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提婆達多的一生

一、前言

提婆達多是釋尊教團中的叛徒,也是佛典中犯五逆重罪之「惡人」典型。但是他卻又是才能甚高、提倡苦行、具有神通,且擁有群眾的領袖型宗教人物。像這樣一位具有複雜性格的宗教人物,其實是很值得後代佛教徒去瞭解的。

遺憾的是在現存的古代相關文獻之中,自相矛盾與無法解決的問題為數甚多。要對提婆達多的一生大事作出完全令人滿意的歷史重建與詮釋,是相當困難的。

本文僅係一初步嘗試,先對提婆達多的一生作一輪廓式的勾勒。至於較專題的探討,請俟諸異日。

二、家世

「提婆達多」一詞是梵語 Devadatta(巴利語亦同)的音譯。除了這一譯名之外,又有提婆達兜、地婆達兜、諦婆達兜……等多種異譯。略稱為「調達」。此一詞彙中的 ' Deva' 是指天,或天神。' datta' 意謂「授與」或「賜予」。「提婆達多」全詞可意譯為「天神所授」或「上天所賜」。因此,古代佛典中也有譯之為「天授」者。在這些音譯、意譯諸名之中,較常為後人所用的是提婆達多、調達,與天授。

提婆達多是釋迦族的貴族階級。他的祖父是以善射聞名的師子頰王。師子頰王有四個兒子。依次為淨飯王、白飯王、斛飯王,與甘露飯王。提婆達多就是甘露飯王的兒子。因此,釋尊的父親淨飯王就是提婆達多的大伯父,而釋尊也就是他的堂兄。此外,他的親兄弟阿難,曾在出家後擔任釋尊的侍者二十五年之久,是釋尊的十大弟子之一。因此,就倫理體系來看,提婆達多與釋尊之間的關係,其實是相當密切的。

釋尊成佛之後,回到故鄉迦毗羅衛城。當時,由於嚮往釋尊的修行證果,加上淨飯王又鼓勵臣民送自己的兒子隨釋尊出家,因此,乃在當地引起一陣出家修行的熱潮。在釋迦王族之中,阿難、阿那律,及提婆達多等人,就是在這一風潮之下出家為僧的。

三、修行與神通

出家後的提婆達多,在修行方面是頗為用功的。他專心致力於讀經、誦經、問疑、受法、坐禪。對釋尊所說的教法,在表面上大體都能受持。尤其是在禪定的研習、十二頭陀行的實踐,以及多聞廣學方面,他都有顯著的表現。這樣的修持生涯,他經歷了十二年。

但是,經歷了十二年的苦修,他並沒有證入阿羅漢果位。他的內心深處,還是潛伏著貪嗔痴慢疑的種子。這些種子雖然被壓伏了許久,然而在遇到足以引發其生長的因緣時,還是開出有毒的花與結出有毒的㶅來。

將提婆達多內心的染汙種子引發成為惡行的導火線,是他對神通力量的嚮往與欲求。當時有若干比丘已修得神足飛行、自在來往於天上人間的種種神通。提婆達多看到同門師兄弟的這種超凡能力,也很想擁有。於是,他向釋尊乞求修習神通之道。

釋尊對這位堂弟的素行、性格相當清楚,他深知提婆達多想要擁有神通的動機,係來自其內心的貪欲,與個人修行的正當目標──解脫境界無關。因此,釋尊對他的回答是:「擁有神通又有什麼用呢?重要的該是對苦、空、無常、無我的如實觀照。這才是能使自己解脫的不二法門!」

對於釋尊這種如實的回答,提婆達多並沒有再作深入的反省。他不同意這樣的指示,內心想到:「既然釋尊不願意教我,我何不請教其他師兄弟?」於是,他又轉而向具有「智慧第一」稱號的舍利弗求教,沒想到舍利弗的回答也與釋尊相同。接著,他又向「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求教,所得到的回答仍與舍利弗無異。

在遭受多人的拒絕之後,他對神通力的嚮往仍不死心。最後,他想到 

他的親弟弟──在釋尊身旁任侍者的阿難。

阿難在佛弟子之中,號稱「多聞第一」。他所聽聞到的佛法,數量之多為其他佛弟子所無法企及。神通的修習方法當然也是他所熟悉的。而且,阿難的性格溫和,當時又尚未證得阿羅漢果位,因此,對於兄長的求教,並沒有作較深入的思慮。於是,他一五一十的將所聽聞到的神通修習法教給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生性具有堅定的毅力,以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性格。因此,當他得到阿難所教的神通修習法之後,即在山林曠野間努力地修習。不久,他便能入四禪,又由四禪生起神通力。他終於與某些師兄弟一樣,能夠自在地變化飛行、來往於天上人間。

