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见,思北公交场站!再见了,那些老厦门人温馨美好的记忆…
让我再看你一眼,从南到北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
每天纵横阡陌、来来往往的公交
勾勒着它的繁忙与宁静
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对于厦门这样的公交之城来说
更是如此
就在这两天
一个承载无数厦门人回忆
厦门“老地标”,它的告别
再次引发无限感慨和回忆杀……

【思北公交场站】

9月13日起
这个历经厦门城市变迁
见证鹭岛60载“风雨”的老地方
正式停用,宣告谢幕……
9月12日22点30分
最后一班957路缓缓从场站驶出
送走最后一班乘客
这个承载无数厦门人记忆的老车站
在宁静清冷的灯光中
划下休止符……
灯光依旧,繁忙落幕
那些曾经的记忆
点点滴滴
由于思北公交场站场内
两栋建筑物已被鉴定为危房
根据有关部门意见
该场站必须停用
因此,自9月13日起
在该场站始发的940路、957路
临时改至第一码头始发
在该场站夜间停车的951路、953路
临时调整首末班时间
自此
有着60多年历史的思北公交场站
锁上了大门
门上挂着的停用温馨提示
像是无声的告别
多名市民赶到思北公交场站
送走最后一班957路公交车
摄影爱好者“野熊”
拍下这最后影像
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出再见……

图/野熊

思北公交场站的历史

远比你想象的还要久……

说起思北公交场站

老一辈的厦门人

或长期厦门生活的人

都有着这样的记忆:

若是从岛内要乘坐公交到岛外

须在思北公交场站乘车

相反进岛也是要在思北公交场站下车

一个小小的车站

连接岛内岛外

在数十年的时间里

方便万千大众


思北公交场站的历史

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见证者”

它的年纪几乎和

厦门的公共交通事业同龄

根据《厦门交通志》记载,建国初期就有从浮屿经思明南、北路至厦门大学的公交线路,这里的浮屿便是现在思北公交场站的所在地。经过不断的发展,在上个世纪80年代,思北公交场站俨然成为了由厦门岛内发往集美、杏林、海沧、同安、新店等郊区公交线路的大本营,你甚至可以从以下的线路图和线路表中找到许多现有公交线路的蛛丝马迹。

说起浮屿,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最深刻的记忆可能是特香包了,而特香包的斜对面正是思北公交停车场。

别小看这个老旧的停车场,在80、90年代它可是厦门的近郊车站。曾是很多岛外人来厦门市区的第一站,而去岛外各乡镇的公交车大多也都是从这里发车,记得90年代初从曾营到浮屿的车票仅要4毛钱。经历60多年历史至今,虽已稍显破旧“寒酸”,但却承载着太多人的记忆。


看看当年的票价线路,那年的你,是否曾在这里乘车——


▲80年代末,思北至岛外的公交线路

不过,随着城市功能愈加完善、公交线网不断优化,位于老市区的思北公交场站显得愈加狭小,许多原先从这儿始发的“老朋友”也纷纷撤出了。到了2013年,思北公交场站又迎来了两位“新朋友”,分别是发往福泽园的940路和发往厦门北站的957路,这两位“新朋友”一呆就是6年,陪伴它走到了今天。

如今,正式谢幕,难说再见

数十载的光阴

承载我们生活点滴和回忆

老厦门思北公交场站

正式和我们告别!

