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消息】
    宛平城


       宛平城建于明末崇祯十年(1637年),当时正是明朝的战乱时期,建此城以屯兵守卫京城。明时称“拱极”城;清时改名为“拱北”城,当时并不叫宛平,明朝时的宛平县署在北京城内鼓楼附近。辛亥革命后,宛平县划归河北省,宛平县署正式迁到此地。
        宛平这个城名的历史,有点意思。明朝、清朝在北京设置大兴县和宛平县,为附廓的两赤县。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宛平和大兴属之。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明迁都北京,大兴和宛平为依郭京县。清代,宛平和大兴仍为依郭京县,隶属顺天府。清朝北京城内有两个县,称为京县。以前门大街中轴线为界,东面为大兴县,相当于现在的东城区,县衙在交道口附近的大兴胡同内。西面为宛平县,相当于现在的西城区,县衙在地安门西面东官房。那年人们常说,皇帝是坐在金銮殿,脚踩两个县。就是指皇帝的龙椅正好放在北京的中轴线上,而中轴线又是大兴,宛平两个县的分界线,所以皇帝坐在龙椅上时,正好一脚在宛平,一脚在大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1928年,南京政府决定将北京改为北平,原属各县并入河北省。城内的宛平县公署,迁至卢沟桥边的拱北城内,从这时起宛平县离开了北京城。

明清的古街

宛平城里其实没什么风景,不过来卢沟桥基本都要经过宛平,所以可以顺道转转。1930年,城东的大兴县署迁到北京城南的黄村,从此大兴就成了北京的一个郊区县。

        也就是说,明清的时候,宛平和大兴县其实是北京的2个区,大致是大兴是东城区,宛平是西城区。到了民国,觉得市下面不应该有县,才把宛平签到了现在的宛平城,大兴签到了现在的大兴黄村。


卢沟桥

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乾隆题的卢沟晓月,燕京八景之一。桥上的石头狮子。桥下是永定河,过去叫无定河。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说的就是这条河。

永定河的上游是山西的桑干河,丁玲写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说的就是这里。卢沟桥过去车来人往,把桥上的石头都压的起伏不平了。卢沟桥下的永定河其实没水了,这些的水是奥运前引过来的水,下面还铺着防渗膜,这才重现了卢沟晓月的景色。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说起来,乾隆爷有几个爱好,乱播龙种(六下江南),到处题词(如下),疯狂作诗(5000首,居然一首都没人传诵),还有在别人的画上盖上他的硕大无比的章,也是个活宝啊。

最后从宛平县城那里可以坐车回去。
卢沟桥作为著名景点和历史见证处,还是值得一看的,交通也听方便,离城区挺近。


顺天府 

 顺天府是指明清朝两代北京地区,顺天府的辖区在清初多有变化,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固定了下来,共领五州十九县。即通、蓟、涿、霸、昌平五州和大兴、宛平、良乡、房山、东安、固安、永清、保定、大城、文安、武清、香河、宝坻、宁河、三河、平谷、顺义、密云、怀柔十九县,又混称为顺天府二十四州县。

 顺天府的辖区划分为四个厅。西路厅的同知驻卢沟桥拱极城分管涿州、大兴、宛平、良乡、房山;东路厅驻张家湾,分管通州、蓟州、三河、武清、宝坻、宁河、香河;南路厅驻黄村,分管霸州、保定、文安、大城、固安、永清、东安;北路厅驻沙河镇巩华城,分管昌平州、顺义、怀柔、密云、平谷。[1]

大兴、宛平二县倚郭,称为京县,以北京城的中轴线为界,城东部及郊区属大兴,城西部及郊区属宛平。

顺天府由于是首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所以府尹的职位特别显赫,品级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级,由尚书、侍郎级大臣兼管。正三品衙门用铜印,惟顺天府用银印,位同封疆大吏的总督、巡抚。顺天府所领二十四县虽然在直隶总督辖区内,但府尹和总督不存在隶属关系。但北京城垣之外的地区由直隶总督衙门和顺天府衙门“双重领导”,大的举措要会衙办理。北京城垣之内,直隶总督无权过问。?