四、爭領導權

原本對釋尊似乎並不能赤誠信服的提婆達多,在擁有神通能力之後,他的自信心大幅度地膨脹,權力欲也隨之大為增強。他對於釋尊之廣受弟子擁戴,並不心服。他將釋尊對弟子那種「生命導師」的精神性地位,詮釋為世俗擁有群眾的權力性地位。他以為,釋尊之能普受崇敬與供養,正是因為擁有神通的緣故。加上他與釋尊的出身,都同屬於釋迦族的貴族階級,都是王子,因此,擁有神通之後的提婆達多,覺得自己的各種條件已經足可與釋尊並駕齊驅,他應該像釋尊那樣也能得到世俗大眾的崇敬與供養。這樣的想法生起之後,他逐漸無法安於「釋尊教團中之一普通成員」的地位。他想當教團的領導者。

當時,釋尊及一群弟子的行化區域就在中印度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摩揭陀國的國王頻婆娑羅( Bimbi-sara )是釋尊的虔誠信徒。頻婆娑羅王的太子是阿闍世( Ajatasatru )。此人對釋尊的信仰遠不如乃父,而且也是一位權力慾極重、好大喜功的政治人物。

提婆達多出身於統治階層,他深知如果要獲得群眾的支持,結合政治勢力是提昇效率的捷徑,因此,他開始從摩揭陀國的統治階級下手。在權衡輕重之後,他對於那位與釋尊關係密切,且信佛甚篤的頻婆娑羅王較無把握。於是乃轉而勾結王位繼承人──阿闍世太子。

對於一般不諳佛法真義的人而言,神通的超凡表現往往是最迷人的。阿闍世對政治權力的興趣遠超過宗教信仰,對佛法的內涵所知有限,但是對神通力量的驚奇則一如常人。提婆達多看準了這一點,他顯現出種種神變來吸引阿闍世注意。最後,他確實達到了所預期的目標,使這位摩揭陀的王位繼承人覺得提婆達多的神通超過釋尊。提婆達多終於如願地獲得阿闍世的信服與供養。   

擁有未來的統治者為奧援的提婆達多,第一件脫序逆倫的行動便是向釋尊索取統轄僧眾的領導權。他忽略了釋尊在僧團中的權威地位是建立在弟子們的衷心敬仰之上,他漠視了釋尊是所有弟子之生命方向的導引者,也是指引他們解脫苦迫的導師,並不是世俗政治勢力或利益團體的權力領袖。因此,領導地位的轉移,並不能像世俗王位繼承那樣任意地私相授受。繼任者的人選所須具備的必要條件,是他必須真有佛法,必須使僧團中的大部份成員衷心地推仰。否則,即使貿然繼任,僧眾也必定不服。

釋尊面對提婆達多的爭取領導權,當然不會輕率地答應。他直捷地回答提婆達多說:

「僧團中人材濟濟,像舍利弗具有大智慧,目犍連具有大神通。這兩位傑出的脅侍,我都沒將僧團領導權交付給他們了。難道我會交付給你這位『噉唾痴人』嗎?」

「噉唾痴人」的字面意義是「喫口水的笨傢伙」。到底這一辭彙的確定意義是什麼?已經無法查考。但是依《十誦律》(卷三十六)的記載,提婆達多聽了這一段當眾斥責他的話之後,相當忿怒,他自覺得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他開始對釋尊心生瞋恨,並隨即離開該地。

五、破僧

自此以後,提婆達多逐漸發動他的叛佛惡行。他的策略是:在世俗方面煽動阿闍世太子篡位為王;在僧團方面則誘引比丘脫離釋尊,另行成立新教團。

阿闍世是摩揭陀國統治者頻婆娑羅王與韋提希夫人所生的兒子,也是摩揭陀國的王位繼承人。身為太子,王位遲早將歸自己,為什麼還須要篡位自立?比較合乎情理的解釋可以找出下列幾點:其一,阿闍世性情驕縱任性;其二,頻婆娑羅與韋提希夫婦對他一向過度溺愛;其三,對於父親的行事風格(如虔敬佛陀等)並不認可;其四,對於父親仍然健在為王,不耐久候。在這四點之中,當以第四點最為有力。其時,提婆達多也曾利用這一點對阿闍世進行唆使。他說,阿闍世不一定能活到頻婆娑羅王逝世之時,因此,如果不及早篡位自立,恐怕到命終之時,都仍然只是位居太子而已。

種種因緣的聚集,乃使阿闍世在聽到提婆達多提出悖逆不倫的建議時,立即應允配合。當時,提婆達多的建議是阿闍世篡位為王,而提婆達多也自立為佛。事情如果成功,則摩揭陀國便有一位新王及一位新佛。上述各種因緣,加上對新局面與新氣象的憧憬,使阿闍世完全無視於道德倫理規範與父母親情。他立即著手將父親囚禁於後宮,終使頻婆娑羅不堪酷刑而自殺逝世。這段史實,也正是國人所習知的《觀無量壽經》經文的歷史背景。

