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成长心态想到的:悲观只不过是自诩理性的半吊子

固定思维模式和成长思维模式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谜底就在谜面上,一个是固定,一个是成长。

我总结本质的区别是如何对待结果。

固定思维模式:面对成功的结果很开心,认为自己就是天生如此,从来无须努力,因为惧怕失败下次也不敢继续面对挑战;一旦面临失败,很容易放弃,自我保护拒绝承认现实,拒绝批评和建议;对于他人的成功,感到不开心。

成长思维模式:面对成功的结果,会归因为持续不懈的努力,愿意挑战更难的事情;一旦面临失败,也愿意继续努力尝试,分析问题到底在哪里,善于吸取正确的建议;对于他人的成功和失败,希望可以吸取经验。

全书就是构建在上述内容上的一套案例集,基本没有更多的东西了;有人觉得太啰嗦,但对抗根深蒂固的模式,就是需要重复。

但本书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逻辑上证明成长优于固定,恰好我在别的地方看过一段精妙至极的文字,分享一下。

以下内容来自公众号《看本质》,作者汤质,他本人有公众号、B站账号、知识星球。

这是我见过最擅长文案,同时逻辑深度也极为恐怖的一位创作者,推荐给大家。

下面这段也是我所见过关于此类内容最佳的表述,甚至暂时没有之一,这本身是一个不复杂的逻辑,但在其笔下真的魅力爆表——这只是一篇万分精彩的文章中一小截不算重要的论证。

(珠玉在前,无法下笔)

《资本与少年(三)》部分原文

……成功的评价自然皆大欢喜,这里须仔细考察的是人如何处理失败评价。当一个失败评价出现时,有两种常见的归因模式:模式1,失败了,不是我知识/经验/能力不足,而是我天赋/思维模式/学习能力不行;模式2,失败了,不是我天赋/思维模式/学习能力不行,而是我知识/经验/能力不足。

模式1认为「不是app不好用,是我这手机太辣鸡」,我称之为入侵型归因模式;模式2认为「不是手机太辣鸡,而是app没做好」,我称之为防御型归因模式。

所谓认知防火墙,就是在系统和应用之间筑起一道「武断的屏障」——无论他人给你何种失败反馈,一律使用防御型归因,一律认为是知识与技能不足,一律认为应用层的问题。自诩理性的你马上跳起来制止我:使不得!如果真的是你智商、心智模式和学习能力导致的失败呢?你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这两种归因模式非常笼统,从理性-逻辑的角度,都存在归因谬误,也许明明是系统层的问题,我们却误以为问题来自应用层。我们会忍不住要追问,究竟是、具体是、到底特么的是哪个因素确切地导致了我们的失败?知识、技能还是智商、心智?答案是,你永远不会知道。人能“确切地”归因,是理性思维误导我们去相信的神话。人的行为,世间的事物,诸因素的相互干扰,是复杂而混沌的。明明是应用层的问题,明明是系统层级的缺陷,这句话中的「明明是」是一个陷阱,「明明是」是只有上帝才能判断的事。

这段“陷阱推论”要揭示的是:好的学习能力,和与之匹配心智模型,恰恰就是被这种防御型归因的倾向动态建构起来的,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知识不足导致的,而非过度向后归因以至于导致自我攻击和习得性无助,这恰恰是学习能力的真正内核,也恰恰是最有助于成长的心智模式——所谓成长型心智。

如今主流的教育学意见认为成长型心智和僵固型心智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分水岭,我相当认同这个说法,但如你所见,依然有太多魔鬼细节,发现了吗,成长型心智本质上也一种归因谬误,我们需要这种良性的归因谬误。有些东西的确是被写死的,智商和天赋真的不影响成败吗?或多或少是影响的,但绝不是关键因素,这个「或多或少」的比例,需要你来介入调配,譬如智商很难改变,可抱怨自己智商不好又有什么用?智商呈正态分布,极少数天才,极少数笨蛋,剩下大部分人的硬件差别,充其量是iPhone12和13的区别,用起来差不多,好不好用,关键看你下了什么app,大多数事务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轮不着拼智商,拼经验知识足矣。问题只在于,我们误认为自己无法介入,没有调配的能力,因此需要适当的武断、狂妄甚至自欺来对冲,让我们误认为自己没问题,误认为自己能做好,事实上我们总能越做越好。心理噪音太大,掩耳夺铃是必要的,学习要狂妄一点……

一些联想

看完这么精彩的笔法,让我再用朴实到有些简陋的文字,聊聊我的一些联想。

越来越觉得,正确和实用,尽管在大多数时候都是重合的,但也有很多时候有差别甚至背道而驰。

正确且实用的东西,很多,比如牛顿三大定律,太有用了。

正确但无用的东西也不少,比如否定了牛顿三大定律的相对论,对我们普通人就没那么实用。

正确但反实用的东西,也是有的,比如过分悲观,永远都是有道理的,但就是实用的对立面,正确在这个时候反而无益于正确的个人。

实用但无对无错的东西也不少,比如成长心态,我们不知道人到底能不能成长,但有这样的心态是件好事。

实用但错误的东西,比如盲目乐观,不理性不客观但真的好用啊!

19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无数战争、瘟疫、天灾人祸,悲观者有无数理由对人类失望,但人类还是踉踉跄跄地变得更好。

所以就有了那句戏谑: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

所以我们就要面对正确和实用时间有时不重合甚至相反的状况,同时处理两种判断标准。

这时候我就想起邓公的伟大理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用的角度定义正确,再次将这两者重合,只要不是实用的那就不是真正正确的。

从此,好猫的判断标准要依附于能抓住耗子的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19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无数战争、瘟疫、天灾人祸,悲观者有无数理由对人类失望,但人类还是踉踉跄跄地变得更好——从这个理论角度解释,悲观者还是限于视野,没有意识到真正的正确,处于看山不是山的境界。

盲目乐观、理性悲观、理性乐观,恰好对应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重境地,只有中间的半吊子会痛苦,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说回本书

我曾经以为自己是成长心态,看完最大的收获其实还是看到自己是如此固定!

我习惯于用“他就是这样的人”来评价别人,也习惯于认为自己天赋不错(也越来越认为自己善于努力)……看来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的嘛!

挺好的!

完!

我是揉揉人人,这是我的第363次成文,是他又一小部分平凡而无聊的人生,也是他又一点小小的进步。

欢迎来公众号“揉揉人人”找我玩。

感谢阅读,感谢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阳志平:高阶理论模型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part1
怎样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心灵与大脑
教育学家: 世界从不缺高智商的娃, 缺的往往是有这三个特点的孩子
44思维模型:三重心智模型一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