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3、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  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1、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4、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简答题:如何正确的认识人的心理?(科学的心理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3)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产品分析法)、实验法等。

第四节心理过程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2、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3、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5、思维的种类:

 

(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

 

(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6、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8、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

(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

(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9、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10、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11、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12、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13、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14、想象的种类:

(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15、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与深刻性。

(2)独立性与批判性。

(3)逻辑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16、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17、记忆的分类:

(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8、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19、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20、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21、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22、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23、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24、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25、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26、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27、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28、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29、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30、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31、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32、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第四节 心理状态

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3、有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无意注意: 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又不需太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不是独立心理过程,是一种心理状态。

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8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观条件。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人的知识经验。

 9、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3)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4)培养间接兴趣。

10、注意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四种。

 11、注意的分配: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12、实现注意分配的必要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应达到动作熟练,自动或半自动化程度。

13、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上。

14、注意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分为广义(集中于一活动)的注意稳定性和狭义(集中于一事物)的注意稳定性。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有一特殊现象:注意的动摇或注意的起伏。

论述题: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意注意是由客观事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引起的,它既可以成为顺利进行教学的积极因素,又可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分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防止和排除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教学的积极因素。

1、优化教学环境。为了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因素的出现,(1)学校应该在远离公路、铁路和闹市的地方。(2)教室要与音乐教室、操场有一定距离,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安静。(3)教室内的布置要适当。(4)教师的穿着打扮要大众化。(5)教室要保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6)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上课不迟到,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系统、严密。(1)新颖、系统、严密的教学,容易引起和稳定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相反,内容贫乏、零乱,脱离实际的教学,学生不感兴趣,注意容易涣散。(2)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太难太深,太易太浅的内容都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3)教师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信息和新内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4)既不要生怕学生不懂,不厌其烦地重复,又不能超出学生接受水平,一味的赶进度,这些做法都无法使学生的注意保持在所学的内容上。

3、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1)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2)讲授重点的地方要加强语气,适当重复,一边讲一边写黑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3)把讲述、提问、演示与学生看书、回答、做练习、做实验等各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4)启发式教学是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5)正确而合理地运用直观教具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6)教师讲话要生动、形象、有趣,每句话都应该让学生听清、听懂,声音的高低快慢要适度,要有抑扬顿挫的变化。(7)板书要整齐,字迹要工整。这样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是一种紧张艰苦和持久性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只依靠无意注意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要搞好学习,必须学习那些没有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知识,这就得靠有意注意来引起和维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去组织教学。

1、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间接兴趣。(1)教学活动中要做到“教有方向”,“学有目标”。(2)对于那些学生没有直接兴趣的学科和教材,或者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新任务、新要求,更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向往和追求,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建立教学常规。(1)建立正常的教学常规,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这有利于增强学生有意注意的力量,从而减少注意的分散。(2)培养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严格遵守纪律和作息制度,养成自觉组织和安排学习、休息和娱乐活动的习惯,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3、严密组织课堂教学。这是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1)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时间的安排必须严密紧骤,使教学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2)教师要善于面向全体学生,安排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积极投入紧张的学习活动,减少注意分散的机会,从而保证有意注意长时间地处于稳定的状态。

(三)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单纯依靠无意注意,会使教学活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首创性,学习的知识、杂乱无章,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和干扰,容易分散注意,半途而废。过分强调依靠有意注意,学生容易疲劳造成注意分散。因而必须交替使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在一堂课中,(1)上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原来感兴趣的活动对象上,必须通过组织教学明确目的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2)接着通过教师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新内容发生兴趣,形成无意注意;(3)讲到重点、难点和关键时,又提醒学生加强有意注意;(4)在一段紧张努力学习之后,再适当的变换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转入无意注意;(5)下课前,学生注意容易涣散,在布置作业时又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样一堂课就能做到注意的松紧交替,有张有弛,不易疲劳,始终保持稳定持久的注意,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课堂上学生分心的控制措施

      分心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内不能充分地指向和集中,或者完全离开当前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状态。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控制措施,消除分心。(1)超前控制。预先估计可能产生的分心情况和分心的学生,采取预防措施,“打预防针”,减少或消除分心的产生。(2)信号控制。教师发现学生分心情况,可采取举目凝视,变化表情动作,变化语调、语气,做出特定的手势或暂时停止讲课等暗示信号,向分心的学生示意,及时制止。这样做可以不中断正常教学过程。(3)邻近控制。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走近分心的学生并站在他的身旁,或轻拍其背或加重语气以提醒。

 

第五节 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包括:

(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需要的种类:

(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4、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5、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7、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8、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9、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0、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11、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1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

人际关系协调;

性别角色分化;

社会适应良好;

情绪积极稳定;

人格结构完整。

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3、心理咨询:

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

行为矫正法——华生;

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

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1分,共20)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B )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C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D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B)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 C)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C )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B)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B)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B)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14.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B )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15.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制

 

16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B)

 

A信息传播B人际沟通C人际吸引D人际关系

 

17.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B )

 

A否认B文饰C投射D幻想

 

18.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 B)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

 

19.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B)

 

A.增强 B.变化 C.成熟 D.死亡

 

20.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 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

 

1.注意的功能 有(ABD )

 

A.调节功能 B.维持功能 C.抑制功能 D.选择功能 E.启动功能

 

2.知觉的特性包括(ABCE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间接性 E.理解性

 

3.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ABCD )

 

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观念 E.怎样骑车

 

4.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包括量表的( BCD)

 

A.难度 B.效度 C.信度 D.标准化 E.知名度

 

5.性向测验用以测量( AB)

 

A.潜在才能 B.能力倾向 C.性别倾向 D.性别态度 E.成就

 

6.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BCD)

 

A.选择功能 B.激活功能 C.指向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E.集中功能

 

7.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ABCDE )

 

A.情境性 B.激动性 C.暂时性 D.表浅性E.外显性

 

8.人格的本质特征有(ABCDE )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综合性 D.复杂性 E.功能性

 

9.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ACD )

 

A.一般常态心理 B.人格障碍心理 C.轻度失调心理 D.严重病态心理 E.精神病

 

10.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ACE )

 

A.横断研究法 B.封闭式研究法 C.纵向研究法 D.开放式研究法 E.群体序列研究法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

 

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意识

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思维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5.流体智力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

 

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 (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人格结构包括:

(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五、论述题

 

(一).试述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匮乏动机是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在成长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2)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

①需要的五种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b.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二)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1、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

(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2、影响因素:

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

 

 

 

 

 

 

 

 

 

模拟试题二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选项中;哪项完整地表达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D)

A.心理过程及其规律B.情绪人格及其规律C.生理现象及其规律D.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心理现象的产生方式是(B

A.精神活动B.反射活动C.意识活动D.技能活动

3.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哪一种基本特性?(A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

4.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种选项因素的干扰?(D)

A.消退和干扰抑制B.倒摄和干扰抑制C.前摄和消退抑制D.前摄和倒摄抑制

5.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平衡——不灵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应?(C

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

6.下列哪种选项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A

A.记忆能力B.创造能力C.运动能力D.社交能力

7.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B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指向性与分散性D.集中性与紧张性

8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受人的下列哪种情绪影响所致?(B

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

9.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D

A.激发兴趣B.引起注意C.丰富想像力D.分化概念

10.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A

A.从众B.依从C.服从D.遵从

11.提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A.卡特尔B.奥尔波特C.霍兰德D.斯坦伯格

12.加德纳提出的智力理论是(C

A.智力二因素论B.智力结构论C.智力多元论D.智力三元论

13.下列哪种方法属于精神分析法?(C

A.系统脱敏法B.支持疗法C.宣泄疗法D.认知作业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2.人的情绪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情绪的最重要的外部指标是面部表情

3.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注意品质的分配特性。其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自动化的。

4.智力技能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由低到高的五种基本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

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2.简述助人行为的促进策略。

1)增强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

2)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

3)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动机;

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

5)进行助人行为的社会实践。

3.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40分。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并运用有关动机理论;分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要点

1)阐述学习动机理论。可以详细阐述一种学习动机理论;也可以简述多种学习动机理论。

2)运用所阐述的理论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措施。可以以一种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进行深入的论述;也可以以多种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进行概括性论述。

3)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论述。可以使用一个实例贯穿始终;也可以使用多个实例进行论述和说明。

 

 

 

 

 

 

 

 

模拟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

 

1.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a)年。
A.1879
B.1897
C.1789
D.1798


2.
机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A.
冯特
B.
詹姆斯
C.
华生
D.
魏太默

3.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发现其心理活动变化的方法是(b )  
A.
调查法
B.
观察法
C.
实验法
D.
测验法

4.我们在听课做笔记时,写字处于( b)意识状态。

A.可控制的
B.
自动化的
C.
白日梦状态
D.
不自觉的

5.有的人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影响睡眠,这属于(b )失眠。
A.假性
B.
情景性
C.
失律性
D.
功能性

6.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c )
A.
视知觉
B.
听知觉
C.
视、听知觉
D.
视、感知觉