清代北京城区行政管理体制最大的特点是满汉分城而居,分城而治。“旗人”均住在内城和西郊三大营,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在外城。外城分为五城十坊,故时人有“内八旗外五城”之说。

 

顺天府大堂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常见有官府衙门审案的场景,宽敞的大堂,迎面正中一幅画,上面画有海水江崖,托着一轮红日,象征海晏河清,上悬金字匾额,上书:“清正廉明”四个大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官府大堂是什么样,现在到哪里还能看到它的遗迹呢?位于鼓楼东大街的东公街内,历经数百年的顺天府大堂现在仍然保留着,据悉,有关部门正在组织进行修缮。

据史料记载,顺天府大堂在鼓楼东大街路北,元代所建。七百多年前,元建都北京,建设了世界闻名的大都城,管理大都城的署衙称大都路。开始大都路署衙无处办公,只在一座大庙里凑合着,后来买了一个周姓人家的十九亩地,建起了这座署衙。该署衙明代经过重修,重修后有正堂、后堂各五间,中堂三间。前面大门三重,每重三间,加上东西配房等共五十八间。正统十四年兴工,景泰三年落成,共用了三年多的时间。

自辽朝、金朝在北京建都以来,辽称幽都府,后改称析津府,金称大兴府,元朝称大都路,后改称北平府,明代改称顺天府,清代沿用顺天府这个名称。辛亥革命后,1914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设京兆尹,直到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撤销京兆。从元至民国初年,这里一直是管理京城地方的首府,出入这里办公的、办事的“公家人”很多,以致这条街后来都改称东公街。

自古以来,对京师重地就非常重视,尤其清代雍正皇帝,亲自为顺天府题写匾额为:“肃清畿甸”,畿甸一般是指京城管辖的地区。雍正还为顺天府御书训辞:“畿甸首善之区,必政肃风清,乃可使四方观化。非刚正廉明者,曷可胜任”。在府尹的配备上,也很不同,要委派有威望的重臣或亲王兼任。另据《春明梦余录》载:“旧制,三品衙门用铜印,顺天府则用银印,诚重之也”。

按旧制规定,顺天府设府尹一人,府丞一人,治中一人,通判、经历、照磨各一人,下面管辖大兴、宛平二县。康熙十五年,将昌平、良乡等十九个州县划归顺天府管辖。顺天府的辖区划分为四个厅。西路厅的同知驻卢沟桥拱极城分管涿州、大兴、宛平、良乡、房山;东路厅驻张家湾,分管通州、蓟州、三河、武清、宝坻、宁河、香河;南路厅驻黄村,分管霸州、保定、文安、大城、固安、永清、东安;北路厅驻沙河镇巩华城,分管昌平州、顺义、怀柔、密云、平谷。  大兴、宛平二县倚郭,称为京县,以北京城的中轴线为界,城东部及郊区属大兴,城西部及郊区属宛平。  顺天府由于是首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所以府尹的职位特别显赫,品级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级,由尚书、侍郎级大臣兼管。正三品衙门用铜印,惟顺天府用银印,位同封疆大吏的总督、巡抚。顺天府所领二十四县虽然在直隶总督辖区内,但府尹和总督不存在隶属关系。但北京城垣之外的地区由直隶总督衙门和顺天府衙门“双重领导”,大的举措要会衙办理。北京城垣之内,直隶总督无权过问。  清代北京城区行政管理体制最大的特点是满汉分城而居,分城而治。“旗人”均住在内城和西郊三大营,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在外城。外城分为五城十坊,故时人有“内八旗外五城”之说。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北京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大楼鳞次栉比,顺天府大堂已很少有人提到。所幸的是,这顺天府大堂一直被保留着,后来,这个地方由东城教育学院占用,名为“府学胡同小学”。当时,这个署衙大堂,当做一个小礼堂,供开会使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常到这里开会,后来听说这个礼堂就是顺天府大堂,并见其东山墙上镶嵌着一方石刻,上书:“原顺天府大堂”几个大字,遂得到了确认。经仔细观摩,房顶、砖、木等主要结构还是原物,只是门窗改成现代玻璃钢窗,大堂面积约200多平方米,东西宽约20多米,南北进深10米左右,如果按照当时公堂的设施摆放,应是很宽敞明亮的。我在这里开会时思绪曾“开小差”,遥想当年,这里曾是决定着多少人命运的至关重要的所在地。昏官坐于大堂之上,在衙役们唬威声中,多少错案在这里铸成;清官坐于这公堂之上,秉公审理,多少冤案在这里得到昭雪……这一古迹的保存,将使北京地方治理的脉络清晰地传承下去,可算是一份无价的物质文化遗产。

北平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大都路,改置北平府,管辖大兴。领7县4州,其中在今北京市境者有:大兴县、宛平县(2县倚郭)、良乡县、昌平县、顺义县、密云县、怀柔县,通州及所领之漷县、蓟州所领之平谷县、涿州所领之房山县。

永乐元年(1402年)改为顺天府。

 大兴县衙署与北京城隍庙

北京有句老话:皇帝坐在金銮殿,左脚踩大兴,右脚踩宛平。说的是金銮殿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东边是大兴县,西边是宛平县。

