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绝世女子林黛玉是如何长成的?从林黛玉的家庭教育环境说起
   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时候,逛到林黛玉住处时,“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落着满满的书”,便随口说道:“这那像小姐的绣房,竟比上等的书房还好。”不知为何,多少年前初看《红楼梦》,看到这里时就特别的感动,心里对林黛玉的敬慕之情从这一刻起即油然而生,别人房里装饰的都是俗物,唯有林黛玉的房间都是书,并且她的书还非一般人那种在房里放几本做摆设的书,——她的书房是“上等的书房”。
    
   香菱学诗一节中,香菱向林黛玉请教诗的学问时,林黛玉很随常的即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这可见,读书,早已与她生活融合在一起了,书是她骨子里的热爱,其喜读书的程度已经达到了一种“不知爱而爱”的自然境地,她读很多书,根本也没觉得有什么。这样的人,读书不是为了羡煞旁人,不是为了显摆学问,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她读书可以说是什么都不为,仅仅是顺从她本性的从吾所好而已,纯粹得很。这样的人,读起书来,自然也更能轻易即读出书的精髓。

  后来,我仔细去看林黛玉的成长历史,发现她爱读书是真的有家庭渊源的,林家是书香世家,他们家的环境充满书香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他们家的育人理念也很开明。

  原文中,有一段这样介绍他们家庭背景的文字——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馀。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

   这一段话里,至少说明——

   除去点明林黛玉家是诗书世家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林黛玉的父亲没有辜负诗书世家这个称号,他没有世袭,也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考上了探花,这个成绩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全国第三名,非常人能及。
    
   其次,“兰台寺大夫”这个官也不是一般人能担任的,据历史记载,西汉时期,皇宫内建有藏书的石室,作为中央档案典籍库,称为兰台。在东汉,兰台也是史官修史之处,置兰台令史,秩六百石(一说兰台令史六人,秩百石)。选能通苍颉、史籀篇者担任,除在殿中受公卿奏事外,并负责典校秘书或从事撰述。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就曾担任兰台令史一职。御史大夫的属官御史中丞即居于此,既掌管兰台藏书,又负责纠察,其下属为侍御史。班固是什么人物?《汉书》即是出自他手,由此可见,干这个事儿腹中需要装下多少诗书才行。

   林如海第二个职位是“巡盐御使”,巡盐御使是盐业管理部门的监察官员。按理来说,这个职位应该是个肥缺,很容易搞灰色收入,但林如海没有,林如海一身正气,清廉为官,到最后留给女儿林黛玉的不是金银珠宝,万贯家财,而是书。

   “黛玉又带了许多书籍来,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又将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书是林如海遗留给女儿最宝贵的资产。汉丞相韦贤少子玄成 ,以明经历相位。时邹鲁有谚:“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西汉邹鲁大儒韦贤四个孩子,每个都教育得很好,也正在于他教育思想上先就立得高远,把书看得比黄金重,这一点,林如海与其并无二致。

  林黛玉母亲不在了,她父亲也没有再娶,原因在后来林如海要送林黛玉去舅舅家,林黛玉不舍得离开父亲时,林如海说得很是明白,——“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云不往?”

  从这里,可以看出林黛玉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父母都是嫁娶给了爱情的家庭,爸妈感情很好,——发妻早亡,林如海再无续室之意。把林如海那个条件,想续室何其容易,但他没有。这种事别说放在古代很罕见,现在这个时代,就更是少之又少了。大多数夫妻都只是《好了歌》中所形容的那般,——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不用说,林黛玉的聪明清秀也肯定是遗传了其母亲的一部分基因的。她的母亲贾敏是贾母最小的女儿,贾母对这个小女儿,自小即疼爱有加(贾母在林黛玉入府的第一天,即搂着林黛玉大哭,直言“所疼者唯有你母”),教育上更是极其重视,并且教子有方(才德具优,嫁到宫里去的孙女儿元春就是贾母一手调教出来的,宝玉的读书识字又是元春这个亲姐姐教的,贾母的教育福泽三代人)。
  
   在小女儿贾敏的婚事上,贾代善和贾母也选择了极开明的态度,以贾敏的个人幸福为重,而不是考虑贾府的家族利益,或是政治联姻,而其他三个女儿很可能就是为了家族利益,或是政治联姻而出嫁,大抵后来命运也不怎么样,所以书中也没有提。小女儿贾敏下嫁给的是来自诗书世家,学识渊博,并且人品修养都很出类拔萃的林如海。

  贾敏出生于贾府鼎盛时期,又是在贾母的亲自调教下长大,其人品修养,卓尔不群处自不必多说。这一点从后来林黛玉的家教老师贾雨村的口中也能得到印证——
 
  “难怪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做'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说为此无疑矣。难怪为这女学生言谈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司伤其母上月竟亡故了。”

   这个世上,往往多是先有一对品格志趣都不低,琴瑟和谐,同气相吸的父母,然后才有一个天生就鹤立鸡群的孩子,林黛玉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软环境极佳的家庭。

  林黛玉父母养女儿不是把女儿当儿子养,而是真正把女儿当女儿养,尊重女儿的独立人格,让孩子能自由选择她喜欢的,不给她任何压力,不在她身上寄托任何自私的欲望。

   女儿喜欢读书,作为父亲,发林如海自己因为公务繁忙无暇抽出大量时间来亲自教,就给林黛玉找了一个水平很高的家教老师,——贾雨村,尽管贾雨村这个人后来被官场腐蚀了,被体制毒害了,但他的学问确实没得说,跟林黛玉父亲一样,他当官也是靠自己硬考上去的。进士出身的贾雨村,被罢官之前已是知府,相当于现在的一市之长,这么充实的才学却只教黛玉一个学生,这也看得出来林如海对女儿教育的重视。
  
