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大成》(卷五)


针灸大成  卷五

十二经井穴(杨氏)


手太阴井:少商


人病膨胀,喘咳,缺盆痛,心烦,掌热,肩背疼,咽痛喉肿。斯乃以脉循上膈肺中,横过腋关,穿过尺泽入少商,故邪客于手太阴之络,而生是病。

可刺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也,手大指侧。刺同身寸之一分,行六阴之数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灸三壮。


手阳明井:商阳


人病气满,胸中紧痛,烦热,喘而不已息。斯乃以其脉自肩端入缺盆,络肺;其支别者从缺盆中直而上颈,故邪客于手阳明之络,而有是病。

可刺手阳明大肠井穴商阳也,在手大指次指爪甲角。刺入一分,行六阴之数,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灸三壮。


足阳明井:厉兑


人病腹心闷,恶人火,闻响心惕,鼻衄唇喎,疟狂,足痛,气蛊,疮疥,齿寒。乃脉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故邪客于足阳明之络,而有是病。

可刺足阳明胃经井厉兑,足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韭许。刺一分,行六阴数,左取右,食顷已。


足太阴井:隐白


人病尸厥暴死,脉犹如常人而动,然阴盛于上,则邪气重上,而邪气逆,阳气乱,五络闭塞,结而不通,故状若尸厥,身脉动,不知人事,邪客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络,此五络,命所关。

可初刺足太阴脾隐白,二刺足少阴肾涌泉,三刺足阳明胃厉兑,四刺手太阴肺少商,五刺手少阴心少冲,五井穴各二分,左右皆六阴数。不愈,刺神门;不愈,以竹管吹两耳,以指掩管口,勿泄气,必须极吹蹙,才脉络通,每极三度。甚者灸维会三壮。针前后各二分,泻二度,后再灸。


手少阴井:少冲


人病心痛烦渴,臂厥,胁肋疼,心中热闷,呆痴忘事,颠狂。斯乃以其脉起于心,支从心系侠喉咙,出向后腕骨之下,直从肺,行腋下臑内,循廉肘内通臂,循廉抵腕,直过神门脉,入少冲。

可刺手心经井少冲,手小指内侧交肉者如韭叶。刺一分,行六阴数,右取左,若灸三炷,如麦大,不已,复刺神门穴。


手太阳井:少泽


人病颔肿,项强难顾,肩似拔,臑似折,肘臂疼,外廉痛。斯乃以其脉起小指,自少泽过前谷,上循臂内至肩入缺盆,向腋,络心间,循咽下膈,抵胃;支从缺盆上颈颊,至目锐眦入耳,复循颊入鼻雜,斜贯于颧,故邪客于太阳络,生是病。

可刺手小肠井少泽,小指外侧与肉相交如韭叶。刺一分,六阴数各一痏,左病右取。若灸如小麦炷,三壮止。


足太阳井:至阴


人病头项肩背腰目疼,脊痛,痔疟,颠狂,目黄泪出,鼻流血。斯乃经之正者,从脑出,别下项;支别者,从膊内左右别下,又其络从上行,循眦上额,故邪客于足太阳络,而有是病。

可刺足太阳膀胱井至阴,小指外侧韭叶。行六阴数,不已,刺金门五分,灸三壮;不已,刺申脉三分,如人行十里愈。有所坠,瘀血留腹内,满胀不得行,先以利药,次刺然谷前脉出血立已。不已,刺冲阳三分(胃之原)及大敦见血(肝之井)。


足少阴井:涌泉


人病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斯乃脉上贯肝膈,走于心内,故邪客于足少阴之络,而有是病。

可刺足少阴肾井涌泉,足心中。刺三分,行六阴数,见血出,令人立饥欲食,左取右,素有此病,新发,刺五日愈,灸三壮。


手厥阴井:中冲


人病卒然心痛,掌中热,胸满膨,手挛臂痛,不能伸屈,腋下肿平,面赤目黄,善笑,心胸热,耳聋响。斯乃以其包络之脉,循胁过腋下,通臑内,至间使入劳宫,循经直入中冲;支别从掌循小指,过次指关冲,故邪客于手厥阴络,生是病。

可刺手厥阴心包井中冲,中指内端去甲韭叶。刺一分,行六阴数,左取右,如食顷已。若灸可三壮,如小麦炷。


手少阳井:关冲


人病耳聋痛,浑浑目疼,肘痛,脊间心后疼甚。斯乃以其脉上臂,贯臑外循肩上,交出少阳缺盆、膻中、膈内;支出颈项耳后,直入耳中;循遍目内眦,故邪气客于少阳之络,生是病。

可刺手少阳三焦井穴关冲也,手小指次指去爪甲与肉交者如韭叶许。刺一分,各一痏,右取左,如食顷已。如灸三壮不已,复刺少阳俞中渚穴。


足少阳井:窍阴


人病胸胁足痛,面滞,头目疼,缺盆腋肿汗多,颈项瘿瘤强硬,疟生寒热。乃脉支别者,从目锐下大迎,合手少阳抵项,下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交中贯膈,络肝胆,循胁,故邪客于足少阳之络,而有是病。

可刺足少阳胆井窍阴,在次指与肉交者如韭叶许。刺一分,行六阴数,各一痏,左病右取,如食顷已。灸可三壮。


足厥阴井:大敦


人病卒疝暴痛,及腹绕脐上下急痛。斯乃肝络去内踝上五寸,别走少阳;其支别者,循胫上睪,结于茎,故邪客于足厥阴之络,而有是病。

可刺足厥阴肝经井穴大敦,大指端。行六阴数,左取右,素有此病,再发,刺之三日已。若灸者,可五壮止。


井荥俞原经合歌(医经小学)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井荥俞原经合图:

项氏曰:『所出为井,井象水之泉。所溜为荥,荥象水之陂。所注为俞,俞象水之窬。所行为经,经象水之流。所入为合,合象水之归。皆取水义也。』又曰:『春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井。冬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合。举始终而言,荥、俞、经在其中矣。』又曰:『诸井肌肉浅薄,泻井当泻荥。』滑氏曰:『补井当补合。』

歧伯曰:『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故也。』

帝曰:『五脏而系于四时,何以知之?』

歧伯曰:『五脏一病,辄有五验,假如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象多,不可尽言也。四脏有验,并系于四时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

四明陈氏曰:『春气在毛,夏气在皮,秋气在分肉,冬气在骨髓,是浅深之应也。』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癸巳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

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细详。

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巳包络大陵中。

戊日午时厉兑先,庚申荥穴二间迁,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

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

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宜,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己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寻,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嫡亲,戊申时注解溪胃,大肠庚戌曲池真,壬子气纳三焦寄,井穴关冲一片金,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包络大陵原并过,己巳商丘内踝边,辛未肺经合尺泽,癸酉中冲包络连,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表:

◎本表读法:

(1)本表上行之天干代表十日,其右下角之小字为每日之主经。

(2)本表左行之地支代表每日十二时辰,左旁之阿拉伯号码为时钟数。其右下角之小字为每时流注之经,子午流注正法不用,仅于兼用十二经母子补泻时始用之。

(3)天干与地支格内黄色者代表阴日阴时。

(4)穴名格内红色者代表闭时,应无穴开,本表中于闭时所开之穴,乃取夫妻合日互用之穴。

(5)本表中每日尚余二个时辰(戊癸日各有四个时辰)为闭时,无有穴开,遇时倘有需要,可依法加开十二经母子补泻穴以资补充,本表未予载列。

(6)凡穴名右下角标有井字者,为各日主经之井穴,必于每日主经之首时开穴。以下依次所开之穴,为按照五行相生顺序各经之荥、俞、经、合,以及三焦包络母子相生穴,均无标志。

(7)凡穴名后标有“。”者,为返本还原之穴,与该日俞穴同时开穴。

(8)穴名格内左上角之小字,为当时之天干,其与当时所开井荥俞经合穴所属经脉之天干一致(惟原穴与三焦包络穴例外),读者可以随时核对,免滋错误。


十二经纳干支歌


◎十二经纳天干歌: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

◎十二经纳地支歌: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脚不过膝手不过肘歌:

阳日阳时气在前,血在后兮脉在边,阴日阴时血在前,气在后兮脉归原,阳日阳时针左转,先取阳经腑病看,阴日阴时针右转,行属阴经脏腑痊。


流注图


足少阳胆之经,甲主,与巳合,胆引气行。

甲戌时开胆为井金。

丙子时,小肠荥水。

戊寅时,胃俞木,并过胆原丘墟,木原在寅。

庚辰时,大肠经火。

壬午时,膀胱合土。

甲申时,气纳三焦之荥水,甲属木,是以水生木,子母相生。

足厥阴肝之经,乙主,与庚合,肝引血行。

乙酉时开肝为井木。

丁亥时,心荥火。

己丑时,脾俞土,并过肝原。

辛卯时,肺,经金。

癸巳时,肾,合水。

乙未时,血纳包络之荥火,乙属木,是以木生火也。

手太阳小肠经,丙主,与辛合,小肠引气行。

丙申时开小肠井金。

戊戌时,胃荥水。

庚子时,大肠俞木,并过小肠原。

壬寅时,膀胱经火。

甲辰时,胆合土。

丙午时,气纳三焦之俞木,丙属火,是以木生火也。

手少阴心之经,丁主,与壬合,心引血行。

丁未时开心为井木。

己酉时,脾荥火。

辛亥时,肺俞土,并过心原。

癸丑时,肾经金。

乙卯时,肝合水。

丁巳时,血纳包络之俞土,丁属火,是以火生土也。

足阳明胃之经,戊主,与癸合,胃引气行。

戊午时开胃为井金。

庚申时,大肠荥水。

壬戌时,膀胱俞木,并过胃原。

甲子时,胆经火。

丙寅时,小肠合土。

戊辰时,气纳三焦之经火,戊属土,是以火生土也。

足太阴脾之经,己主,与甲合,脾引血行。

己巳时开脾为井木。

辛未时,肺荥火。

癸酉时,肾俞土,并过脾原。

乙亥时,肝经金。

丁丑时,心合水。

己卯时,血纳包络之经金,己属土,是以土生金也。

手阳明大肠经,庚主,与乙合,大肠引气行。

庚辰时开大肠井金。

壬午时,膀胱荥水。

甲申时,胆俞木,并过大肠原。

丙戌时,小肠经火。

戊子时,胃合土。

庚寅时,气纳三焦之合,土庚属金,是以土生金也。

手太阴肺之经,辛主,与丙合,肺引血行。

辛卯时开肺为井木。

癸巳时,肾荥火。

乙未时,肝俞土,并过肺原。

丁酉时,心经金。

己亥时,脾合水。

辛丑时,血纳包络之合水,辛属金,是以金生水也。

足太阳膀胱经,壬主,与丁合,膀胱引气行。

壬寅时开膀胱井金。

甲辰时,胆荥水。

丙午时,小肠俞木,所过本原京骨木原在午,

水入火乡,故壬丙子午相交也,兼过三焦之原阳池。

戊申时,胃经火。

庚戌时,大肠合土。

壬子时,气纳三焦井金。

足少阴肾之经,癸主,与戊合,肾引血行。

癸亥时开肾为井木。

乙丑时,肝荥火。

丁卯时,心俞土,并过肾原太溪,又过包络

原大陵。

己巳时,脾经金。

辛未时,肺合水。

癸酉时,血纳包络之井木,谓水生木也。


论子午流注法(徐氏)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余两经,三焦、包络也。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此二经虽寄于壬癸,亦分派于十干。每经之中,有井、荥、俞、经、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阴井木而阳井金,阴荥火而阳荥水,阴俞土而阳俞木,阴经金而阳经火,阴合水而阳合土。经中有返本还元者,乃十二经出入之门也。阳经有原,遇俞穴并过之,阴经无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甲出丘墟,以太冲之例。又按《千金》云:『六阴经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孙,辛列缺,癸水泉,包络内关是也。』故阳日气先行,而血后随也。阴日血先行,而气后随也。得时为之开,失时为之阖。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于三焦;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如甲日甲戌时,以开胆井。至戊寅时正当胃俞,而又并过胆原。重见甲申时,气纳三焦,荥穴属水,甲属木,是以水生木,谓甲合还元化本。又如乙日乙酉时,以开肝井。至己丑时当脾之俞,并过肝原。重见乙未时,血纳包络荥穴属火,乙属木,是以木生火也。余仿此,俱以子午相生,阴阳相济也。阳日无阴时,阴日无阳时,故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何谓甲与己合?曰:『中央戊己属土,畏东方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阳为兄,己属阴为妹。戊兄遂将己妹,嫁与木家,与甲为妻,庶得阴阳和合,而不相伤,所以甲与己合。余皆然。』子午之法,尽于此矣。


流注开阖(医学入门)


人每日一身周流六十六穴,每时周流五穴(除六原穴,乃过经之所)。相生相合者为开,则刺之。相克者为阖,则不刺。阳生阴死,阴生阳死。如甲木死于午,生于亥。乙木死于亥,生于午。丙火生于寅,死于酉。丁火生于酉,死于寅。戊土生于寅,死于酉。己土生于酉,死于寅。庚金生于巳,死于子。辛金生于子,死于巳。壬水生于申,死于卯。癸水生于卯,死于申。凡值生我我生,及相合者,乃气血生旺之时,故可辨虚实刺之。克我我克,及阖闭时穴,气血正直衰绝,非气行未至,则气行已过,误刺妄引邪气,坏乱真气,实实虚虚,其害非小。


