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终于破解了!大禹与鲧都是华夏此地人

(作者:赵辉)大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大禹治水的精神成为华夏民族排除万难的民族精神,大禹治水的功绩成果,促进了华夏民族从渔猎文明走向农耕文明,使人民安居乐业,积累了物质财富;促进了文化的产生,产生了国家文明形态。

大禹是中国国家形态中的标志性人物,大禹治水的故事遍及中华大地,大禹故里的传说也是众说纷纷、毫无定论。关于大禹故里基本有三种,分别为大禹出自中原、出自东夷、出自西戎。其中的大禹东夷说,因东夷地区比较广大,并无大禹的具体的生活地点,并无学者深入认真研究,成为一直存在但最不被认可的学术观点。

东夷、中原、西戎本是古中华的地域概念,随着相互之间频发的战争,东夷、中原、西戎也成为相互对立的族群概念,成为后世人们区分华夏民族正统传承的部族概念。因为大禹在华夏民族中的特殊地位,大禹属于哪里人,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未解之谜。

大禹因治水成功,造福民众,受到各氏族部落的拥戴,建立了夏朝,成为中国国家概念的最初形态。大禹父子前赴后继的治水,所建立的功勋,成为华夏部落形成建立的基础。那么大禹治水的最直接受益部落,淮河涂山上下游氏族,就成为大禹承继帝位最有力的支持者。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中:“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记载了大禹在涂山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得到涂山氏族的支持,大禹对涂山的钟情、在涂山成王成帝的前因后果过程经历。可以说,大禹为东夷人,“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是最有说服力的史料与证据。

大禹治水,传说很多,但能得到证实的地点,有史料明确记载的,唯有淮河流域的荆山涂山区域。《怀远县志》记载:

旧县志:淮河在县东南二里,源发豫之胎簪山,至桐柏山而始大,书曰遵之,东行数百里至于荆山,至淮浦入海。水经云:淮水出荆之左,迂回以入涡,麓高水汇为患,禹鑿(凿)荆涂二山之峡,使淮出于其间,水乃安流。所鑿(凿)处有遗迹,冬月可见”。

按名胜志谓,淮水初从荆山西麓迂回入涡,禹疏二山水乃安流,今老河口上至石羊霸,遇盛涨,淮每由此入涡,意即迂回入涡旧迹也。

“断梅谷在荆涂二山间,或曰二山本为一脉,禹以桐柏之流泛滥为害,乃鑿山为二以通之,今两山之间有断梅谷,滨淮为胜。

以上三处县志记载,对荆涂二山地区淮河水患形成的原因,对上下游造成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大禹治理荆涂水患的具体措施,大禹凿山导淮的具体位置,导淮前后淮河水道的走向等都有详细的记述。《怀远县志》“邑之有志,盖古史之;流所以周,知其邑之”,其历史史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无可置疑的。《怀远县志》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甚至超过我们所熟悉知的众多文史资料,相信在全国范围内的县志,能够如此自信地“流所以周,知其邑之”无有其二,其历史文化的悠久绵长,绝非史学界与考古界所能想象。而那些人所共知的传世名著,因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干扰,焚书禁书不断,在远古史的史料方面极有可能被篡改,以达到统治集团的政治统治需要。而地方县志因影响力小,其原始信息保存下来的可能性更大、更可靠。因此,笔者对《怀远县志》中关于大禹事迹记述的真实性深信不疑,对夏文化研究极为难得、珍贵,是研究夏文化的第一手史料。

通过《怀远县志》关于大禹凿山导淮的记载,以及淮河在荆涂位置流向的变化、荆涂二山周围的地理环境,我们可以得出许多令我们吃惊的历史信息:中国上古神话与传说,都有其历史根源,都是对历史重要事件的真实反映。

那么,大禹父亲鲧与大禹,父子两人为何前赴后继地以堵以疏的两种不同方法,治理当时的水患呢?