思北公交场站内的旧线路牌,依稀可见“厦门集美曾营”几个字。

原来,不知不觉间

它已经60多年历史

回想那些年

厦门人回忆杀涌现

无法忘却的纪念

这里面,有没有你,有没有我——

@市民杨先生:
这里有我儿时的记忆,我家在杏林,外婆在岛内,所以每周末我都要坐车到这里。当时进出岛的公交线路都在思北公交场站,乘客要先在售票厅买票,然后到候客点等车,有点像坐长途车。
@鹭航:
1969年我每周星期天都得从这里出发,一周去曾营看老爸,一周去灌口看老妈,有泪也有欢喜,那时我11岁,一个人没有害怕只有期盼……
@flight翔:
小时候从岛内回集美都要来这坐”长途车”,每次都会买一条车站对面的刚出炉的特香包,坐在候车厅等车时基本就啃光了,那真是幸福快乐的味道。
@鱼儿:
八十年代末,在坂头当兵都是从那走的,每次路过那都会想起。
@Salem Yang:
突然勾起的回忆,二十几年前,从曾营到岛内,晃晃悠悠的双节公交车,很长很长的进城之路,最后停靠思北车站。
@Mary:
三十几年前,我在纺织厂上班,一到休息天,赶不上进岛的厂车,就到曾营汽车站买上一张到浮屿的车票,坐着双节公交车还要过内茂铁道口,一路尘土飞扬,像坐着长途车,到了浮屿,就直往中山路逛到下午四点,才到美仁宫坐上厂车回单位。
@cminl:
14年来到厦门读书,18年毕业,偶尔坐过这辆车,经常看到它,喜欢这个城市。
@原来是榕树:
我当新娘时没有专车接,只能到思北公交场站坐“厦门—同安”公交车到同安城南公交场。后来女儿出生后放同安婆婆家,每周六下班必到思北乘车回同安看女儿,如今女儿出嫁了,虽然好久没到思北坐公交车了,但记忆忧如昨夜。
@LuckyのSmile淡莣
还记得以前的840就是从我们村开到思北公交场站的,每次坐840都是一班折磨的路线,因为要整整坐两个多小时才能进岛,后来因为有了地铁,840就停运了,改换983以后,就再也没有去过思北公交场站了,真的很怀念那时候每次进岛玩都是急急忙忙的进岛,然后急急忙忙的赶车出岛,现在都没有办法再去体验了……
@阳台山:
七三年姐姐上下下乡在后溪浒井,每次要去找姐姐就要从鼓浪屿坐轮渡船,从轮渡再走到思北汽车站,4角买车票坐汽车到浒井。
@木晴之:
这里有我满满的回忆。父亲每天一大早都要来这里坐车去杏林上班,晚上再回来。周而复始十几年。我外出求学工作,父亲每次都坚持要跟我到这里坐车去北站,送我离开。而今父亲已经离我而去,车站也停用了。百感交集……
@LLH:
我的堂哥堂嫂就是在这公交站上班,从年青做到退休。
@明记特制:
我有二张85年同安到思北的来往车票,看来也得好好珍藏了,搞不好哪天还真的派上用场了。
儿时的回忆呀
满满的特香包味
曾经辉煌,一度沧桑,回不去了
……
人生有多少60年
一个城市又有多少60年
隽永回忆涌上心头
原来它们从未消失
伴随着那些乘车经历
让人百感交集,却又心底回甜
 思北公交场站 
承包了多少人的童年
和老厦门生命中绵远的回忆
它载我们上班、上学、玩耍、外出
连接着岛内这头
到岛外的那头
……
 美好的记忆何止这些!
说起厦门公交
它是人们生活最平凡的记录者
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公交的发展史
就是城市和人的变迁史……

细数往昔,那些年

存留在老厦门记忆中的公交……


1956年,厦门出现了公交车。当时只有4条线路:轮渡到厦大、轮渡到火车站、轮渡到近郊(现在的江头)以及轮渡到集美。其中集美:一小时一班;岛内:十几分钟一班,首车发车时间早晨5点半。线路实行按站收费,票价一站两分。
至1980年代末,市区线路仅有12路,老厦门人如数家珍。

▲1980年代的厦门公交线路,当时从思北到曾营的车票大概是4角(来源:厦门手绘地图)
据1995年年末统计,全市公交运输车辆389辆,同时开通了无人售票车、双层巴士。
▲厦门最早的双层巴士——利兰Fleetline型双层巴士


厦门第一代公交车:木质车

1957年初,公司有4部公交车,均为木质结构。这些公交车均由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雪佛兰、小道奇以及福特货车改装而成,可容纳40多人。

(图片来源:厦门手绘地图)

厦门第二代公交车:铝皮车

1958年,厦门开始使用国产公交车,新增的4部国产公交均为铝皮制造,与早前的木质公交车搭配使用。1968年,木质的公交车彻底退出了厦门公交运输舞台。

厦门第三代公交车:铰链式通道车

1970年,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乘客需求,大型的铰链式通道车正式登场。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期,才完全退出厦门的城市公交线路。



高大上的双层巴士

1993年5月19日,厦门公交总公司正式成立。第一辆崭新的双层巴士,从厦门宝龙开出,从火车站驶向湖里。成为当时厦门街头一道流动的风景。

(以上图片来自厦门公交集团、紫日提供)

在城市前进和公交变迁的历程中

你可曾还记得

那些老厦门的公交传说——

传奇公交507路

在厦门,流传一都市传说——「神车」507路公交车,号称「陆地喷气式飞机」,只要起步从不轻易停车,能飞绝不跑,能领跑绝不闻尾气。飞得嗨起来你还能看到它身上的「火花」,不管是深夜无人还是黎明时分,总能看到它在厦门街头撒欢奔腾。
507路在上世纪80年代新开通投入运营(集美北区站←→轮渡站),横跨三个行政区,服务一百万群众。507有一句极为响亮的口号“不到终点绝不刹车”,至今还让厦门人膜拜不已。
据传,507本来的线路没有那么长,但是因为它会飞,当司机们在原来的终点站刹车,速度太快根本刹不住,车身摇摇晃晃质量太大惯性太大,一般都要冲出去十几站,刹车不踩死差不多都要冲到后溪去了。
2010年05月26日起,50B路接替507路中巴运行(集美北区站←→轮渡站)。507路成为过去,消失近10年,但江湖仍有它的传说!
曾经的23路!

