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先天易解之一:“貌合神离”的北宋五子

有句俗话叫“应运而生”,人才也是这样。赵宋王朝“重文抑武”,赵匡胤和他的子孙对待读书人不错,因此造就了一个文风兴盛的时代,文人墨客层出不穷。
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五子”不仅都是饱读诗书的儒家学者,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构筑了各自的哲学体系,因此,被后世尊为“理学家”。其中,周敦颐被认为是理学的开山祖,而二程则是理学的奠基者。
不过,我们不能望文生义,“理学家”当成“理科生”。之所以冠之以“理”,是因为他们思考和讨论的主要内容“义理”之学,故称为“理学”。
很多人对“理学”为什么兴起在北宋感到不解,其实这是历史的必然。
在政治上,唐之后长期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大乱。为了赵宋王朝的稳定和巩固,重整社会秩序和封建纲常,从思想上控制、从行为上杜绝所谓的“以下犯上”和“臣弑其君”这些活动,宋代统治者执行“重文抑武”的政策,通过倡导尊儒读经的方式,以图建立起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教思想,来保障统治。
在经济上,宋代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形成了颇为发达的民间文化。这一时期,印刷术已经成熟,图书出版也繁荣起来,在官学之外,民间也出现了书院。在这种文化发达的条件下,民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受到佛教的影响,人们开始热衷于进行内心世界的探索。
从儒家自身而言,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取得的社会的主导地位,成为了“国教”。不过汉晋之后五胡乱华,佛道兴起,极大地削弱了儒学的社会地位,儒家学者希望复兴儒学并重塑其影响力。
唐安史之乱后,这种运动就已经开始。儒家学者一面抨击佛道,一面复兴儒学。北宋初年初具规模,产生了著名的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以及之后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逐渐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之后经过后世理学家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至南宋理宗时成为官方哲学,并影响元明清三代。
本质上,理学一种哲学化的儒学。过理学家的改造,传统儒家道德信条式的说教成为了具有哲学意义的理论体系。与先秦儒学相比,宋明理学哲学化,董氏儒学相比,理学少了一点“政治味,多了一点“人情味
为什么说理学是一种哲学化的儒学呢?
因为,它明确了回答了“宇宙的本原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这些根本问题。
这些问题,无论是先秦儒学,还是董氏儒学都是不太关心的,或者是避而不谈的。汉晋之后,佛道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佛教当中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对于心性问题的探讨,都强烈地吸引着大众,导致大量人才投向佛道,故时人有所谓“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的感叹。
儒学自身面临的困境,是理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而政治和经济上的变化,则是促进理学产生的外部因素。
纵观五子,周敦颐以“无极而太极”立论,邵雍以“先天象数”为基础,二程谈“理”,张载论“气”,各有千秋,都可谓是“其所自得多矣”,虽然不可避免地杂以佛道内容,但究其立论基础,都源于《周易》、《中庸》、《大学》、《孟子》儒家经典等,这恐怕也是程颢明知道邵雍的学问出于道门,但仍然称赞其“纯一不杂”的原因。
有趣的是,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和邵雍一样,竟然也同出陈抟门下。

