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中医思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实践性特强的医学科学,只有疗效才能证明它存在的价值,疫情过后,人们对中医的热爱“又”空前高涨,中西医之争以及中医门派之争又摆在了大众眼前,我作为一个从事了20年的中医,一个从民间中医的自学与进修,师承与院校相结合而成长起来的中医自由职业人,内心有诸多的思考和想法,在这里与大家交流与分享,以期望抛砖引玉,恭请各位师长同道和热爱关注关心中医发展的朋友们批评指教!

一、中医的信任危机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靠中医中药的庇护与疾病斗争,我们炎黄子孙得以繁衍生息,而近代以来,个别时期,个别人却视中医为糟粕,横加歧视与排斥,甚至提出废医存药的事情,还有“中医现代化运动”,虽然搞了不少年,恐怕也只有在“自欺欺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状呢?作如下分析:

全国及各地扶持中医药发展的力度在加大,如100多种中药已纳入国家基本医药目录,公立中医院中医吃“皇粮”,市各级财政将给予人员工资全额拨款,个别地方中药材采用了全新的全球统一标识技术,实现中药材从种植生产到销售使用的全程可追溯,大大提升中药材的质量安全系数等等……

然而,中医药发展之路并没有一帆风顺,沿途的坚冰始终没有得破。

例如:(摘自网络的报道)黑龙江多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在使用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该注射液暂停销售和使用,鱼腥草、刺五加事件引发中药制剂产业危机,某媒体热捧的按摩治瘫的“神奇中医”引来质疑……

近几年,此类中医药发展的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同时,中医发展还面临游医泛滥、中医人才流失、药材疗效降低等现实困境。

如何走出中医药信任危机,已成为事关中医药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医为何遭遇疗效信任危机?

在就医过程中,好多患者对中医药的疗效抱怀疑态度。一些患者说“西医见效快,中医见效慢”,甚至说“中药不见效”,而老中医却说治病要治本,中医疗效也不慢,还便宜、较少副作用。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传统中医遭遇现代尴尬,原因很复杂。很多患者都深信:西医看“门”,中医看“人”,典型的中医是个体化诊疗,中医医师个人的诊疗水平和用药的质量共同对疗效起决定作用。

而遗憾的是,我国现行中医药院校教育模式轻视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和临床实践,非常不利于中医药实用人才的培养。

另一方面,中药原应取自自然,但目前却以人工种养为主,化学污染较为严重,“假冒伪劣”流行。这样,中医院缺乏高水平的传统中医师、市场上又缺少高质量的地道中药材,中医药的疗效自然会大打折扣。

此外,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普遍“急功近利”,往往只求尽快“见效”,至于是“治本”还是“治标”并不很在意。患者对中医药诊疗效果不满意,中医药的市场份额自然就会下降,进而又会影响到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学习愿望和敬业精神,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药是不可能用定量化、标准化的模式来衡量的,现在很多中医院“西化”现象严重。为什么呢?造成中医药“西化”局面的原因非常复杂。

分析:

一是思想意识。一些先行者借用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来改造甚至替代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和文化。中医药曾被列入被取代之列。进入现代,传统文化教育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年轻一代不大能够理解和接受中医的传统理论。

二是管理体制。尽管政策法规都一再明确要“中西医并重”,但从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中医药被按照西医药的标准来要求来管理。

三是经济利益,这是最直接的“西化”推动力。在目前的医疗收费体制下,不论检查、药物、手术和非药物治疗等,中医的收入明显少于西医。在这诸多原因的推动下,中医药走“西化”道路的局面自然就出现了。

(图片来自网络)

从根本上讲,中西医的治疗哲学是很不一样的,西医往往采用人为的、非自然的方式,力求对侵害人体健康的因素“除恶务净”,但在杀灭细菌和病毒,甚至进行切割手术的同时,往往又对人体平衡状态造成了新的问题。中医主要是强调整体协调平衡,“治未病”,保护和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消除病痛。中医药强调个性化的方法,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因此,中医药不能简单复制西医药的模式。

中医药业应该怎样做,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优势效能,赢得信任?我觉的中西医应注重临床配合,而不是非驴非马的混合。应该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专业技能特长,根据患者的需要和自愿,各取所长,相互配合,为人类造福。

发展中医药的正道在于继承和创新并重,中医传统经典不再是选修课。很多中医院学生毕业后既不懂“望闻问切”,也不会开方配药,名为中医,实为西医。

离开中医传统理论和技能的继承,搞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按照中医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同时,“现代中药”的科研几乎完全是在模仿西药植物药的科研。端正我国的中医药科研原创方向成为重大而且紧迫的决策问题。

专家认为,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有建立起既能体现中医学科的实质和精华,又能适应现代诊疗的全新中医理论体系,才是中医学发展的真正希望所在。

二、我对中医的十问(来自我的公众号文章)

中医在战疫情中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疫情过后中医如何发展?