7.绝对感觉阈限是指( c)  
A.
人的一般感觉能力
B.
最大可觉察的刺激量
C.
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D.
差异觉察能力

8.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 a)毫微米。
A.500—600
B.0—1000
C.380—1280
D.400—750

9.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b )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10.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保持( c)秒钟。
A.5
B.20—30
C.60
D.120

11.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d)
A.
时快时慢
B.
不快不慢
C.
先慢后快
D.
先快后慢

12.某学生智商为100表示( b)
A.
较低智力
B.
中等智力
C.
较高智力
D.
非凡智力

13.有机体活动的动力是( c)
A.
动机
B.
诱因
C.
需要
D.
目标

14.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a )
A.
行为参照
B.
省力
C.
服从
D.
强迫

15.脾气急躁、行为勇敢有力的人属于(a )气质。
A.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16.助人为乐、廉洁奉公,反映性格的( d)特征。
A.理智
B.
情绪
C.
意志
D.
态度

17.美感属于(a )
A.
情绪
B.
情感
C.
心境
D.
都不是

18.人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面的特征属于( d)特征。
A.态度
B.
意志
C.
情绪
D.
理智

19.狼孩现象主要是由( b)因素造成的。
A.先天
B.
后天
C.
遗传
D.
狼奶

20.青少年期一般指( b)岁。
A6—12
B.12—18
C.6—18
D.10—20

二、多选题(共30分)


1.
注意的特点主要有(ab )
A.
指向性
B.
集中性
C.
有意性
D.
无意性
E.
稳定性

2.人在睡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是(ae )
A.
静止
B.
紊乱
C.
感觉麻痹
D.
解除抑制
E.
轻松

3.皮肤觉通常包括( bce)
A.
感觉
B.
触觉
C.
痛觉
D.
温度觉
E.
痒觉

4.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ab)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社会刻板效应
E.
远近效应

5.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 ab)
A.
感觉
B.
知觉
C.
注意
D.
思维
E.
意识

6.想像的基本特征有( ae)
A.
新颖性
B.
离奇性
C.
生动性
D.
现实性
E.
形象性

7.下面哪些是属于一般能力( abc)
A.
记忆力
B.
注意力
C.
观察力
D.
色彩鉴别力
E.
节奏感知力

8.舒茨提出人际交往需要的三维理论,内容是(bcd  )
A.
成就
B.
包容
C.
情感
D.
支配
E.
生存

9.影响压力的因素有(abd )
A.
心情
B.
经验
C.
准备状态
D.
认知

E.家庭

10.儿童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是( abd) 

A.由大到小 

B.由身体中心到外周  

C.由轻到重 

D.由头到脚
E.
由简单到复杂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


1
、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2、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3、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与1977年提出的,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4、罗生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四、简答题 (共30分)

 

1.如何明确的陈述教学目标?

答:传统的教学目标的弊端是目标陈述上的含糊性和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这样陈述的目标是含糊不清的,无法观察,无法测量,更无法在教学中加以具体操作。

如何明确陈述教学目标呢?

第一,教学目标要用可观察的行为来陈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要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明确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

行为目标陈述法。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伦兰提出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表述教学目标的观点。先陈述内部心理过程的目标,然后列出表明这种内部心理变化的可观察的行为样例,使目标具体化。格伦兰将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既克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同时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的含糊和不可操作性的弊端。因此,该方法受到普遍认可和采纳。

 

2.简述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

答:奥苏伯尔虽与布鲁纳一样都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强调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即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但奥苏伯尔对布鲁纳认为发现是主要的学习方式的观点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他认为接受学习才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学生主要把教师讲授的内容整合进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提取或应用。他认为把接受学习等同于机械的,把发现学习等同于意义的是错误的。学习是否有意义不取决于学习的方式是发现的还是接受的,而是取决于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只是符合这两个条件就是意义学习。第一,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这里的心向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新学习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结果,学生的旧知识得以改造,新知识获得了新的意义。

 

3.简述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

答: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称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

教师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

教师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我国学者申继亮经研究发现,有三种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角色改变技术。其目的是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其参加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自觉地实现角色的改变。教学反馈技术。其目的在使教师对自己教学各环节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认识。现场指导技术。帮助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背景,选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其最终能达到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调节和校正。

 

4.简述弗落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答: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一出生就有性欲,只不过不是以成人的方式表达而已。人在不同的年龄力比多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满足,他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并以性感区的变化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人生全程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其中前三阶段(从出生到6岁)的发展状况对以后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弗洛伊德的这种观点称为早期经验决定论。在前三阶段,如果力比多的满足过分放纵或过分限制,就会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这种现象叫做固着,即人的生理年龄虽然在增长,人格却没有相应地成长,即使到了成年,心理还处在儿童的水平上。