流注时日


阳日阳时阳穴,阴日阴时阴穴,阳以阴为阖,阴以阳为阖,阖者闭也。闭则以本时天干,与某穴相合者针之。阳日遇阴时,阴日遇阳时,则前穴已闭,取其合穴针之。合者,甲与己合化土,乙与庚合化金,丙与辛合化水,丁与壬合化木,戊与癸合化火,五门十变,此之谓也。其所以然者,阳日注腑,则气

先至而后血行;阴日注脏,则血先至而气后行。顺阴阳者,所以顺气血也。阳日六腑值日者引气,阴日六脏值日者引血。

或曰:『阳日阳时已过,阴日阴时已过,遇有急疾奈何?』曰:『夫妻子母互用,必适其病为贵耳。』妻闭则针其夫,夫闭则针其妻;子闭针其母,母闭针其子。必穴与病相宜,乃可针也。

噫!用穴则先主而后客,用时则弃主而从宾。假如甲日胆经为主,他穴为客,针必先主后客,其甲戌等时主穴不开,则针客穴。按日起时,循经寻穴,时上有穴,穴上有时,分明实落,不必数上衍数,此所以宁守子午,而舍尔灵龟也。灵龟八法,专为奇经八穴而设。其图具后。但子午法,其理易明,其穴亦肘膝内穴,岂能逃子午之流注哉!


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聚英)


假令得弦脉,病人善洁①,面青善怒,此胆病也。若心下满,当刺窍阴②,身热当刺侠溪③,体重节痛刺临泣④,喘嗽寒热刺阳辅⑤,逆气而泄刺阳陵泉⑥,又总刺丘墟⑦。

①胆为清净之府故耳。②井。③荥。④俞。⑤经。⑥合。⑦原。

假令得弦脉,病人淋溲,便难,转筋,四肢满闭,脐左有动气,此肝病也。若心下满刺大敦①,身热刺行间②,体重节痛刺太冲③,喘嗽寒热刺中封④,逆气而泄刺曲泉⑤。

①井。②荥。③俞。④经。⑤合。

假令得浮洪脉,病人面赤,口干喜笑,此小肠病也。若心下满刺少泽①,身热刺前谷②,体重节痛刺后溪③,喘嗽寒热刺阳谷④,逆气而泄刺小海⑤,又总刺腕骨⑥。

①井。②荥。③俞。④经。⑤合。⑥原。

假令得浮洪脉,病人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脐上有动气,此心病也。若心下满刺少冲①,身热刺少府②,体重节痛刺神门③,喘嗽寒热刺灵道④,逆气而泄刺少海⑤。

①井。②荥。③俞。④经。⑤合。

假令得浮缓脉,病人面黄,善噫,善思,善咏,此胃病也。若心下满刺厉兑①,身热刺内庭②,体重节痛刺陷谷③,喘嗽寒热刺解溪④,逆气而泄刺三里⑤,又总刺冲阳⑥。

①井。②荥。③俞。④经。⑤合。⑥原。

假令得浮缓脉,病人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此脾病也。若心下满刺隐白①,身热刺大都②,体重节痛刺太白③,喘嗽寒热刺商丘④,逆气而泄刺阴陵泉⑤。

①井。②荥。③俞。④经。⑤合。

假令得浮脉,病人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此大肠病也。若心下满刺商阳①,身热刺二间②,体重节痛刺三间③,喘嗽寒热刺阳溪④,逆气而泄刺曲池⑤,又总刺合谷⑥。

①井。②荥。③俞。④经。⑤合。⑥原。

假令得浮脉,病人喘嗽,洒淅寒热,脐右有动气,按之牢痛,此肺病也。若心下满刺少商①,身热刺鱼际②,体重节痛刺太渊③,喘嗽寒热刺经渠④,逆气而泄刺尺泽⑤。

①井。②荥。③俞。④经。⑤合。

假令得沉迟脉,病人面黑,善恐欠,此膀胱病也。若心下满刺至阴①,身热刺通谷②,体重节痛刺束骨③,喘嗽寒热刺昆仑④,逆气而泄刺委中⑤,又总刺京骨⑥。

①井。②荥。③俞。④经。⑤合。⑥原。

假令得沉迟脉,病人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此肾病也。若心下满刺涌泉①,身热刺然谷②,体重节痛刺太溪③,喘嗽寒热刺复溜④,逆气而泄刺阴谷⑤。

①井。②荥。③俞。④经。⑤合。

◎总论:

纪氏曰:『井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心下满。荥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身热。俞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体重节痛。经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喘嗽寒热。合之所治,不以五脏六腑,皆主逆气而泄。』


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


《内经》曰:『十二经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又曰:『迎而夺之,随而济之。』又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曰:『经脉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其身者也。其始①从中焦,注手太阴②、阳明③,阳明注足阳明④、太阴⑤,太阴注手少阴⑥、太阳⑦,太阳注足太阳⑧、少阴⑨,少阴注手厥阴⑩、少阳⑪,少阳注足少阳⑫、厥阴⑬,厥阴复注于手太阴⑭,如环无端,转相灌溉。』又曰:『迎随者,知荣卫流行,经脉往来,随其顺逆而取之也。』

①平旦。②肺寅。③大肠卯。④胃辰。⑤脾巳。⑥心午。⑦小肠未。⑧膀胱申。⑨肾酉。⑩包络戌。⑪三焦亥。⑫胆子。⑬肝丑。⑭明日寅时。


十二經之原歌


甲出丘墟以太冲,丙居腕骨是原中,丁出神门原内过,戊胃冲阳气可通,己出太白庚合谷,辛原本出太渊同,壬归京骨、阳池穴,癸出太溪、大陵中。

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曰原。又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故所止辄为原也。』

按《难经》云:『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王海藏曰:『假令补肝经,于本经原穴补一针①;如泻肝经,于本经原穴亦泻一针。』余仿此。

①太冲穴是。


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


手太阴肺经,属辛金。起中府,终少商,多气少血,寅时注此。是动病①: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是谓臂厥。所生病②: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③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卒遗矢无度,寸口反小于人迎也。补④用卯时⑤,太渊,为俞土,土生金,为母。经曰:『虚则补其母。』泻⑥用寅时⑦,尺泽,为合水,金生水,为子,实则泻其子。

①邪在气,气留而不行,为是动病。②邪在血,血壅而不濡,为所生病。③疑寒字衍。④虚则补之。⑤随而济之。⑥盛则泻之。⑦迎而夺之。

手阳明大肠经,为庚金。起商阳,终迎香,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是动病:齿痛,雜肿。是主津液所生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则寒栗不复,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补用辰时,曲池,为合土。土生金,虚则补其母。泻用卯时,二间,为荥水,金生水,实则泻其子。