相信读过《史记》的读者,对尧舜为了治理水患,先是命鲧治水,鲧以堵治水“负命毁族”九年而不成;舜又继续命大禹治水,大禹吸取父亲鲧以堵方法失败的经验教训,改为以疏通的方法,最终成功治水,获得了众多氏族部落的拥戴而承继帝位。

大禹成功治水之前,淮河流水受荆涂二山的阻挡,“麓高水汇为患”,被迫迂回西流,在荆山西麓折向北流。荆山以北为广袤低平的淮北平原,如果不对淮水进行封堵,将直接北流冲向正北方的四方湖古城。四方湖古城在四千年前的大禹时期,已经是个至少有二千年历史古城,距今不少于六千年的历史,是大禹与父亲鲧氏族部落的聚居地。在此情况下,鲧的氏族部落必须采取一切办法,阻滞淮水的北流,造成对四方湖古城的威胁。这种阻挡淮水北流的方法,就是修筑堤坝堵住淮水北流。在后世流传中,以堵治水就成为鲧治水的标签。因为淮水在荆涂二山南麓的水汇抬高,无论鲧如何修筑加高堤坝,也无法保证每年不同降雨不同水位对堤坝的冲击,而治水失败。

大禹面对这种年复一年淮水对四方湖古城的威胁,只能动员全氏族、全地区的人员力量,在不为原始淮水水道的荆涂二山之间,开山凿石,长年累月地开辟了一个人工水道,也就是现在淮水通过的荆山峡。“禹鑿(凿)荆涂二山之峡,使淮出于其间,水乃安流”,淮水顺利通过荆涂二山向东而流入东海,避免了淮水北流对四方湖古城的年年水患威胁。

从以上县志记载,历史史料、荆涂二山和淮水的历史走向,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合情合理,符合自然利害关系的结论:鲧与大禹为四方湖古城部落人士,因年年遭受涂山西麓淮水北流的水患,而使得鲧不得不年年筑堤堵水;大禹为彻底解决淮水对四方湖古城的威胁,对古城地区农耕生产的影响,在荆涂二山之间开辟水道,使得淮水自然东向通过荆涂二山,解除了淮水对四方湖古城的威胁,成为大禹以疏河治水为成功标签的大禹治水。

“禹鑿(凿)荆涂二山之峡,使淮出于其间,水乃安流”不仅解除了四方湖古城的常年水患威胁,而且随着荆涂二山之峡的开通,上游水位下降,大片良田也得以耕种。“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人,虽欲耕,得乎?”(《孟子滕文公上》),由此可见,大禹治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淮水水患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影响,是为了本人、本氏族部落、淮水中下游部落的正常农耕生产;也就是解决了“然后中国得而食也”的问题。

大禹父子前赴后继、任劳任怨地治水,根本的原因,是本部落氏族人解决本地区存在的生产生活问题。很难想象在当时比较原始的情况下,鲧与大禹和治水的人民,能够从千里之外的黄河地区或者西戎地区,来到淮水的荆涂地区凿山导淮,长年累月地去完成如此艰巨辛苦的工程。唯一合情合理的原因,就是本地人解决本地事,本地人办本地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鲧与大禹对淮水的治水,完全可以确定鲧与大禹就是涂山本地人,更精确地说是四方湖古城人。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淮南子原道训》)。四方湖古城的历史与规模、文化与文明的深厚,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其在中华历史与文化中的地位最终确立解决,还是需要如同大禹治水遵循的天然法则:本地问题本地解决,本地人解决本地事,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如此

在任何历史背景下,在任何情况下,不论对于个人、地区还是国家,所遇到的难以克服问题,只有当事者才能全心全力地去加以解决。面对困难,有的选择逃避、有的选择远离,有的选择面对、有的选择克服重重困难加以解决。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地区各时期产生的许多文明形态,最终都消失不知所踪;只有淮河流域四方湖古城地区、荆涂地区的华夏氏族,在大禹父子前赴后继、坚持不懈、克服重重困难,战胜自然灾害,赢得周围氏族部落的钦佩与崇敬,从而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影响力,得到人民普遍拥护认同的国家形态,建立了夏朝。这就是华夏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延绵不断的中华精神。(作者:赵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年重大考古发现!尧、舜、禹之都在大洪水中被一一确立
考古中国:这里就是中国,这里就是天下,这里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
禹帝
发现四千年前古中国地图,司马迁孟子所述尧舜禹中国大洪水不虚
大禹治水在哪里?夏王朝在哪里?遂公盨终于破解中华文明诞生之地
重大考古新发现!华夏发源地终于水落石出,华夏文化将谱写新篇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