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文警告:一篇文章讲透孩子游戏里的学问

摸爬滚打,嬉戏打闹,孩子「胡闹」起来简直没完没了。来,Vivien 跟你聊聊,为什么玩耍对孩子的成长那么重要,还给你支几个「好好玩」的招。
如果你只想看招数,就迅速去文章最后?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薇薇安科学育儿(vvn-edu),已获作者授权。

文:Vivien Yiu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儿童发展博士生

加州早期教育认证老师

孩子主要有四类玩耍行为:运动类玩耍、实物玩耍、假装游戏、规则性游戏。

1.运动类玩耍(Physical Play)

运动类玩耍不仅仅包括一些大动作的运动(比如跑、跳、爬、骑车、打球)和精细运动(比如涂色、剪纸、针织),还有俗话说的嬉戏打闹。

三个孩子(A、B和C)在洗手,这时候A往B的脸上洒了一些水然后跑开,边跑边喊:「来抓我呀,来呀!」

你是不是在想,这些孩子瞎胡闹,有什么好处!其实没那么简单啦。

首先,这样的运动类玩耍可以锻炼孩子们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在上面的场景中,A和B处于一个竞争关系。孩子的竞争力包括自我保卫的能力还有通过亲社会行为去解决冲突的能力。良好的竞争力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并且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

在这个例子中,C可以选择和B站在同一战线,向A「复仇」。这锻炼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包括他们换位思考的能力、共情的能力、分享的能力和积极倾听的能力等。

其次,当B和C决定「复仇」时,他们的应变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他们不仅要仔细观察A的行为,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要如何应对A的调侃?该说一些什么话?采取什么战略?这对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是一个小小的挑战。

当然,孩子调节情绪的能力也相应得到了锻炼。面对A的调侃,B要调整自己的情绪,他要学会控制内心的怒气才能避免将一场嬉戏打闹上升到一场恶意互殴。

不要觉得孩子之间的这种打打闹闹是无意义的,实际上有研究表示儿童进行了户外运动之后,回到教室里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2.实物玩耍(Object Play)

任何涉及到实体物品的玩耍行为都可以被归纳到这个分类。

宝宝会把各种物品往嘴巴里放,用嘴巴去咬,再拿出来放在手里看,有时候还喜欢把物品扔到地上等等。通过这些玩耍行为,宝宝在探索不同的材料是什么感觉,物品的运动有什么规律。
在18-24个月左右,宝宝就会开始排列摆放物品,慢慢地开始学会排序和分类了。
四岁左右,孩子就会开始学着用物品进行简单的搭建和构造。

研究发现实物玩耍可以增强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1977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一些学龄前儿童坐在椅子上,然后将一个玩具放在孩子们够不着的地方,让孩子想办法拿到这个玩具,前提是不可以站起来或者离开座位。

研究者给孩子提供的工具仅仅是两根短棍,唯一能让孩子够到玩具的方法就是将两根棍子拼接起来。

研究者发现,如果测试前先让孩子们拿棍子随意去玩,他们成功解决问题的概率就越高。研究者还发现,如果先让一个成人演示给孩子看如何将短棍拼接起来,孩子也能成功通过测试。可是接受过大人指导的孩子不管是坚持性还是动力,都不及那些事先拿着棍子随意玩耍的孩子高。

这项研究实际上考察的是孩子「解决收敛式问题的能力」(Convergent Problem-Solving),也就是通过组织和整合零碎信息从而获取正确答案的能力。

同样地,孩子「解决发散式问题的能力」(Divergent Problem-Solving)也很重要。这种能力取决于孩子是否能够考虑到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对孩子的创造力要求更高。

孩子在实物玩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萌生新的想法,还会不停地创造一些新奇的场景。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学龄前儿童思考并回答一些常见的生活物品的用途,例如回形针的用途、火柴盒的用途等。

研究者发现,如果他们在测试前先给孩子十分钟的时间去随意摆弄或是玩这些小用品的时候,孩子就能给出更多的答案和例子。如果研究者事先不给孩子摆玩这些物品的机会,那孩子的回答就更有限。

除此之外,实物玩耍还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一些基础的科学概念,包括因果关系、量化、数数、归类等。在玩的过程中,孩子还学习了科学思维模式,因为他们不断地在观察、做实验、比较然后反思。一项长达16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孩子在四岁时玩积木的方式越复杂,他们到了初中和高中的数学成绩就越好(研究者控制了IQ和性别的影响)。

3.假装游戏(Pretend Play)

假装游戏可以再细分为「象征游戏」(Symbolic Play)和「社会戏剧性游戏」(Socio-dramatic Play)。

以下是我在早教中心观察到的小J的「象征游戏」行为:

小J在装满乐器的篮子里找出了一根小木棒。他拿起了木棒看了看,然后转身对老师说:「这是个电钻,你不小心一点的话,可能会伤到自己。」然后他蹲了下来,右手拿着小木棒开始划地毯。过了一会儿,他又走到了阅读角,拿着木棒开始敲地板,边敲边说:「我在修东西呢。」

孩子将一个物品假想成另一个物品的行为就是「象征游戏」的体现。大量的研究表明象征游戏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很有帮助。这是因为字和字母本身就是一些符号。这些符号拼凑起来,可以代表具体的概念、物品和事件。

