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气,必须稳!中医“定气”第一方,安定一身之气,治虚咳久咳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我曾经说过,养生,关键是养气。

气,在我们身体里头有序地运转,是维系我们生命的基础条件。

一旦我们的气乱了,气不稳了,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里,我想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

话说有一次,我接到一个同学的电话,让我帮他想想办法。

怎么回事呢?他遇上一个患者,有多年的慢性支气管炎。可以说,他把能用的药,几乎都用遍了,效果都不算太好。

现在的状态就是,患者整天不停地咳嗽,一动弹就咳嗽,或者说一有身体活动就上不来气,伴随胸闷、憋气,咳黄痰,下肢还有些浮肿。

我当时一听,脑子里先有了思路。

等我见到本人,看到患者脉象虚浮,苔微黄腻的时候,更是坚定了我之前的想法。

我写了一张配伍。方见——

蛤蚧30克,人参、茯苓、知母、贝母、桑白皮各6克,炙甘草15克、杏仁18克。做成散剂,每次取6克,每日服2次。

我说,先试试看,应该有效果。

结果,患者药用一周左右,效果十分明显,黄痰减少,下肢浮肿基本消失,咳喘缓解,可以放心地行走、活动身体了。

我同学十分惊奇。

看着他的表情,我就想笑。这难怪啊,他是学西医出身的,中医呢,懂一点,但是学得走马观花,也就那么回事儿。

我告诉他:“你那点中医课啊,白听了!你没看出来吗?这是典型的肺肾气虚、痰热咳喘啊”!

他听了,一脸懵。估计啊,这样的名词儿,他只是在脑海中有那么一点点可怜的印象而已了。

我来说说这里的道理吧。

首先说,我们身体里的气啊,和两个脏器的关系最密切。一个是肺。肺主呼吸啊,喘气用的。它还负责推动一身之气在经脉里面的运行。所谓说,肺为气之主。其次,是我们的肾。肾,在肺的下面。我们的肺要想呼吸均匀,能把气吸进来,靠的是肾的纳摄之能。这就好比说,肾在下面拽着一根绳子,来遥控肺的呼吸。它用绳子一拽,肺吸气就深入、绵长、平缓。如果肾不管用了,那肺的呼吸就表浅,就会喘促、咳嗽。所以中医讲,肾为气之根。

气的根,定住了,人体一身之气就不乱。

就上面这个患者而言啊,显然是多年的支气管炎,伤了肺肾之气了,导致肾不纳气、肺不主气。他的气乱了。具体说,因为肾气亏虚,所以不耐劳作,只要一动弹就犯病。肾在下面抓不住气,那肺的呼吸就喘促、短浅,形成虚咳、久咳。肺气亏虚,不能运化和输布津液,于是聚而成痰,蕴积日久,就形成了痰热,所以患者就苔黄腻,咳黄痰。由于肺肾两脏都直接参与人体内津液的代谢,所以当肺肾不足的时候,津液代谢失常,导致下肢的浮肿。

而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肺肾虚弱,不能定一身之气。故而气机逆乱,诸证蜂起。

这组情况,在许多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身上多见。比如说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结核等等。临床多见。

这时候怎么办啊?想办法,把肺肾两脏之气定住,不让人那么浮喘,同时化痰清热。

我用的,不过是中医里头著名的人参蛤蚧散罢了。它是中医里面的补益剂之一。认真学习过中医方剂学的人,都了解它。其中的蛤蚧和人参,大补肺肾之气,是用来定气根、壮气主的。杏仁,降肺平喘,茯苓健脾利湿,祛痰之源。桑白皮、知母、贝母清肺润燥、化痰止咳。桑白皮泄肺降气、通调水道,配合茯苓,利一身津液的代谢。这样一来,就起到补肺肾、化痰热、降肺气而止咳之功。

因此我讲,它是中医里头的“定气”第一方。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朋友参考借鉴。这个配伍,目前也有成药。但是我劝大家,务必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毕竟,它有一些寒药,是治疗痰热证的。你要是肺气虚寒导致的久咳,就不能这么用。但是我相信,如果能够辩证准确,这张中医里头的定气方,是完全可以帮助一部分人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尤其是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对此更应该注意。

好了。就写这么多。最后,祝我的所有读者,气血不乱、一生康健。

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活着,气必须稳!中医定气第一方,安定一身之气,治虚咳久咳
中医大家治“喉咙痰多、痰黏”的医案!养肾才能收痰,值得揣摩
90年代末,我在研讨会上大胆反驳:功能障碍,无非是痰“憋在体内”了!痰没了,功能自然恢复。为了验证这...
今日头条
【宋柏杉:二陈汤化痰,理痰汤更是仙方】
中医怎么治哮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