   林如给孩子挑选教师很有眼光,效果自不必说。对比来看,贾家就真的不行,宝玉一开始也是有家庭教师的,可老师不干了之后就不给找了,反倒将其送去了家学,贾家的家学什么样子,从一个事例就可以看出来,——秦钟不过去了几天,好好的一个人,就彻底学坏,最后一命呜呼,而且致死还执迷不悟。
  
  拿当今来说,这就好比有的孩子家庭教育得好,但一入学校就变了个人,是一样的。毕竟,学校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没有强大的定力,很少有人能做到独善其身,在染不染,何况是孩子。

   贾雨村是在林黛玉五岁的时候开始教她的,大约教了有一年时间,原文有说——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

   然而,这一年中,林黛玉的学习却也是轻松的,一旦身体不好,林如海就让她休学在家,不用上课。这也跟林如海对女儿的立人观是一致的,——不给孩子任何压力,始终让孩子能在最顺应人性,量力而行的状态下做她自己喜欢的事。

  除此以外,林如海的教育还有更丰富的一面。

  那次在宝玉家吃完饭后,人们立即饮茶,黛玉心中却想:当日父亲教其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来,黛玉在家中,父亲不仅只教他读书,还把惜福养身,自爱自重之道也交给她了。这也与中国圣贤教育中教人要做一个“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内圣外王”之人的理念是一致的。

   贾雨村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黛玉请假,他也没说到外面去,或是走远,而只是在林如海庭院内散散步。贾雨村教绝对是有效果的,尽管只有一年时间,但我想,更多更大的功劳还是在林如海这边,拜林如海这个诗书世家的独特家风所赐,林黛玉自小即修得的超强自觉自学力,与博闻强记的能力,这两种特性对林黛玉读好书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在读书上,薛宝钗也是深受其父亲影响,谈到薛父时,《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薛宝钗也读过很多书,只不过她读书不是真心纯粹的喜欢,而是为了将其用于人情世故。她信奉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一套,这也跟他那个皇商(相当于官僚大资本家)的父亲对她的熏陶有关,薛父对儿子薛蟠深感失望,酷爱宝钗,于是在宝钗身上寄予厚望,刻意培养,令其读书识字,为其倾注了无数心血。薛父在世时,就已经将薛宝钗看成是振兴门庭的希望。这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只是器而已,并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人。以此,无论宝钗做人如何沉稳得体,作诗如何显得有才学,总给人一种距离感,冰冷气,不像黛玉,轻灵而真实,给人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鲜活气,生命极富质感。

  黛玉读书也不是读死书,她是能将书本上的道理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的,是能时时做到知行合一的。首先她有孝心,这孝心源自骨子里,是自然自发的,她母亲病的时候,她亲自侍汤奉药,连读书都停了,——试想,林家仆从众多,能侍奉黛玉母亲的人并不缺少,何以她放着书不读,却要亲自去侍汤奉药?

  其次,她知书达礼,善良如一。去了舅舅家,她礼数周全,举止得当,尊敬长辈,爱护晚辈,深得人们敬重。

  最后,她谦虚谨慎,自爱自重,自律性也强。宝玉问其读了多少书,她说:“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平日里,她也是自觉远离是是非非,混杂乱象,尽量不让自己立于危墙之下。

  ......


  整部《红楼梦》中,诗写得最多,且最好的是林黛玉,除诗以外,林黛玉对于词,歌,赋,以及上古式散文她都是信口拈来,出口成章,文学素养斐然。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林黛玉绝对是金陵所有女子中整体素养最全面,德艺双馨,最知历史,最懂审美,最热爱文艺的。她兰心蕙质,秀外慧中。无论是痴梦仙姑,还是阆苑仙葩,总之,她是仙气淋漓的一个人,这便是她的超凡绝尘之处。

   谚语里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无论古代还是当代,父母是孩子最近的模板,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他自小的成长环境基本上能决定一大半。有什么样的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林黛玉即是最好的见证。

    说到这里,我忽然又想起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来。

   早在潇湘馆还未命名的时候,贾政,和他的那群儒家清客就先看上了这一处颇有江南情调的地方,原文是这样写的——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宝玉将这个地方命名为“有凤来仪”,(后由元春赐名为潇湘馆),并题一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后来有一回又写到,宝玉“懒懒的”,在袭人的劝说下出来散心,信步到了一个院门前,“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正是潇湘馆。”

   宝玉与黛玉商量搬进大观园中住哪一处好时,黛玉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映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潇湘馆是一个何其意境清幽,淡远,如诗如画,仙气丛生的所在,搜遍这廓大的人间,恐怕也只有潇湘妃子林黛玉,天上掉下来的这个林妹妹才有资格配住在这里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贾政对林黛玉好不好?看这4处细节就明白了
红楼里的坏舅舅
大观园是女儿国,贾宝玉为何能住进去呢?
林黛玉与香菱:君自故乡来,同是薄命人
今天是世界阅读日,我们去参观一下《红楼梦》里林黛玉她们的书房
林黛玉字贾府月银只有二两,没钱没势的她为何还能大手大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