足阳明胃经,属戊土。起头维,终厉兑,气血俱多,辰时注此。是动病:洒洒然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牖而处。甚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谓骭厥。是主血所生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疹,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伏兔、腨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人迎大三倍于寸口。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补用巳时,解溪,为经火。火生土,虚则补其母。泻用辰时,厉兑,为井金。土生金,实则泻其子。

足太阴脾经,属己土。起隐白,终大包,多气少血,巳时注此。是动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出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补用午时,大都,为荥火。火生土,虚则补其母。泻用巳时,商丘,为经金。土生金,实则泻其子。

手少阴心经,属丁火。起极泉,终少冲。多气少血,午时注此。是动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补用未时,少冲,为井木。木生火,虚则补其母。泻用午时,神门,为俞土。火生土,实则泻其子。

手太阳小肠经,属丙火。起少泽,终听宫。多血少气,未时注此。是动病:嗌痛,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补用申时,后溪,为俞木。木生火,虚则补其母。泻用未时,小海,为合土。火生土,实则泻其子。

足太阳膀胱经,属壬水。起睛明,终至阴。多血少气,申时注此。是动病: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似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补用酉时,至阴,为井金。金生水,虚则补其母。泻用申时,束骨,为俞木。水生木,实则泻其子。

足少阴肾经,属癸水。起涌泉,终俞府。多气少血,酉时注此。是动病:饥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佴佴然如无所见,心悬如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然如人将捕之,是谓骨厥。是主肾所生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补用戌时,复溜,为经金。金生水,虚则补其母。泻用酉时,涌泉,为井木。水生木,实则泻其子。

手厥阴心包络经,配肾,属相火。起天池,终中冲。多血少气,戌时注此。是动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或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烦心,心痛,掌中热。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补用亥时,中冲,为井木。木生火,虚则补其母。泻用戌时,大陵,为俞土。火生土,实则泻其子。

手少阳三焦经,配心包络,属相火。起关冲,终耳门,多气少血,亥时注此。是动病:耳聋,浑浑焞焞,咽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补用子时,中渚,为俞木。木生火,虚则补其母。泻用亥时,天井,为合土。火生土,实则泻其子。

足少阳胆经,属甲木。起瞳子髎,终窍阴。多气少血,子时注此。是动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头角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补用丑时,侠溪,为荥水。水生木,虚则补其母。丘墟为原,皆取之。泻用子时,阳辅,为经火。木生火,实则泻其子。

足厥阴肝经,属乙木。起大敦,终期门。多血少气,丑时注此。是动病:腰痛不可俯仰,丈夫颓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咽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癃闭。盛者,寸口脉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脉反小于人迎也。补用寅时,曲泉,为合水。水生木,虚则补其母。泻用丑时,行间,为荥火。木生火,实则泻其子。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多气多血①经须记,大肠手经足经胃。少血多气②有六经,三焦、胆、肾、心、脾、肺。多血少气③心包络,膀胱、小肠、肝所异。

①阳明。②太阴少阴少阳。③太阳厥阴。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经(杨氏)


肺之主大肠客:


太阴多气而少血,心胸气胀掌发热,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肿喉干身汗越,肩内前廉两乳疼,痰结膈中气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渊、偏历与君说。

可刺手太阴肺经原①,复刺手阳明大肠络②。

①原者,太渊穴,肺脉所过为原。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相应寸口是。②络者,偏历穴,去腕三寸,别走太阴。


大肠主肺之客:


阳明大肠侠鼻孔,面痛齿疼腮颊肿,生疾目黄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喉痹肩前痛莫当,大指次指为一统,合谷、列缺取为奇,二穴针之居病总。

可刺手阳明大肠原①,复刺手太阴肺经络②。

①原者,合谷穴,大肠脉所过为原,歧骨间。②络者,列缺穴,去腕侧上寸半,交叉盐指尽是,别走阳明。


脾主胃客:


脾经为病舌本强,呕吐胃翻疼腹脏,阴气上冲噫难瘳,体重不摇心事妄,疟生振栗兼体羸,秘结疸黄手执杖,股膝内肿厥而疼,太白丰隆取为尚。

可刺足太阴脾经原①,复刺足阳明胃经络②。

①原者,太白穴,脾脉所过为原,足大趾内踝前,核骨下隐中。②络者,丰隆穴,去踝八寸,别走太阴。


胃主脾客:


腹(月真)心闷意凄怆,恶人恶火恶灯光,耳闻响动心中惕,鼻衄唇喎疟又伤,弃衣骤步身中热,痰多足痛与疮疡,气蛊胸腿疼难止,冲阳、公孙一刺康。

可刺足阳明胃经原①,复刺足太阴脾经络②。

①原者,冲阳穴,胃脉所过为原,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②络者,公孙穴,去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内踝前,别走阳明。)


真心主小肠客:


少阴心痛并嗌干,渴欲饮兮为臂厥,生病目黄口亦干,胁臂疼兮掌发热,若人欲治勿差求,专在医人心审察,惊悸呕血及怔忡,神门、支正何堪缺。

可刺手少阴心经原①,复刺手太阳小肠络②。

①原者,神门穴,心脉所过为原,手掌后锐骨端陷中。②络者,支正穴,腕上五寸,别走少阴。)


小肠主真心客:


小肠之病岂为良,颊肿肩疼两臂旁,项颈强疼难转侧,嗌颔肿痛甚非常,肩似拔兮臑似折,生病耳聋及目黄,臑肘臂外后廉痛,腕骨、通里取为详。

可刺手太阳小肠原①,复刺手少阴心经络②。

①原者,腕骨穴,小肠脉所过为原,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②络者,通里穴,去腕一寸,别走太阳。


肾之主膀胱客:


脸黑嗜卧不欲粮,目不明兮发热狂,腰痛足疼步难履,若人捕获难躲藏,心胆战兢气不足,更兼胸结与身黄,若欲除之无更法,太溪、飞扬取最良。

可刺足少阴肾经原①,复刺足太阳膀胱络②。

①原者,太溪穴,肾脉所过为原,内踝下后跟骨上,动脉陷中,屈五指乃得穴。②络者,飞扬穴,外踝上七寸,别走少阴。


膀胱主肾之客:


膀胱颈病目中疼,项腰足腿痛难行,痢疟狂颠心胆热,背弓反手额眉棱,鼻衄目黄筋骨缩,脱肛痔漏腹心膨,若要除之无别法,京骨、大钟任显能。

可刺足太阳膀胱原①,复刺足少阴肾经络②。

①原者,京骨穴,膀胱脉所过为原,足小趾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②络者,大钟穴,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


三焦主包络客:


三焦为病耳中聋,喉痹咽干目肿红,耳后肘疼并出汗,脊间心后痛相从,肩背风生连膊肘,大便坚闭及遗癃,前病治之何穴愈,阳池、内关法理同。

可刺手少阳三焦经原①,复刺手厥阴心包经络②。

①原者,阳池穴,三焦脉所过为原,手表腕上横断处陷中。②络者,内关穴,去掌二寸两筋间,别走少阳。


包络主三焦客:


