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化白瓷的研究、收藏和投资

来源:《文物天地》文物天地 2013年01期 文/刘幼铮


  编者按: 2012年10月27日,艺术月谈第37讲邀请刘幼铮先生主讲德化白瓷。刘幼铮,文博专业研究馆员,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术品拍卖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7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历任天津市考古队队长、天津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天津文物公司总经理等。从事文博工作近40年,在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学领域均有成就,古代衡器衡制和德化白瓷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地位,著有《中国德化白瓷研究》《中国古代提系杆秤的成型和断代》《元代衡器衡制考略》等专著。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创建了天津对外文化交流公司、天津国际拍卖公司并任董事长,较早开辟了海外中国文物回流的多国通道,亲自发现了多件珍贵文物并促成回归。他长期活跃于国际艺术品市场,应邀鉴定大英博物馆等馆藏德化白瓷,多年跟踪和研究德化瓷的流通。

刘幼铮与英国著名古董商埃斯肯纳兹探讨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是尚未得到国人重视的世界遗产。这是令人遗憾的现实。

  16世纪始,以法文“BLANC DE CHINE”(中国白瓷)的最高荣誉,命名了来自中国的白衣天使。这个称呼延续至今,被中国以外的几乎所有国家的所有场合统一使用。凡是冠以此名的瓷器,无一例外,就是她!几百年以来,她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皇室般的尊崇乃至爱戴、仿效。几百年后的今天,世界知名博物馆收藏中,都必有她的身影;拍场上,甚至较正规的网络拍卖,都必有她登场。她已然成了国际文化遗产中的经典项目。这种文化现象,世界少见,中国仅有!

  在中国,这位白衣天使,从唐代以降千余年来,一直以其民间素颜,默默辛勤地为代代百姓生产他们的必需品。而宋代以来,就以其超凡艺术,夜以继日地为世界各地承担着创烧数以千万计的外销货,为天朝赢得了滚滚白银,为中华赢得了罕有的国家荣誉。尽管如此,她始终没沾半点皇天的“宠幸”,始终与“国字号”无半点关系。或许就是缘此,国人对世界给她的名声视若罔闻,还毫不客气地把她打发回了戴云山中狭小的德化县——非官窑的地方窑口之一。这种文化现象,世界未见,国人盛产!

  文化前行的路径可以出现迂回,文化发展的方向却是世界潮流。迂回和弯路一定会更张为柳暗花明。在这一过程中,最正确的办法就是进入事实,接纳事实,体会真理,收获前行。

  • 独有的窑业资源和技术

  德化白瓷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并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是由德化窑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

  首先,德化的瓷土矿产资源是独特的。德化县地处戴云山区,境内分布有高岭土环形矿,拥有最优质的高岭土,是烧造白瓷最理想的配方比例,这是德化窑瓷得天独厚的特殊资源。据记载,德化瓷土磨细漂净即可直接制坯,不须调和其他原料;大都较软,不需太高温度,即可成瓷;颜色洁白,可省漂制手续,均其优点。但其质软,故易变形。德化地区的瓷泥制作工艺极为独特,先把瓷土原料用水碓舂细,然后放入沉淀池,其中上面部分的细颗粒称软土,下面部分的粗颗粒继续再舂细,再沉淀,直到能够使用为止,由此可见其制作工艺的复杂和精细。尤为珍罕的是,七百多年前的马可·波罗记录了13世纪德化窑的瓷泥制作过程:窑工“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因此,挖泥堆土的人,目的是替自己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这种瓷泥的制作传统,延续到明代后期。

  由于瓷土本身的特点,德化瓷窑形成了独创的窑炉结构系统。从已发现的窑炉遗迹看,德化瓷窑分龙窑和分室龙窑两种形式。龙窑因升降温和流速快,可以维持还原气氛,使得宋元时期的德化白瓷釉中含量极少的三氧化二铁(Fe2O3)较多地转变成低价状态,而呈现浅淡的青色,即青白釉。据测定,德化瓷属软性瓷,历代德化白釉瓷的烧成温度变化不大,都在1250-1280℃之间。烧成温度不能过高,因为温度高会导致瓷坯变形,所以烧制温度受到严格控制。而景德镇瓷器的烧制温度要高一百多度。

  在明代,分室龙窑进化为阶级窑。分室龙窑依斜坡建筑,阶级窑则呈阶梯状建筑。它在节约燃料、提高温度、控制气氛和增加产量方面都比龙窑优越,对德化白瓷釉质量和产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阶级窑在明末传到日本和朝鲜,日本称“串窑”。清代则龙窑和阶级窑兼用。

