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美的中秋诗词,听到这句皇上也被打动了

来,按综合实力给中国古代文人排个名。

注意,是看综合实力。如果只看写诗,没人能比得上李白、杜甫。

有一人,如果他排第二,那就没人能排第一。

他叫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人。

清代名臣张鹏翮(读hé)为苏轼写过一副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词客”指的是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四大家”是指唐宋以来最牛的四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与苏轼。

张鹏翮被康熙评价为天下第一清官,被雍正赞为当时最完美的人。所以,他的话是非常靠谱的。

苏轼又是北宋书法写得最好的四个人之一,被称“宋四家”。

因为诗写的好,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因为词写的好,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还是位美食家——吃过东坡肉没?

至于做官政绩,去看看杭州西湖的苏堤,感谢他不?

开国百年来,考试成绩最好的人

21岁那年,苏轼跟着父亲苏洵,带着19岁的弟弟苏辙,离开家乡四川眉山,去京城开封赶第二年的科考。

主考官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看到苏轼的文章时,他和他的小伙伴(梅尧臣,宋诗的“开山祖师”)都惊呆了。

后来见到苏轼本人后,欧阳修对梅尧臣说,老夫我应该给这个有才华的年轻人让路,给他出头的机会。

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来源。

苏轼很快名动京师,粉丝无数。他每发布一篇新作,立刻传遍京师。

这还不够。

几年后,苏轼参加了一门特殊的考试——制科考试。这门考试是为国家选拔特殊人才的。

大宋朝300多年历史,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名进士,但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只有41人。

制科考试成绩分五等,一、二等是虚设的,空在那。第三等才是最高的。

苏轼考了第三等。

这是大宋朝开国以来,第一次有人考入三等。百年第一!

苏轼的弟弟苏辙也参加了这次考试,得了四等。

宋仁宗满心喜悦地向皇后曹氏说,朕为子孙得两宰相。说的就是苏家兄弟。

又一个愿用前途换哥哥平安的弟弟

按说,接下来苏轼应该有一番大作为了。但很不幸,他遇到了一场风波。

这要从王安石变法说起。

宋英宗去世,宋神宗即位后,很想改变国家长期贫困虚弱的状况,于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跟宰相差不多)进行变法,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和支持变法的官员,被称作“新党”。反对变法的是“旧党”,以小时候砸过缸的司马光为首。苏轼属于旧党。

皇帝支持变法,旧党的官员受到压制。其中的波折就不细说了。最后司马光和苏轼主动申请离开朝廷,去外地做官。

司马光去了洛阳,在那待了十五年,完成了《资治通鉴》。苏轼去了杭州,后来又辗转到密州、徐州和湖州。

刚到湖州三个月,出事了。

朝廷有御史(相当于检察官)诬陷苏轼,说他讽刺当今圣上,“包藏祸心”。

理由是苏轼在湖州上任后,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

苏轼说自己愚笨,已经out了,跟不上朝廷变法的脚步。发了几句牢骚。

这些话被几个新党官员抓了辫子,想置苏轼于死地。苏轼被抓,关进御史台的大牢。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台(相当于纪委监察部)官署内到处种植柏树,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所以把御史台叫乌台。

幸好,朝廷很多人为苏轼求情,包括王安石和皇太后,以及很多新党官员。

还有他弟弟苏辙

案发后,苏轼的好友驸马王诜赶紧派人去给在南京做官的苏辙送信,苏辙立刻派人去告诉苏轼。

后来,苏辙又请求朝廷,说愿意什么官都不做,换取对兄长的饶恕。

这一幕,像极了三百多年前,王维的弟弟王缙为哥哥求情。

苏轼终免一死。最终是被贬到黄州(湖北黄冈)当团练副使。在北宋,这是一个闲散不管事的芝麻官。

苏辙因为抢在钦差前面给“通风报信”,属于泄露国家机密,

受牵连,也遭受降职处分。

贬到江西高安,五年内不许升职。

听完这首词,皇帝心疼了

终于说到中秋了。

水 调 歌 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写中秋,哪首诗词比得过这首《水调歌头》?又有几个中国人不知道它的?

这首词写在乌台诗案之前三年。

这年,苏轼在杭州任期满了,他请求朝廷让他去山东密州当知州,这样可以跟在山东济南当官的苏辙近一点。

可就在他准备去济南看望苏辙时,却因道路受阻去不了。于是,在一年的中秋夜,苏轼想念弟弟,喝得大醉,一首千古绝唱就这样写了出来。

乌台诗案后,苏轼心情郁闷,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他还带着家人在城东一块坡地上开荒种田,补贴生活。“东坡居士”的别号就是这么来的。

就这么过了五年。

但世人没忘苏东坡。在京城,这首《水调歌头》到处传唱。

有一天,神宗皇帝问身边内侍,最近外面都流行什么曲子啊(那时词是用来唱的)。内侍抄来这首《水调歌头》给皇上听。读到“高处不胜寒”时,皇上被打动了,说“苏轼还是很爱戴我的啊!”(苏轼终是爱君)。

为什么神宗觉得这句是说他,而不是别人呢?因为“不胜寒”是个典故。

说是在大唐,有年中秋节,巫师叶静能邀请唐玄宗上天,游览月宫。到了月宫后,玄宗冷得受不了(不胜寒),叶静能拿出两粒仙丹,玄宗服下后才不再冷。

于是,神宗下旨调苏轼来汝州。汝州离开封不过四百里。一下从苦寒之地回到京城附近,算是对苏轼的照顾。

在去汝州的路上,苏轼不满周岁的小儿子夭折,加上路费不够,获得批准后,苏轼就改去常州居住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朝之谜:苏轼险些命丧“乌台诗案”,是谁一句话救了他?
苏轼的人生浩劫——乌台诗案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闲叙历史之—“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
《正说宋朝十八帝》曲折实践:朝廷与后宫
【苏轼为什么要写绝命诗《狱中寄子由二首》?】古诗词介绍七十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