陈抟━种放━穆修━周敦颐

                 ┗━━━李之才—邵雍

大众对周敦颐的印象恐怕一直停留在他的《爱莲说》上,其实《太极图说》才是周敦颐的开山立派之作。
和我们现在常见的太极图不同,周氏太极图由多个小图组合而成,内含太极、乾坤、坎离、阴阳、五行等多种要素,用来解说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生成。这个版本的太极图来源于道门,周敦颐借鉴过来,以弥补儒学在这一方面的不足。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周敦颐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概念。相比《周易》中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周敦颐在“太极”之上放了一个“无极”,看似有些画蛇添足,头上安头,但其实涉及到一个根本的哲学问题——宇宙的本原是什么?
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是没有答案的。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孔子干脆回避,“子不语怪力乱神”,老子回答的就比较巧妙——有无相生,也就是说宇宙的运动就像一个圆环一样无始无终,无所谓开始,也无所谓结束,始终是在有和无之间循环。
现代的“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说实话,阿伟哥无法想象出小到什么程度算是“体积无限小”,其实,还是老子说得清楚——其小无内
周敦颐从道家太极图中得到灵感,以《周易》立论。不过,周敦颐认为《周易》中的“太极”这个概念表达得还不到位,于是在太极之上又加上了一个词—“无极”。
我们注意到,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并不是“无极生太极”,且在同一文中还说“太极本无极”,这看似矛盾的话,其实是将“宇宙本原”这个问题答案分割为两个,无极为体,太极为用,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无极”这个概念,看似周敦颐首创,其实老子才是真正的发明者,《道德经》中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所谓“知其白,守其黑”,不知道是不是后世创作“太极图”的灵感所在。
既然周敦颐已经开山了,是否意味着理学就正式创立呢?
还不能这么说。所谓开山,好比建一座房子,打好了地基,但不能说房子就建好了。那么,后世公认的理学创始人是谁呢?
是程颢、程颐兄弟。
二程曾经受教于周敦颐,按说二程理论应该受周敦颐影响才是,其实不尽然,因为,这哥俩成名以后,却不怎么认周敦颐这个老师。
二程兄弟1岁,哥哥程颢活了54岁,弟弟程颐活了74岁。大程去世的时候,小程写了一篇《明道先生行状》,“明道”是程颢的字,“行状”是生平简述。其中提到:

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周敦颐,字茂叔。不称呼对方的“名”,而称呼“字”,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但也仅相当于“你”和“您”的差别。作为曾经的老师,程颐直呼“周茂叔”,显然不太尊重,换言之,有些不认他。

当然,二程兄弟不认周敦颐,并不是不认可他的为人,而是不认可他的理论。

文中写到:程颢十五六岁,曾受教于周敦颐,于是有了求道之心,但“未知其”,也就是说关键地方还是没有搞明白。从周敦颐那里找不到答案,于是遍寻各家,尤其是佛道,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最后才在儒家经典中找到了答案。

这个答案是什么呢?

这就是“”。

“理”是二程思想的核心和基石。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理”上升到哲学最高范畴,是从二程兄弟开始的。就像程颢所说的“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程颢所言“自家体贴出来”的意思,并不是说他发明了“天理”这个词,而是指他最先体悟到了这个概念的深刻内涵,并把它置于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取代了儒家旧有的“天”的位置。

“天理”和“天”,一字之差,却表征着哲学内涵的深刻变化。

先秦儒学中的“天”,是对周文化中“天”的继承,兼具“自然”和“神化”两种属性,更多的时候是对宇宙自然规律的一种“人格神”化。比如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都是如此。

到了西汉,董仲舒推出“天人感应”的理论,将儒学中的“天”,彻彻底底“人格神”化为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天”。人在“天”的面前,只有俯首听命的资格,获取“天”的旨意,只能依靠“感应”。

唐宋之际,佛教流行,禅宗兴起,佛教注重心性探索的内容,尤其是禅宗打倒偶像崇拜,不假外求,直指人心的思想给了儒家学者极大的启发。

程颢从儒家学问入手,后“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对各家的优劣一清二楚。于是又从儒家经典入手,挖掘出了“天理”这个概念,来弥补儒家的短板。

二程兄弟的“理”或者说“天理”,不同于先秦儒家和董氏儒学的“天”,既非自然的物象,也全然没有了“人格神”的意味,而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可以靠“自家体贴”而得出。

二程兄弟所谓“理”,既包含着自然“物理”之理也包含着人类社会的“事理”和“人理”。将哲学的最高范畴定义为“理”,再将“事理”和“人理”也纳入其中,如此下来,儒家的很多思想也就堂而皇之地被推上了“天理”的地位。

