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道家文化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影响


 

王国猛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荣格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完善与发展了其分析心理学的思想体系。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内在基础之一,并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道家文化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影响主要在人格目标、人格结构的协调关系和人格类型上。

 

  关键词:道家文化;荣格;维尔海姆;分析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06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9-1734(2003)01-0075-04

 

    作者简介:王国猛(1975—),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基础心理学专业200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基础心理学研究。

 

    著名心理学史专家布雷德等人认为,心理学的第一故乡在中国。许多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其理论和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确实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卡尔·荣格就是其中之一。科茨博士认为,就荣格心理学思想的形成而言,维尔海姆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和其他任何人。实际上,荣格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在与维尔海姆合著的《金花的秘密》(即《太乙金华宗旨》的德语译本——博主注)一书中,荣格曾指出:“事实上,我认为维尔海姆给了我无限的启迪,我所受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人……”[1](P151)而维尔海姆给荣格的启迪和影响主要是他的道家文化。那么,中国的道家文化是如何影响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呢?

 

一、维尔海姆对荣格的影响

 

    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lhelm)是国际著名汉学家,其中文名字为“卫礼贤”。维尔海姆是德国人,在中国生活了近20年,在此其间,曾与康有为有交往,与清末学者荣以劳相识颇深,并在荣以劳的帮助下,着手翻译《易经》,于1922年在德国以德文出版,荣格为该书出版撰写了序言,并称其为维尔海姆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

 

    荣格(C.G.Jung)1875年出生于瑞士,早年就读于巴塞尔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职业精神病医生,后受弗洛伊德《梦的解释》一书的影响,转向精神分析,开始心理学研究。荣格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便结识了维尔海姆,那时正是荣格自己在其心理学研究中最关键的时期,荣格面临许多压力,他希望自己有一种理论的根基,来帮助其整理自己的研究,使其有足够的动力和勇气,来抗衡其所面临的压力。1922年,维尔海姆的《易经》德文译本出版,荣格对此书非常感兴趣,于是约维尔海姆见面,见面后荣格谈及他对潜意识的研究结果,维尔海姆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在中国道家哲学中早已存在,因此荣格希望更确切地了解中国的道家文化。1923年荣格曾专门邀请维尔海姆来到苏黎士,在其主持的“心理俱乐部”中,介绍与评论中国的《易经》,介绍与讲解中国文化,讨论了西方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认为荣格及弗洛伊德所致力探求的无意识的心理学正是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所固有和包含的东西。1928年,维尔海姆将其翻译的《太乙金华宗旨》交给荣格,1929年两人合作写了一篇有关此书的评论,包括对道教其他典籍,如《慧命经》的一些看法。在此篇评论中,荣格说:“分析心理学以一种十分奇怪的方式与(道家)炼丹术不谋而合,我无意中触到了我那潜意识心理学历史上的对应物。”荣格认为,《太乙金华宗旨》使他摆脱了困境,结束了自与弗洛伊德分裂以来长达十五年的精神危机,并鼓舞着他能把一些基本理论发表出来。维尔海姆给荣格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人,甚至弗洛伊德。维尔海姆给荣格的影响主要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影响,并对荣格的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中国道家文化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影响

 

    荣格在批判现代西方社会片面发展的理性文明对于人类精神之和谐完整性的宰割破坏的同时,开始把目光投向东方,希望从东方古老智慧中寻求灵感,寻求能够弥补西方现代文明所缺失的源泉。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点,即目的论原则、心力论原则、集体无意识学说和心理类型说。尽管分析心理学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新发展,但其思想却无不受东方哲学,尤其是道家文化的影响。著名汉学家理查德·威廉说:“分析心理学所发现的某些复杂心理作用可以清楚的在中国古文里找到。”[2]

 

    (一)在人格目标上,荣格通过对“道”的理解提出了“真我”及“真我实现”概念

 