1、针对疫情看中医,中医怎样应对急症,中医院应对疫情及更多的传染性疾病应当适用哪些药物?做好备用急救中药了吗?应储备多少?

2、我们每一位中医人要做哪些总结(包括您收集的疫情病案,用方汇总)

3、老生常谈的问题,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如何做好中西医的结合?能不能结合?

4、现行中药典的标准还能不能适应中医临床?是否抓紧修改药典,您怎么看?

5、怎样看待民间中医,我们的健康中国,需要怎样更加合理的医疗和中医思维,民间中医是中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根在民间,今后如何开放和管理?才更加适合我们的国情?

6、您认为现行的中医管理体制合理吗?河南南阳已成立独立的中医药发展局,其他地方如何真正规划发展?如何让中医内行来管理中医?

7、拔罐刮痧热疗外贴艾灸等方法都是中医疗法,如何更加规范的管理才能发挥中医优势?

8、怎样为十八反平反,中医药以毒攻毒的治疗方法,现在医院还有人敢用吗?

9、到底是伤寒包括温病,还是温病独立成体,伤寒是出自内经吗?内经的糟粕在哪里?没入主流医学的黄元御医学《四圣心源》,治病疗效上乘,为什么?

10、现行的中医药法律,如何适应中医药发展现状?

三、对民间中医的思考

民间中医的概念,可以是统称,可以是单指。我所说的民间中医是散落在民间非正式中医(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也没有资格报考)或对中医药学极为爱好者。这些有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或是祖传或是自研,在某些方面确有特殊的技术,但得不到支持。他们没有执照,不敢挂牌行医,但还是有源源不断的病人上门。这些民间中医技术,一是疗效快,二是价格便宜,三是口碑相传。有些病不用多花钱给个单方也就治好了。有些甚至是是不治之症的病人,在他们那里却能获得新生,这就是民间中医。

中医起源于民间,民间中医是中医的根。近多年来,毋庸置疑,民间中医却像一个孤儿,得不到支持,在民间躲躲闪闪,到处飘泊,不敢光明正大的给人看病,很难有没有立足之地,虽有满腔热情和技术,但由于没有各方支持也就放弃了行医。为此, 民间中医药秘方及民间医学技术流失,非常严重。民间中医在风雨中求生存,冷暖自知,举步维艰,很难继承与发展。

参加淄博市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委员会年会

五千年来,中国中医药学一直以带徒弟或父传子的教育方式传承至今,并且历代都是名医辈出。现行的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没有全日制医学院学历者,根本就没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现今的中医药学界被西医化严重,具有大学学历的所谓的中医药师为主流,被中医药界的老中医药师及教授们称为是“中医药学的掘墓人”。

中医药学自金、元之后的七八百年间并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原有的中医中药绝技渐渐失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中医中药的关怀和扶持,中医中药也曾一度得到了新生。近几十年,由于受西方医学的影响,中医院校建校模式、中医教学内容、中医药师考试培养出来的中医大学生的理论也基本西化了,所以有人说:“看起来他们挂的是中医药牌子,听起来他们唱的是西医调子,做起来是以西医改造中医内容……”

以上这些,是我认识的目前中医及民间中医现状,千秋功过,大家评说。

(来自朋友的图片)

目前民间中医存在的问题

(一)普遍民间中医没有学历、没有资格证书。

中医在民间,民间才是中医的根。几千年来,中医靠的是师承、家教,没有职称也没有学历。近些年来,特别是执业医师法实施后,民间中医实际上是“不取消”的取消。民间中医没有学历,没有资格参加考试。有许多具有真才实学的民间名老中医都享誉一方,由于不在公立医院工作,传承工作处于无人问津状态。古人说:“医无三世,不服其药”。如著名的六神丸、云南白药等国家保密处方,都是来自民间。