  德化白瓷的胎釉特质和景德镇所烧瓷器完全不同,看上去有软糯之感,而景德镇产品都很硬。而且德化白瓷的胎釉结合非常细密,胎釉之间的分界线几乎看不出来,浑然一体,加之烧制温度偏低,最后形成有如玉石般温润的感觉。观察景德镇瓷的横截面,则胎是胎、釉是釉。德化瓷釉配方自成传统和体系,是德化工匠几百年来针对本地瓷土特点而积累的经验。仪器测定显示,德化白釉中钾的含量与胎中钾含量相近,有的还更高些,使得釉生成的玻璃相指数很高。

  宋至明时期,德化瓷胎釉最显著的特点是碱金属含量相当高,特别是氧化钾(K2O)含量在6%上下,是中国所有瓷窑中指数最高的。氧化钾可有效降低烧成温度,但易导致成品的变形;铁、钛氧化物含量低,尤其是三氧化二铁(Fe2O3)的含量是中国所有瓷窑中最低的。这一成分上的特性,使得德化白瓷的白度增高。德化白瓷的硅铝比超过五倍,碱性氧化物含量高,导致德化白瓷瓷质为软质瓷。

  明代德化白瓷的成分不仅与唐、宋时代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与同时期景德镇的白瓷也有区别,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德化白釉为纯白釉,而北方唐宋时代的白瓷釉则泛淡黄色,元、明时期的景德镇白瓷则白里微微泛青,与德化白瓷有明显区别。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是胎釉成分的不同,特别与氧化铁、氧化钛的含量有关,也和烧成气氛有关。德化白瓷比北方白瓷和景德镇同期生产的白瓷釉色更纯净。

  由于明代德化胎釉成分结构的独特性,加之相匹配的独特的窑炉烧成技术,才产生出了胎釉结合致密、质地半透明并有象牙白釉色的独特效果,使得德化白瓷的品质日臻完备,造就出继宋白瓷之后中国白瓷的代表,并托举出世界瓷艺技术的巅峰。

  • 烧制历史的脉络

  宋元时期的德化窑以生产出口瓷为主。《马可·波罗行纪》载:“刺桐(泉州)港附近的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被称为刺桐的泉州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由于他带回了德化白瓷和著述介绍,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学者将德化白瓷特称为“马可·波罗瓷”。德化白瓷作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品之一,成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明代,德化窑陶瓷生产进入又一个高峰期。特别是从明中期开始,德化白瓷代表了当时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出现的一批雕塑艺术大师,如何朝宗、张寿山、陈伟等,更将德化瓷雕艺术推到了前无古人的境界。明晚期始,德化生产青花和五彩瓷,特别是青花瓷,汇入中国外销瓷的大潮中,广播海外。

  入清,德化瓷业臻至全盛,窑场作坊遍布县境。白瓷雕塑沿袭了明代烧制技法,涌现了一大批名师高手,雕塑的人物及文房杂器皆精致雅观。德化窑自明末至清乾隆年间所烧制的白瓷具有同等优美质感,但到乾隆后期随着国力的衰退,社会生产力的衰减,制瓷工艺不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渐渐失去了一些独特的传统生产方法。

  民国时期,在德化窑出产的瓷器中,也不乏精致的作品。1915年苏学金首创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30年许友义为仙游龙纪寺精心雕制的“五百罗汉”系列瓷雕,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开创了古今系列瓷雕的新纪录。

  •  德化瓷国内外的收藏概况

  巨大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使得德化瓷在欧洲、亚洲的收藏活动持久不衰。在中国,有关德化瓷的收藏记录始于明代,但始终没有形成风尚。国外的收藏家,包括皇室成员,对德化白瓷的收藏较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且欧洲对德化白瓷的研究300年前就已起步。所以,历代德化白瓷精品多为国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

  国内收藏德化瓷的代表性博物馆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福建博物院、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重庆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等。另外,也有私人收藏。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的博物馆和私人都有收藏。香港中文大学曾举办过德化白瓷的学术交流和专题展览。

  德化白瓷刚输入欧洲时,便得到全欧贵族阶层的欣赏和欢迎,从王公贵族到庶民百姓都热衷收藏。数以千计的量化统计资料表明,欧洲各国的大多数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及众多的私人收藏家都珍藏德化瓷器。