 

 

 

 

 

 

 

 

 

 

 

 

 

 

 

 

 

 

 

 

 

 

 

 

 

 

 

 

 

 

 

 

 

 

 

 

 

 

 

 

模拟试题四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遗传 :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学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

 

2、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

 

3、发展:通常是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的过程。

 

4、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的核心。

 

 5、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领域里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发展变化的科学。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胚胎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

 

4、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有: 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5、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是( B)。

A 一般迁移 B.顺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逆向迁移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大体上处于( C)阶段。

A 感知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3.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B)。

 

A 苛勒 B.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C.贾德 D.桑代克

 

4、信息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的记忆为(A )。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瞬间记忆

 

5、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D )。

A 每天跑步 B.视力下降 C.装修房屋 D.不怕见生人了

 

四、简答:(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学习的类型。(按不同标准分类)

1)根据学习内容可把学习分为:运动技能的学习、认知的学习和情感的学习。(2分)

2)根据学习过程的特征可把学习分为:试误学习、顿悟学习和模仿学习。 2分)

3)根据学习的理解程度可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1分)

 

2、什么叫学习策略?简述一般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三种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其实质是根据学习目标和材料,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调控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从而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加工。(2分)

一般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策略有:(3分)

(1)注意策略。它是指一个重要方法即在学习材料中附加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并观察其对学习的影响。

(2)编码策略。它是指按学生自己熟悉或习惯的方式来组织信息,以便于取用。

(3)提取信息的策略。它是指按需索取贮存的信息的方法。

 

3、小学儿童的认知活动有哪些发展?

小学儿童认知活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1分)

2)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向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发展;(1分)

3)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并占主导地位。机械识记还占有优势,抽象记忆在逐渐发展;(2分)

4)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1分)

 

4、小学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有哪些特点?

小学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有以下特点:

1)从“他律”到“自律”。 2分)

2)从效果到动机。(1分)

3)从别人到自己。(1分)

4)从片面到全面。(1分)

 

5、练习曲线的典型势态有什么特点?

练习曲线的典型势态是练习曲线呈负加速变化。

其特点是:

初期进步快;(1分)

练习高原现象;(1分)

后期进步慢;(1分)

总的趋势是进步,(1分)

但有时会有暂时的退步。(1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与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并结合自己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帮助小学生增强记忆能力。(要求至少解释清楚两种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

有关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学生回答出两种即可,4分)

(1)干扰说。该理论认为,导致遗忘的原因是其他信息进入了记忆系统,干扰了原有信息的保持。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就是先后学习项目之间的相互干扰。

(2)衰退说。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某种方式在大脑建立痕迹的过程,记忆中信息的遗忘是因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随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弱,以至消退。因此,适量的过度学习和复习有利于加深记忆痕迹,能阻止遗忘的进程。

(3)线索依存说。该理论认为,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一般不会“漏失”,遗忘并不意味着长时记忆中不存在有关信息,而是不能有效地提取。因此,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教会学生利用线索提取有关知识,是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记忆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4)动机说。该理论认为,遗忘是人出于某种动机而主动压抑的结果。

(5)同化说。该理论认为,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4分)

(1)记忆有意性、主动性的发展;

(2)记忆策略的发展。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善于发现记忆材料中的规则,把握了规则,就会提高记忆的效果;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可能自发地复述记忆材料;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善于联想。

(考生将所述的遗忘理论结合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并能合理根据自己教学经验回答得7分)

 

2、何谓迁移?结合自己谈谈教会小学儿童学习迁移有那些基本策略?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分)

教会小学儿童学习迁移的基本策略有:(10分)

1)建立迁移的认知结构;

小学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合理安排所用教材的呈现顺序,对促进小学儿童建立认知结构是很重要的。教师对教材呈现的顺序应努力做到:①从一般到个别,使教材渐进分化;②建立横向练习,使教材综合贯通;③从已知到未知,使教材组织序列化。

2)训练迁移的认知策略能力;

认知策略是个体面对新的问题时,个人调节与监控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技能。为了在教学中训练小学儿童的认知策略能力以促进小学儿童的迁移,应努力做到:

①注意小学儿童的心理状态;②提高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③多方面应用概括出来的原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中学部分
2013湖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岗前培训考试笔记
高等师范院校新世纪教材:心理学
电大《心理学》(专科选修)期末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复习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