民间的老中医能够生存在民间,民间中医基本处于无人问津、自生自灭状态,

如何为民间中医搭建平台和桥梁,保护和改善民间中医的生存环境,挖掘、整理民间医药资源当属首要任务,如果这些医学成果都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相信是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的。

(二)民间验方、秘方很难挖掘收集整理。

健康报就曾经报道:有一乡村老中医,行了一辈子医,凭着多少年的心血和经验,总结出十个有效方剂,因后继无人,想在临终前把药方献出来结果,因没有职称,怕引起不良后果,不予临床使用。在老中医的坚持下,经过层层申批,最后方剂落到当地一基层医院酌情接受,该院只勉强留下一个外用药方。这个老中医回家不久,就与世长辞了,带着遗憾和无耐……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民间医药里有大家意想不到的宝藏。这些持方人,有的就根本不是医生,但这么好的效果,可能是有些大医院的专家们想都想不到的。这不需要花费多年时间在试验室内做试验,只要求政策允许,临床应用就可以了,我们为什么不去大力开发利用呢? 民间医疗技术,廉、便、效、捷,如果推广开来不就能给病人,给国家节省大笔开支,病人医药贵的问题,也能有所缓解;如果能出口创汇,也是展示中医的一个窗口,也能为世界人民造福。

(三) 民间中医行医艰难。

中医前辈们留下了中医治病的五把金钥匙—-膏、丸、散、丹、汤。目前,民间中医是不允许自制丸、散、膏、丹的,古人认为:药有特性,犹如造房,取材不一,各有所长,有的适合做丸,有的适合做膏,有的适合研面冲服……这样既方便病人又节省药源,医生是要根据病情而炮制的。

还有中药的限量问题,也影响了中医的疗效。现在中药用量规定必须在几克至多少克之间,特别是含量有毒的中草药有的就禁止使用了,中医治病视病下药,该多则多,该少则少,这些限制也限制了中医的发展,民间中医的生存越来越难。在实际生活中,滥用祖传秘方者是应该受到严惩或罚款的,或取消资格都行,但我们不能因为个别现象而影响中医药的全面发展。开车是会出事的,不能因为某一个司机碰撞了人,就把所有的司机都给关起来,一棍子打死是不对的。

我们提倡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区别真伪,是祖传就是祖传,是秘方就是秘方,实事求是而已,不搞一阵风、不搞一刀切,给民间中医提供一条生存之路!

四、中医对健康是如何认识的

《辞海》对健康的定义是:

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如果我们将先天发育不良或畸形排除在外的话,健康应该符合两个条件:身体各组织器官能正常而协调地运转,从而维持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人体主观感觉无任何不适或痛苦。(此段内容参考网络)

我之所以把这两个条件作为健康的基本概念,而且特别提出把人体的主观感受作为健康的一个基本条件,而不是将各种化验检查作为健康与否的标准,那是因为在这里我要提出一个全新的健康概念,而这个概念,是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前提。只有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才能有正确的疾病观。也就是说,只有将健康的含义真正弄清楚,我们才能从正确的方向去认识和治疗疾病。所以,在进入中医领域之前,有必要先对健康的概念作一番探讨。

人体是由各种组织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组织器官又分别由多种不同功能和性质的细胞构成,各组织器官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注意过这样的事例:某甲平素没有不适的感觉,但在体检时发现血压为160/95毫米汞柱(参考范围为90~140/60……~90mmHg),于是就被诊断为高血压病,可是当使用降压药物(正规用药)将血压降至120/75mmHg后,反而出现了头晕乏力、四肢倦怠、黑蒙等症状,生活质量大为降低。某乙自觉身体非常不舒服,感到明显的乏力、头晕、疲倦、纳差、心烦、失眠,到医院作了各种检查却仍然得不到一个明确的诊断,因为各种检查化验的结果都显示为正常。这时,医生也常常束手无策。而诸如植物神经紊乱、癔症、亚健康等,治疗上也无良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是因为在西医学概念中,化验和检查的结果是诊断疾病的唯一依据,它只注重单个指标的数值大小或是某一器官的形态变化,如果你在检查中发现某个指标出现异常,或是某个脏器形态发生变化,不管这种异常对你的正常生理状态是否产生了影响和破坏,这时西医就会告诉你这是“病”,就需要治疗。

