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实录 | 张帆:元朝的统治IV: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

本文是张帆《中国古代史(下)》的课堂实录“元朝的统治”系列感谢张帆老师的支持。更多北大史学课堂内容,请点击上方tag或在文末私信中回复“书单”或“实录”后查看。

“元朝的统治”系列内容包括:①治国方针的转折;②经济与社会的变化;③征服与和平——元代的对外关系;④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⑤汉化迟滞问题。本讲为“经济与社会的变化”。本文讲述了元朝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越到元朝后期,民族矛盾越来越淡化,阶级矛盾越来越上升。

元朝的统治 IV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张帆

本文共3560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一、“四等人制”

元朝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主要体现在所谓“四等人制”上。关于“四等人制”,学术界近十几年对原来的看法有一些修正。

原来给“四等人制”的定位,是一种民族等级制度,全国人民分成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然而,我们现在注意到,“四等人制”这个提法是后人概括的。元朝并没有一份正式文件说明“四等人制”,这个词在元朝找不到。后人对元朝的一些具体政策加以总结,发现元朝很多时候将人们分成若干档次进行差别对待,总体上呈现出四个档次,所以总结出了“四等人制”的概念。

蒙古人

漠北草原各部,包括最初的蒙古部以及较早被成吉思汗征服的草原游牧部族

色目人

西北、西域各族,包括西夏人、畏兀儿人、吐蕃人、回回人、钦察人、康里人等等

汉人

北方原金朝统治区以及四川、云南的居民,包括汉族与契丹、女真等族

南人

元朝最后征服的南宋版图内(淮河以南、四川云南以东)居民

“四等人制”并不是一个有着明确规定和操作细则的制度,只是一些习惯做法的总结。元朝社会成分十分复杂,有许多从外面来的其他人群。其中,北方草原各部落大致可以统称为蒙古人。此外,还有西北、西部各族人。这些西北、西部各族人的到来,大多与蒙古西征有关,而且这里说的“西北、西部”与中国历史上一般说的西北、西部概念相比,要远得多。他们既不是蒙古人,也不是中原的汉人和南方的南人,所以当时就称他们为色目人。色目的意思就是各种各样。有人望文生义说色目的意思是眼睛蓝色,这是不对的。元朝的政策,注意维护蒙古人的利益,其次有些优待的就是色目人,然后依次是汉人和南人。绝不是说任何政策都分出这么四个档次,而是说总体上有这样一种倾向。

因此,过去将“四等人制”定义为民族等级制度,似乎不太准确,我觉得应当称之为“差别对待”政策,它是一定具体规定的总和,这些规定都有差别对待的内容。元朝人自己怎么描述他们的民族矛盾呢?“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用的是内外概念,不是上下概念。同样,“四等人制”呈现出来的问题主要也不是上下等级,而是一种内外的差别,或者说核心和边缘的差别。

二、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

对元朝的汉人来说,蒙古人、色目人都是外来族群。蒙古人是从北边草原上过来的。看元朝蒙古人的画像,和今天蒙古族的像貌还是比较接近:脸比较宽,颧骨比较高,眼睛鼻子比较小。色目人主要来自西边,虽然不是所有色目人都是高鼻深目多须,但是至少大部分色目人是这样,明显和汉人不同,也和蒙古人不同。这些像貌差别,在当时的史料里都有描写,在出土人物陶俑里面也能见到。

经过元朝统治,中国形成了两个新的民族:蒙古族和回族。元朝之前,草原上有蒙古部落,但还比较小。后来蒙古部落崛起,征服草原,又征服中原和南方。他们融汇草原各部落,慢慢形成一个稳定的群体,就是蒙古族。元朝灭亡以后,退回草原的蒙古人并没有像以前的北方民族那样从历史上消失,相反作为一个有持久生命力的民族长期活跃。

中亚、西亚过来的穆斯林形成了回族。他们族源复杂,语言各异,共同特点就是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组织性和认同感很强,所以他们进入中国以后,虽然居住分散,也开始学汉语、起汉名、写汉字,但在宗教上始终保持独立性,就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在元朝算不算完全形成有争议,但元朝至少是回族形成的关键时期。元朝还没有回族这样的提法,用的是“回回人”。这个叫法其实是将错就错叫起来的。在这些中亚、西亚穆斯林进入中原后,中原人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怀疑或想像他们是“回鹘人”。因为过去回鹘在北方草原比较强大,后来迁到了西边,中原老百姓知道西北有回鹘人。其实后来发现,这些人并不是回鹘人。真正的回鹘人,虽然有一部分已经信仰伊斯兰教,但那些来到中原的,主要就是所谓畏兀儿人,信仰的是佛教或景教。尽管发觉叫错了,但已经不好改,在文献中就稍微变换一下,写成了“回回”。

三、民族矛盾的复杂性

元世祖在即位之前,即在开平金莲川设立幕府,笼络原来金朝的地主士大夫。当时著名的学者刘秉忠、赵璧、姚枢、许衡等人,都向他介绍了一套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经验和理论。到世祖即位后,更积极标榜文治,学习汉法,任用刘秉忠、姚枢、许衡、郭守敬等定朝仪、治礼乐、设学校、建官制、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又命令一批蒙古国子生跟从许衡等学习程朱的理学。元世祖的这些政策,曾经遭受到一部分蒙古王公贵族的反对,认为他违背了蒙古的“旧俗”。但是既要统治汉地,就不能不任用汉人,接受汉法,这是当时某些蒙古贵族所不能理解的。