1995年8月15日,公交总公司一分公司开通102路(莲花二村——轮渡),厦门第一条空调公交线路。

1996年1月1日,102路更名为23路,并改走湖滨南路。

随后时间里,23路线路几经更改,服务着一批又一批的人潮,迎来载客辉煌。但,2012年前后,23路虽然配车数达到了22台,但因为客流原因,配车数一降再降,最后又退回2009年的16台。2015年7月5日,因为公交线网整合的需要,23路取消。

迎来送往20载,告别36路

2016年10月14日22点整,会展中心车场闽DY9718,最后一班36路车缓缓驶出停车场,完成它的最后一次运营,36路的最后一次。
这条温情的23路是多少人的回忆,护送上下学的童年。公交司机苏师傅说,收班后要在车场绕几圈再回家,只为了再看一眼“36路”这块牌,优化线网,整合启程,记忆中的36路,祈盼后会有期。
总有那么些曾经
让我们泪流满面
总有那么些记忆
让我们难以忘怀
这座城市中,人潮人海中
公交车迎接城市最早的日出
送走最晚的落日
它是城市最勤劳的记录官
见证着老厦门一步步蜕变
铭刻着一代又一代厦门人
最真实的生活……

▲1991年,轮渡公交场(曾少雄 摄)
伴随着满满回忆
那些公交的落幕
我们恍然发现
几十年的发展
厦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
也带走了很多
那些老房子都在岁月斑驳里不见了
那些熟悉的街道都变了模样
有些东西在时代更迭里弄丢了
有些事情在兜兜转转给忘了

还记得吗?消失在历史中

那些老厦门的美好记忆……


浮屿


厦门人小时候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曾经坐落于浮屿三角地带的厦门市少儿图书馆,不仅可以去那里淘书,楼下有许多玩具和文具店,还有小摊美食可以吃。厦门的第一间特香鸡与特香包也都开在浮屿。
放学、周末、寒暑假,这里的孩子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欢乐时光,是现在电子产品给不了的。
泥泞的老体育场


厦门市人民体育场,位于厦禾路和幸福路交叉口,是“岛内最老体育场”。老厦门俗称它为“老体育场”。曾是早年厦门各项体育比赛、大型集会的主要场所,冠军的摇篮,陪伴了几代厦门人的成长,承载了许多记忆和快乐。曾经一度荒废,后2013年为民办实事改造,再次焕发了新生。
定安夜市


“在大超市没卖的货,夜市有,5毛钱买个掏耳朵勺,1元钱就能买个鞋油。”曾经定安夜市是厦门最著名、规模最大、最热闹的露天夜市。从傍晚到午夜,买买买的人群川流不息。
如今夜市仅是个名,小时候在夜市买的花裙子还在吗?
工人文化宫

(1958-2002)

文化宫于1958年建成,改革开放后大楼又加高一层。90年代,老文化馆经常举办职工集邮、信鸽、灯谜、象棋、影评、图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还开设了各种兴趣俱乐部,只要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大多都有到文化宫看表演、参加文体活动的经历,其中文化宫影视班的学员还参加过86版《西游记》的拍摄。
直到2002年文化宫原建筑拆除,临近的公交车站名也改为“新华路口”,但现在大家还是习惯称中山路和新华路交叉口这个地段为“文化宫”。
开明电影院

(1931-1995)

曾经是浮屿角上的地标性建筑“开明戏院”1931年开业,是厦门电影娱乐的老字号。1995年,由于厦禾路旧城改造被拆迁。后开明电影院选址重建于江头北路69号,并于2004再次营业,是厦门首家五星级电影院,年票房总额一度居全省影院之首。
很多厦门人还记得,当时最火的时候,电影票一票难求,也有人回忆它是自己的爱情的起点。遗憾的是近来难挡大型影城的冲击,在2013年的最后一天歇业。
新南轩

新南轩,一个对“老厦门”来说如雷贯耳的名号,位于在思明南路与妙香路口处,生意非常好,是当时有名的酒楼。很多厦门吃货经常光顾,菜品好吃还实惠。菜包1块钱一个、四果饱冰一碗三元,分量很足。吃货们经常要排长队买水饺、煎包、鱼丸汤,还要拿保温瓶去买冰淇淋、酸梅汤……

只可惜2000年初,随着旧城改造,新南轩所在的骑楼被拆除,酒家也随之而去。但那里的味道,即使过了十几年,大家还是念念不忘。

鹭江剧场

鹭江剧场位于大元路,在2000年以前是厦门放映电影的主要场所之一,前身是1942年兴建的金城戏院。2000年后鹭江剧场逐渐萧条至歇业。2013年,鹭江剧场拆除,改建为剧场文化公园,有文创、茶馆、旧书店、戏台、展览馆等设施,成为社区居民休闲活动的好所在。
厦门卷烟厂