  德国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存有400多套(1255件)德化瓷,是中国以外最大的德化瓷收藏地。这得益于萨克森选帝侯、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波兰文August II Fryderyk Moncny,德文Friedrich August II der Starke,1670-1733)对中国瓷器的由衷热爱。这些记录在1721年目录上有据可查的器物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为德化白瓷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它们不仅是收藏的展现,更对欧洲瓷器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英国,大英博物馆1753年起入藏德化白瓷,一部分收藏于清朝灭亡前,另一些是20世纪的收藏家所赠,至今达两千件之多,多有顶级藏品。如确为何朝宗制作的文财神坐像,背部钤印标准的何朝宗葫芦形印章,刻“万历庚午年春”纪年款,是全世界仅有的一件确切纪年的何朝宗作品。维多利亚和阿伯特博物馆藏宋至清代的德化外销瓷器200多件;牛津阿斯摩林博物馆收藏的德化窑瓷器年代较早且较珍贵;白金汉宫的大部分“中国白”同私人藏品一样,也属早期作品,确切地说有40多件,质量很高,对德化瓷器的研究极有价值。戴勒姆大学东方艺术博物馆的德化瓷一半以上是明代的雕塑立件,件件精致。可惜这批藏品在近年已被流散到社会各地。

  法国是接受德化白瓷较早的国家,各博物馆多有收藏。最重要的一件是何朝宗制作的观音坐像,背部钤印标准的何朝宗葫芦形章。

  美国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堪萨斯市纳尔逊美术馆、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纽约市政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国家历史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西雅图艺术馆、旧金山德昂博物馆、夏威夷博物馆和各大学博物馆都收藏德化瓷,其中,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58件,波士顿博物馆有30件左右(包括何朝宗早期作品)。

  丹麦哥本哈根的工艺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瑞典的博物馆也都分别藏有很好的德化瓷器。

  亚洲部分地区也收藏德化瓷。在日本,德化白瓷香炉、碗使用广泛,德化象牙白的送子观音与欧洲米开朗基罗的圣母雕相似,基督徒将之视为玛丽亚的圣像,需求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一件德化瓷箫在根箱神社作为“国宝”保存,东京国立博物馆、出光美术馆等都有德化瓷收藏。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国诸多博物馆也收藏德化瓷器。

  • 相关的学术研究

  德化瓷的研究是欧洲传统学术课题。几百年来,欧洲对德化白瓷的研究中,出现了众多的研究者和学术论著,尤以近代为最。

  爱尔兰人唐纳利(P.J.Donnelly)是国外德化白瓷收集和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早年移居英国伦敦,一生都在收藏、研究德化白瓷。他的《中国白》(Blanc de Chine)是已知的第一本研究德化白瓷的专著,成书于1964年,1969年由伦敦费伯(Faber)兄弟出版社出版。内容涉及德化制瓷历史、德化白瓷在海外的藏品、德化白瓷的雕塑技艺及德化白瓷在海外的影响等,堪称是一部德化白瓷研究的百科全书。他尝试运用西方早期类型学的方法,首次触及了德化白瓷的分期课题。

  美国收藏家、古陶瓷研究专家罗伯特(Robert H.Blumenfied)2002年撰写了《中国白:绝妙的德化瓷》(Blanc de Chine:The Great Porcelain of Dehua),涉及面广,内容翔实,对研究德化白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柯玫瑰(Rose Kerr)、约翰·盖尔(John Ayers)主编的《中国白:德化白瓷论文集》(Blanc de Chine—porcelain from Dehua)收录了包括何翠媚(Chuimei Ho)、郭勒逊(Kenson Kwok)、埃娃·施特勒伯(Eva Strober)、海蒂(Heidi Tan)等人的研究成果,是国外影响深远的研究德化白瓷的论文集,为国外研究德化白瓷的知名学者撰写,可视为国外德化白瓷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收获。

  中国对德化瓷的记载可溯至明代,对德化瓷的系统研究则始于新中国。福建各级文物考古机构和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辛勤耕耘,成果颇丰。主要成果体现在以屈斗宫为代表的多处窑址的科学发掘和研究,以及大量的田野考察、标本采集整理,出版了屈斗宫窑址的考古发掘报告、德化窑标本大系等田野考古资料等专业著作,为德化瓷研究创建了一个科学平台。

