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冈|来自北魏的回响:杀伐中崛起,微笑中隐没


向东

向东

以宙斯的名义

带着希腊文明

东征

亚利山大大帝

那支从马其顿射出的利箭

向东飞去



向西

向西

以大汉王朝的威严

出使西域

张骞的驼队蜿蜒在夕阳的余晖

驼铃声声

召唤着文明的渴望

一路向西



犍陀罗

一颗闪亮的宝石

镶嵌在古印度北方

世纪的等待

那支来自西方的利箭

射落在她的心房

在佛教的诵经声中

佛陀不再虚无

希腊的雕像有了佛的灵魂



武周山

守望在遥远的东方

从丝绸之路传来的驼铃

摇响过北魏的宫墙

握在手中的权杖

散发着战争的血腥

在灵魂的深处

救赎还是超度

武周山的守望

等待着那叶般若

带着泛世的文明

从大陆之脐向东走来

劈山凿石

与山川永存


——《云冈梦. 大陆之脐》


《云冈梦. 大陆之脐》



近日,

大同日报社原社长、画家李尔山与其妻子刘艾珍

共同推出了诗画新作

《云冈梦. 大陆之脐》。

诗与画完美结合,

表现了健陀罗艺术流传东西的过程。



画面左绘云冈石窟佛像的代表作,

属于犍陀罗艺术风格

(原型位于第五窟外壁东侧,

隐于窟檐阁楼二层后)。

画面右侧是三幅历史画卷,

上图为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到达犍陀罗地区。

中图为汉武大帝特史张骞到达犍陀罗,

古丝绸之路开通。

下图为犍陀罗地区

出现具有希腊雕塑艺术特征的佛教艺术形象,

佛教进入有像期。





云冈石窟,

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

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

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关于云冈石窟的研究,

兴起于上世纪初,

本期特推出一篇文章,

带您一起游云冈、读云冈、品云冈。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云冈石窟的开凿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



考察云冈石窟不能绕过的是名不见经传却又价值连城的《比丘尼昙媚造像记》(503年)石刻。


在众多的北魏平城书法宝库中,《昙媚造像记》的碑身显得要小得多。它高三十厘米,宽二十九厘米,厚六厘米,左右上方角部略有残损,石质为豆青色砂石岩。1956年整修云冈石窟第二十窟露天大佛前早年崩塌的乱石时出土。可能原镶嵌在尼姑昙媚造像龛的石窟壁面,后随岩壁坍塌而埋入地下。


碑文为尼姑造像发愿文,通篇共十行,每行十二字,全文一百一十二字,除了有三个字被毁、四个字半损外,其余都很清晰。题刻内容是:


夫含灵镜觉,凝寂迭代。照周祥邦,感垂应物。利润当时,泽潭机季。慨不邀昌辰,庆钟播末;思恋灵福同,拟状金石。冀瞻容者加抵虔,想像者增忻怖。生生资津,十方齐庆。颂曰:灵虑巍凝,悟岩鉴赏。寂绝照周,蠢趣澄浊。随缘拟仪,瞻资懿渥。生生邀益,十方同沐。


景明四年四月六日,比丘尼昙媚造。


 昙媚碑图


第一窟、第二窟位于石窟群东端,两窟同期开凿,窟内布局大致相同。


第一窟 石鼓洞 (公元471年-494年)

第二窟寒泉洞 (公元471—494年)窟内三层方塔,

雕刻仿木构件清晰可见


以上一、二窟为一组塔庙双窟。窟外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塔。第一、第二窟辽代以前建为护国寺,为云岗十寺之一。明清号曰《石鼓寒泉》,云中八景之一。


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相比,盗砸的现象要少,

但由于岩石的种类不同风化非常严重。

第三窟 灵岩洞 公元471-494年


第三窟是云岗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25米,传说是曇曜的译经楼,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则雕刻有面貌圆润,略带微笑,肌肉丰满,花冠精美,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此窟从雕造手法判断,应为隋唐时期的作品。中间坐佛像高10米,两侧菩萨立像高6.2米。这个窟龛很大但造像很少。


第四窟塔庙窟,未完工的洞窟。


第四窟塔庙窟,未完工的洞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一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


第六窟,中央是连接窟顶的两层高达15米的塔柱。每层四面有雕像,周壁雕有佛、菩萨、罗汉、飞天的造像。窟顶有33天神像和各种骑乘。壁上,塔柱上面,雕刻有释迦牟尼佛传教事。是云冈中具有代表性洞窟。



第七和第八窟为连体木制阁楼。 


第七窟、第八窟中间的石柱,

正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的最佳写照。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这两窟雕饰富丽堂皇,繁复精美,尺度也极为壮观。



第九、十窟是一组双窟,前后室的结构、汉式殿堂布局。窟门列楹柱,面各三间。柱雕千佛,柱雕承以狮、象,蔚为壮观。第九窟窟门,仿中国传统无殿式建筑。两侧对称式布龛,中西合璧,具有浓重的装饰意味。



第10窟(毗卢佛洞)主像是弥勒菩萨。



第九至十三窟俗称“五华洞,因后世施泥彩绘而异常绚丽,这组洞窟营造于北魏孝文帝时代。窟像汉风转浓,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



第九、十窟两窟外石柱廊六跨构成连续柱廊立面,石柱粗状,孔武有力,为中国传统建筑形象中少有,让人联想到古埃及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五华洞中的第十一、十二、十三窟是一个组合的整体形式,以第十二窟为中心,两侧的第十一、十三窟则于窟门上方各开明窗,与十二窟形成左右对称的布局。


