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国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来源: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研究报告》

第32期(总第527期)2022-9-7

【按】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科学科技界的共识。全球疫情背景下,知识活动呈现出明显的线上转移趋势,基于平台的科技资源获取、配置、利用和交流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愈发重要。本报告分析总结部分国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及开放共享方式、方法,探究其前沿趋势,以期为我国在开放科学背景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供借鉴。

一、国外科技资源平台开放共享动态

1
平台定位明晰、数据多样,平台间注重合作、协调发展。

调研发现,国外政府主导的大型科技信息资源平台虽然结构复杂,但定位明确,数据框架清晰,呈现出综合性平台强调资源整合,专业性平台注重资源关联的显著特征。日本国立情报研究所(NII)下属的知识发现平台CiNii Research致力于发现、获取、利用日本研究项目产出的出版物和数据集,包含研究数据、期刊文献、图书、论文、科研人员信息5种数据类型,面向全球用户免费开放。平台支持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批准的资源同步框架规范ResourceSync在内的多种规范应用接口,成为连接国内数据与国外数据的枢纽,能够在汇聚本国科研成果的同时提升国际影响力。美国能源部下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提供全球科学数据仓储注册平台(re3data.org)、开放能源数据倡议(OEDI)等几十个国际、国内科技资源平台链接,共同构成国家层面的数据共享平台体系。

2
平台建设速度快,数据开放程度高,注重内容分析和对科研活动全生命周期的支撑。

近年来,一些国际领先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已由传统的资源存储、整合、分发转向知识服务。新冠疫情爆发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系统科学与工程中心(CSSE)制作的COVID-19动态地图具备上线早、更新快、数据准、信息全等优势,有助于全球公众、政策制定者和医疗从业人员及时掌握新冠态势并开展积极应对。其下新冠数据资源中心提供从2020年1月21日至今所有新冠数据文件的自由下载,并附有对数据来源、数据加工标准和格式、数据修改历史等的详细说明,支持直接导入Stata、Python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运算。提供数据仓储、知识图谱、交互可视化等科研全流程的数据资源及产品服务。

3
从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向高端学术交流平台转变,影响科技话语权。

以Science、Nature、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为代表的学术评价和交流平台通过开放数据获取、提供在线分析工具、支持同行评审和评价交流等方式吸引全球用户将大量优质科技资源上传至平台。国家间、不同领域间的平台通过联盟等形式强化资源互通,构建起线上线下互联、资源互联、平台互联的数字资源网络空间。通过制定规则,平台逐步占据了高端学术产出的评价、传播主导地位,进而将直接导致其掌握科技交流和资源传播的话语权。俄乌冲突爆发后,全球科学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最大提供商之一的科睿唯安(Clarivate)宣布将于2022年3月1日停止在俄罗斯的所有商业活动,并已暂停对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新提交期刊的所有评估,给俄罗斯科研和学术界带来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我国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1
资源内容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现代信息技术研发应用不足。

我国各级财政资助建设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数量众多,但数据间、平台间标准化程度不高,资源和服务同质化严重,存在信息孤岛引发重复建设问题。平台设计和开发工作多委托给第三方技术公司,缺乏信息服务专家和数据科学家参与,导致系统在顶层设计、满足专业用户需求、领域标准规范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和知识服务产品开发等方面存在不足。平台建成后,多数信息仅面向特定注册用户开放,注册手续繁琐;一些资源仅在平台上线初期偶有更新,与同领域的商业平台提供的资源及服务在时效性和分析维度等方面相差甚远。

2
引领性、战略性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缺位。

知网作为中国最大,也是唯一经国家批准能正式出版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电子期刊单位,已成为公众查询、下载科研成果论文的普遍首选。2012-2021年间,至少有6所高校因续订费用涨幅过高不得不停用知网服务。2013年7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简称“国家期刊库”)正式上线,据其2019年度用户关注度报告显示,国家期刊库收录论文成果近2000万篇,累积点击量近7亿次,下载量超3200万篇,平均每篇论文下载量为1.6次,与优质期刊单篇论文千次以上下载量的预期相差甚远。横向对比同一期刊的知网下载量,多高于国家期刊库10倍以上,反映公益性学术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宣传力度较差,公众对科研论文免费下载正式渠道了解有限。

3
国际合作与竞争力不足,难以应对全球性挑战。

全球科学数据仓储注册平台(re3data.org)作为当前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数据编目平台,共收录全球知名科学数据仓储2874个,其中美国(1144个)、德国(477个)、英国(305个)、欧盟(285个)的注册数量最多,中国(78个)的收录数仅为美国的7%,差距明显,反映出国内平台主动共享数据、披露平台建设情况的意识、意愿有限。为了解美国知名科学数据平台对中国的封闭或限制情况,分别在中国和美国本地对1144个美国平台进行访问,发现美国对中国封锁平台28个,集中在医疗健康、空间科学、生物安全和信息技术领域。国内部分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利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在线查询网站(NIHRePORT)等国际领先的基础科学资源平台的数据、模型、软件进行研究和产品开发,一旦这些平台对我国实行限制或封锁,将严重影响科技创新。

三、对策建议

1
加快建立国家级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涉及管理、治理、技术、资源、服务的复杂系统,需做好顶层规划设计。建议国家层面由科技部牵头统筹财政支持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规划,适度集中和补充,减少重复建设。发挥中国科协群团组织优势,建立国家级、省市级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专家咨询队伍,推广先进平台建设理念、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厘清平台数据、资源所有权、使用权、运营权、收益权等权利,制定从建设到服务的长效监管体系,对超过一定规模或者重要程度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实施全生命周期重点监管,推动高端科技资源平台建设与落地,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2
提升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分析能力。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能力建设涉及人才队伍、内容分析、服务理念等多个环节,需要既精通信息化技术、科技资源管理,又深刻理解科研需求,并能将需求转变为平台服务能力的跨领域专业化人才。建立科学数据编目平台,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平台科技资源关键信息提取和可视化展示能力。注重对平台自加工系统、呈缴系统产生的内生成果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利用;遴选具有良好数据、长效更新和运营机制的平台作为外部数据来源,内外结合支撑科研全流程的数据供给与资源服务。财政资助建设的平台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尤其是知识基础设施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在保障国家利益和科技安全的前提下拓展宣传渠道,主动向社会开放。建议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选拔任用、激励政策,给予与科研人员相同待遇,在具备一定规模的平台强制设置专业化人才队伍岗位,赋予相应的权责分配。

3
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资源信息流动。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除满足学术服务需求外,还应承担起助力期刊发展、推动学术交流、提升科研国际影响力的责任。建议发挥中国科协群团组织优势,建立同行匿名评审专家库,帮助中小学术期刊提高对前沿技术的把握能力。从国内实际需求出发,设立一套对外兼容对接现行国际标准、对内具备应用推广价值的学术资源平台元数据标准规范,畅通国际国内科技资源大循环。鼓励中国科学家基于平台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研讨,出台外籍科学家平台任职激励政策,吸引外籍科学家在平台任职。




文章来源: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科研项目“国外科技资源平台底层数据情况调研分析”

作者:高洁、崔继慧、吴善超、杨逸萌,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责任编辑:黄诗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科协组织召开科技期刊集群发展和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研讨会
2.1.4 中文期刊数据库平台
世界一流期刊建设仍任重道远
上海建成10万人全球顶尖专家数据库
今日头条|《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学术出版道德公约》已发布,这些要求期刊编辑一定要了解!(20220216)
关于强化区级学会管理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