“大兴”指的是东城区大兴胡同,来源于北京郊区大兴县。其实,大兴县的得名,比老北京城得名还要早249年。

公元1154年,女真人建立了金朝,大兴县由此出现。“大兴”二字的寓意是“疆域广阔、兴旺发达”。金代北京被称为中都,内分两县,东为大兴(原来的析津县),西为宛平。元代在金中都的东北郊另建新城,即元大都,仍由大兴、宛平两县分管地方事务,明清沿袭。两县的辖区以北京城中轴线为界,包括城区和近郊。明代嘉靖年间修筑外城,大兴县界跨过南中轴线,向西到现在的南新华街,号称“天下首邑”。

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教忠方兴建大兴县署。后来,这里逐渐形成了一条胡同。由于大兴县署在这条胡同内是地位最显著的建筑,于是老百姓就把这条胡同叫做“大兴县胡同”。北京以中轴线鼓楼为界,分东、西两署。“大兴县治都城以东,与宛平县中分”。皇帝金銮殿上的龙椅正在中轴线上,所以有了“左脚踩大兴、右脚踩宛平”这句话。

明清地方上的县太爷通常是七品,大兴、宛平的知县却要高一级,为正六品。作为父母官,两县知县的权责颇为繁杂,断案、征税、选官、教育、祭祀,哪样儿都不能松懈。此外,虽然官阶高了一品,但这官做得风险也大。明清时期,皇亲国戚、重臣权宦多在大兴、宛平置有产业,知县有一点照顾不周,丢官还是小事,掉脑袋也说不准。当时有句谚语,说是“宛平城里做知县——跪着的差事”,大兴县令的境遇也差不离。但总有不肯摧眉折腰的,明朝嘉靖年间的大兴县令胡来缙就是个难得的清官。他对担这份差事的难处看得明白,但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得失不是一时可以计较的。胡来缙在任三年,不徇私情,秉公执法,连权贵也要怕上几分。

明洪武年间,大兴县署定址于后来的教忠坊界内,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北京改属河北省,京兆尹撤销,将大兴县署迁至黄村,解放后基本确立了大兴县现在的辖区范围。1965年北京市整顿城市地名,将大兴县东胡同、大兴县西胡同并入后,改称大兴胡同。

从《乾隆京城全图》三排4列看,当时大兴胡同的格局基本得到保留,其中胡同中段路北的一组建筑,庭院开阔,进深较大。查阅《光绪顺天府志》,内中云“大兴县治,在安定门迤南教忠坊,南向”、“大门至署宅,共六层。土地祠、监狱,并在大门内”。比照此书记录的大兴县署座向及规模,图中大兴胡同中段路北的这组建筑,基本可以断定就是大兴县署,其位置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解放后被接管,近年拆改为东城分局大楼。

大兴胡同平直规则,多深宅大院,并没有想象中高大威严的古代衙署。大兴胡同在这里与南侧的文丞相胡同相通,形成一丁字路口,有老北京城隍庙一座,与大兴衙署相对。

历史上北京城内的城隍庙,主要有都城隍庙、江南城隍庙以及大兴、宛平两县的城隍庙等。其中都城隍庙创建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所奉主神被封为护国保宁王,在各地城隍中地位最高,由元至清一直香火不断,但只有一座寝殿保留至今,在金融街。位于南横街的江南城隍庙、丰台卢沟桥的宛平县城隍庙皆已被拆改,建筑格局保存最完整的唯有教忠坊内的大兴县城隍庙了。

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神特感兴趣,每年都有钱、米、衣服、棉被、医药、棺木等的施舍。除夕之夜,城隍庙戏台上还要上演木偶戏,人们可以到这里看戏“守岁”。

北京城隍庙位于交道口南大兴胡同18号(原30号),坐南朝北,原大兴县衙署对面。据上世纪50年代调查,主要建筑有庙门、前后殿及东西配殿。庙门三间,硬山筒瓦过垄脊,苏式彩画,内檐彻上明造,门两旁有同治十年(1871年)刻的石楹联:“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正间为穿堂。前殿三间,为过垄脊筒瓦顶,苏式彩画。后殿三间,硬山大脊筒瓦顶。东西配殿各三间,硬山合瓦顶,苏式彩画。庙内有民国九年(1920)碑1座,高2.4米,宽0.65米,厚0.19米,为《崔公德政碑》。记载崔公为北京大兴县县长,名麟,山东利津人,曾留学日本等。

据记载庙内原还有“清移建昭显城隍庙碑记”碑,额题“万古流芳”,刘永怀志,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二月立,碑阴题名,碑侧联语。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移建昭显城隍庙碑记》记载,大兴县的城隍爷,自明代以来一直委身在县署头门西壁的一间小屋里。清同治九年(1870年)冬,有个叫刘永怀的人,集资在县署的“坤方”购置了一块南北长二十六丈、东西十三丈的空地,用来兴建大兴县的城隍庙,两年后大功告成。碑中关于大兴城隍庙竣工于同治十一年的记载,又与山门式建筑楹联上注记的时间为同一年。

