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易系列谈之三

周朝的易学,记载在《周易》这部书里。《周易》这部书,在古代名头可大的了不得。就如同现代人上大学、出国、晋升都需要考外语一样。在古代,读书人必须要读“四书五经”,而《周易》名列“五经”之首。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经》两部分,时间跨度也非常长。“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是东汉班固的观点。三圣是指伏羲、周文王,还有孔老夫子。

周文王,姓姬名昌,是商朝末年陕西附近一个周姓部族的头头,他也是武王和周公的老爸。周族虽然地处偏远,人口不多,但是由于文王有一套未卜先知的本事,再加上为人正直仁义,所以深得族人爱戴,周族也不断地发展扩张。这难免引起殷纣王的恐惧和猜忌,于是文王被纣王囚禁在羑里。在这个如同监狱的地方整整呆了七年,估计一般人早疯了或废了。文王懂得自娱自乐,没事就将将伏羲八卦反复推演,衍化为六十四卦,像玩扑克牌一样排出了一个先后次序,然后每个卦下面附上了自己的理解说明,这叫卦辞。

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监狱遗址——羑里

周公,是文王的儿子,也就是曹操《短歌行》里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周公,继承了老爸没有完成的工作,为六十四卦每一爻撰写了爻辞,使《易经》一书完备。

《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图

《易经》成书之后,作为国之重宝,藏在一个叫“盟府”的机构里面。盟府,就是周朝的国家图书馆。普通人根本无缘得见。到了春秋末年,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轮流做大。由王室一统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文物典籍散佚各地,《易经》也随着流布开来。所以即使象孔老夫子这样的大学问家,直到五十岁才第一次见到了《易经》的真面目。他刻苦地阅读和研究,连穿竹简的牛皮绳子都断了多次(韦编三绝)。研究之后,孔老夫子发出了:“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感慨。牛叉的人物就是不一般,普通人眼中的卜筮用的书,竟然被他从中悟出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他把这些大道理写下了,写成了《易传》,瞬间就将《易经》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经过后世学者的大力提倡,《周易》和《周易》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不断地兴旺发达,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源头,并指导了古代各种学科的发展。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卜筮用的蓍草

商人重卜,周人重筮。周人用蓍草起卦、演卦,用卦辞和爻辞推断吉凶悔吝的方法记载在《周易》之中,蓍筮的具体推演过程如下:

五十根蓍草抽出一根不用,只用四十九根。

把四十九根蓍草在手中任意分为两部分,这叫“分二”。左手的一份代表天,右手的一份代表地。

从右手的一份蓍草中任意取出一根,放在右手小指与无名指中间,以象征人,这叫“挂一”。这样,天、地、人三才都有了。

然后,以四根蓍草为一组,先用右手一组组分数左手的蓍草,再用左手一组组分数右手的蓍草,这叫“揲四”。“揲四”是象征四时的意思。

四根为一组分数左右手的蓍草,必有余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余数最多为四),把左手蓍草的余数放在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把右手蓍草的余数放在左手中指与食指之间,这叫“归奇”。这些余数象征积余日以成闰月。

“挂一”的一根蓍草,再加上左右两手“归奇”的蓍草,不是五根,就是九根,放在一边。这算完成了演算的第一道手绪,称为“一变”。

第一变之后,蓍草的总数不是四十根,就是四十四根。根这些蓍草合在一起,同前边一样,再“分二”、“挂一”、“归奇”,这是第二变。

第二变之后,按照同样的方法,再进行第三变。

三变之后,蓍草的总数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中的一种:36,32,28,24。

再用四支除,就可确定一爻了。

36÷4=9(9为老阳之数)

32-4=8(8为少阴之数)

28÷4=7(7为少阳之数)

24÷4=6(6为老阴之数)

从上面可以看出,用蓍草演算过程中,每三变成一爻,十八变成一卦。

今人往往对《周易》这部卜筮之书,缘何被后世推崇备至困惑不解。其实,商周时代,卜筮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掌管卜筮的人(女的叫巫,男的叫觋),都是统治集团的重要人物,或着由国君亲自兼任。这一人群垄断着天文、地理、占卜、医药等诸多知识,是那个时代的高级知识分子。因此,文王和周公的沥血之作——《易经》,绝不仅仅是一部卜筮之书那么简单。孔老夫子在《易传》中给了”易学“极高的评价:“易与天地准,故能弥伦天地之道”。

世间竟有这么一门学问,竟然可以涵盖天地万物的规律,这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近现代的物理学家,出于对物质世界的统一和谐的坚定哲学信念和要竭力探求事物内在本性的顽强欲望,力图建立一种统一场论,爱因斯坦把他后半生的精力献给了这一事业,但是并没有成功。爱因斯坦没有做成的事情,中国古人早在三千年前就做到了。这是不是在开玩笑?

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一直到现在,我们对伏羲,文王这干牛人,头脑中如何产生这些千奇百怪的思想不清不楚。由于我们存在着“低生产力=低智力”的思想误区,往往把这些归为史前文明,甚至是外星人的馈赠,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而普罗大众更是处于“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境界。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同所有的宗教一样,“易”的最最核心的内容是不可思,不可议的,是不可言说的,这一点完全有赖于每个人的个体体验。

由这一点向上,易学则同现代科学一样,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体悟,建立起易卦模型,对自然规律进行了描述和模拟,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实际应用进行验证和修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易学是一门科学,绝非宗教学说和封建迷信。就像时至今日也没有多少人真正懂得“量子力学”一样,自古至今,真正悟彻“易道”的,得古圣之心者,恐怕也如凤毛麟角。

作为一门科学而言,“万物”是“易学”的研究对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易学”的研究方法,“卦象”是“易学”的研究模型,而“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则是“易学”的研究目的。如果我们将“取”、“类”、“象”这几个关键字组合在一起,一个重要的词汇就会跃然纸上,这就是“取类比象”。

“取类比象”是易学的根本方法。“八卦”是模型,并不等同于万物,但通过类比的方法,八卦和万物之间建立起了联系。而沟通于两者之间的桥梁,则是“象”。象同,则同类;象不同,则为异类。通过这个方法,纷繁复杂的天地万物,就简化为提纲挈领的易学卦象,并进一步通过卦象的推演,分析和判断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这是一种精妙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古人的宇宙观和方法论。这种思想和方法,自周以降,流传数千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方方面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卦与五行新数理(修订版)
卦术
易经蓍法取卦中的三个重大发现
《易经》真能预知未来?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算卦术
《系辞·上传》9-10章解析
关于《易·系辞》之中占蓍方法的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