提婆達多得到自立為王的阿闍世的支持之後,在聲勢上日漸提昇。此外,在僧團方面,他也獲得一批僧眾的響應。其中,有四位是他的核心助手。這四位是俱伽梨、乾陀驃、迦留羅提舍,與三聞達多。他們與提婆達多都出身於釋迦族。經過他們的鼓動,有不少比丘、比丘尼也紛紛脫離釋尊而歸向提婆達多的陣營。情勢的逐步發展,終使釋尊仍然住世時的僧團破裂為二。「破僧」的形勢於焉正式成立。在各種律典中所常見的「破僧事」,記載的也就是這些情節。

阿闍世弒父篡位為「新王」,與之相呼應的是提婆達多將成為「新佛」。「新佛」意謂「新的佛陀」。在釋尊之世,「佛陀」( Buddha )一詞是對所有「證悟真理的人」或「卓越的修行者」的泛稱,不祇不限定是釋尊,而且,其他宗教(如耆那教)的卓越修行者也有被稱為「佛陀」的。就像耆那教主尼犍陀若提子被該教信徒尊稱為「大雄」( Mahavira )一樣,釋尊也被佛教徒尊稱為「大雄」。「佛陀」一詞的原始用法也是如此。至於後世佛典之以「佛陀」專指釋尊,或僅用來稱呼過去佛或他方佛,這是佛教歷史發展的結果,不是釋尊當世的用法。

因此,提婆達多之自命為新佛,意謂他是與釋尊具有相同修行水準的另一位證悟者。自佛教內部來看,提婆達多這樣的「新佛」,是破壞佛教團結的大惡事,也是背叛師門的逆行。但是,如果他不曾犯下後來的弒佛等惡行的話,在佛教之外的旁觀者看來,「自立為新佛」祇不過是自己的看法與師門不同,因而另立門戶罷了。因此,當時有一些人對他是抱持同情態度的。

六、提婆五法

既然要自立為新佛,就必須有一些獨特主張。在這方面,提婆達多所提出的是五種具有苦行傾向的修行方式(五法)。依南傳上座部律藏(僧殘十)的記載,這五法是:

    (一)盡形壽應為住蘭若者。至村落者罪。  

    (二)盡形壽應為乞食者。受請食者罪。 

    (三)盡形壽應為著糞掃衣者。受居士衣者罪。 

    (四)盡形壽應為樹下住者。住屋者罪。 

    (五)盡形壽應不食魚肉。食魚肉者罪。  

這五法的根本旨趣是刻苦修行。提婆達多認為五法蘊含有「少欲知足、制欲、頭陀行、樂住、滅漏、精進」等特質,可使修行者較快速證得涅槃聖果。  

其實,這五法祇是與修行有關的生活規約,主張出家人應該畢生都住在與村落或城市有相當距離的閑靜處(阿蘭若),而不應住在人口密集的村落或城市之中。而且應住在樹下,不應住在房屋內。應該畢生托缽乞食,不可到信徒家用餐。應該畢生都穿著糞掃衣(自廢棄物堆中撿拾之破舊衣,洗淨後所裁製成之袈裟),不可以接受信徒所奉獻的衣服。應該畢生都不吃魚肉,連三淨(魚)肉都不可以吃。

提婆達多認為修行若要較快見到成果,則生活上的刻苦是必要條件。這種具有苦行傾向的修行原則,在當時是頗為流行的,而且也較容易得到一般人的讚歎。但是釋尊之所以不能同意全面採行的原因,是偏於一邊的苦行或樂行都是不圓滿的,是違反中道原則的。在教導眾生時,不祇不盡能契機,而且也不靈活。因為釋尊之教的核心是三無漏學(戒定慧)中的「慧」,亦即對生命特質或生命原理的把握與體認。連「戒」與「定」都祇是輔助條件而已,更不用說是苦行、樂行之類的修行規定了。所以,儘管這類苦行方式頗為「難能」,但並不一定「可貴」。因為對苦行作僵化式的規定或過度的渲染,也是一種偏執,並不符合佛法的中道精神。

儘管如此,在釋尊當世,佛教徒也不盡然全都能瞭解佛法的精要與釋尊的中道精神。因此,當釋尊呵斥五法之錯謬時,居然也有人誤以為釋尊是嫉妒提婆達多才會持反對態度。當時,由於有阿闍世的護持,提婆達多的氣勢愈形高漲,不少出家不久的年輕比丘,都紛紛被提婆達多的苦行口號所吸引,而加入他的新陣營之中。

七、舍利弗與目犍連

面對這樣的情勢,釋尊當然也作了多次的開示,向弟子們分析個中之是非曲直,並且也派遣弟子去宣說佛陀的看法。在各種對治方法之中,關鍵性的一役,是舍利弗與目犍連的偽裝投身入提婆達多的陣營之中。

