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图》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正是王安石施行变法后的第5个年头,而此图描绘了春回大地、乍暖还寒时的深山景象,溪流淙淙,潭水澄静,渔夫樵子,意态欣然,画家本人的内心一定满含国家复兴的期待,而荡漾着清新的气息,洋溢着喜悦的情绪。
一、《早春图》技法讲解
1.构图
郭熙就绘画空间的表现,提出了著名的“三远”观点:“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早春图》以高远为主,辅之以平远。这种结合和许道宁的作品也可以看到,但《早春图》更为复杂微妙。主峰右侧到山顶以下都笼罩在烟云中,而左边则与一小块平远的地面连接在一起,这块略带丘壑的平地上的潺潺流水将远景与近景中突兀的大石衔接在一起,从而有别于更早期的处理方法。这种精妙的处理方式以及所营造的幽远难测的空间,在现代山水中已经很难看到了。↓↓↓
2.皴法
郭熙所用的皴法一般称之为“卷云皴”或“鬼面石”。勾山石的轮廓和脉络时用湿笔,线条柔和,呈圆曲状,形如云层。然后在山石的顶部和阴凹部,以卷曲的笔法皴擦,中锋中略带侧锋,运笔要连贯,乱中求序。最后用淡墨略加罩染。画“卷云皴”的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轮廓内里的石纹皴笔要少,如果皴笔太多,或是晕染过重,就会掩盖住山石顶端的笔墨。也只有这样,山头才能奇异如鬼脸,又有如丛云般飘浮在画面上。↓↓↓
3.树法
郭熙善画寒林杂树,他画树用笔瘦劲,中锋用笔为主。画小枝略带草法,树枝向上则如鹿角,下垂则似蟹爪,瘦硬如曲铁,很能传达秋冬之季的萧瑟。这种树法被称为“蟹爪枝”。用这种方法画树,注意干枝的安排要高低错落有致,向背俯仰务求生动,出枝的角度不要太大。画末端细枝时切不可犹豫,运笔要快捷、肯定,落笔要准,笔与笔之间要连贯。要做到最后一点,需要大量的反复练习。↓↓↓
4.水法
《早春图》中的水法颇为精妙。泉瀑预先留出,偶有一、二笔标示水的流向。四周用重墨着力刻画出山石的阴湿晦暗,这种方法被称为“以墨守白”。泉瀑在山间流淌时,也有转折变化,将这种转折画出,就能展现出山泉层层推进,以及山势的走向。瀑脚溪谷置碎石,泉水流下时撞击在石上,水花飞溅。把水画活十分不易,《早春图》中的泉脚用略带弧形的细笔画出,初看似乎繁乱,其实很有层次感。到近处时,流水渐行渐缓,则改为较平直的线条,间距也更为疏朗。↓↓↓
5.笔墨
郭熙的墨法承袭了李成和范宽的优点。淡墨如烟是李成的特点,长于表现烟峦轻动的景象,笔墨浓厚是范宽的特点,用以展示山川的雄壮。郭熙既能淡润又能浑厚,这要归因于他擅长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墨法。这张画中,前面的大石用皴笔,墨重,水分比较足;后面伫立水中的山石则多为擦染,用笔时水分较少。前者明洁而后者松秀,各有其妙。树叶用粗笔点簇,水纹则细笔勾描,笔法墨趣相背,却都是神来之笔。↓↓↓
6.题款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