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身傲骨的黄药师——黄元御!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御医。

因对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书尊崇备至,治病多有神效,被誉为'一代医宗'、'黄药师',是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为庸医所误,半途学医

黄元御出生在世代簪缨的书香门第,是明代名臣黄福十一世孙。自幼深受家学影响,遍览经史著作,学习举业制艺,本欲登科入仕,光耀门庭。

但因用功过勤,在三十岁时,突患眼疾,左目红涩,白睛如血,不得已延医就诊。而庸医认为是实火,误用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致脾阳大亏,最终致左目完全失明

科举时代,五官不正,不准入仕,遭此劫难,黄元御的仕进之路被彻底断送。哀痛之余,他发愤立志:“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走上了弃儒从医的道路。

黄元御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溯本求源,理论结合实践,终于成为一代名医。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乾隆御医,医术高超

乾隆十五年,黄元御至京行医,适逢乾隆帝病重。太医院与京城名医多方调治无效,百医束手无策。当时,宫中有一太监为昌邑玉皇庙村人,深知黄元御医术高超,便向朝廷推荐。黄氏难以推诿,遂入宫。

乾隆欲试其医术高低,故虚设一帐,令宫女卧其内,只露一手于帐外,让黄元御诊脉,黄切诊完毕退出,侍官请其开具处方。

元御道:“龙体凤脉,无药可医,恐不久于人世。”乾隆方知其为良医,令其诊脉,黄元御果然药到病除,却对重金赏赐拒不接受,说: “吾非为官为钱,愿为社稷治病救人”。

皇帝便命他入太医院为御医,并赐其楸木棋盘、玉石棋子一副,经常与他对弈,所以黄元御别号玉楸子

乾隆帝南巡期间,黄元御奉诏随行左右,沿途为人治病均妙手回春。皇帝赞赏其医术,御笔亲书“妙悟歧黄”的匾额,悬于太医院门上。

神奇的“圆圈理论”

黄元御认为人是一个圆圈,把一切病都归入到这个圆圈的运转失常,这就是他的圆圈理论。

大意为:人体的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脏腑所引导的气机也处于动态中,脾肝心均为上升之气,运动发生在左边的身体里,上升之气到达最高处的肺(肃降之气)后,身体右边的胃气和胆气随肺气下降,到达肾水中。这样左升右降形成一个圆圈。

黄元御以此理论来救病治人。

有一钱姓农户,秋收时干活太卖力,开始咳嗽,有痰,然后开始咯紫黑色的血,状况持续一年有余,有人推荐黄元御来看。

黄元御发现,病人吐血“一咳数碗”,来不及从嘴里冒出来,就从鼻孔里往外流。而且病人肌肤发麻、脑袋痛,身上忽冷忽热,吃不下饭,口渴、出汗还遗精。晚上只要一躺下就开始喘,所以只能坐着睡,身体稍有歪斜就会吐血,天气一凉,病症就加重。

黄元御认为这是湿气重,阻碍脾气上升,导致体内圆圈不转,心火下降,热气堵在上面,寒气积在下面。

所以开方:茯苓、甘草、半夏、干姜、丹皮、牡蛎、桂枝、白芍。茯苓去湿气,助脾气上升;甘草补脾益气,中和药性;半夏下行,燥湿;干姜暖下焦;丹皮清肝胆之火;白芍柔肝,滋阴血;牡蛎下行,收敛浮火。且丹皮白芍共用,使肝气疏达。病人服药一月,便痊愈了。

黄元御以其高超的理论,渊博的知识,非凡的医学成就纵横捭阖于杏林之间。尽管他对唐代以后的历代学家持否定态度,但就其在医学经典著作的研究之上,结合临床经验的大胆发挥,总结出了多种独特见解的传世之作,其影响是深远及值得肯定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白话说中医第六集|黄元御的悲喜人生
一气周流到底是什么梗?
一代医宗黄元御
御医说王爷儿子肺已烂透,王爷竟手捧儿子的肺出来,大赞大夫是神医
大白话说中医第六集|黄元御的悲喜人生
大白话说中医第五集|倍受排挤的名御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