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百家争鸣为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毫无疑问,百家争鸣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为何百家争鸣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力发展引发社会飞速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恩格斯

第一,铁的发明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恩格斯说,“铁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铁器的广泛使用,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春秋初年,我国发明出了冶铁技术,制造出最早的铁器,到了春秋后期,冶铁技术得以改进,铁的硬度有所提高,《管子》中说,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可见铁器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战国时期,热处理技术和渗碳制钢技术被研发出来,铁质工具的水平更上了一个台阶。自此以后,耕作大面积的农田和开垦广阔的森林成为可能,生产力出现了质的提高。

第二,牛耕出现。《国语》等文献中曾出现“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样的记载,可见春秋时期,牛耕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时代,耕牛可以说是农业生产活动中最为强大的动力。要知道,在古代社会,牛耕的出现意味着生产力的极大进步,甚至标志着农耕社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而畜力和铁器的结合,也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从此正式起步。

第三,水利设施修建。春秋战国期间陆续开始大兴水利,开凿了鸿沟、郑国渠等著名的运河和水渠。战国末,秦国李冰父子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水利设施的广泛修建大大的增加了农业的产量,战国李悝估计,一个家民可以耕田百亩(今31.2市亩),每亩产粟三斗,可供五口人食用。

如今的都江堰

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来社会经济关系的剧烈变动。春秋之前,铁农具尚未出现,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是木制、石制的笨拙工具,因此对应的,只能采取井田制和奴隶制下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方式。

但是,进入春秋以后,铁制农具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一家一户作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小生产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新的封建生产方式在先进生产力的推动下,迅速成长壮大并引起社会结构的巨变,奴隶制开始瓦解,土地从国君、贵族手中失落到卿大夫手中,新型地主阶级开始形成,并且逐渐拥有话语权。

由此,社会进入大转折、大动荡时期,“百家争鸣”即将出现。

“百家争鸣”出现的几个条件

由铁器牛耕带来的生产力飞速发展,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变革,这种变革是全方位的,体现在政治、思想、教育等方方面面,而这些不同方面的变革,最终都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一,士阶层的崛起。如前文所说,自从进入春秋时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贵族赖以生存的井田制逐渐崩溃,宗法制开始动摇,阶级关系发生了升降变化,原本地位较低的社会阶层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均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士”阶层崛起了。

士阶层本属于奴隶主贵族下层,受过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教育,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的才能。大变革的春秋战国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各国国君为了争霸战争、政权巩固,都急需网罗文武人才,社会上兴起“礼贤下士”的风气。崛起的士阶层当中,“学士”一类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如儒、墨、道、法等,他们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形成争鸣之势。

第二,教育下移。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知识,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重新组合,王室衰微,饱学之士流散民间,私学之风盛行,彻底打破了旧有的“学在官府”局面,因此出现了文化知识下移的现象。

稷下学宫

除此之外,学术中心的出现也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出现。在当时,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也是士阶层的重要活动场所。《盐铁论·论儒》提到“稷下先生千有余人”。稷下学宫在齐湣王时学士多至数万人,产生和培育了众多的学派,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做足了必要的准备。

第三,上层建筑结构的变迁。周平王迁都后,周王室衰微,不再拥有控制诸侯的力量,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战争延绵不断,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日益得势,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现象,经过春秋两百余年兼并战争,战国七国围绕着天下霸主地位展开最后的角斗。在这样的背景下,各诸侯国都急需“救世之方”,各国君主也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要求多种学术思想为自己的政治服务,多种学派也就应运而生。而在当时的混战时代下,政治格局呈现多元状态,根本不可能出现一种统一的政治力量钳制思想争鸣,因此也就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引发了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并且由此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社会进入大变革时代。在政治、教育、思想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百家争鸣”才得以就此展开。


参考文献:《盐铁论》、《国语》、《诗经》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详情
【对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单元复习全册综合知识点挖空填写检测(答案标红版)
《常见的几种历史原因分析方法》
胡阳新 引导学生学会巧用政治学观点深入思考历史问题
马原复习资料终极PK版(这是我看了一遍书之后结合老师划重点时所讲的以及各种参考资料花了两天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