传说中的城隍为城市的守护神抵,原意为城漾。古称城堑有水者为池,无水者为隍。《周礼》中蜡祭八神中的第七神水庸,传即后世之城隍。城隍之论由来已久,南北朝时即有城隍神庙。明太祖曾诏令天下,府、州、县城隍之神,惟有司得祭,清代继之。此庙当即为大兴县之城隍庙。

明清时期,京城里有城隍出巡的习俗。所谓城隍出巡,即大兴、宛平两县的城隍前去拜见都城隍。农历五月初一(一说四月二十九),是大兴县城隍出巡的日子。每逢此日,大兴县众都要举行一套具有宗教意味的仪式。

出巡之时,城隍塑像端放于舆轿之上,八人抬轿。许下心愿的信众,则扮成各种角色,与轿随行,作为还愿。这些人有挥扇的,有牵马的,还有的打扮成罪人的样子,披枷带锁前行。这些枷锁虽轻,但据说都是从衙门借来的真家伙。许了大愿的那些人,伸平双臂,用铁钩穿过皮肉,钩上悬灯,据说心诚则不觉疼痛。虽然实际上铁钩挂肉并不太深,而且灯下端有红绳与手指相连以分担重量,但听起来还是让人有些头皮发紧。钩肉悬灯的“勇者”不光是男人,还有女子。清朝有竹枝词唱到:“可怜多少如花女,爱作披枷带锁人。”还有人扮成衙役、鬼差的样子,敲鼓鸣锣,排场与知县出行相当。沿途百姓纷纷送上茶水,或焚香恭迎。

城隍见毕都城隍归庙,才能开庙降香。塑像安放后,许愿者跪于阶下,“由一人唱名说某某人当堂开锁,于是即有人为之开锁去枷,脱去罪衣罪裙,愿心已了,方可安然回家。又对助善人说某某人当堂释放,于是牵马打扇提灯诸人亦有了交代。”

1985年调查访问时得知,过去每年农历四五月间举行城隍会,即城隍出巡,或者逢久旱不雨或连阴不晴之时,也有城隍出巡的活动,届时当地百姓将藤胎城隍像抬出,所谓的“出驾”,后面跟随由老百姓扮成的牛头马面、判官小鬼,还有由小孩扮成的鱼鳖虾蟹等水族。一些善男信女打着扇子搧风祈雨或求晴,队伍从大兴胡同西口出发,一路敲锣打鼓,香烟缭绕,绕交道口一圈再回来,把城隍像放归原处,此风俗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据1937年调查报告,庙内尚有道士五名,负责人名牛明德。

解放后,城隍庙改作民居,庙内原有建筑基本存留,山门已封闭,改成居民住房,外面的石联尚存,碑及其他文物皆无存。

现存山门建筑面阔三间,灰筒瓦硬山顶,中为门道,上方拱券雕刻五条祥龙,两侧各有一石联,上书“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并标记“大清同治十一年岁在壬申孟夏恭录”、“邑中后学姜伯麟薰沐敬书”。

在民间信仰里,城隍是城市的保护神,各地百姓一般把对当地有特别贡献的正人君子奉为城隍,如北京的于谦、杨继盛,上海的秦裕伯等。由于唐代以来形成的城隍神,与地方官分司阴阳的观念,双方在地理上也分庭抗礼。联系一下山门上楹联的内容,把大兴县城隍庙建在大兴县署对面,似乎也有警醒当政者的用意吧。

直隶,中国旧省名。宋制,地方行政机构以州令用劲,其直属京师者称直隶。元不属诸路及宣慰司或行省的府县,亦称直隶。明、清不属府而直属布政司的州称直隶州。特指今河北省。

顺治十五年(1658)为直隶建省之始,大名府(今邯郸市大名县)为直隶省第一个省会。顺治十七年(1660)直隶巡抚“移驻真定”,真定成为直隶省的第二个省会。发展历程

北直隶
大兴县
宛平县
固安县
东安县
香河县
通 州

三河县
武清县
漷 县
宝坻县
霸 州
保定县
涿 州
房山县
昌平州
顺义县
蓟 州
平谷县
清苑县
满城县
安肃县
定兴县
新城县
其他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兴:老北京的东城区
北京一府二县图说(2)·大兴县、宛平县千年记,昔日衙署今何在
大兴和北京到底是个啥关系,其实古代整个北京城大兴占一半
清朝的北京归哪个省?都有哪些衙门在管北京的
大兴胡同城隍庙山门上的楹联,竟刻有这样的“狠话”
朱元璋对哪位神仙情有独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