图片来源:林铭鸿

2016年10月,闲置多年的厦门市湖滨中路24号,具有60多年光荣历史的厦门卷烟厂没了…厂里那个极为罕见的“景观”之一——大烟囱,也永远在人们的视线中抹去。
在以前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住在附近的厦门人,还记得假期约起时,一般都会约在“卷烟厂”门口碰面吗?还记得卷烟厂那呛人的烟味吗?如今,它一去不复返,承包了你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它,是否会出现在你的梦里?
湖滨南长途汽车站



曾是全省最大的汽车站——湖滨南长途汽车站,2016年5月26日零时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你还记得,初次来厦门,是在这里下的站吗?
80、90年代,厦门没有动车也没有顺风车,更没有网络订票,大家想去外地,火车和长途汽车是最主要的两种选择,有人为买一张票甚至要提前两三天到车站排队。
站里经常是人声鼎沸、人来人往,无数人通过这里,涌入厦门,可以说,湖滨南长途汽车站是当时大多数鹭漂族的起点。
厦大一条街



厦大一条街始建于1986年,从南门出来左侧的马路一直延伸到现在厦大西村公交站附近。几十年来,这里一到晚上或者是周末,成群结队的厦大学生逛街放松、约会玩耍……
沿街店铺样样俱全,要什么有什么。从入学到毕业,这里给予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难以替代的大学回忆,但2008年被拆迁现在,早已被绿色植被和宽阔马路所代替。
海滨公园

▲1980年代末的海滨公园(紫日 收藏)

1950年代末形成的海滨公园对于厦门人的意义绝非今日可比。当时厦门的公园屈指可数,特别是在拥挤的闹市区中,能被绿荫环绕是一件奢侈的事。曾几何时,在海滨公园内的绿荫下泡茶聊天或下棋娱乐是老厦门与朋友周末固定的节目。1993年,必胜客进入厦门的时候,第一家店就开在海滨公园内的海滨娱乐中心。世纪交替,鹭江道拓宽,海滨公园改为鹭江道的带状公园,不过其人气跟知名度早已被其它新建的公园所取代。


霞溪市场


▲1980年代初的霞溪市场


1981年,厦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农贸市场在霞溪路设立。那时霞溪路上搭盖了起大棚,占路为市。南半段设小商品市场,北半段设农副产品市场。从服装鞋帽、生活日用品、到干货、食品、副食品应有尽有。1990年代中期,霞溪市场搬入七市对面新址(室内),原本的马路得以恢复。到了2003年,随着霞溪一带开始旧城改造,霞溪市场也整个拆除,成为了新建霞溪商业广场的一部分(后称“香港时代广场”)。

筼筜渔火


以前,筼筜湖叫做筼筜港,绵延有十余里。渔民晨起出舟,踏暮色归来,在昏黄中,渔火点点,宛如星辰扣于水上,时隐时现,美轮美奂,曰“筼筜渔火”。
今天,筼筜渔火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筼筜夜色”。游船和高楼大厦的霓虹在夜间交相辉映,虽然景色也很不错,但总觉了少了那一份踏着落日渔归的温馨感。
鸿山织雨




鸿山,位于思明南路大生里东侧,海拔99.2米。这里地势特殊,每逢风雨,风随山转,雨乘风势,来回旋转,雨丝随风飞旋飘忽,相互交错,形成状如织布的奇观,故称'鸿山织雨'。
如今,营寨已废,只存寨基,近二十年中新建了织雨亭、嘉兴亭、人寿亭,新修了延平、嘉兴二条盘山公路,增添了许多娱乐设施,已经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城市休闲公园了。
大江大河,奔流入海
数十年,光阴似箭
雕塑着城市的模样
改变着你我的际遇
△90年代在厦门拍摄的电影《禁海苍狼》,用影像记录了那个生动的年代。

以往的旧时光、老风景

再见,却“再也不见”

今天,大厦之门敞开

她热情奔放、生机满满

迎接更美好的、可期的未来!

让我们再说一句:
再见,思北公交场站
再见,那些老厦门人温馨美好的记忆
……

内容源自海峡导报、厦门公交集团、厦门晚报、厦门手绘地图、视觉厦门、厦门公交查询网、秘密厦门、Yes厦门、野熊、紫日、杨羽翔、@Search_铁舶、@鹭岛长运、@West、@廖嘉彬、@林铭鸿、曾少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喜讯】南京捧回“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奖牌
厦门轮渡码头计划迁往第一码头BRT枢纽站附近
不再见了,思北公交场站!这个“好吃”的公交场站和它故事,你还会记得吗?
福州年底前将新辟4条公交线路
332路公交车及线路变迁
微染时光--厦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