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化湿热、解肝郁,中医帮你远离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但亚健康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因此现在医学并对此未能发展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与现代医学不同,中医认为健康是整体上的阴阳平衡状态,包括机体内部,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状态。因此中医认为在疾病完全形成之前、阴阳失衡初现时,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干预,包括药物、理疗及生活方式干预等来减痛防病。

亚健康多为肝郁湿热之证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中医认为健康是整体上的阴阳平衡状态,包括机体内部,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状态。先天不足、年老体衰、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等生活习惯异常、情志不遂等,能够引起机体脏腑失常,阴阳不调,进而引起亚健康的发生。而其中情绪异常、生活习惯紊乱为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情志不畅则身体气机出现紊乱,阻滞不行,气血逆乱。而肝主疏泄,掌一身气机变化,故每当气机不畅,肝先受之。正如《读医随笔·卷四》云:“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而肝郁不舒,又可加重气机郁滞,情志不畅,气血郁滞,湿聚生热。至于情绪过极、生活习惯异常皆可耗伤精气,《素问·上古天真论》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天元纪大论》诉:“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形为精所化,神为气所主,五志又为五脏精气所生,若耗精伤气,则肺、脾、肾阳气亏虚;又闻《内经·经脉别论》中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运化倚仗肺、脾、肾、三脏推动,否则水液内停,聚湿生痰,日久化热,而湿与热结,弥漫三焦,气滞肝郁,疏泄失常。从而在中医理论上说明亚健康与肝郁湿热密不可分。

肝郁

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参与情志调节、消化吸收、津液运行等多种生命活动,为一身气机所系。而如今又正值春季,春季属木,木遇春而旺,此时如果情绪起伏过大,则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柳州医话》亦云:“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若肝气郁滞,失于疏泄,则情志失常,且不易通过自我调节恢复。而情志不遂又会影响机体气机运行,继而加重肝郁,其二者互为因果,彼此触发。

此外, 水液运行,其依靠肺、脾、肾三脏之气推动运行,赖三焦水道输注周身。《素问·上古天真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肝条达气机,使得肺、脾、肾气机升降有常,津液输注条达,水液则不会积聚酿湿;另一方面肝能疏泄三焦水道,水液能运行无阻。《类经·脏象类》云:“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所以亚健康的发生、发展与肝郁联系密切。

湿热

我们常讲,水停则湿聚,水谷入脾胃运化,其精微者受脾气行津液于肺,肺居上而朝百脉,疏泄津液于三焦水道至周身,而肾助膀胱气化,排糟粕于外,往复循环,维持体内水液平衡;内生之热的产生是体内阳气过盛或相对过盛及气血聚集不散所生,其性易伤阴、耗气、走于上。湿邪久滞则化热生痰。湿邪与热邪一阴一阳,看似相克,实则相容。 《内经》曰:“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热邪耗气,在脾则水液停聚,湿邪内蕴,在肺则酿液为痰,在肾及三焦则水湿泛溢。当二者相生互结,则游弋三焦,阻滞气机,耗气伤阴,极难祛除。

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理念,贯穿于未病、欲病、已病防治的全过程,是中医学最高的治养原则,也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中医“治未病”的核心在于“防”,关键是调养体质,助升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需做好以下几点。

1、保持乐观心态,预防肝郁气滞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观点,强调精神的安定和舒畅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体现修身养性、形神共养的思想在养生防病中的应用。因此生活中需保持心情的柔和舒畅,忌过于激动亢奋或低沉抑郁,使身心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这对人体的健康是极为有利的。

2、 慎起居调膳食,保持脾胃健旺

治未病”思想还包含谨慎起居,合理膳食,讲究饮食起居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过饥与过饱等不健康饮食习惯易损伤脾胃,或致脾胃虚弱,或致内生痰湿,易进入亚健康状态并诱发各种疾病。日常生活中需注重饮食中荤素的搭配、精粮与粗粮的搭配、饮食偏好与多种食物的搭配、食物性凉与性热的搭配等,防止饮食偏嗜情况的发生。通过饮食调养可以起到健脾益胃、调养脏腑等作用。

3、病久郁深,则应及时调气机疏肝脾

肝郁为主者,当主以疏肝顺气,开郁健脾。《素问》中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证治汇补》中提到治郁之法。多以调中为要者,无他,盖脾胃居中,所以中焦致郁恒多也。治宜开发运动、鼓舞中州,则三阴三阳之郁,不攻自解矣。故解肝郁需要调畅气机的同时健脾调中,达到“见肝实脾”之用;若病久郁深,还需注意调畅情志,开郁顺气。若湿热偏盛,则以治以清气化湿,和中补脾,同时疏肝解郁行气。《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知湿热病,其关键在于脾胃对津液的化生、输注。

中医强调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亚健康的概念则相当于“未病”中的潜病未病态和欲病未病态范畴,但其复杂难治主要在于情志、生活方式与肝郁、湿热互因互果的关系,相互杂糅,变化多端,病久郁结深藏、水道阻滞,故治疗肝郁湿热相合而治为横,标本兼顾为纵,立体化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施杞:中医教现代人养生养什么?先搞清什么是五脏六腑
中医病机学说---外感热病病机---三焦病机
湿热证中医证治精论
五脏六腑、七情六欲
湿热弥漫三焦,阻滞气机,予宣气、利湿、理气,调脾胃,脾升胃降
中医五行学说- 五脏六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