包络为病手挛急,臂不能伸痛如屈,胸膺胁满腋肿平,心中淡淡面色赤,目黄善笑不肯休,心烦心痛掌热极,良医达士细推详,大陵、外关病消释。

可刺手厥阴心包经原①,复刺手少阳三焦经络②。

①原者,大陵穴,包络脉所过为原,掌后横纹中。②络者,外关穴,去腕二寸,别走厥阴。


肝主胆客:


气少血多肝之经,丈夫颓疝苦腰疼,妇人腹膨小腹肿,甚则嗌干面脱尘。所生病者胸满呕,腹中泄泻痛无停,癃闭遗溺疝瘕痛,太、光二穴即安宁。

可刺足厥阴肝经原①,复刺足少阳胆经络②。

①原者,太冲穴,肝脉所过为原,足大趾节后二寸,动脉陷是。②络者,光明穴,去外踝五寸,别走厥阴。


胆主肝客:


胆经之穴何病主?胸胁肋疼足不举,面体不泽头目疼,缺盆腋肿汗如雨,颈项瘿瘤坚似铁,疟生寒热连骨髓,以上病症欲除之,须向丘墟、蠡沟取。

可刺足少阳胆经原①,复刺足厥阴肝经络②。

①原者,丘墟穴,胆脉所过为原,足外踝下从前陷中,去临泣三寸。②络者,蠡沟穴,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


九宮歌


◎九宮圖: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五十居中,寄于坤局。


八法歌


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干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按灵龟飞腾图有二,人莫适从,今取其效验者录之耳。


八法交会八脉


公孙二穴,父,通冲脉;内关二穴,母,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

后溪二穴,夫,通督脉;申脉二穴,妻,通阳蹻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

临泣二穴,男,通带脉;外关二穴,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列缺二穴,主,通任脉;照海二穴,客,通阴蹻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八法交会歌


内关相应是公孙,外关、临泣总相同,列缺交经通照海,后溪、申脉亦相从。


八法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


八脉配八卦歌


干属公孙艮内关,巽临震位外关还,离居列缺坤照海,后溪兑坎申脉联。补泻浮沉分逆顺,随时呼吸不为难,仙传秘诀神针法,万病如拈立便安。


八穴配合歌


公孙偏与内关合,列缺能消照海疴,临泣、外关分主客,后溪、申脉正相和。左针右病知高下,以意通经广按摩,补泻迎随分逆顺,五门八法是真科。


刺法启玄歌(五言)


八法神针妙,飞腾法最奇,砭针行内外,水火就中推。上下交经走,疾如应手驱,往来依进退,补泻逐迎随。用似船推舵,应如弩发机。气聚时间散,身疼指下移。这般玄妙诀,料得少人知。


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


甲己之辰起丙寅,乙庚之日戊寅行,丙辛便起庚寅始,丁卯壬寅亦顺寻,戊癸甲寅定时候,五门得合是元因。


八法逐日干支歌


甲己辰戌丑未十,乙庚申酉九为期,丁壬寅卯八成数,戊癸巳午七相宜,丙辛亥子亦七数,逐日支干即得知。


八法临时干支歌


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无疑,丙辛寅申七作数,丁壬卯酉六顺知,戊癸辰戌各有五,巳亥单加四共齐,阳日除九阴除六,不及零余穴下推。

其法如甲丙戊庚壬为阳日,乙丁己辛癸为阴日,以日时干支算计何数,阳日除九数,阴日除六数,阳日多,或一九、二九、三九、四九;阴日多,或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剩下若干,同配卦数日时,得何卦,即知何穴开矣。

假如甲子日、戊辰时,以日上甲得十数,子得七数,以时上戊得五数,辰得五数,共成二十七数,此是阳日。以九除去,二九一十八,余有九数,合离卦,即列缺穴开也。假如乙丑日、壬午时,以日上乙为九,丑为十,以时上壬为六,午为九,共成三十四数。此是阴日,以六除去,五六三十数,零下四数,合巽四,即临泣穴开也。余仿此。

◎八法逐日计数表:

亥子(丙辛)→丑(甲己)→寅卯(丁壬)→辰(甲己)→巳午(戊癸)→未(甲己)→申酉(乙庚)→戌(甲己)→亥子(丙辛)

◎八法临时计数表:

地支巳亥计数为四。


推定六十甲子日时穴开图例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上图乃预先推定六十甲子,逐日逐时某穴所开,以便用针,庶临时仓卒之际,不致有差讹之失也。


八脉图并治症穴


冲脉


考穴:公孙二穴,脾经。足大趾内侧,本节后一寸陷中,举足,两足掌相对取之。针一寸,主心腹五脏病,与内关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翻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

○凡治后症,必先取公孙为主,次取各穴应之(徐氏):

九种心疼,一切冷气:大陵中脘隐白。

痰膈涎闷,胸中隐痛:劳宫膻中间使。

气膈五噎,饮食不下:膻中三里太白。

脐腹胀满,食不消化:天枢水分内庭。

胁肋下痛,起止艰难:支沟章门阳陵泉。

泄泻不止,里急后重:下脘天枢照海。

胸中刺痛,隐隐不乐:内关大陵彧中。

两胁胀满,气攻疼痛:绝骨章门阳陵泉。

中满不快,翻胃吐食:中脘太白中魁。

胃脘停痰,口吐清水:巨阙中脘厉兑。

胃脘停食,疼刺不已:中脘三里解溪。

呕吐痰涎,眩晕不已:膻中中魁丰隆。

心疟,令人心内怔忡:神门心俞百劳。

脾疟,令人怕寒腹痛:商丘脾俞三里。

肝疟,令人气色苍,恶寒发热:中封肝俞绝骨。

肺疟,令人心寒怕惊:列缺肺俞合谷。

肾疟,令人洒热,腰脊强痛:大钟肾俞申脉。

疟疾大热不退:间使百劳绝骨。

疟疾先寒后热:后溪曲池劳宫。

疟疾先热后寒:曲池百劳绝骨。

疟疾心胸疼痛:内关上脘大陵。

疟疾头痛眩晕,吐痰不已:合谷中脘列缺。

疟疾骨节酸痛:魄户百劳然谷。

疟疾口渴不已:关冲人中间使。

胃疟,令人善饥,不能食:厉兑胃俞大都。

胆疟,令人恶寒怕惊,睡卧不安:临泣胆俞期门。

黄疸,四肢俱肿,汗出染衣:至阳百劳腕骨中脘三里。

黄疸,遍身皮肤、面目、小便俱黄:脾俞隐白百劳至阳三里腕骨。

谷疸,食毕则心眩,心中拂郁,遍体发黄:胃俞内庭至阳三里腕骨阴谷。

酒疸,身目俱黄,心中痛,面发赤斑,小便赤黄:胆俞至阳委中腕骨。

女痨疸,身目俱黄,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关元肾俞至阳然谷。

○杨氏治症:

月事不调:关元气海天枢三阴交。

胸中满痛:劳宫通里大陵膻中。

痰热结胸:列缺大陵涌泉。

四肢风痛:曲池风市外关阳陵泉三阴交手三里。

咽喉闭塞:少商风池照海颊车。


阴维脉


考穴:内关二穴,心包经。去掌二寸两筋间,紧握拳取之。针一寸二分,主心胆脾胃之病,与公孙二穴,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抢。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伤寒不解结胸膛,疟疾内关独当。

○凡治后症,必先取内关为主,次取各穴应之(徐氏):

中满不快,胃脘伤寒:中脘大陵三里膻中。

中焦痞满,两胁刺痛:支沟章门膻中。

脾胃虚冷,呕吐不已:内庭中脘气海公孙。

脾胃气虚,心腹胀满:太白三里气海水分。

胁肋下疼,心脘刺痛:气海行间阳陵泉。

痞块不散,心中闷痛:大陵中脘三阴交。

食症不散,人渐羸瘦:腕骨脾俞公孙。

食积血瘕,腹中隐痛:胃俞行间气海。

五积气块,血积血澼:膈俞肝俞大敦照海。

脏腑虚冷,两胁痛疼:支沟通里章门阳陵泉。

风壅气滞,心腹刺痛:风门膻中劳宫三里。

大肠虚冷,脱肛不收:百会命门长强承山。

大便艰难,用力脱肛:照海百会支沟。

脏毒肿痛,便血不止:承山肝俞膈俞长强。

五种痔疾,攻痛不已:合阳长强承山。

五痫等症,口中吐沫:后溪神门心俞鬼眼。

心性呆痴,悲泣不已:通里后溪神门大钟。

心惊发狂,不识亲疏:少冲心俞中脘十宣。

健忘易失,言语不纪:心俞通里少冲。

心气虚损,或歌或笑:灵道心俞通里。

心中惊悸,言语错乱:少海少府心俞后溪。

心中虚惕,神思不安:乳根通里胆俞心俞。

心惊中风,不省人事:中冲百会大敦。

心脏诸虚,怔忡惊悸:阴郄心俞通里。

心虚胆寒,四体颤掉:胆俞通里临泣。


督脉


考穴:后溪二穴,小肠经。小指本节后外侧骨缝中,紧握拳尖上。针一寸,主头面项颈病,与申脉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头疼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溪先砭。

○凡治后症,必先取后溪为主,次取各穴应之(徐氏):

手足挛急,屈伸艰难:三里曲池尺泽合谷行间阳陵泉。

手足俱颤,不能行步握物:阳溪曲池腕骨太冲绝骨公孙阳陵泉。

颈项强痛,不能回顾:承浆风池风府。

两腮颊痛红肿:大迎颊车合谷。

咽喉闭塞,水粒不下:天突商阳照海十宣。

双蛾风,喉闭不通:少商金津玉液十宣。

单蛾风,喉中肿痛:关冲天突合谷。

偏正头风及两额角痛:列缺合谷太阳紫脉头临泣丝竹空。

两眉角痛不已:攒竹阳白印堂合谷头维。

头目昏沉,太阳痛:合谷太阳紫脉头维。

头项拘急,引肩背痛:承浆百会肩井中渚。

醉头风,呕吐不止、恶闻人言:涌泉列缺百劳合谷。

眼赤肿,冲风泪下不已:攒竹合谷小骨空临泣。

破伤风,因他事搐发、浑身发热颠强:大敦合谷行间十宣太阳紫脉(宜锋针出血)。

○杨氏治症:

咳嗽寒痰:列缺涌泉申脉肺俞天突丝竹空。

头目眩晕:风池命门合谷。

头项强硬:承浆风府风池合谷。

牙齿疼痛:列缺人中颊车吕细太渊合谷。

耳不闻声:听会商阳少冲中冲。

破伤风症:承浆合谷八邪后溪外关四关。


阳蹻脉


考穴:申脉二穴,膀胱经。足外踝下陷中,赤白肉际,直立取之。针一寸,主四肢风邪及痈毒病,与后溪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腰背屈强腿肿,恶风自汗头疼,雷头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挛臂冷。吹乳耳聋鼻衄,痫癫肢节烦憎,遍身肿满汗头淋,申脉先针有应。

○凡治后症,必先取申脉为主,次取各穴应之(徐氏):

腰背强不可俯仰:腰俞膏肓委中(刺紫脉出血)。

肢节烦痛、牵引腰脚疼:肩髃曲池昆仑阳陵。

中风不省人事:中冲百会大敦印堂合谷。

中风不语:少商前顶人中膻中合谷哑门。

中风半身瘫痪:手三里腕骨合谷绝骨行间风市三阴交。

中风偏枯,疼痛无时:绝骨太渊曲池肩髃三里昆仑。

中风四肢麻痹不仁:肘髎上廉鱼际风市膝关三阴交。

中风手足瘙痒,不能握物:臑会腕骨合谷行间风市阳陵泉。

中风口眼喎斜,牵连不已:人中合谷太渊十宣瞳子髎颊车(此穴针入一分,沿皮向下透地仓穴。左泻右,右泻左,灸可二七壮)。

中风角弓反张,眼目盲视:百会百劳合谷曲池行间十宣阳陵泉。

中风口噤不开,言语謇涩:地仓(宜针透)颊车人中合谷。

腰脊项背疼痛:肾俞人中肩井委中。

腰痛,起止艰难:然谷膏肓委中肾俞。

足背生毒,名曰发背:内庭侠溪行间委中。

手背生毒,名附筋发背:液门中渚合谷外关。

手臂背生毒,名曰附骨疽:天府曲池委中。

◎杨氏治症:

背胛生痈:委中侠溪十宣曲池液门内关外关。

遍体疼痛:太渊三里曲池。

鬓髭发毒:太阳申脉太溪合谷外关。

项脑攻疮:百劳合谷申脉强间委中。

头痛难低:申脉金门承浆。

颈项难转:后溪合谷承浆。


带脉


考穴:临泣二穴,胆经。足小趾次趾外侧,本节中筋骨缝内,去一寸是。针五分,放水随皮过一寸,主四肢病,与外关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热拘挛,头风痛肿项腮连,眼肿赤疼头旋。齿痛耳聋咽肿,浮风搔痒筋牵,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凡治后症,必先取临泣为主,次取各穴应之(徐氏):

