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亲子关系丨学会正确归因,孩子未来成就更高!

归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于1985年创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是观察者从可能导致行为的多种因素中认定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简单的说,归因就是对事件的解释。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人们不断探索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并寻求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目的在于了解自己与他人,并努力控制周围环境,确定自己的行为目标并为实现此目标而不断奋斗。每个人都会在其生活和工作中依据自身的经验和自我保护机制归纳出一套行为原因解释风格。

     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向家长一致呼吁,要仔细分析孩子的归因方式,帮助孩子使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并从小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兄弟两个,一个出奇的乐观,另一个则非常悲观。他们的父母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于是就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等了一个小时,当他们打开悲观孩子的屋门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又抹鼻涕又抹眼泪地哭泣,非常伤心,原来他怕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怕挨父母的责骂。
当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时,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挖着马粪,并不断地把散乱到门口的铲干净。看到父母,乐观的孩子像发现奇迹似地嚷道:“看这儿有这么多马粪,附近一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直至走上总统的宝座。

心理学家在研究上面类似的问题时,发现人们抱有的稳定的情感和态度,大多由他们从小习惯化形成的归因模式所决定。归因简单说就是把失败与成功归于某种原因。
向外归因表现为遭受失败时首先找寻外部因素,如环境恶劣,背运,并推卸自身应该并能够承担的责任;而向内归因则表现为遭受失败时先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并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向稳定因素归因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向不稳定因素归因则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可以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向不可控因素归因说明自己不能够对导致失败的不利因素有所作为,消极对待;相反则说明自己可以或者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变失败的不利因素,能够积极地坦然地面对。

心理学家韦纳也发现,懂得正确归因的孩子,未来更容易取得成就。父母若能掌握归因法的技巧,也有助于引导孩子以更积极的方式看待人生中的每次挑战、以更有效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韦纳发现,个体容易将成败归结为4种原因:能力(高低)、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好坏)。其中,能力和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很容易给人带去强烈的成就期望,并能让人对未来的成败有一个较清晰的判断;努力和运气则不稳定,会变化,很难让人产生期待。
比如,一个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若父母引导孩子,导致孩子把成绩的不理想归因为稳定因素,如能力不足,那么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期待——我以后想考高分,也没什么大的指望了,因为我本来就笨啊!若孩子最后把不理想的成绩归因为努力不足,则还会通过努力学习去克服。
相反,若一个孩子考试成绩很不错,若孩子将好的成绩归因为运气好,或者是考试难度很低,那么孩子从中获得的成就感就会大打折扣,并且不会对下一次的考试抱太多积极态度。相反,若能把好的成绩归因为能力和努力,就更容易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信心,并下一次再考试的时候继续保持努力。
能力和努力,都是个人内在因素,所以韦纳称之为内因。任务难度和运气则为外因。一般孩子取得一些进步和成绩的时候,最好能够引导将之归因为内部因素,这会让孩子更能重视自己的成就。

依据韦纳归因法,最理想的是将成功归因为能力强,因为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归因,能帮我们看重自己的成功,并使得我们期望能再次成功。
相反,将失败归因为努力不足更理想,因为努力是不稳定,这能使得我们相信,若下次再努力些,结果一定会更好。比如孩子考试失败后,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是不是“掌握的方法不对”、“心态没有调整好”等可以通过努力取得进步或改善的因素,而避免归结于“脑子笨”,“老师不好”等不容易改变的原因。
从发展的角度看,孩子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失败。这就需要父母们智慧地回应孩子的失败。如果不,就容易影响到孩子的长远发展。
当孩子失败时,若父母每次的表现都是不耐烦、不接纳,或者粗暴批评、指责:你怎么这么笨?你看看隔壁家的小明、小花?这样贴标签式的批评、跟他人的比较,都会让孩子认为:“我的确不如别人”,“我缺失能力缺乏”,“我再努力也没有用”。于是产生无能为力的感觉,变得沮丧和不思进取,很难再去继续努力。用心理学术语解释,孩子就养成了“习得性无助”。这就是不良的归因造成的。
即使是一个智商高、在某些方面很有天赋的孩子,若习得了不良的归因,他们的最终成就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为避免错误归因,造成孩子的习得性无助,以及为了正确使用归因法,养出更有成就动机的孩子,父母们请记得做到下面几点:

1.不要每次孩子成功时,都只限于夸他们“努力”。

比如每次淡漠地说“这都是你努力的结果”“你要再接再厉”,而吝惜夸他们所体现出的能力,这同样会让孩子产生沮丧感,也容易培养孩子的习得性无助。

2.不要每次孩子成功时,大夸“你真聪明”。

这种夸奖,会让孩子更注重成绩目标,而不是真的学到了什么,总会倾向于去展示自己有多聪明。若他们对一件事没有把握,比如有可能失败,他们就很容易干脆放弃,因为失败会让他们的“聪明”面临瓦解。
对于上述两点,即当孩子成功时,父母恰当的做法是,进行“过程导向”的表扬,即对孩子在寻找和实施好的问题解决策略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加以赞许,这会让孩子懂得:重要的是对任务的解决,而非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3. 不要每次孩子失败,就责怪他们能力不足,而应该强调其努力不够

孩子失败后,给予接纳,尽量避免惩罚和批评,除非孩子的失败对他人造成了影响,那就需要让孩子去承担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
恰当的做法是,强调孩子努力不够,这会使孩子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通过努力是能做得好的。当下次再面对失败的时候,他们会习惯性地对自己说:我还要再加把劲儿!
不管怎样,在孩子成功时,教孩子学会内归因,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成功是有谱的,是因为积极努力的结果。在孩子失败时,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并引导孩子用更为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这样养出的孩子更自信,未来也容易取得更高的成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些成功的秘密,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如何帮助“畏难”的孩子迎难而上?
遇到困难就放弃,你的孩子可能患了习得性无助
家长学校:如何避免孩子学习一蹶不振?
我很努力了,可为啥还学不好
这种心理状态,正在悄悄拖垮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