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论语·雍也篇 (14)好下属的典范叫澹台灭明
原文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门十哲”之一。

(2)武城,鲁国城邑,今山东费县境内。

(3)宰,《说文》:“宰,辠(罪)人在屋下执事者。” 即有才能的罪人在屋下管理事务以赎罪。

(4)得,《说文》:“得,行有所得也。” 即远行探索而有所获。

(5)人,《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即天地间品性最高贵的生物。

(6)焉,于此,代之武城。

(7)有,《说文》:“有,不宜有也。”即有,不合理的持有。

(8)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孔子学生。

(9)行,《说文》:“行,人之步趋也。”布,步行;趋,走。 即人们在路上行走或小跑。

(10)由,从此行走,引申为介词,从、自。

(11)径,《说文》:“径,步道也。”即步行的小路,只可行人不可行车。

(12)公事:公,《说文》:“公,平分也。”即平均分配。韩非子说,与私相背,就是公。事,《说文》:“事,职也。”即当差。

(13)室,《说文》:“室,实也。”

【译文】

子游做武城的地方官。孔子说:“你在武城找到了品行好的人了吗,啊?”子游说:“真还有!澹台灭明这个人,不走小路,不是公事,不到我的家里来。”

【解读】

《论语》读至此,深感于那句“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真是太伟大了,很多章句,只要我们诚心学习并细心领会,然后依照去实践,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即识人知事,是何等如拨云见日。本章的意义在于对人才的识别,哪些人是真正合格的属下。如今之执政者,首先自己能否做好像子游一样在其位时,能够像发现澹台灭明一样看待下面的每一个人。实际上,当今社会,人们喜欢的恰恰是与澹台灭明相反的人。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子游是孔子弟子中文学最好的之一。我们常说的爱惜人才、爱才,哪一种人才有资格,也就像子游这样的人。一个没有什么文化,只知道投机钻营,或者只懂权谋之术向上攀爬的人,自己本身就是文化的门外汉,他如何有资格去爱惜人才呢?本章举子游来说明下面的事情,其意义就在于此。子游做了武城的地方官。孔子来问子游“得人”的事情。如果我们简单地用现代汉语去理解此二字,或者仅仅直译为得到人才,就无法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说文》:“得,行有所得也。”即远行探索而有所获。因此这里的“得”是指心中早已经有了一个目标,经过寻找后才获得的。人,这里取其本义中品行高贵的含义,即品行好的人。因为子游心中爱惜品行好的人才,自己也是品行好的地方官,平时必定与老师多次谈到人的问题,所以孔子才这样发问。子游,你在武城任地方官,发现有品行好的人没有。焉,于此,即在武城这个地方。按孔安国的注释:“焉尔乎皆辞。”即焉尔乎三字都是语助词。有人认为,三个语助词相连,存在问题,已经不成文句。等我们把整章的意思理解完也就明白,孔子在这里问话是有特殊的场景和语气的。焉,于此,即在武城这个地方。尔乎,两个叹词连用,表示一叹一问,这是孔老夫子故意拉长此话的声调,就像我们写一句话很感叹,写完了觉得意犹未尽,然后点上三个感叹号一样。孔子说:“你在武城找到了品行好的人了吗,啊?”


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这个“有”字,是要单独使用的,不可以与澹台灭明连在一起。有,虽是有无的“有”,《说文》:“有,不宜有也。”也就是本来不应当有的意思。子游给老师的回答仅“有”字,其含义深刻,妙不可言。子游的意思是,老师,真还有,真没有想到还能发现这样的人。因为什么?品行好的人难找呀!在礼崩乐坏的当时,人们崇尚权利和武力的时候,找一个澹台灭明这样的好人难呀!澹台灭明,就是子游在武城发现的人才,随后澹台灭明拜孔子为师。后来,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即楚国,后老死在楚国)。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地说:“我凭语言判断的,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后人认为,澹台灭明是一个很丑陋的人。不管怎样,孔子是把澹台灭明判断错了,以貌取人之故。


澹台灭明是一个什么人呢?行不由径,按字面的意思就是不走小道。如果从一个人是否走小道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行,未免太偏见了。南怀瑾认为,“行不由径”是说他行事从表面看来,有时不依常规,不循常道,有点满不在乎的味道,有如子贡那个“达”字的道理一样。我们不仅要问,澹台灭明为什么要不走小路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接下来看。“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意思是,不是办公事,不曾到我的家里来。在这里,要弄清澹台灭明去的这个“室”是哪里?《说文》:“室,实也。”段玉裁注:“古者前堂后室。《易·系辞传》:“传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古者宫室贵贱同称。”《说文·系传》:“室,堂之内,人所安止也。”实际上,这里的“室”指的就是子游的家。澹台灭明和子游是上下级关系,自然会到子游家里来。有了公事怎么办呢?从大路走过来,到子游家里去。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行不由径”就是不走小路的意思。反过来,我们就更容易了解澹台灭明的做法了。一个存有私心想巴结当官的人,肯定是办私事来到领导家,甚至带着上供的礼金,他敢走大路吗?不敢!而是鬼鬼祟祟像做贼一样,看看有没有人发现他,专门抄不容易被发现的小路。因此,澹台灭明走大路,办公事才来子游的家里,说明其光明磊落。后人认为“行不由径”和“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是澹台灭明的两种美德,是把一种行为分开来讲的错误做法。子游是在说,澹台灭明走大路,办公室才到领导家里去。本章连用“不”、“非”、“未”三个否定词,强调式肯定澹台灭明的行为是这个样子。《论语》用字行文,严谨形象,字字如路标,尤其再现场景,是我们无心乏意者难以进入的境界。


本章的意义在于告诉为政者,得人之道。首先是为政者如子游一样自己要具备识人的慧眼和品格。我们常说人很多,人才很少,到底谁是人才呢?谁是人才,谁当擢用,取决于当政者的品行。而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有才德的人,未必是拘泥于君子之行的人,因为他们缺乏和当官的人交往的能力,也就是不会溜须拍马,不会请客送礼讨当官的喜欢,往往被小人们排挤打压,甚至被官场边缘化,以至于寸步难行,进退无门。若能从选官制度入手,多任用子游这样的官员,多发现澹台灭明这样的人才,则是中华民族之大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132期】音频学《论语·雍也篇第13章》孔子和子游判别贤才的标准对我们有何启示?
雍也篇第六·14
《雍也篇》6.14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再读《论语》:雍也第六.14
【每日论语】雍也篇第十四则
日课 | 《论语·雍也》1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