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闲谈】齐物论

原文参见百度百科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e9%bd%90%e7%89%a9%e8%ae%ba/7213047?adapt=1&fr=aladdin

 


《齐物论》放在第二篇,也许从客观上就阻碍了《庄子》的传播,因为这篇实在是太难了。以前我就尝试努力理解,陈鼓应先生注解这一篇也花了许多篇幅,我看了两遍还是头大,只好采用最原始的办法,手抄了一遍,又参照了曹础基先生的《庄子浅注》及其他资料,理出了个大概的头绪。后来再读黄瑞云《庄子本原》,感觉就容易了一些。

 

实际上,这一章如果读通了,《庄子》的难度相对就降低不少。

 

由于这一章是庄子哲学中最为重要的,对它的理解从来也众说纷纭,我所发表的意见是粗浅的,还好也只是为了尝试照见本心,如果方家见笑,实属必然。

 

 题目的意思还是解释为齐同万物与齐同物论为好。齐同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道。

 

王先谦《庄子集解》在注释这一篇的题目时说:

 

天下之物之言,皆可齐一视之,不必致辩,守道而已。苏舆云:天下之至纷,莫如物论。是非太明,足以累心。故视天下,如天籁之旋怒旋已,如鷇音之自然,而一无与于我。然后忘彼是,浑成毁,平隶尊,均物我,外形骸,遗生死,求其真宰,照以本明,游心于无穷。皆庄生最微之思理。然其为书,辩多而情激,岂真忘是非者哉?不过空存其理而已。

 

这段话很有道理。空存其理其实就是哲学的态度。哲学不必总以实用为目的。思维的乐趣在于将某种理论推到极致,自会感到一种奇特的满足。

 

南郭子綦是庄子笔下那种得道之人,这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是大量存在的,他们很多因为不著书,于是照他们理想的方式那样生活然后又消失了,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应当致以敬意,虽然这对他们并无意义。

 

文中对于风声的描绘已经可以算是一篇小赋了,庄子的文笔有时候比他的思想更吸引我。在这里提出的天籁,我想或许可以解释为:

 

在所有声音之上,体道者能听到的那让一切声音发出来的声音。道的表现之一。


第一小节乍一看好像与后文关系并不密切,但是道通为一。天籁合于道,各种声音也合于道——世间的各种争论在道面前自然被消解了。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庄子希望自己能心如死灰,但是恐怕只有在部分时候能做到吧?

 

《世说新语·伤逝》中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庄子渴望成为圣人,但他最终还是因为同时注目人间与宇宙才成就了他的伟大。

 

接下来,由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联想到人间的各种争论。区别或在于,自然界的声音合于道,人间的争论违背道——那就取消争论好了。

 

言论是没有是非的,事物之间是没有差别的,这可以说是《齐物论》的核心思想。以明的态度就是道通为一

 

齐论的观点要辩驳并不难,比如说我们完全可以说人类要共存,就必须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基本观点要被认可。也就是说,对错是被约定的。

 

问题在于,我们约定的东西如果超出了人类幸福所需要的限度,就需要回到庄子的终极观点来反省我们的时代,抛弃那些多余的约定,给人类恢复更多的自由。

 

比如明清时期,官方的统治思想过分限制了人的自由,庄子在这里提出的观点就是一种很好的解毒剂。这就是庄子伟大的地方。他的哲学是爱自由的哲学,在终极意义上超越了智慧,带来的是最高的关怀。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段话绕了我好久,放到的系统里才算自以为弄明白了。其实就像是陈鼓应说的,从A来谈论A不是B,不若从B的观点来谈论A不是B。反之亦然。庄子并不想判断哪种观点更好,他想说的其实是:当我们在争论的时候,不如换一个角度。当然,换一个角度,不如不要角度,根本上说就是不要争论。因为万物本来就是齐同的——“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世人大多朝三暮四,世人大多爱美厌丑,有个人把这一切看穿,这个人就是至人。我自己觉得自己勉强能看穿,但现在完全不能在实际上放下。

 

接下来,庄子从有无的角度来齐同物论,绕来绕去毕竟不离中心,如果以庄子的标准为标准,那么任何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因为他可以直接取消你的问题。孟子的辩论方式则主要是从气势上压倒对方,这二位的文章都好看,没有碰撞实在是遗憾。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在魏晋时期应该也常被拿来讨论,所以王羲之才会在《兰亭集序》中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其实庄子的目的是想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王氏一生喜欢游山玩水,在庄子身上吸收的精神养分恐怕不少。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这些论调跟《老子》完全是一脉相承的。我并不赞成。我同样不赞成知止其所不知,至矣,这是立场问题,与哲学思辨无关。至少在我现在看来,还是要有所作为的好。热爱自由和有所作为并不矛盾。许多喜欢庄子的人都凭借自己的努力作出了一番成绩,这其实就是中国文人所谓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诸子在论述自己的学说时无论怎样霸道,学习的人在选择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自由选择权,因为他们并没有强迫别人全盘接受自己的观点。

 

随后的一段比较好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论不同。至人不会被这些问题扰乱心神。

 

庄子笔下那些至人远不如庄子可爱,也许一个人修成了至人,就会连有趣也放弃了吧?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追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庄子是真正在追问着生命的哲学家。在吊诡之言背后,是一果火热的真心。或许他身处的时代真的是糟透了,否则他不会爱得那么彻底。因以曼衍,所以穷年,在一个不能有所作为的时代,以道为心,悠游岁月,这就算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了吧!

 

陈鼓应引林希逸的说法,用逍遥说明振于无竟字,可以说让人眼前一亮。庄子说来说去,都脱不开逍遥的渴望。

  

罔两问影的寓言好理解,值得玩味的是这个拿自己的影子来说事的庄子,他或许到底是寂寞的?后来,在李白那里,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看来李白也很寂寞。

 

变成蝴蝶的故事多年来同样困扰着我,那时在我看来,庄周梦蝶,醒来后惘然,这很好理解,但为什么可能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如果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则庄周醒来应该没有感觉才对,也就是说,这本来应该是两个故事。我看的资料都没有解决我的疑惑。现在想来,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庄周梦蝶,则在梦境中庄周与蝴蝶一体(道通为一),蝴蝶自然有了庄周的意识。反之,若蝴蝶梦见庄周,则庄周也有意识(比如他可能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写《齐物论》)。更进一步说,如果心与物谐,体道逍遥,则蝴蝶也好,庄周也好,俱得其妙,是为至境。

 

要从《齐物论》中读出更多,还需要以后更加熟练才行。它太长了,但是我们应该会多次再与它对话。从陌生到熟悉,通过自己的努力搞明白一点深奥的思想,真是让人觉得快乐。


          20161102整理于归云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句话,道破中国哲学精髓
刘文英:庄子“蝴蝶梦”的新解读
庄周春梦
庄子之梦
《庄子》读后感
走进课堂 | 郑开:《庄子哲学讲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