舍利弗與目犍連是當時僧團成員中,最受釋尊倚重的弟子。舍利弗對教義的體會、目犍連在神通方面的才能,是當時僧團中的雙絕。像這樣的弟子會投身到自己的陣營之中,這對提婆達多而言確是一件對自己的群眾最能鼓舞士氣的大事。因此,提婆達多不疑有他,雀躍地歡迎他們倆人的來臨。

加入提婆達多陣營之中的舍利弗與目犍連,利用機會開導其他的成員。其中,舍利弗展現其解析法義的卓越才智,敘說佛法的精義與提婆達多的錯解;目犍連則用神通吸引眾人的信心。在他們倆人的努力之下,不久,提婆達多的新僧團終於土崩瓦解,潰不成軍地星散了。據說留下來陪伴提婆達多的祇有俱伽梨等四位死黨。而破僧失敗、害佛不成的提婆達多,也因為犯五逆重罪而有墮入地獄受苦的傳說。縱使這種傳說不一定是史實,然而從徒眾星散、害佛失敗、阿闍世的信任逐漸減低等情勢看來,提婆達多晚年之抑鬱以終,也是很可能的結局了。

八、提婆達多之惡行

提婆達多在佛典之中,是「惡人」的典型。他是以積聚惡行而名垂史冊的。其一生所造之惡行,除了「自命為新佛而從事破僧」一事之外,另有下列諸事:

第一件是唆使阿闍世太子篡位,乃使頻婆娑羅王被囚禁、終致自殺身。這一屬於宮闈中的人倫慘劇,兇手雖然是阿闍世,但是提婆達多仍然難脫教唆犯罪之嫌。

其次是最為佛教徒所詬病的害佛惡行。提婆達多在要求釋尊交出僧團領導權而遭斥責之後,即開始對釋尊心懷憎恨,並從事害佛逆行。依南北傳各種佛典所載,害佛惡行不祇一端,茲略述如次:

(一)刺客殺佛:在提婆達多與阿闍世關係最密切之時,曾經請阿闍世派遣多名刺客去暗殺釋尊。結果都被釋尊所感化而未果。

(二)推石壓佛:這事發生在王舍城外耆闍崛山上的欽婆羅夜叉石窟。當時,釋尊坐禪之後在石窟前經行。提婆達多夥同四位壯漢從山上推動大石頭要壓釋尊。結果,釋尊雖然未被大石頭壓到,但卻遭碎石擊傷足部而出血。

三)狂象害佛:阿闍世王養有一頭兇猛無比的大象,名叫「守財象」(又譯護財象)。提婆達多買通那位負責訓練守財象的象師,要他在釋尊自耆闍崛山中進入王舍城時,放出狂象來踐踏釋尊。當狂象奔向釋尊時,比丘弟子們紛紛驚慌四散,只有阿難守在釋尊身旁。當時,釋尊以神通力(慈三昧力)馴服狂象,並未受到傷害。

(四)爪毒傷佛:提婆達多在數次害佛不成之後,以毒藥塗在指甲中,然後偽裝向釋尊懺悔,並趁隙以塗毒指甲抓向釋尊。沒想到非但未能傷害釋尊,反而使自己的十指擦傷而中毒。

(五)拋車擊佛:提婆達多命一工匠製造三輛可以自山上滾下的拋車,並僱用數百人將拋車拖上耆闍崛山上,藏在釋尊較常出入的地方。擬在釋尊出現時,即推下拋車以傷害釋尊。結果由於被僱用的數百人中途反悔,捨棄拋車,改變心意而離開該地,因此亦未傷及釋尊。

除了害佛惡行之外,相傳提婆達多也曾將蓮華色比丘尼毆打致死。在破僧事件的末期,阿闍世王對先前崇信提婆達多與排斥釋尊的行徑,逐漸後悔。於是他對提婆達多及其徒眾開始疏遠,供養的熱忱遠不如前。提婆達多懷疑個中關鍵,是由於蓮華色的挑撥離間。因此,有一次在王宮前遇到甫自宮中托缽出來的蓮華色,即對她斥責、毆打,終於使她重傷斃命。

另外還有一件較不合情理的傳說,謂提婆達多在害佛不成之後,曾經回到迦毘羅衛城宮中,想要娶耶輸陀羅為妻,結果失敗未果云云。這件傳說已被現代中外學術界的相關研究者所否定。因為耶輸陀羅這時已出家約二十年,年齡已屆七十左右的高齡,比提婆達多約年長三十歲。依情理推論,這件傳說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佛百科(连载)佛陀的十大弟子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各有所长
佛陀十大弟子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
十、降魔變文一卷
释迦牟尼十大弟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