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的善良是“真善”还是“假善”?
培 养 善 心

伟大的西藏成就者龙钦巴尊者他留给世人的第三个忠告:

从穷人那里收取了许许多多的税负,来兴建大的佛像塔寺,与分发许多的布施品等等,但是基于这种善意的所作所为,反是累积罪业过失的原因。

培养善心,是我恳切的第三项劝诫。

尊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做任何善事功德背后,起心动念是很重要的。每个人,无论你想要做多大的善事,最终你要考虑这是为谁在做?

01

建立在执着和强求上的

伪善比邪恶可怕


当你想的是自己需要,对自己有利时候,就可能会种下很多罪业错误。

因为,这个过程就可能会出现不择手段,出现强求他人,出现种种贪嗔痴的心态,这些都是与【善】背道而驰的。

如果你是在为众生做,心中并没有什么私心,那么就要真的去为众生做。

什么叫为众生做?

就是你要时刻去想:众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让他们接受?如何帮助他们获得幸福。

而不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对你好,于是就强加在你头上。

不要把功德建立在执着和强求上。

利益众生,就要真的利益众生。

帮助众生,就要真的帮助众生。

要真的善,不要做表面的善,更甚至是包藏贪婪的伪善。要时时警惕自己的心。以真善为缘起,才能真的种下善功德。

伪善是很可怕的东西,甚至很多时候它比真正的邪恶更加危险,因为邪恶是直接的,人们都能看清楚。但是伪善却会欺骗人,甚至包括自己。

01

在伊尔小镇,住着一位虔诚的宗教信徒。

他的工作就是祷告,他谈话的题目离不开祈求保佑,读祷文是他的娱乐。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他都没有耽误过一次任何形式的祈祷。他是真的信仰真主的存在,所以他一个劲的做着教义上赞许的事情,期望自己的行为能感动真主。

当他献身于如此神圣的生活时,每日三餐就出现一只可爱的小鸟,并且带给他很多足够饱腹的美味。他不需要再为吃食费心,这是真主赐予他的享受。

这个人赢得了全体人民的尊敬,成了名闻全国的圣徒,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位最配得上去天堂的善人。

于是,这位信徒享受在这些赞扬中,越发觉得自己一定能去天国。

过了很多年,一位天使下界来传达真主的意旨:

由于这位“虔诚”的信徒对效劳于他的小鸟心地不善,给鸟儿吃的都是残羹剩饭,同时觉得卑贱的小鸟能来伺候自己,是小鸟的福气,这样傲慢而不仁慈的心态,不能进入天国,应该去地狱中。

于是,真主决定把这个信徒的全部财产馈赠给小鸟,并且当即终止了他的寿命。

由此,鸟儿得以去往天堂,而“虔诚”的信徒却进入了地狱。

这当然是一则寓言故事,但是,这故事背后的意义是有价值的。

伪善的心,纵然能骗过世人的眼睛,但是却无法瞒过上天,因果会忠实的记录下人们的善恶,就算它包装的极为精美,也是没有用的。

我们学佛修行的人,如果真的想要种下福田善果,就绝对不能伪善,一定要真善,才会有真的善果。

否则就会出现虚假繁荣,好像自己做了很多,但是却都不能结出去往佛国的果子。

就跟寓言中的那个信徒一样。

02

龙钦巴尊者所描述的这个场景,让我想到了多年前看到的一句话:能从别人口袋里拿钱的时候,就永远别打开自己的。

那些征收穷人大量税负,然后去建佛像塔寺、再做布施的人,到底会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了多少钱去办这些事呢?

看似是在利民,却并不能使得人们真的欢喜心起,那么这件善事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这些人真的会因此亲近佛法,感恩佛法吗?

不会的。他们只会感受到沉重的生活压力。

03

这让我想到有些佛友,自身已经有了信仰,也开始了修行,于是就强行要求家人都要随着自己的修行习惯生活,甚至还做了很多让家人觉得很不舒服,很不开心的事情。

有一位佛友的家人来联系我们。

他问:学佛是不是一定要吃素?是不是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是不是家人吃荤菜也会对学佛人产生业障和不好的影响?