五、我对如何做好中医的认识

1、我认为中医是不难学的,只要你付出努力,适当灵活用脑是完全可以掌握的,大家都听说过“医者,意也”,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我对这句话认识是:只要有理论支撑的学科,怎么不可言传呢?一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是足以能够学会的,一切实践都是有理论来支撑的,就是实践认识再提升的过程。

2、学习针药、推拿、艾灸并用,中医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该用哪样用哪样,

例如:一位58岁女性患者,患胃溃疡十几年,四方求医,时好时差,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找我求诊。我通过四诊合参,观其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胸肋胁痛,淋溲便难,腹中急痛,遂参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再用腹部针灸的方法,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位49岁女性患者,咳嗽、咳痰近一月,曾先后两次输液,用过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等,发烧虽退,但咳嗽、咳痰加重,入夜更甚,特别是凌晨三四点钟,常咳至上气不接下气。诊见面色萎黄、痰稀白、舌体胖大、脉沉细数。四诊合参,证属太阳、太阴、少阴合病,方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小青龙汤之意3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诸症明显减轻,尚觉手足稍冷,遂将原方中肉桂加量至9g,继服3剂,中间加上了针刺艾灸的方法,基本恢复正常。

3、我一直认为自己要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其实我更需要做一名合格的病人。仅凭一次不完美的中医诊疗经历,就否定中医疗效。总有那么多病人以一次不圆满的中医诊疗结果否定中医,应当至少用两诊的机会来相信中医,请病人不要左顾右盼,不要在中医中药还未显效的时候随意停诊。都知道中医是慢郎中,拿出耐心慢慢调理,心怀希望,乐观向上。

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一开始我也怀疑当肤浅的文字邂逅医圣的你,会否将你完美呈现?我又情不自禁想要一口气读完,我迫不及待地想走进你的时代,也因此心心念念着“仲景”这两个字,难以忘怀。

中医治疗的关键在于从治法到方药,如果在这方面可以达到知常达变,其变高超的境界,可谓之巧。

(我的部分证书)

4、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我以前发表的一篇小文章)

(1)、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

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板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聚不散的本质的相同的。

中医就生气来说,俗语称大怒伤肝,就是情绪对身体影响的一个典型例子。

(2)、生病于过用。所谓生病起于过用,是指凡超过人体适应限度 ,包括四时天气、七情变化、饮食、劳倦等,使脏腑气血损伤者 ,皆为之。同时过度治疗、盲目使用保健品等亦属于'过用'范畴。'生病起于过用'不但是中医发病学的重要理论,对中医的养生学、治疗学等也有重要意义。

'生病起于过用'出自《素问·经脉别论》,'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 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3)、德全不危。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

5、名师指导(附一段学用经方的体会)

自学习经方,运用中医经典思维,使用经方于临床以来,取得了一些疗效,我从以下三点做个总结:

总结如下:1、我是半路自学中医的,30多岁才自学中医,先后取得了中医学中专、大专、本科学历,刚开始学习接触中医时,主要就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边学边干,摸索着往前走,各方面的书读了很多,例如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天天看天天学,其中也读了一些经典著作,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温病条辨、张锡纯衷中参西录、医宗金鉴、难经白话解、四圣心源、李东垣脾胃论、丹悉心法,近的有祝味菊五书评案、李可绍医学文集、李可的圆运动医学、姜春华论临证、秦伯未临证备要、赵绍琴医案、蒲辅周医案、施今墨医案、张存悌关东火神派医案、刘力红思考中医、唐云的走近中医、扶阳论坛123等,还有日本汉方的大塚敬节、清水藤太郎的中医诊疗要览、中医临证处方入门等,看看这些书中分析的都有各自的理法方药,都很有理,但实际运用起来并不好用,就是说不大得心应手,治疗效果一般,这一时期有5、6年时间,总结这段时间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当时的状态叫"一阵明白、一阵糊涂",病人服药好了,自己就"飘飘然",觉得掌握了中医的真谛了,病人服药无效时就"茫茫然",几次变方仍无效,这个时候就叫"一愁莫展",同时就又开始怀疑以前治好的病人,是吃我药好的还是自己好的,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自信全无!比如说一段时间从补肾上来着手,一段时间又从调脾胃上来,看到一段文字好断章取义的展开联想,什么万病源于肾虚,脾为阴土胃为阳土,万病不治源于后天脾胃,什么升降出入失调等等,一段时间自己创一个综合方子,有时咋想咋有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治不好吃不坏","好不了就是吃的少"现在想来自己就是个糊涂的中医,我一直在苦苦寻找中医的实用以临床有效方法,在哪呢?怎样才能做一个明白的医生?