足跗肿痛,久不能消:行间申脉。

手足麻痹,不知痒痛:太冲曲池大陵合谷三里中渚。

两足颤掉,不能移步:太冲昆仑阳陵泉。

两手颤掉,不能握物:曲泽腕骨合谷中渚。

足趾拘挛,筋紧不开:足十趾节握拳指尖(小麦炷,灸五壮)丘墟公孙阳陵泉。

手指拘挛,伸缩疼痛:手十指节握拳指尖(小麦炷,灸五壮)尺泽阳溪中渚五虎。

足底发热,名曰湿热:涌泉京骨合谷。

足外踝红肿,名曰穿踝风:昆仑丘墟照海。

足跗发热,五指节痛:冲阳侠溪足十宣。

两手发热,五指疼痛:阳池液门合谷。

两膝红肿疼痛,名曰鹤膝风:膝关行间风市阳陵泉。

手腕起骨痛,名曰绕踝风:太渊腕骨大陵。

腰胯疼痛,名曰寒疝:五枢委中三阴交。

臂膊痛连肩背:肩井曲池中渚。

腿胯疼痛,名曰腿叉风:环跳委中阳陵泉。

白虎历节风疼痛:肩井三里曲池委中合谷行间天应(遇痛处针,强针出血)。

走注风游走,四肢疼痛:天应曲池三里委中。

浮风,浑身搔痒:百会百劳命门太阳紫脉风市绝骨水分气海血海委中曲池。

头项红肿强痛:承浆风池肩井风府。

肾虚腰痛,兴动艰难:肾俞脊中委中。

闪挫腰痛,起止艰难:脊中腰俞肾俞委中。

虚损湿滞腰痛,行动无力:脊中腰俞肾俞委中。

诸虚百损,四肢无力:百劳心俞三里关元膏肓。

胁下肝积,气块刺痛:章门支沟中脘大陵阳陵泉。

○杨氏治症:

手足拘挛:中渚尺泽绝骨八邪阳溪阳陵泉。

四肢走注:三里委中命门天应曲池外关。

膝胫酸痛:行间绝骨太冲膝眼三里阳陵泉。

腿寒痹痛:四关绝骨风市环跳三阴交。

臂冷痹痛:肩井曲池外关三里。

百节酸痛:魂门绝骨命门外关。


阳维脉


考穴:外关二穴,三焦经。掌背去腕二寸,骨缝两筋陷中,伏手取之。针一寸二分,主风寒经络皮肤病,与临泣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肢节肿疼膝冷,四肢不遂头风,背胯内外骨筋攻,头项眉棱皆痛。手足热麻盗汗,破伤眼肿睛红,伤寒自汗表烘烘,独会外关为重。

○凡治后症,必先取外关为主,次取各穴应之(徐氏):

臂膊红肿,肢节疼痛:肘髎肩髃腕骨。

足内踝红肿痛,名曰绕踝风:太溪丘墟临泣昆仑。

手指节痛,不能伸屈:阳谷五虎腕骨合谷。

足趾节痛,不能行步:内庭太冲昆仑。

五脏结热,吐血不已,取五脏俞穴,并血会治之: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肾俞膈俞。

六腑结热,血妄行不已,取六腑俞,并血会治之:胆俞胃俞小肠俞大肠俞膀胱俞三焦俞膈俞。

鼻衄不止,名血妄行:少泽心俞膈俞涌泉。

吐血昏晕,不省人事:肝俞膈俞通里大敦。

虚损气逆,吐血不已:膏肓膈俞丹田肝俞。

吐血衄血,阳乘于阴,血热妄行:中冲肝俞膈俞三里三阴交。

血寒亦吐,阴乘于阳,名心肺二经呕血:少商心俞神门肺俞膈俞三阴交。

舌强难言及生白苔:关冲中冲承浆聚泉。

重舌肿胀,热极难言:十宣海泉金津、玉液。

口内生疮,名枯槽风:兑端支沟承浆十宣。

舌吐不收,名曰阳强:涌泉兑端少冲神门。

舌缩难言,名曰阴强:心俞膻中海泉。

唇吻裂破,血出干痛:承浆少商关冲。

项生瘰疬、绕颈起核,名曰蟠蛇疬:天井风池肘尖缺盆十宣。

瘰疬延生胸前,连腋下者,名曰瓜藤疬:肩井膻中大陵支沟阳陵泉。

左耳根肿核者,名曰惠袋疬:翳风后溪肘尖。

右耳根肿核者,名曰蜂窝疬:翳风颊车后溪合谷。

耳根红肿痛:合谷翳风颊车。

颈项红肿不消,名曰项疽:风府肩井承浆。

目生翳膜,隐涩难开:睛明合谷肝俞鱼尾。

风沿烂眼,迎风冷泪:攒竹丝竹二间小骨空。

目风肿痛,努肉攀睛:和髎睛明攒竹肝俞委中合谷肘尖照海列缺十宣。

牙齿两颔肿痛:人中合谷吕细。

上片牙痛及牙关不开:太渊颊车合谷吕细。

下片牙疼颊项红肿痛:阳溪承浆颊车太溪。

耳聋,气痞疼痛:听会肾俞三里翳风。

耳内或鸣、或痒、或痛:客主人合谷听会。

雷头风晕,呕吐痰涎:百会中脘太渊风门。

肾虚头痛,头重不举:肾俞百会太溪列缺。

痰厥头晕,头目昏沉:大敦肝俞百会。

头顶痛,名曰正头风:上星百会脑空涌泉合谷。

目暴赤肿疼痛:攒竹合谷迎香。

○杨氏治症:

中风拘挛:中渚阳池曲池八邪。


任脉


考穴:列缺二穴,肺经。手腕内侧一寸五分,手交叉盐指尽处骨间是。针八分,主心腹胁肋五脏病,与照海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痔疟便肿泄痢,唾红溺血咳痰,牙疼喉肿小便难,心胸腹疼噎咽。产后发强不语,腰痛血疾脐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痈多散。

○凡治后症,必先取列缺为主,次取各穴应之(徐氏):

鼻流涕臭,名曰鼻渊:曲差上星百会风门迎香。

鼻生息肉,闭塞不通:印堂迎香上星风门。

伤风面赤,发热头痛:通里曲池绝骨合谷。

伤风感寒,咳嗽咳满:膻中风门合谷风府。

伤风,四肢烦热头痛:经渠曲池合谷委中。

腹中肠痛,下利不已:内庭天枢三阴交。

赤白痢疾,腹中冷痛:水道气海外陵天枢三阴交三里。

胸前两乳红肿痛:少泽大陵膻中。

乳痈肿痛,小儿吹乳:中府膻中少泽大敦。

腹中寒痛,泄泻不止:天枢中脘关元三阴交。

妇血积痛,败血不止:肝俞肾俞膈俞三阴交。

咳嗽寒痰,胸膈闭痛:肺俞膻中三里。

久嗽不愈,咳唾血痰:风门太渊膻中。

哮喘气促,痰气壅盛:丰隆俞府膻中三里。

吼喘胸膈急痛:彧中天突肺俞三里。

吼喘气满,肺胀不得卧:俞府风门太渊中府三里膻中。

鼻塞不知香臭:迎香上星风门。

鼻流清涕、腠理不密,喷嚏不止:神庭肺俞太渊三里。

妇人血沥,乳汁不通:少泽大陵膻中关冲。

乳头生疮,名曰妒乳:乳根少泽肩井膻中。

胸中噎塞痛:大陵内关膻中三里。

五瘿等症。项瘿之症有五:一曰石瘿,如石之硬;二曰气瘿,如绵之软;三曰血瘿,如赤脉细丝;四曰筋瘿,乃无骨;五曰肉瘿,如袋之状,此乃五瘿之形也。扶突天突天窗缺盆俞府膺俞(喉上)膻中合谷十宣(出血)。