    荣格认为,人格结构由两部分构成,即自我(ego)和潜意识(unconscious),其中自我大致和意识相当,包括对外界事物和对自己的意识。现实生活中,人的形象不是自我的自然流露,而必须带上面罩,称为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自我与社会的一种协定。潜意识分两层:第一层是个人潜意识,包括我们生活中那些被压抑或暂时遗忘的个人历史经验,个人潜意识有许多“情结”,它影响和作用于个人的行为。第二层是集体潜意识,这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集体潜意识存在于精神的最深层,全人类都具有,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心理遗迹,由先天的能力所组成并构成原形(archetype)倾向,并且原型没有具体的内容,只是一种活动的可能态势。荣格认为,主要的原形有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以及真我(self)。真我是一个中心原则,作为一种内驱力平衡和调和人格的对立面。在《太乙金华宗旨》的评论中,荣格认为:“我在自己的思考与研究中,发现了最关键的问题,即关于SEIF的概念,我才又一次重新回到现实的世界。”[3](P286)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席Marray Stein说:“荣格的‘SEIF’好比中国的‘道’,这种将SEIF与道的类此,比任何专业的心理学术语或概念,都更能有助于使荣格的本意越过这种文化的障碍。”[4]在《太乙金华宗旨》的评论中,荣格引用《慧命经》开篇语:“道之精微,莫如性命,性命之修炼,莫名如一。”荣格认为,“道”就是性命,“性”就是意识(前所说的ego),“命”为集体潜意识和肉体生命。性和命在父母未生个体前二者融合,至人出生时相分离。在荣格看来,成道必须超脱意识与世间事物的“互渗”关系,使意识既尽非空,只有这样才能照到自身的潜意识,才能将个体精神中的诸原形外化出来。成道最高境界是self-accumplish,这一概念由荣格首先提出,后来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一般我们译为“自我实现”。据上述理解,self译成“真我”,self-accomplish译成“真我实现”,ego特指自我,这较其他词更加与荣格的本意相符合。荣格认为,人的精神不仅受过经验的影响,还受对于未来所期望目标的影响。精神现象虽有本质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它们有追求平衡目的:精神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真我”,即达到人与环境合为一体。“真我”最完善、最平衡,是对一切现象大觉大悟。道家文化的核心是关于“道”的学说,老子舍弃宇宙万物的一切具体属性,寻找宇宙的起始点和万事万物的总根源,体悟到宇宙万物之间最本质的共性,这就是道。道家认为自我存在的前提条件是自我与外界之间的分离,但当人把自我与外界分离之后,实际上,他就远离了道。由于自我限制,人无法获得有关道的真知,无法获得人与道的认同,无法获得绝对的自由与幸福。要想获得,人必须消除自我的限制,忘掉自我,与道融为一体。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至人超越了自我与外界的区别,也即我与非我的区别,所以至人无己。他与道合一,而道无为,所以无功,他与道合一,故“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很显然,道家也强调从心上下功夫,心即是主体也即道体,那么我就不是使我成为非我,而且达于一种真我或大我,即体存无道的境界,此处道家所达到的“真我”与荣格的“真我”完全是统一的。由此,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人格目标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中“道”的味道。

 

    (二)在人格结构的协调关系上,荣格继承了道家“自然无力”“天人感应”的思想,提出了共时性原则

 

    荣格在其自传《梦·回忆·思考》结束时写道:“当老子说‘众人皆明,唯吾独懵’的时候,他所表达的就是我此时所感觉到的。老子是有着与众不同的洞察力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看到并体验到了价值与无价值的本质,而且在其生活行将结束之际,希望复归其本来的存在,复归到永恒的意义中去。”[5](P579)荣格在《太乙金华宗旨》的评论中,多次提到“无为”概念。他认为,自我是个人后天的经验内容,集体潜意识是人类千百万年来积累的行为模式或心理发展模式。在自我形成之前支配人精神活动的主要是集体潜意识,人主要靠本能、情感的活动。随着经验的增多,人的活动逐渐地变成有意识的自主和自由的活动。自我的过度生长招来了集体潜意识的报复,导致各种精神疾病的产生,这也是人类痛苦的根源。“无为”才会保证人格的全面平衡和统一。“无为”意味抑制自我的过度膨胀,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这样才能对生活处之泰然,追求终极幸福。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说:“既雕既琢,复归与朴。”庄子将人类历史总结为道德水平随着人类自然观慢慢疏远而衰退的过程,针对这种人类历史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变化与人的自然本性被文明异化而趋向堕落的过程,庄子怀着“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也”的深深担忧提出了返朴之说。荣格曾一度隐居苏黎士波林根地他自己设计与建筑的塔楼,身着“道袍”,身体力行于中国道家的“生活”,减少自己的内心冲突。道是生活,道是一种直接的体验,在这种意义上,荣格对道有着其特殊的理解。

 

    马斯洛承认,荣格等心理学家形成了“第三思潮的先河”。马斯洛认为真我实现就是超越正常状态下经验习俗的影响,马斯洛称其为“道教的无为(Taoistic letting be)”,这一观点是受到荣格的启发和影响。荣格开创的无为观点对于西方那些无家可归的现代人是一种弥补的精神慰籍,但这种解求方式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从荣格对东方思想的兴趣来看,他受启于老庄哲学“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西方劫持了自然据为己有,因而倾向于对自然的信仰,但其结果是在使自然精神化的努力中越来越纠缠于自然而不能自解,东方正好相反,它获得了精神而将物质仅仅解释为幻想。[5]在荣格的现代人畏惧中,完全可以看到庄子返朴思想的影子,但由于西方人外向于自然艺术,但艺术本身就是自然的原始体现,其实质还是道家的“回归自然”,所以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最终的归属还是取自于东方之道。

 