我们问:怎么了?

于是,这位家人就告诉我们,他家里的这位学佛人是怎么做的。

原来,这位佛友自从信仰了佛法之后,就开始每日坚持吃素,并且要求家人跟着吃素,说如果家里有了荤腥,就会使得家里充满杀生的磁场,对她的修行是有害的,而且家人也会因此下地狱。

然后,每天念经持咒的时候,家里人不可以开电视机,因为噪音会影响她念经。

老公孩子想买一些玩乐的东西,她就坚决反对,说钱不能乱花,要拿去放生做功德。

佛友的家人非常生气,觉得学佛怎么是这样的?

你看,佛友做了一个错误示范,让原本可以亲近佛法的家人,变得排斥佛法,厌恶佛法。

于是,我们告诉这位佛友家人:

这个并不是学习佛法该有的样子,虽说佛友的发心也许是好的,但是矫枉过正,自己还添加了很多个人的想法在里面,对家人做了太多强加的要求,这是不对的。

后来,在我们的引导下,夫妻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沟通,丈夫谅解了佛友,佛友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偏执,如今他们的生活就变得非常和谐,丈夫也支持她继续好好修行。

任何善行中,增加了太超过的执念,不顾及他人,就会变成一种恶。

02

真善&假善


什么情况叫真善?什么情况叫假善?

01

在元朝,有一位中锋禅师,是一位得到高僧。有一次,几个读书人前去拜见他,并请教他。

读书人问:

佛说善恶报应,如影随形。我们知道有某位善人,他就没得好报,子孙稀薄,常有灾祸。我们又看到某个人很坏,可是他的家门却兴隆,家境非常好。

佛家不是说,善恶的报应就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吗?行善一定得善报,行恶一定得恶报,丝毫不爽。

可是今天这个人行善,子孙却不兴旺,子孙还有灾难。某一个人造恶,可是他家里还这么昌盛,还当大官。

佛讲的好像跟事实不相符合呢。

这些读书人已经起疑心了,但是可贵的是,他们及时去求教圣贤,而不是当做一种结论,到处去传播。

所以,我们如今的学佛人:当你自己有疑时,不能把那个疑去感染很多人,要去及时请教明白人,不然你会误导了别人,让别人失了学佛的信心,就会断了人家的慧命,这个业就会很重。

对于这个问题,中峰禅师是怎么回答的呢?

禅师说:

普通人对眼睛看见的事物急于做出种种判断,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判断正邪的能力,所以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将善恶颠倒的情况,倒成了常态。

但是,这是不正确的。

一帮读书人听了禅师的话,就问:为什么善恶的报应现象是反过来的呢?

禅师说:你们认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

一个读书人想了想说:骂人打人就是恶,敬人礼人就是善。

禅师听后笑笑说:这也未必。

又一个读书人尝试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

禅师依旧笑道:这也未必。

然后前来的几个读书人,纷纷发表自己的对善恶的定义,他们把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善恶统统拿出来讲,但中峰禅师都是笑着摇头说:这也未必。

于是这群读书人疑惑了,他们说:请问禅师都说“这也未必是什么原因呢?

禅师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就是恶。”

做这一件事情的动机才是根本,那一份存心才是根本。

做的动机是要利益人,那是善;

做的动机是带着目的想为自己谋好处,这是恶。

有益于人,你的动机是为他好,则打人、骂人都可能是善。

你这一巴掌打下去,把他打醒了,你可能就救了他一命。

你骂他把他给骂明白了,骂清醒了,他可能就逃过一劫,不再做糊涂事。

这是真善。

当然,这个过程要配合自己的正信正念和智慧,否则胡乱打人骂人,还觉得自己是为别人好,那也是有问题的。

骂了可以帮助别人清醒才骂,那是缘分成熟。骂的过程不是发泄自己的怒气,而是掏出心来护念这个人,真心要帮助他,这就可以,这也是一种善。


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有的人表现的非常礼敬他人,但是他的笑容和礼貌背后都是带着目的的,是有所求的,那这个叫谄媚、巴结,那就不是善,而是恶。

所以,圣贤人看事,都从根本、从心地看,就不会看错。

所以说一个人行善,善的标准在哪?

