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佛弟子,不可以不了解“慈悲”的真正内涵!

Share 自利 or 利他


自利与利他就如铜板的两面,原始佛教重视智慧的体现,可是不能忘了慈悲。


但是,慈悲不是理想发表会,需要看到具体的实效。



佛弟子不可以不了解慈悲的真正

来自华人原始佛教

04:06

点击收听文章语音




修行不能只喊口号、讲理想、没有实际有用的方法。度众生是当然必要,但不能偏颇地舍本求末,还是要立本于自身修为的基础。


再者,自己的修为固然重要,可是在修行的过程里,也要不忘对众生关怀。


这代表着对自己贪执的远离,一个认真远离自我贪执的人,表现出来的便是对其他生命的关怀。


慈与悲是两件事,“慈”是予乐,“悲”是拔苦。


慈悲要落实在贪欲的度越上,才能成就慈悲。因为,远离、调伏、度越贪欲,我们对事事物物的态度,就不会好的只想留给自己受用。


每个人都想要自己好,所以对好的事物会生贪;生贪之后,不可能无私地与他人分享好的事物。



因此,人要能够调伏贪欲、度越贪欲,才能与他人分享好的事物,这即是“予乐”。


当调伏、度越贪欲后,面对逆境时,才不会因贪求受挫而对众生起瞋恚、害想。若起瞋、恚害想,怎么可能拔众生的苦呢?不造成他人的苦难就已是好的了!


所以,调伏贪欲、度越内在瞋恚的人,才能至心无碍地拔众生苦,远离对众生的伤害。


慈悲是立足在断贪欲、断瞋恚的基础上;不断贪欲、瞋恚,慈悲不可能显现。一个断了贪欲和瞋恚的人,对众生才会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慈悲。


慈悲不是整天慈眉善目、好言好语,才叫做慈悲,慈悲与脸上的表情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不能从人们脸上的表情断定此人是否慈悲!


慈与悲是要度越贪欲、瞋恚,才能具体、真实地表现出来。慈悲是实际的作为和行动,而不是在抒发理想情怀与社交表现。没有具体作为,光有慈眉善目,不是真正的慈悲。


因此,修行人不要整天只挂着自己的事,也不要整天挂着别人的事,这样都太过偏颇,必须允直厥中地做。


若是整天只想着自己的事,美其名是要修行,其实只会愈修愈自私。




本文摘录自第36期《正法之光》第76-77页



SHARE

如果您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已经拥有
随笔:为官当“慎欲”
贪欲(转)
谈乐佛至
定!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说明你被“八风”吹动了
谈天说地问自己之内寂其心节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