    “无为”不是不为,在无为的基础上,荣格提出了“共时性原则”,体现了“无为之为”。1920年,荣格根据《易经》所描述的方法进行精神分析。荣格以芦苇杆作为卦具,芦苇杆以六线形的形式提供了数次神谕式的答案。有一次六线形暗示他即将患病,他半信半疑,不久,他果然患了一场重感冒。这意味着他复杂的生活情势和他随意分开的一捆芦苇之间存在着某种精神的影响和力量,通过客观发生的偶然事件可以确定人的心灵现实,他断言,这种过程一定同所有已知的一切理性意义的交流相矛盾,因此可归于极端感性意义上的范畴。荣格把这种过程称之为共时性原则(synchronicity)。荣格认为,具有生命的主体激发了类似于人类洞察力的无生命的“生命”的活动过程,因而它们对人类本身的问题提供了神谕式的回答,这体现了荣格对于道家“天人感应”的感悟和理解。

 

    (三)在人格类型上,荣格依据阴阳八卦本体论提出了内外倾概念和八种人格类型

 

    荣格说,“道”的状态就是世界之新,事物还无所谓始,这种状态正是大智大慧者所努力取得的状态。《易经》是中国群经之首。荣格在接触维尔海姆之前便接触了《易经》,但当他得到维尔海姆的译本时,他认为自己才算真正地开始理解《易经》,荣格认为,在《易经》中包容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尽管《易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但它从未变得陈旧,而是历久弥新。1921年,荣格出版了他的《心理类型学》这部最主要的代表作。荣格自己曾这样叙说他撰写此书的原因和动机:“这本书始自我需要界定我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观点的各个方面……论述类型的这本书使我洞悉,单个的人所做出的每一判断,都是由他的人格所制约的,而且每一种观点都必定是相对的。这便产生了必须对这种多样性进行补偿的统一性的问题,于是它便把我直接引导到中国的‘道’的观念上了。我已经讲到过我的内心变化发展与维尔海姆寄给我的一个道教文本之间的互相作用的故事。1929年,我与他合著了《金花的秘密》。只是我的思想和我的研究到了关键之处时,就是说接触到了自性的时候,我才找到了重返这个世界的归路。”[5](P579)《易经·系辞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太极也称为“太一”或“太乙”,即老子的道;两仪,指阴阳二气;四象为老阳、老阴、少阳、少阴;八卦则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便是《易经》中阴阳四象八卦本体论。荣格由此获得启示,提出了相应的人格类型。

 

    1.阴阳与内外倾两种基本定势

 

    根据道家的思想,道被分为阴和阳的基本对立。阳是温暖和光明,男性;阴是寒冷和黑暗,女性。阳是天,阴是地,从阳力中产生了人的灵魂的天上部分,从阴力中产生了人的灵魂的地下部分。作为一种微观世界,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立的和解,天、地、人者三界构成了世界的三大要素。《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现象,无不依当时的时机与所处的地位,或者成为阳刚,或者成为阴柔,这一阳刚与阴柔动静变化作用不息的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更是人生的真谛。研究整体的人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出发点,这一出发点必然走向对人性格的分析。荣格对人的性格作出了全面复杂的分析,在《心理类型学》中,他对性格类型作了全面展示。他认为虽然真我(self)是人格的根本目标,但却没有一个人完整地表达这个目标,我们都是片面发展的,如有许多人发展了意识的生活,而忽视潜意识的生活。女性忽视了男性方面(阿尼姆斯原形),男性则忽视了女性方面(阿尼玛原形)。在此基础上,荣格提出了两种倾向的极性,也称为定势,即内倾—外倾。性格内倾者较安心于其内心世界,并从阅读和艺术等的生活中取得较多的快乐;而性格外倾者向外活动,面对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倾向,但往往偏向于一种倾向,而留下另一种倾向没有发展,成为潜意识。

 

    2.四象八卦与人格类型

 

    荣格认为,简单的内外倾分类不足以说明人们之间心理与行为的巨大差异,因而他还认为,人有四种主要功能,即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如果其中的一种发展成为一种习惯,那么相应的类型便产生了。”[6]感觉是对客体的知觉,即通过感官意识到外界的刺激;思维是一种产生意义和领悟的过程,确认客体是什么东西并形成概念;情感是权衡和评价的过程,即确定心理经验的情绪涵义;直觉是潜意识的知觉过程,它是关于我们心理经验之后意义的预感。其中,思维、情感属于理智功能,感觉、直觉属于非理智功能,分别与老阴、少阳、老阳、少阴相对应。由此荣格认为,大千世界的人据两种基本倾向和四种主要功能可组合成八种基本性格类型,即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性、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感觉型、内倾情感型、内倾直觉型,分别与八卦中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相对应,并且荣格对这八种性格类型作了入木三分的描述。

 

    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对于荣格和荣格心理学,对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都起到深远的影响和作用。荣格本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充实与完善了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同时,他也对于道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尤其是在心理学界的传播,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沟通的桥梁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易经》是个什么东西?它和心理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0277《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
分析心理学:人格的结构:集体潜意识
EP154 警告你,“放下”人格面具!荣格心理学 人格面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