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学杂谈之七:筮短龟长

和龟卜相比,易卜算是新科技,还有一个推广普及的过程。因此,在周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两种方法是并存的。

《左传·僖公四年》中说:“初, 晋献公欲以驪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

晋献公有一点为占卜而占卜的意思,为了寻到一个娶驪姬的充分理由,不惜用龟卜了之后,又用易卜,最终还是没有听从卜人的话,娶了驪姬。不过,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和商代相比,龟卜的权威性已经明显下降,已经没有替帝和祖发布旨意的那种威风。

筮短龟长是什么意思?

孔颖达解释说:“卜人欲令公舍筮从卜,故云筮短龟长,卜筮实无长短。”也就是说,占卜的人想阻止这个婚姻,所以才这么说,其实卜筮无优劣之分。

而杜预则注解说:“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滋,滋而后有数,龟象筮数,故象长数短也。” 杜预为了说明“筮短龟长”,则编出了一套“象—滋—数”的理由,因为象先数生,所以象长数短,不过,这种理由非常勉强,颇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

其实,象数的概念是伴随着《易经》而生的。商人用龟卜,是观察裂纹的形态而判断吉凶。客观上,裂纹(兆象)是一种现象,但是主观上,恐怕商代的占卜者还没有形成“象”的概念。

我们看“象”字的演变,恐怕是象形字当中变化最小的,即是我们现在写出来,都能感觉到自己似乎在描画这个庞然大物。

“象”本义是指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大象。由于大象的形象巨大,具有特征性,所以这个字后来被引申为现象、表象、形象之意,动词化则表示摹拟,使两者在外观形状上相似之意。

而杜预所指龟象,是指龟壳烧灼之后产生的裂纹,即所谓的兆象。这种兆象,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也就是带有吉凶预兆的“象”。

客观现象,融入了人类的主观感受,就成了一种特殊的现象。这种转变其实无处不在,尤其是艺术创作中,比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菊花、南山、落日、归鸟,这些自然现象,融入了人类的主观感受,就成了一种“意象”。陶渊明貌似只是罗列了他看到的景象,但是我们通过这些“意象”能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想,也就是陶渊明所谓的“真意”。

兆象,就是占卜中的“意象”,强调的是现象和吉凶祸福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建立是非理性的,后人已经很难找到其中的缘由了。比如,民间有所谓“喜鹊叫,喜事到”的说法,喜鹊叫,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和吉凶祸福联系在一起,就成了一种“兆象”。对于这种“兆象”的研究,在“梅花易数”形成了一种专门的理论——外应,这个我们以后再谈。

《易经》当中,“象”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易》中的“象”,不是现象、表象的意思,也不是兆象的意思,而是高度凝练,具有特征性的符号,具有表征某一类事物特性的功能。这种符号,在《易经》中称为“卦”,其所表征的特性,称为“类象”。

卦本身不具备吉凶的性质,只有将其放到动态的时空环境中考察才有吉凶的意义,即所谓“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这也是类象和兆象最大的区别。

象—现象—兆象—类象

前三者,是人类思维发展中共有的现象,而唯有第四种,是中国人所独有的,由此发展而来的思维方法,则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说完了象,我们再说数。

这里的“数”,不是数学中的数的概念。那么,这个数到底是指什么呢?

举例说明:

扳着手指头数数,一二三四五,这个时候,数字就是数学中的“数”;

如果说天有十日,人有十指,这个时候,数字就是术数中的“数”。

《易经》当中的“数”来自于河图洛书。

虽然现在我们看到的河图洛书的图像来自于宋代的道士陈抟,但是它的起源应该甚早(关于河图洛书,阿伟哥后面会用一个专题去讲),至少在《易传》中就有河图的痕迹: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从一到十,十个数字,总和五十五,称为天地之数,古人认为是宇宙间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本。

有人说,这不过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嘛,怎么能和天地鬼神联系在一起呢?

如果我们随意写出从1到10这几个数字,这确实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但是如果我们按照河图的样子,将这十个数字写出,那就不是数字游戏了,而是能够“成变化而行鬼神了”。

成变化而行鬼神,并不是说这样写出来就能够产生呼风唤雨,役神使鬼的效果,而是说,这样排列的数字其实是模拟了天地的阴阳变化,因此就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易数”了。

鬼为阴,神为阳,所谓成变化而行鬼神,天地的阴阳变化而已。

一直从“品味医道”系列追随过来的老朋友都知道,阿伟哥反复强调过天度和气数的关系,气数从天地阴阳变化的数理中来,是模拟天度的“拟数”,《易》中的数就是“拟数”。

“易数”模拟的是天地阴阳的变化,我们通过《易传》当中记载的“卜筮”方法就可以看到。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像两,挂一以像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阿伟哥用白话翻译一下:

古人卜筮要用五十根“蓍草”,为什么用五十根,这是因为《易传》中称五十为“大衍之数”。这个大衍之数和前面说的五十五的“天地之数”有什么关系,卜筮为什么用五十,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我们暂且不去管它。

1、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从50根蓍草中抽出一根,始终不用。这一根蓍草,象征天地未开之前混沌状态。
2、分而为二以像两,挂一以像三
将剩下的49根蓍草任意分为两拨,分别抓在左手和右手里,象征天和地。人生在地上,从右手那一拨中,取出一根夹在左手的小拇指和无名指之间,象征人。
3、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
用右手数左手抓的那一拨蓍草,每四根数一次,看余数是多少,如果整除,余数是四。然后把这个余数夹在左手无名指和中指之间,把余数之外的蓍草放到一边。
4、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右手那一拨蓍草,同样是四根数一次,看最后得出的余数是多少,如果整除,余数也一样是四。把这个余数夹在左手中指和食指之间,除去手指间的蓍草,把剩下放在一起。
不管开始的时候,49根蓍草是怎么分的,最后剩下的必然是40或44根。当然到了这一步,只是完成了十八变的第一变。

第二变,就从40或者44开始,方法和第一变是一样的。最后剩下的必然是32、36或者40。

第三变从32或者36或者40开始。继续重复前述步骤,最后剩下的必然是24、28、32、36。

24,我们记作太阴,28记作少阳,32记作少阴,36记作太阳。于是,我们就得到了六爻卦的第一爻,太阳和少阳为阳爻、太阴和少阴为阴爻,其中太阳和太阴为变爻。

重复上述过程六遍,就会得到一个完整的六爻卦,这个过程就是《易传》中所说的:“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乾卦六位阳爻,36x6=216,坤卦六位阴爻,24x6=144,216+144=360,相当于一年的年数。《易经》六十四卦,合计384爻,其中阳爻192,阴爻192,总数11520。这个数字,《易》认为是万物之数。

看到这里,你还认为《易经》中的“数”是单纯的数字吗?

喜欢,就到我的公众号看看

阿伟哥只把真正的干货给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经》的构成
八卦与五行新数理(修订版)
《周易》概述
轻松学《易经》:梳理《易传》的发展历程——以子思《中庸》为中心
龟卜与蓍筮
易、易经、周易、易传、易学不是一回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