  与此同时,诸多专业学者和民间文物专家,依据各自占有的实物资料和地方人文资料,发表了众多的专著和论文,丰富了对德化瓷的认知和研究,同时,他们以真挚之心,竭力为德化瓷的历史地位和功绩鼓与呼。老前辈孙瀛洲 、陈万里、叶文程、林忠干、徐本章、王冠英等诸位先生给世人留下的专著和论文,是我们后学的永久财富和治学楷模。当代的陈建中等诸位同人在田野调查和研究领域贡献了大半生,现在仍然固守在德化瓷的故土耕耘不辍,是德化瓷研究领域的中坚。

  我的《中国德化白瓷研究》一书,搜集了在世界范围内所能找到的4200件德化白瓷实物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统计学原理进行统计,利用考古学的排队、分期、谱系等手段,推导出德化白瓷分期断代的立体模型。这一模型的建立,把国际德化瓷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  国际拍卖市场中德化白瓷的价格趋势

  说到德化瓷投资,我感觉海外较热,价钱较高;内陆较冷,价钱较低。另外,海外市场上的德化瓷比内陆所见的质量要好。原因就是中外美学观念、社会风气和历史传统不同。导致这些不同的原因,根本而言,就是国人对文化价值(包括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和价格走向)的把握水平不高。德化瓷是世界瓷雕艺术的巅峰早被世界公认,这个认知差距,导致了中外市场的差异。雕塑是德化瓷的精髓所在,特点是唯美天然,自然天成,带给人内心的宁静,且天然地带有东方气息。我相信,国人赶上这一步,是早晚的事。

  检查十五年来国际拍卖市场中德化白瓷的成交记录,可清楚地看出价格变动的曲线和不同器形的价差。

  1997年3月纽约苏富比2.99万美元拍出清中期渡海观音立像,9月以1.6万美元拍出清中期持经观音立像,12月伦敦佳士得以1.955万英镑拍出清中期如意观音坐像(有印章)。在中国,4月中国嘉德以1.1万元拍出17世纪“丁水奇珍”印章狮耳香炉(应为晚明,印文“山水珍藏”)。

 

17世纪“何朝宗印”印章观音立像 高51.5厘米
13.12万英镑 2005年11月8日伦敦佳士得

  1998年3月纽约佳士得的17或18世纪渡海观音立像2.185万美元,4月香港苏富比清中期佛立像6.9万港币,11月香港苏富比的清17世纪何朝宗印章观音立像46万港币。

  1999年7月北京翰海的晚明仕女坐像(应为17世纪如意观音)18.7万元,9月纽约佳士得的清17世纪坐莲观音像1.61万美元,11月香港佳士得的清中期“博及渔人”印章菩萨立像40.25万港币。

  2000年7月北京翰海的清观音童子坐像8.8万元;3月纽约佳士得清中期休闲作观音成交价8625美元;11月中国嘉德晚明16世纪观音像7.92万元。

  2001年10月纽约苏富比的清晚期文殊菩萨坐像3.295万美元,10月纽约佳士得的清17或18世纪如意观音坐像(钤四字印章,应为17世纪)2.2325万美元;11月阿姆斯特丹苏富比清17世纪雕阿拉伯文鼎式三足香炉2.1万荷兰盾,12月北京翰海的清代关公坐像(应为17世纪)3.96万元。

  2002年5月香港苏富比的17世纪“何潮”、“溥及渔人”印章休闲作观音像30.68万港币,6月上海敬华的清代观音立像15.4万元,7月北京翰海的清代休闲作观音14.3万元。

  2003年2月伦敦苏富比的17或18世纪舞蹈人物立像1.2万英镑;10月香港佳士得的清中期十八罗汉山子26.29万港币,上海崇源的明(应为清)何朝宗印章送子观音坐像15.4万元;11月北京华辰的清乾隆如意观音坐像14.3万元,纽约博得富的清中期文殊菩萨坐像3.8188万美元。

  2004年4月上海敬华的晚清文殊菩萨坐像33万元,9月纽约苏富比的清中期送子观音坐像1.92万美元,12月北京翰海的清17世纪渡海观音立像15.4万元。

  2005年5月香港苏富比的清中期“溥及渔人”印章观音坐莲像48万港币;7月伦敦佳士得的17世纪横笛3.12万英镑;11月伦敦佳士得的17世纪何朝宗印方款渡海观音13.1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85.07万元),德化白瓷拍卖首破百万元人民币大关。

  2006年5月香港佳士得的清嘉庆(应为晚清)许云麟印章文殊菩萨坐像48万港币;3月纽约苏富比的18或19世纪渡海观音立像4.5万美元,纽约佳士得的18或19世纪观音罗汉山子2.64万美元。