当然,这也是后世统治者重新将儒学拾起来,作为官方哲学的重要原因。因为,如此一番闪展腾挪,类似“三纲五常”这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绝对真理”,成为了至高无上的法则。

当然,二程兄弟在当初设计“天理”这个概念的时候,有没有替统治者作这番打算,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相信,他们做学问的态度是严谨和认真的。试想,当发现世界上竟然有这么一个牛X的东西存在,二程兄弟是多么自豪。在这种心态下,也怪不得不认周敦颐。在他们看来,“无”这个概念既没有体现深刻的哲学内涵,还满满的一股“道家风”,不能算作是“纯一不杂”。

二程兄弟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对同为五子之一的张载,也不是很认可。

曾说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也算是一个牛X人物,至少这四句话是牛气冲天。

张载是二程的表叔,整整大程颢一轮。张载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不安分的青年,喜欢军事,总想上马杀敌,报效国家。曾上书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范仲淹,请求效力边疆。范仲淹也有识人之智,一看便知道这是一个有远大前途的青年,也可能觉得他不是学军事的料,劝告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让他回去研究《中庸》。张载研究《中庸》以后,仍然觉得不满足。又试图从佛道中寻找灵感,经年累月,也没有什么进展,最后不得不又求之于儒家经典。

这个经历和程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出入佛老,返归六经”,几乎是所有宋明理学家的共同特征。

不同之处在于,张载更多地是从黄老道家中汲取了营养。张载说: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在他的理论中,“气”是宇宙的本原和本体,万物都是由“气”化而来。“太虚”是指气散而未聚的原始状态,而“道”则体现在气的千变万化中。

显然,张载的理论有太过浓厚的“道家味”,而且同样没有将儒家最看重的“义理”反映出来,因此也被二程判为不合格。

不过,毕竟是自己的表叔,这话二程没有明说,而反映在二程弟子的一些文章中。

游酢在赞誉其师程颢的时候说:“(张载)既而得闻先生论议,乃归谢其徒,尽弃其旧学,以从事于道。”

按照游酢的说法,张载一听到程颢的谈论,就改弦易辙,尽弃旧学,这事儿听着怎么也有些夸张。好歹张载也是开门立派的大学者,怎么可能连一点自信都没有呢。

程颐的得意弟子尹焞说:“横渠(张载)昔在京师,坐虎皮说《周易》,听从甚众。一夕,二程先生至,论《易》。次日,横渠撤去虎皮,曰:吾平日为诸公说者,皆乱道。有二程近到,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横渠乃归陕西。”

尹焞说张载在京师设馆收徒,教授《周易》,一听二程论《易》,承认自己都是乱讲,立马败归陕西。这个有点比武的味道,怎么也不像文人学者的做派。

况且,从张载的言论看,似乎对二程的境界,也不是完全认可。张载曾说:“二程从十四岁时便锐然欲学圣人,今尽及四十未能及颜闵之徒。小程可如颜子,然恐未如颜子之无我。”翻译成白话就是:“二程兄弟从十四岁就立志学圣人之道,现在快四十了,连孔子弟子颜回和闵损的水平都没有达到。小程勉强颜回,但恐怕也做不到颜回的无我。”

这种争执,中间没有掺杂个人的恩怨,而单纯是一种学术之争。俗话说,文人相轻,其实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一种对自己思想和理论的坚持和执着。

五子当中,我们说了四子,只剩下一个邵雍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理论各有不同,但却被同列为“理学家”,其原因在于后世认为五人都是儒家学者,都是从儒家经典立论,都对传统儒学的核心概念和最高本体进行了升级改造和重新诠释,从而使传统儒学再一次焕发了生机,并影响其后近千年的历史。

喜欢,就到我的公众号看看

阿伟哥只把真正的干货给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熹对儒学哲理化的历史贡献
《周敦颐哲学思想》第11章
宋明儒学尊师重道典故
白话儒家简史(五):儒学巅峰的两宋
中华文化笔记31,理学的思想脉络(之三)
两宋理学的创立与其核心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