 ——《中国史纲要》(增订本)455页

元朝的民族矛盾或民族压迫比较明显,但又不能绝对地理解。蒙古人居于统治集团的核心地位,为了更好地统治汉族社会,仍然必须起用汉人。一些较早降附蒙古人的汉族军阀、官员,他们的家族在元朝也属于特权集团,世代保持着比较高的地位。儒家士人总的来说不受重视,很难掌权,不过作为朝廷点缀,官居高位的人也颇有一些。

比较有特点的是南方人。南人在“四等人”里居于最外围,政治上受到明显的压制。而在经济上,南方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这样就形成一个奇怪的倒挂现象:经济最发达地区的人,政治上最不受重视。在宋朝、明朝、清朝,南方都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南方人当大官的很多。可是在元朝,南方人当不了大官。

元朝经济严重依赖南方。为运输南方的粮食和物资,元朝重修大运河,又开辟了海运。为节约海运时间,元朝政府还想打通山东半岛修运河,后来因为资金不足没有落实。可是在政治上,南人却受到歧视。元朝人对此抱怨很多,特别是南方人。

随便举举例子。比方说上图中倒数第二段,是一首诗《题芦雁》:“寒就江南暖,饥就江南饱,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看起来说的是大雁,其实是在讽刺挖苦蒙古人。吃的、喝的都依赖南方,还对南方不好。作者揭傒斯,名字有点怪异,但是个南方汉族士人。还有元末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贫极江南,富称塞北”,这个口号突出地域矛盾,说南方主要是江南被剥削得贫困不堪,北方特别是塞北却富得流油。总之,南方人对于这种不公平确实意见很大。

可是,历史是复杂的。虽然如此,到了后面,这种不公平现象还是有所缓解,或者说大家逐渐习惯了。元朝刚建立的时候,民族矛盾看上去是个大问题,到元朝后期,民族矛盾也还有,但是好像有点淡化了。相反,社会贫富分化造成的阶级矛盾成了更大的问题。

四、阶级矛盾的上升

有一本著作,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也是我们这门课的参考书之一。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燕京大学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它第一次对元代社会矛盾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书中指出元代社会有两种主要矛盾:一种是民族矛盾,一种是阶级矛盾。越到元朝后期,民族矛盾越淡化。元末全国大乱,元朝被推翻,主要是由于阶级矛盾。这个观点,到今天我们依然接受。元末动乱中,有很多汉人、南人替元朝卖命,认为爱元朝就是爱国。元朝灭亡以后,很多人痛不欲生,恋恋不舍,对明朝都不怎么接受。

为什么会民族矛盾后来逐渐淡化呢?一方面有大家逐渐习惯的因素,另一方面,元朝统治日益腐朽,政策执行力下降。规定还是那些规定,可越来越难以落实到位了。南方经济发达,很多南方人有钱,能用各种办法来提高自己的地位。比如花钱买官。为突破政策限制,他们伪造档案,疏通关系,改名换姓,冒充蒙古人、色目人,就有很多机会当官了。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只要有钱就不是难事。另外花钱买官,大官买不到,小官是有机会买到的。只要钱花到了,打通了关系,总有操作的空间。

江南怨,生男远游生女贱。十三画得蛾眉成,十五新妆识郎面。识郎一面恩犹浅,千金买官游不转。侬家水田跨州县,大船小船连淮甸。买官未得不肯归,不惜韶华去如箭。杨花扑檐飞语燕,疏雨梧桐闭深院。人生无如江南怨!      

 ——萨都刺《江南怨》

上面一首诗。作者叫萨都剌,是个回回人,汉文化水平非常高,写的诗很漂亮。这首《江南怨》写一个江南女孩,很早就结了婚,刚结婚丈夫就去北方买官,一去好多年没回来。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南方富人不爱出远门,只想在家乡作威作福,就想办法把持地方官府。地方官府的主要领导一般都是北方来的,包括蒙古人、色目人,或是北方汉人。他们初到南方,人生地不熟,南方富人就抓住机会拉关系,请客吃饭送礼物,提供各种帮忙,越混越熟,甚至发展到攀亲戚、通婚姻、结拜兄弟的程度。这样,富人就达到了把持地方官府的目的,地方官被他们操控,让干什么干什么。所以说,南方人只要有钱,政治地位也不会太差。

还要补充的是,元朝法律比较宽松,法制建设不到位,日常管理也糊里糊涂,对地方豪强地主很有利。到明朝初年,朱元璋重拳出击,打压豪富势力,这些人就更加怀念元朝了。所以,元朝民族关系很复杂,不能简单理解。从理论上说,元朝是蒙古族王朝,汉族作为“炎黄子孙”应该拥护汉族王朝。可是我们看看元末明初的资料,好多地主、士人其实都很拥护和留恋元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色目人”都去哪里了?』
元朝民族分治等级制度
元朝的等级制度
所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乞”到底是什么意思?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三) 大元帝国人分四等
“十羊九牧” 的元朝因何会短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