就是自己的心。

这颗心是利益人的,是无私的,就是善。

禅师没有直接跟那些读书人说这两家人家的过去因果问题。

而是就单单谈当下大家对善恶的标准,就是不够准确的,你们先把这个搞清楚,再来说善恶因果的问题。

我们知道因果的人,就会明白,因果报应不是单纯当下这一世言行的反馈,还要结合过去世的因果。

他现在做的好,但如果过去世种的恶业实在很多,那么也会出现,如今行善积德,还是很不顺利的情况。

反过来,现在作恶的人,也许过去种下很多福德,尽管现在各种造业,但是善报成熟的果实,恶人还是有资格吃的。

这个当然是更深层次的因果答案。

但禅师很智慧,不跟你讨论过去轮回,因为你们看不到,也无法跟你们论证,我就说现在,就是现在的善恶,你们也未必搞清楚了。

你们认为的不公平,都是建立在没搞清楚真相的前提下。

以发心为善恶的重点是禅师告诫这些读书人的珍贵法语。

我们再回来谈龙钦巴尊者说的情况,那些大力征收穷人沉重税负去修建塔寺,然后再做各种布施的人,会是无私和利益他人的纯良发心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就能看出来:他们是在做工程,做项目,在做大的功德行为,而不是真心的去利益别人,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穷人们当下生活的艰辛。

尽管表面上做了布施,也有建造佛像塔寺,看上去都是善的行为,但是心不对,这些功德都是表面的。

所以,龙钦巴尊者慈悲的告诫这样的人,要培养真正的善心。

你是做个样子给人家看的,这就不是真的善。

02

有一个读书人叫俞都,他一生行善,还结文昌社,听文昌帝君的教诲,戒杀放生,还惜字纸,还戒邪淫,戒口过。做了一辈子,穷困潦倒。

他后来就埋怨上天,觉得老天爷对自己不公平了。

最后感来灶神爷告诉他:“你意恶太重,邪念、歪念太多。”

人一动邪念就损福报。“专务虚名”,都是做给人家看的,做表面功夫,“袭迹者假”。

这个读书人没有表里一如,言行一致。带着企图去做的善,都是假善。

还有一种说法:

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是两句话也是非常有思考意义的。


一个人做了好事,总是希望人人都知道你是好人,那不算得是真善。


一个人做了坏事,怕人人都知道你是坏人,这个瞒骗的过程会展现出更大的恶。

一个能瞒住恶的人,往往就会做下一个恶,因为他知道自己有能力掩盖,如此他就不会改。


培养真正的善心,真正的去利益他人,是一个学佛修行人必须要去做到的事情。

善行,是本来就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好彰显表功的。

犹如一颗樱桃树,它之所以长成一棵樱桃树,是因为它本来就是一株樱桃树,最开始的那颗种子,也是樱桃树的种子。

我们做善事,是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善良的人,而不是为了其它什么目的。

尽管最初我们有很多错误,需要用学习善行,和一些功德想去推动。

但是,我们应当知道,这个虚假的心态不能一直持续,要不断升华,变成真正的善。

一种自然而然,真心的善。

如果学佛人,学着学着,都是虚伪假善,做种种善行都是目的满满,总期望别人知道,那么那些善的种子不会开出真实的花朵,更不会结出珍贵的果实。

因为那是演戏。

也许你能拿到最佳演技奖的称号,但是一定拿不到去往佛国的通行证。

佛国,没有演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唯识论善恶(上)
善与恶
《阿毗达摩讲要》第11讲-欲界心(04)
杨宁论百日筑基
《黄庭联句》(十二)
求佛与问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