外观细节

万佛壁龛,仔细看,每尊小佛姿态各有不同。

十一窟内部


十一窟西壁屋形大龛内有太和二十年铭龛和七佛立像,佛像身微前倾,波形发式,面型丰润,形体高大,通体袈裟,华衣飘逸。云冈石窟中出现几组七佛造像。是鲜卑皇族的七世父母观与佛教的七佛传承相互融合的产物。


十二窟


第十二窟前殿充满了音乐活力。北壁上层雕天宫伎乐十四身,从西向东依次演奏吹指、齐鼓、排萧、琵琶、五弦、横笛、筝、觱篥,竖箜篌、琴、细腰鼓、义嘴笛、法螺、鼓等;都是西凉、龟兹、天竺等国的乐器,更加突出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马上乐器。如此大规模的交响乐队,出现在佛国殿堂,是云冈石窟的又一创新。



十三窟主像交脚弥勒菩萨高达13米,佛像头戴宝冠,颈部带悬铃、项圈及缨络,胸佩石刻蛇形饰物,双臂佩臂钏,左手抚膝,右手上举仰掌。右手臂肘下,一力士四臂奋力托举,造型奇特优美,势若拔山。十分巧妙的支撑起交脚菩萨沉重的右臂。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至二十窟为最早开凿的昙耀五窟,其洞窟橄榄型平面与其他各窟有明显区别。昙曜五窟因其体量庞大而得以在千年风沙中保留下较为完整的北魏风貌,雕刻更多带有后期犍陀罗风格传承,自我风格上稍显不足,在梁思成先生的文章分类中,属于第一类。但这种介于犍陀罗与汉化风格之间的特定的美也足以丰富中国的艺术宝库。放在美术史的时间节点上来看,也比现存的十六国时期的金铜造像更趋成熟。



第十六窟位于昙耀五窟的最东端,是五窟中的第一窟。门洞上方开大明窗。窟门东侧开凿一胁洞,洞内开龛造像。



第十六窟对应东方阿閦佛,主佛立像高13.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神态英俊,面容深沉冷漠,为无瞋恚之状。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佩下垂结带,大裙齐胸,为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期的服饰。



第十七窟弥勒三尊洞,主像是交脚坐于须弥座上的加宝冠佛像,为云冈石窟最大的交脚佛像。



十八窟主佛身披千佛袈裟,轻薄贴体、衣纹紧密,无数小佛禅坐其身,在石窟造像中极为罕见。



东壁的胁侍菩萨,头戴化佛冠,脸庞圆润清秀,富有壮健自信的气息,他的头发外露,一绺一绺的雕镂细致,雕刻异乎寻常的精美。



第十九窟是云冈石窟中又一独特形制的洞窟,窟门向内收缩,为昙耀五窟中仅有。在窟门两侧东西高壁上各扩出一个侧耳洞,耳洞地面高出主窟丈余,洞内各雕一身半跏趺坐像,均高8米。这种分窟安置主佛与胁持菩萨的布局,实属罕见。



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和象征,也是中国早期佛教艺术雕刻的空前杰作。



大佛背光的火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丽,精美异常,把主佛衬托得更加雄浑大气。飞天头戴花冠,通体长裙,手捧鲜花,赤脚凌空,姿态端庄,造型优雅,呈现一派虔诚供佛的神态,是云冈石窟最美的飞天造型。


第二十窟露天大佛已成为云冈石窟的标志。

西部小窟群

灵动的飞天


云冈石窟保留了西域艺术与中原艺术风格碰撞、融合的痕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印度健陀罗刻像雕纹、大量波斯印度风格的装饰花纹甚至有罗马柱式的影子。


云冈石窟雕饰之豪华富丽,备受历代学者称赞。《魏书·释老志》中,称其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我国现代学者中,最先重视云冈石窟装饰图案的是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中国建筑史专家,他们合作的《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就云冈石刻中的装饰花纹指出:“云冈石窟中的装饰花纹种类奇多,而十之八九,为外国传入的母题及表现。其中所示种种饰纹,全为希腊的来源,经波斯及犍陀罗而输入者,尤其是回折的卷草,根本为西方花样之主干,而不见于中国周、汉各饰纹中。但自此以后,竟成为中国花样之最普通者,虽经若干变化,其主要左右分枝回旋的原则,仍始终固定不改。” “唐宋及后代一切装饰花纹,均无疑义的、无例外的由此进展演化而成。”


然而,中原艺术的包容和融合能力是无比强大的,正如梁思成他们在《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所总结的:


“云冈石窟乃西域印度佛教艺术大规模侵入中国的实证。但观其结果,在建筑上并末动摇中国基本结构。在雕刻上只强烈的触动了中国雕刻艺术的新创造——其精神、气魄、格调,根本保持着中国固有的。而最后却在装饰花纹上,输(入)给中国以大量的新题材,新变化,新刻法,散布流传直至今日。‘’



By|河南古建

图片版权归原机构或作者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佛教美术
金申|中国的石佛造像
古刹佛光—从五台山到云冈石窟【9】云冈石窟(上)
中国石窟艺术极简史
河北这么棒的小众博物馆,对不起,我来晚了
【解读】金申 | 流散海外的多尊北魏单尊石佛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