并不意味着心理年龄也足够成熟。有的人或许生理年龄还未满18岁,心智上却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成年人。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在成年人身上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他们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是不匹配的。
相对于生理年龄,他们的心理年龄是滞后发展的,还停留在儿童心理状态。这是很多成年人感到痛苦的原因。
如果你经常感到痛苦,那你就很有可能还处于“儿童心理状态”。那么,什么是“儿童心理状态”呢?
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状态分为三种,分别是儿童心理状态、成人心理状态、父母心理状态。这三种状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来回切换。
比如,在和陌生人相处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把自己调整到成人心理状态,以一个更加冷静、客观、成熟的态度去和陌生人进行交往,展现出较强的自控能力和社交能力。
不过,在和最亲近的人相处时,人们往往会以一种更加放松的心理状态和亲友进行相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内心存在的问题就很容易暴露出来。
一些从来没有长大过的成年人在此刻,会把自己的儿童心理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儿童心理状态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人基本上都是这两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第一种是溺爱型,第二种是控制型。
溺爱型的父母和控制型的父母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替孩子包办了孩子生活中的所有事务。
溺爱型父母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想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予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孩子完全丧失了独立性。他们不懂得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任,因为他们身后永远都有父母为他们兜底。
控制型父母则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附属品,替孩子做决定,控制孩子的人生。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根本没有主宰自己人生的机会,时间久了,他们就习惯听从父母的安排,也完全丧失了为自己人生负责的能力。
即使在长大后,这种类型的孩子也很难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独立人格的成年人。他们的生理年龄虽然一直在不断增长,但是心理年龄却一直停留在儿童时期。
在生活中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还是依赖父母。如果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他们也会习惯性地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给父母。
近几年来,原生家庭这个词不仅被大众所熟知,还被很多人过度使用了。有很多人刚刚学习了一点心理学知识就把原生家庭的理论套用在自己身上,
把自己生活的不幸归结为原生家庭,把自己的痛苦都算到父母的头上。
但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和因为原生家庭不好而过的不好的孩子完全是两码事。
有些孩子虽然没能经历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他们却能够在阴影中寻找光明。而那些只知道把一切痛苦都归结到原生家庭的行为,恰恰是一种心理不成熟的体现。
儿童自我状态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且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是可以正确评价自己的,可是在儿童时期,由于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对自己产生一种不好的评价。
比如,在老师批评学生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一种羞耻感。他们会很轻易地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是不是自己不受老师喜爱?自己是不是一个很差劲的人?
如果一个成年人一直停留在这个心理年龄,那么长大后,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他们也会采取同样的方式来思考或是解决问题。
比如,在生活中收到一些负面评价的时候,哪怕这些负面评价并非真正客观,他们也会下意识地寻求自己身上的原因。
他们无法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很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而且还会因此产生很大的负面情绪。
那么,一个心理年龄真正达到成熟状态的成年人会怎么做呢?
首先,一个心智真正成熟的成年人会客观分析这些负面评价是否客观和正确。如果别人的批评确实有道理,那么成年人会带着一种“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欣然接受,并努力改正。
如果对方说的不对,他们也只会把这些评价当成耳边风,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而儿童心理状态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带着情绪去解决问题。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还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
他们只知道,家长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会让自己感到特别不开心,于是就放声大哭,用情绪来解决问题。
然而,很多人在长大后,仍然会用这样一种方式去解决问题。
在谈恋爱的时候,伴侣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他们就会把拒绝和“不爱”画上等号。
在职场中,同事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他们就会把拒绝当成是“不尊重”“故意为难”,对同事产生不好的印象。
在这些人眼中,他们是不能被拒绝的。他们不会把拒绝当成是一种正常存在的客观现象,而是认为,所谓的爱、喜欢就是服从。
一旦被拒绝,他们就会把这个普通的行为上升到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范畴。
因此,很多人在成年之后还是会带着情绪去解决问题。他们总是为他人不爱自己、不够尊重自己而感到痛苦,却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意大利精神分析大师VS王宝强:怎样将伤害降到最低? | 原生课
婚姻解惑:对号入座,你是否能经营好自己的婚姻
致宝妈宝爸的一封信
原来可以从涂鸦中,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敏感“玻璃心”,动不动就哭,家长怎么办?
你想给孩子种下怎样的人生信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