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平板教学:如何平衡教育和技术?

   随着平板电脑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随之而来的是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平衡技术和教育的两方面因素,是教师必须面临的抉择!


近年来,平板电脑教学成为教育领域的“新时尚”,一大批中小学校纷纷开设数字化实验班,探索平板电脑支持下的学科教学,尤其是在数学、语文、小学科学、英语等学科中,平板电脑的应用较为广泛。随着平板电脑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平板电脑教学面临技术异化带来的陷阱:新技术不仅没有成为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反而强化了传统教学的弊端。

教学不能成为技术的“囚徒”

   有些学校把新技术视为推动教学改革的“灵丹妙药”,却忽略了学科教学的本质。比如,某位教师在讲解小学语文课文“葡萄沟”时,让学生在平板电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询葡萄干的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学生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唯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感悟。整节课因技术应用过度而让教学内容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把语文课变成了活动课。在数学课上,很多教师特别喜欢平板电脑的数据统计功能,学生点击屏幕选择答案后,教师一下子就能掌握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很多老师只是关注这些表面的数据,却忽略了对答案的追问。这导致有些数学课表面看起来很成功,但却经不起推敲,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思维的艺术,不同的答案背后隐藏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能简单以答案正确或错误来判断学生的思维状态。很多时候,正是对错误答案的不断追问,才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平板电脑教学一定要考虑学科特点,从学科的本质入手来灵活地使用技术,而不是从技术本身入手来开展学科教学。

过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群学生一位老师,就是课堂的全部。现在,黑板变成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粉笔的大部分功能也被投影和实物展示台所取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要素。继多媒体投影、电子白板之后,平板电脑成为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新“标配”。这种趋势已经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显现出来,如广东的“粤教云”、上海的“云课堂”等重点项目都把平板电脑作为首选。当新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社会生活时,也必然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学校,这种潮流不可逆转。但是,技术只是教学的手段,不能变成教学的目的。再先进的技术、再高级的软件,也无法替代教师的言传身教;再多彩的视频、再精美的画面,也无法替代师生面对面的互动交流。

   此外,任何技术都有双面性,既有优势,又有弊端。我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课,整堂课下来学生居然连课本都没打开过,在品读课文时也是用平板电脑上的电子教材,“读屏”完全代替了“读书”。如果把平板电脑仅仅当作阅读器,那只会人为地放大技术的劣势(如过度使用平板电脑会给学生的视力带来负面影响等),结果肯定是得不偿失。平板电脑教学不能沉迷于技术之中,否则就会变成技术的“囚徒”。

课堂沦为新技术的“练兵场”

   平板电脑具有便携性、移动性、交互性、灵活性等特征,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和丰富的资源选择。教师可以利用点赞、讨论区、观点分享等互动功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参与机会,提升课堂的互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调查、测验、投票、抢答等即时反馈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可以在平板电脑上查找资料,观看微课程,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学习。但是,“新技术”不等于“新教育”。尽管平板电脑具备强大的教学功能,但它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教学创新。我们在听课时发现,有些教师花了很大力气在平板电脑上设计相关教学活动,但却流于形式,忽略了教学效果。比如,课堂本来就是师生对话的最好场所,但有的教师却偏偏在小组讨论时,让学生在网络讨论区里发言,自己在讨论区里回复;本来学生举手回答就能解决的问题,却偏要搞网上投票。这样的课堂看起来热闹非凡,学生也能熟练地应用技术,但在教学方面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使课堂沦为了新技术的“练兵场”。

目前,在很多所谓的“数字化学习实验班”里,很多场景仍然是“教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台下呆若木鸡”,唯一不同的是教师和学生的手中多了一台平板电脑。很多学校在开展平板电脑教学时,只重新技术,不改旧观念,甚至利用新技术更高效地开展题海战术,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这些现象都说明,技术的简单堆砌无益于改进教学。它不但没有促进教学创新,还强化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把原来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


需要多方面的改进

目前,我国的平板电脑教学并未脱离传统教育的窠臼,很多时候还在追求统一规范、整齐划一的教学形态。因此,平板电脑教学要想保持生命力,避免“昙花一现”,就必须重新思考教育,关注教学系统的结构性创新。以美国旧金山的艾欧特学校(Altschool)为例,它是一所由工程师创立的新型学校,通过技术手段收集学生学习的原始数据,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偏好,预测学生的学习状态,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无论学生处于何种状态,学校都能定制一个最适合他的课程计划,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该学校普遍采用混龄教学方式,模拟真实的社会生态,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一是课程结构的重组。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开展面向真实生活的主题教学,让平板电脑从教师的教学工具,变成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比如,在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语文学习成了语言学习、美术、社会实践的统一体。学生从教室走进大自然,用平板电脑记录自己眼中的春天,用思维导图软件总结自己的所思所想,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图文并茂的可视化故事。平板电脑变成了学生观察世界的窗口,而不是接收任务的终端。

   二是教学流程的再造。目前深圳、上海的一些学校打破了40或45分钟的固定课时安排,根据学科和课型特点灵活设置长短课或大小课,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线下学习瞄准需要精讲的知识点,发挥讲授式教学的优势,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的内化。线上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三是教学评价的重构。平板电脑可以跟踪学生的学习路径,开展即时的交互评价,教师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并调整教学进度,不断优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比如,上海嘉定区实验小学把评价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不用参加期末考试,取而代之的是“游园闯关”,包括“闪亮小主播”“啪啪新闻串烧”“智慧乐园”“英语我来做”等语数外10个项目。最后在评分阶段也不打分,只分一二三颗星。其中,在“数学小超市”项目中,商品中有买一送一的,也有打折的,每个持有20元券的学生必须购买三件商品,然后算出剩余的钱。这种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激励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结构性创新是平板电脑进课堂取得成功的关键。平板电脑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教学的缝缝补补,它的未来应当是在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结构的再造、教学流程的重组和教学评价的重构,创设一种富有生机、灵活创新的个性化教育,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充分自主的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曹培杰(原文题目:技术与理念,谁是教学的主导?,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访:以信息技术促语文教与学的变革
对智慧课堂建设与教学的思考
全通教育 让信息化教育走进课堂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深呼吸】未来的课堂是啥样?《地平线报告》告诉你
基于技术的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