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炫法师·书籍】:儒佛道文化之荟萃:第三章:第六节(下篇)

第六节:庄子的思想与佛学同异之处(下篇)

已述庄子的思想,明了他与一班人不同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之理,以下再把庄子的哲学道理与佛教有关的教义之处作一下比较:   

佛教讲的真如随缘生万法,而万法皆是平等无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大既是小、小既是大、互相圆融,通达无碍之道理。即与庄子所讲的“道”生万物,大小无碍的道理有所相近。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此等之理虽与佛教的平等不二的说法有近似。但佛教是讲真如的本性,认为万物皆是众生真如本性所显现,此本性能含宇宙万有,离本性无一法可得。如经中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又六祖曰:“心地若动,一切法悉皆不安。”还有《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此等道理说明人们心性的重要性,心性对万物能起主导作用,所以佛教说要自我净化、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然庄子只讲:“道”为根本,人们只能顺从道、不能违背于道,道变成为一个主宰者,能操纵一切万事万物的。如此,人们的意志就不能起任何作用,只好听从自然道,自然道要你怎么样,你就怎样,是无法改造的。如《大宗师》中说:“子与有病,子祀往问之。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子黎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此虽是庄子的寓言,不确实,但他的意义完全是想把自己的身心顺从自然道的变化,主观是不能改造转化的。这和佛教说的自我改造、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是大不相同的。其次,佛教说的三世因果,宇宙万有是缘生法和因果律,六道轮回皆是众生业力所成,一切变好变坏,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皆是自心所作所受的。则有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前因后果是无始无终的,只有明白真如一心之法,余无别法,心本宁静,法原空寂,彻悟如此之理,又能躬身体证,才能消除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而庄子没有一处讲到自作自受的业力,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道理,只认为一切好坏苦乐皆是自然道给予的,而不知自己的善恶业力所感,也不知缘生因果关系的道理。

总上所述,庄子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思想,既不像社会上一般人那样偏见执着,俗气浅陋,又不如佛教那样邃深洞明、严密辨正,圆融无碍。但他提倡的自身修养、理想境界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能全部否定,或抹杀它好的方面。因他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修养的主张,对人们或多或少总有起点作用,同时对社会的文化遗产也是有一些贡献的。因为我们现代的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在空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他们的原来基础上加以开拓和发展,经过长期的淘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得到传播的,所以我们今天还要吸收对人们有好处有意义的思想文化,同为人类社会作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文化的三大传统
《不真空论》注述
《庄子》释解(三):自然而然
道体、道境、道序、道律、道理、道法
UC头条:心就是物, 物就是心
僧肇“体用相即”思想述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