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网

  一年之季在于春,一生之季在于青。一个人的青春岁月很短暂,倏忽而过,如何对待你的青春岁月决定你的终生幸福。

  前不久,一位毕业好几年的学生给我打电话,面上基金连续两年上会都没有通过,要暂停一年申报,很是受打击。大家都明白,这种情况是因为会上讨论没人替他说话,上边没人不好办。于是又说到人脉资源,他更是感叹。他们学院的八零后新院长,国内导师是院士,国外博后导师是诺奖获得者,海外甫归,便获得各种各样的人才头衔,现坐在院长位置上,组建了一个大团队,都是风风火火干劲十足的80-90后,干得是风生水起,着实让他艳羡。何尝不是,这种状态,我也曾经羡慕。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这种没有过硬门第背景的人要换一种思路来确保自己的青春不被消磨。

  中国的教育学制太长,一个人从小学到博士毕业,要花费二十年!这种漫长的学习带来很多弊端。年轻人接触社会太晚,从高校或研究所一出来,不能从容应对复杂的职场环境,不善于合作,对职业前景没有判断力,把就读时的潜心学习模式依然套用在工作中,导致了不被觉察的青春消磨。读书时的压力只有发文章,而这可以由导师的帮助而减轻,但工作中的压力要多得多,却没有人会义伸援手。以为只要“板凳一坐十年冷”,就可以“铁杵磨成针”,到达职业的彼岸,几无可能,因为雇主会把板凳撤掉。在目前的高校环境中,这种趋势已经很明显了,从西方引进的常任轨制度大有普及之势,这种制度当然有优胜劣汰的好处,但不要忘记这是中国,实施起来情况要复杂得多。在常任轨制度下,可以预测,高校里没有背景的青年教师没有前途,因为你没有投名状让人了解你,也没有人颇具慧眼来培养你。高校是个温水煮青蛙的地方,最是消得人憔悴。

  前几天收到某期刊的来信,一篇文章引用了我的文章,定睛一看,原来是我两年前毕业的学生发了一篇文章,还是延续博士期间的工作,文章档次却降了很多。我有点感叹,去了个普通高校,科研产出和水平还真的下降了。我曾经鼓励我的研究生们毕业后投身企业,天高任鸟飞,令人遗憾,绝大多数都选择了高校工作,义无反顾地跳到那一池温水中泡澡,昏昏欲睡,能有什么成绩。好的高校,强手如林,差的高校,捉襟见肘。高校里,不就是拿个青年基金,上个副教授,一个月拿上七八千工资,还有什么?企业里收入是看个人能力的,工资上万也轻轻松松,你自忖一下,去哪里好?

  最近国务院下了通知,要对国家级研究机构进行绩效评估,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不顺利,中央终于端起大刀了,这是继高校学科评估后针对研究所的重要举措。那些整天说自己重要的机构,看看你的投入产出比,下一步就是快速推进应用技术型研究所的企业化,所以研究所里泡温水澡的人们就别心存幻想了,马上温水就会变成沸水或者冰水。做应用技术的,本来就应该从产品里赚钱。做基础研究的本来就应该从财政拿钱,但你敢说你是真的基础研究,还是打着基础研究的旗号不停地跟国家要钱,以维持温水的温度?

  国家推出鼓励研究人员在岗/离岗创业、去企业兼职等诸多政策,目的就是让大批做应用技术的研究人员和机构转型,先从制度上提供保障,同时还有一系列严格措施逼迫这些人和机构转型,这是合乎逻辑的国家治理措施,目的是让国家的科技力量摆脱科学家和科研机构的“伪创新”,给科技创新装上“核动力”。自古以来,顺时者发展,逆时者淘汰。时者,经济的趋势,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变化的根本动力,而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使人类生活得更安全。

  大势如此,年轻人们要好好想想,继续在高校和研究机构消磨青春,还是到企业里让自己的青春值钱。如果年纪轻轻的博士们只想着暂时的安稳生活,失去了拼搏闯荡的勇气,那意味着培养失败,这样自己消磨自己的人也不是社会最需要的栋梁之才,反过来说明自己不值得培养,那就更不会有人提携了,如此便会一直消磨下去,直至青春逝去,失去利用价值而被雇主抛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国博士后制度调查的启示
独立于高校系统之外的研究院所
扩招之下,科研院所或将为最好选择
全国企业科技创新500强聚集在北、上、广、深
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考博士需要哪些条件 要考哪些科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