口内生疮,臭秽不可近:十宣人中金津玉液承浆合谷。

三焦极热,舌上生疮:关冲外关人中迎香金津玉液地仓。

口气冲人,臭不可近:少冲通里人中十宣金津玉液。

冒暑大热,霍乱吐泻:委中百劳中脘曲池十宣三里合谷。

中暑自热,小便不利:阴谷百劳中脘委中气海阴陵泉。

小儿急惊风,手足搐搦:印堂百会人中中冲大敦太冲合谷。

小儿慢脾风,目直视,手足搐,口吐沫:大敦脾俞百会上星人中。

消渴等症。三消其症不同,消脾、消中、消肾。《素问》云:『胃府虚,食斗不能充饥。肾脏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及房劳不称心意,此为三消也。』乃土燥承渴,不能克化,故成此病。人中公孙脾俞中脘关冲照海(治饮不止渴)太溪(治房不称心)三里(治食不充饥)。

黑痧,腹痛头疼,发热恶寒,腰背强痛,不能睡卧:百劳天府委中十宣。

白痧,腹痛吐泻,四肢厥冷,十指甲黑,不得睡卧:大陵百劳大敦十宣。

黑白痧,头疼发汗,口渴,大肠泄泻,恶寒,四肢厥冷,不能睡卧,名曰绞肠痧。或肠鸣腹响:委中膻中百会丹田大敦窍阴十宣。

○杨氏治症:血迷血晕:人中。

胸膈痞结:涌泉少商膻中内关。

脐腹疼痛:膻中大敦中府少泽太渊三阴交。

心中烦闷:阴陵内关。

耳内蝉鸣:少冲听会中冲商阳。

鼻流浊污:上星内关列缺曲池合谷。

伤寒发热:曲差内关列缺经渠合谷。


阴蹻脉


考穴:照海二穴,肾经。足内踝下陷中,令人稳坐,两足底相合取之。针一寸二分,主脏腑病,与列缺主客相应。

治病:〔西江月〕喉塞小便淋涩,膀胱气痛肠鸣,食黄酒积腹脐并,呕泻胃翻便紧。难产昏迷积块,肠风下血常频,膈中快气气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凡治后症,必先取照海为主,次取各穴应之(徐氏):

小便淋涩不通:阴陵泉三阴交关冲合谷。

小腹冷痛,小便频数:气海关元肾俞三阴交。

膀胱七疝、贲豚等症:大敦阑门丹田三阴交涌泉章门大陵。

偏坠水肾,肿大如升:大敦曲泉然谷三阴交归来阑门膀胱俞肾俞(横纹可灸七壮)。

乳弦疝气,发时冲心痛:带脉涌泉太溪大敦。

小便淋血不止,阴器痛:阴谷涌泉三阴交。

遗精白浊,小便频数:关元白环俞太溪三阴交。

夜梦鬼交,遗精不禁:中极膏肓心俞然谷肾俞。

妇人难产,子掬母心不能下,胎衣不去:巨阙合谷三阴交至阴(灸效)。

女人大便不通:申脉阴陵泉三阴交太溪。

妇人产后脐腹痛,恶露不已:水分关元膏肓三阴交。

妇人脾气、血蛊、水蛊、气蛊、石蛊:膻中水分(治水)关元气海三里行间(治血)公孙(治气)内庭(治石)支沟三阴交。

女人血分单腹气喘:下脘膻中气海三里行间。

女人血气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皆痛,头目昏沉:肾俞百会膏肓曲池合谷绝骨。

老人虚损,手足转筋,不能举动:承山阳陵泉临泣太冲尺泽合谷。

霍乱吐泻,手足转筋:京骨三里承山曲池腕骨尺泽阳陵泉。

寒湿脚气,发热大痛:太冲委中三阴交。

肾虚脚气红肿,大热不退:气冲太溪公孙三阴交血海委中。

干脚气,膝头并内踝及五指疼痛:膝关昆仑绝骨委中阳陵泉三阴交。

浑身胀满,浮肿生水:气海三里曲池合谷内庭行间三阴交。

单腹蛊胀,气喘不息:膻中气海水分三里行间三阴交。

心腹胀大如盆:中脘膻中水分三阴交。

四肢、面目浮肿大不退:人中合谷三里临泣曲池三阴交。

妇人虚损形瘦,赤白带下:百劳肾俞关元三阴交。

女人子宫久冷,不受胎孕:中极三阴交子宫。

女人经水正行,头晕,小腹痛:阳交内庭合谷。

室女月水不调,脐腹痛疼:肾俞三阴交关元。

妇人产难,不能分娩:合谷三阴交独阴。

○杨氏治症:

气血两蛊:行间关元水分公孙气海临泣。

五心烦热:内关涌泉十宣大陵合谷四花。

气攻胸痛:通里大陵。

心内怔忡:心俞内关神门。

咽喉闭塞:少商风池照海。

虚阳自脱:心俞然谷肾俞中极三阴交。

上八法,先刺主症之穴,随病左右上下所在,取诸应穴,仍循扪导引,按法祛除。如病未已,必求合穴,须要停针待气,使上下相接,快然无所苦,而后出针。或用艾灸亦可。在乎临时机变,不可专拘于针也。


八法手诀歌(聚英)


春夏先深而后浅,秋冬先浅而后深,随处按之呼吸轻,迎而吸之寻内关,补虚泻实公孙是,列缺次当照海深,临泣外关和上下,后溪申脉用金针。先深后浅行阴数,前三后二却是阴,先浅后深阳数法,前二后三阳数定。临泣公孙肠中病,脊头腰背申脉攻,照海咽喉并小腹,内关行处治心疼。后溪前上外肩背,列缺针频率气通。急按慢提阴气升,急提慢按阳气降,取阳取阴皆六数,达人刺处有奇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难经经释
难经白云阁藏本(和传世的有的地方不一样哦)|经方图书馆 - 经方医学论坛——中国经方医学专...
《难经》原文
《难经》珍藏版
《难经本义》
扁鹊 · 难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