  2007年3月纽约苏富比的明万历观音坐像22.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6.46万元),18或19世纪太狮少狮一对8.4万美元;4月香港苏富比的清中期如来佛立像(背部钤“德化”“许裕源制”“许云麟制”三枚印章)96万港币,6月北京保利的清17世纪“博及渔人”印章观音坐像39.6万元。

  2008年5月香港佳士得的明末清初何朝宗葫芦印章渡海观音立像36.75万港币,11月斯图加特纳高的清中期渡海观音立像4.788万欧元,12月北京匡时的清中期渡海观音立像42.56万元,清中期博及渔人印章千手观音坐像40.32万元。本年度出现多件带印章的拍品,一件明晚期的雕梅花提梁壶和一件清早期的三足香炉在11月的斯图加特纳高拍到2.394万欧元。

  2009年6月科隆兰佩尔茨的17世纪何朝宗印章观音坐像10.9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05.25万元);9月纽约苏富比的18世纪提篮观音立像6.49万美元;9月纽约佳士得的清18-19世纪观音菩萨坐像5.625万美元。

17世纪文昌帝君坐像 高38.4厘米
26.65万美元 2010年9月17日纽约佳士得

  2010年9月纽约佳士得的17世纪文昌帝君坐像26.6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9.01万元), 5月北京华辰的张宗宪藏18世纪观音立像78.4万元,11月斯图加特纳高的17世纪何朝宗印章渡海观音立像42.6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03.06万元)。拍价再上台阶。

  2011年11月斯图加特纳高的19或20世纪“许云麟制”印章骑龙观音立像23.3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03.16万元),伦敦邦瀚斯17或18世纪何朝宗印章观音坐像16.205万英镑(约合164.89万元)。值得注意的是11月拍卖的四件印章立像:北京华辰的清代“博及渔人”印章提篮观音立像59.8万元;斯图加特纳高的18或19世纪“博及渔人”印章鱼篮观音立像10.906万欧元,18或19世纪“溥及渔人”印章鱼篮观音立像9.3万欧元,19或20世纪“许云麟制”印章佛立像8.645万欧元。

 

17或18世纪“凤鸣”箫 长60.7厘米
18.125万英镑 2012年11月7日伦敦苏富比

  2012年5月伦敦邦瀚斯一尊定为明代的“何朝宗印”印章观音像,估价3万-5万英镑,以52.92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534.58万元)创德化白瓷拍卖新纪录;10月,香港苏富比2007年4月曾拍卖的清中期如来佛立像再次拍得146万港币(约合人民币119.43万元)。11月伦敦苏富比以18.12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82.63万元)拍出17或18世纪“凤鸣”款箫。迄今,十件百万元以上的德化瓷均在海外成交。内陆秋拍中,德化瓷基本获得理想价格,但高价位的纪录仍然产生在海外,不过,据说买家都是国人。

  近三年来,德化瓷量价齐升(据雅昌艺术网数据,2010年288件,2011年369件,2012年前十个月即达299件)。内陆价格低于海外,今秋刚刚有所抬升。国人收藏德化瓷是有漏可捡的,因为大多数人还不太懂,包括拍卖行的鉴定时有谬误。所以,有心人还是大有可为的。

  •  德化白瓷的收藏要诀

  收藏和投资德化瓷,就目前国内外市场信息分析,要抓住以下几个要诀:

  一看年代,年代越早,瓷质越好,价值越高。

  二看艺术性,艺术性高的、雕塑因素越多的当然越好。

  三看稀缺程度,如果有很多类似的,那价格就差一些。

  四看印章款识,有印章好于没有印章。但也不要盲目地盯着印章,如果是民国的粗制货,还不如买没有印章的。印章时代的前后早晚也要看好,不能只看印章文字。

  五看完残程度,注意是否有残损。特别是雕塑纤细的部位,欧洲瓷器修复技术好过我们。

  六看走俏器类,佛像高于其他类别,雕塑高于实用器,立件高于平件。

  七看传承,也就是曾经的收藏者,藏品的出身非常重要,可使价格翻倍。

  当然,最首要的还是要看新旧,这是前提。市场新仿已出现,收藏者对此还不大注意或没有认识到,特别是知识准备不足。我在国外拍卖中看到多处,都是新仿制的,甚至不是德化窑所仿。内陆也鱼龙混杂。所以,还要补上新仿这一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化白瓷
德化窑达摩像1200万元成交
近期所见德化白瓷精选
美了! 30件德化白瓷作品欣赏
2015年春拍大典|德化瓷
你造嘛,德化白瓷可是马可波罗的心爱之物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