通过象征游戏,孩子在练习将物品转化为符号。在上面的例子中,小J手里的木棒不仅仅是根木棒,它其实是个符号,代表了另外一样东西——电钻。也就是说,这里的木棒的作用和字母的作用是一样的,它们都是符号。

研究发现早年的假装游戏和孩子之后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呈正相关。四岁的孩子的假装游戏涉及到的文字材料越多(比如给玩偶读书,或者写购物清单等),他们之后的语言发展就越成熟。

小J还会这样玩「社会戏剧性游戏」:

小J左手拿着一个娃娃,右手拿着一条毛巾向我走了过来。他问我能不能帮他将娃娃裹起来。我帮他把娃娃裹好后,他轻轻地抱起了娃娃,边摇边说:「嘘。」他告诉我,娃娃在睡觉呢,所以我们说话的声音要轻一点。我压低了声音和他说:「好的。娃娃晚安。」

在这个场景中,小J将自己代入到了一个照顾者的身份中。通过这个角色扮演,他可以去体验宝宝需要休息的时候,旁人需要做什么,如果旁人发出很响的声音的话,宝宝会是什么感受。通过这样的游戏,小J的换位思考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社会戏剧性游戏」通常由好几个小孩组成,他们常常通过合作和角色分配去扮演不同的身份。社会戏剧性游戏也是好处多多。角色扮演的过程是孩子将一些社会规则内化的过程。通过角色扮演,孩子会将自己代入到不同的身份中,由此去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的职责、感受和想法。

总的来说,孩子的「假装游戏」的发展规律是什么呢?宝宝在一岁左右会出现假装游戏的行为。Piaget(皮亚杰)发现孩子一开始的假装游戏会集中在自己身上,比如假装吃东西、假装睡觉等。慢慢地,孩子的假装游戏就会涉及到其他人和其他物品。两岁之后,孩子就开始假装一个物品是另外一个东西,比如假装一根香蕉是个电话。到了幼儿园的阶段,孩子的想象力游戏就不一定非要涉及到具体的物品了。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可以凭空想象出新的角色和场景。

4.规则性游戏(Games with Rules)

Piaget(皮亚杰)根据认知发展层次将儿童的玩耍行为分成了三个阶层,并将「规则性游戏」定义为最高阶层(7-12岁)。而 Vygotsky(维果斯基)则认为孩子的规则性游戏在7岁前就开始发展了。包括婴幼儿爱玩的peek-a-boo其实也是有规律性的。

学龄儿童可以辨识一个游戏的开始和结束。他们知道参与游戏时,自己需要遵守轮流玩的规则(比如什么时候轮到我下棋,什么时候轮到我跑,等等)。他们也清楚,谁不遵守规则的话就有可能受罚。

游戏中的规则有的时候是外界建立的(比如围棋),但很多时候,孩子很乐于自己创建游戏的规则。在创建规则的过程中,孩子需要和别人一起制定计划、一起商讨,从而学会合作。为了遵守规则,孩子玩游戏时常常需要自我控制。常见的「一二三,木头人」就要求孩子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你可以这样帮助孩子游戏

说了那么多玩的好处(如果你坚持读到了这里,给你一朵小红花),接下来请允许我给你提供一点小建议:

鼓励爸爸跟孩子玩

爸爸们在育儿的各个层面的参与度都不及妈妈们高,而运动类玩耍是唯一的例外。父亲和孩子之间的玩耍往往更激烈,而且变化更多。这样的适度打闹可是好处多多,以下是一些研究发现:

  • 爸爸和宝宝玩得越多,宝宝在两岁的时候的认知和语言得分就越高。

  • 爸爸们常常会挑战孩子身体的极限,比如鼓励孩子跑得再快一点、跳得再远一点、爬得再高一点。这样的互动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独立性和自控力。

  • 爸爸会和孩子建立嬉戏打闹和暴力行为的界限。孩子会知道咬人、打人和其他暴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并且在打闹的过程中,爸爸会演示给孩子看,如何去控制自己的侵略行为。当孩子玩过火的时候,爸爸会提醒孩子该停止打闹了,这锻炼了孩子的自控力。

认真对待孩子的玩耍行为

如果你以前觉得孩子无非就是「瞎玩」,如果你对孩子说过「这有什么好玩的」,那我希望这篇文章可以让你了解到孩子玩耍行为的发展规律和相应的好处。关于玩,我非常喜欢一句话:Playing is learning。我的理解是:孩子玩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要知道,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31条第1款就是:

确认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艺术活动。

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玩耍时间吧。

选择开放性的玩具

开放性的玩具给孩子提供了更多玩的可能性,由此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只一按按钮就会唱歌的小海马可能仅仅只有这么一个功能,在孩子眼里,它可以是一根木棒、一个电钻、一个乐器、一支铅笔、几颗小石头……

通过假装游戏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假装游戏」是孩子学习情绪调节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例如很多孩子去看牙医之前都会紧张。爸爸妈妈们在家里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些小模型,陪孩子玩看牙医的假装游戏。用一大块橡皮泥捏成牙床的形状,上面可以粘一些白色的小珠子代表牙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区角游戏 | 如何培养孩子整理的习惯
三岁娃总给家人换称呼,心理学家:恭喜你!这是孩子游戏的高峰期
小时候的回忆~挑木棒~小时候玩过的游戏如今陪孩子玩,还锻炼手眼协调专注
名师专栏②|陈鸿伟:跟孩子游戏的四大原则
浅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1-2岁宝宝抚养细节很多,自理能力和语言发展要优先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