李长达教授,作为淄博唯一受邀嘉宾,参加张志远国医大师学术交流会议

2、跟师深入学习经方以来的收获。

自从跟李长达老师学习以来,看到老师运用经方非常熟练,效如桴鼓,立竿见影,激发了我学习经方的热情,长达老师常讲:治病要注重辩证思路,经典中的每一个字都要仔细推敲,一定要灵活运用,例如在伤寒的条文中的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了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例如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金匮中也有论述,其加减方证论述则更多。对一个方证的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我们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辨方证时,要深入分析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如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等。根据证的情况、特点,在表属阳热实者为表阳证(太阳病),在表属阴寒虚者为表阴证(少阴病),在里属阳热实者为里阳证(阳明病),在里属阴寒虚者为里阴证(太阴病),在半表半里属阳热实者为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在半表半里属阴寒虚者为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这就是三阴三阳的六经辩证,对每一条文的认真领会至关重要,通过重新对经典的熟读,慢慢对经方逐步应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参加山东民间中医学术年会的合影

举一例说明,徐某某,女,49岁。咳嗽、咳痰近一月,4月1日初诊,25天前因感冒发热,咳嗽,咳痰,先后两次输液,用过克林霉素、氨曲南、阿奇霉素、地塞米松针剂,发热退,但咳嗽,咳痰逐日加重,入夜加重,特别是凌晨3、4点左右,咳嗽频剧,常咳至上气不接下气。人民医院诊为慢性支气管炎伴肺部感染,多方治疗效不明显,现症见:精神差,乏力,面色萎黄略显浮肿,阵发性剧咳,咳白稀痰,咳剧时喘促气短,畏冷,无口苦、口干,无汗,二便可,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水滑,脉沉细数。四诊合参,证属太阳、太阴、少阴合病,阳虚寒盛,痰饮证,方予麻黄细辛附子汤合小青龙汤:制附子5g、炙麻黄6g、细辛5g、桂枝9g、白芍12g、五味子12g、陈皮15g,清半夏12g、茯苓、干姜各15g,肉桂3g,3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诸症明显减轻,咳嗽次数减少,仍畏寒,将原方中肉桂加至9g,继服3剂,基本恢复正常,8日第三诊时我将原方用量减半,继用5剂巩固疗效。10号,她给我领来了3个新病号。我在学用经方的同时,更多注重了中药饮片的质量,从二点做好,第一,购进优质的中药饮片,绝不用劣质次品代用品,进的每一包中药逐个验收,以确保经方的疗效。第二,配合中成药巩固治疗效果。

3、活学活用,多管齐下,效果明显。

伤寒论原文中,也多次出现针刺的方法,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171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运用腹针时,结合腹诊,采用引气归元、腹四针等方法,主要在摸索应用,有待更多的验证和老师的指点。我在运用经方时,不断总结经验,坚持对照学习黄煌十大类方、经方沙龙、仲景50味药证等,细心体会领悟,才能使自己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我觉的要学好用好经方之灵魂还要辨证论治,活学活用,做任何事情要有规有矩,有章可循,经方就是我们行医的法宝、我们的法律武器,向经方致敬!向老师致敬!学好用好经方受益无穷!✊

(以上内容,根据自己的体会和前面发表文章而成,难免有重复之处,希望老师朋友谅解,只为中医而作,没有宣传本人之意,因本人学识浅薄,文字功底欠缺,但95%的内容是我切身体会和原创,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间中医是否该睡醒了?
全国民间名老中医孙曼之先生访录
中医的虚假繁荣何时休?
《中医药法》,你振兴不了中医!
中医药大学这样教,才是中医之福!
打开真中医的门槛,才干彻底消除假中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