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熙帝1677年临苏轼满庭芳词

识文:御笔。中吕满庭芳。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曰苦无多。坐见黄州载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饮,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际,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元佑六年十月二日眉山苏轼书。

款识:康熙丁巳对临。

钤印:乾坤体元主人(朱)万几余暇(朱)广运之宝(朱)

鉴藏印: 钦训堂世宝御笔书画臣永璥恭记之章(朱)守素园世宝御笔书画臣奕涞恭记之章(朱)憨斋鉴藏(朱)共栽桃李寿山河(朱)

签条: 圣祖御书对临苏轼满庭芳一阙,钦训堂世宝。钤印:子孙保之(朱)钦训堂世宝(白)

出版:《憨斋珍藏书法集》P60-61,岭南美术出版社。

展览:展览:1.“憨斋珍藏书法展”,广东美术馆,2006年2月26日-4月2日。

2.“憨斋珍藏书法展”,汕头市博物馆,2007年3月1日-15日。

说明:1.清宗室永璥、奕涞收藏。 永璥题签。

2. 原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收藏。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其文武双全,在治理国家的同时,留心翰墨,可以说书法伴随了康熙的日常生活和政治活动。康熙在少年时期即受其父顺治的影响,仰慕汉文化,积极学习汉人的相关礼仪习俗,幷逐渐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他在书法上表现出独特的勤奋与聪慧。除了是受汉文化的影响,康熙学习书法更多的是出于对书法艺术的喜爱。

康熙九年,沈荃因善书被招入宫中,后又入值南书房,专教康熙帝书法,之后数年间,又陆续招张英、高士奇、王士祯等饱学善书之士进入南书房,与皇帝共同研习书法。

康熙于书法用功极勤,他曾有一句座右铭:“无一日不写字,无一日不读书,义理自然贯通。”(《清圣祖御制文》)在谈及自己学书经历时,康熙曾谓“朕幼习书,毫素在侧,寒暑靡间。历年以来,手书敕谕、诗文、跋语以及临摹昔人名迹,屡盈笥箧。”(《懋勤殿法帖序》)“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东华录》)“朕自幼嗜书法,凡见古人墨迹,必临一过,所临之条幅手卷,将及万余,赏赐人者不下数千。”(《庭训格言》)其用功之勤,由此可见一斑。

康熙早年学书取法较广,“二王”、颜真卿、“宋四家”、赵孟俯等皆有涉猎,尔后则集中精力学习董其昌书法,幷最终形成董字面貌。

康熙早年的书法流传下来的不多,目前多集中在各大博物馆。康熙御笔《临苏轼中吕满庭芳》为楷书绫本手卷,款署“康熙丁巳(1677)对临”,时康熙二十三岁。该卷所临原本当为《石渠宝笈》卷七著录的素绢本大楷书《宋苏轼书满庭芳词一轴》,在乾隆朝编辑《石渠宝笈》时,苏轼原作裱边上已有了康熙时南书房诸臣如张英、张廷讃、孙岳颁等人题识。苏轼原作当在顺治时期即已进入清廷,《石渠宝笈三编·干清宫藏一》著录有《世祖章皇帝(顺治)御临苏轼书满庭芳词》一卷,内容及形制与康熙所临一样,可见康熙所临苏轼法书为顺治所遗留。

《石渠宝笈三编》所著录的顺治、康熙父子《御临苏轼书满庭芳词》三件的尺寸极为相近,无论纸本亦或是绫本,纵长都在一尺三寸三分到一尺三寸五分之间,横长则都在一丈九尺二寸到一丈九尺六寸之间。康熙《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一卷的尺寸为纵47.5厘米(约一尺四寸三分),横642厘米(约一丈九尺三寸),尺寸与著录的三件也极为相近。苏轼原作我们今日已无从得见,但这些临作的尺寸与苏轼原作的尺寸应当是较为接近的。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康熙临前人法书时,在尺寸上也是要求与原作相近的。

在《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一卷上,康熙共钤印三枚,分别为:广运之宝,朱文方印;体元主人,朱文圆印;万几余暇,朱文方印。康熙一生有宝玺120余方,均收录于《康熙宝薮》之中,此三玺亦收录其中。《康熙宝薮》中所收之印,均为原印钤盖,部分印蜕下方还注明用法及用途。如“万几余暇”一印,宜用于御临旧人字帖上,居中及前后俱可用;“体元主人”“万几余暇”在一起出现时,用于御笔大幅,引首不拘用哪一方,俱可与引首相配;在御笔上不记年月的,则用“康熙御笔之宝”。康熙的用印,部分印文是重复的,但在印文尺寸、字体、篆刻形式上均有不同,“体元主人”、“万几余暇”等就属这一类。

康熙早年学书以楷书为主,在众多书家中,尤以临苏书为多,仅临苏轼《中吕满庭芳》就有数件,目前所知的见诸于著录的有三件:《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有康熙辛亥(1671年)所临两件,分别为纸本和绫本;《懋勤殿法帖》(八册本,康熙三十八年刻成)第五册也收有康熙《临苏轼中吕满庭芳词》一件。《康熙起居注》还记载了康熙十六年(1677)三月十九日,康熙皇帝“以御笔临苏轼楷书手卷一轴赐(与起居注官喇里沙)”一事。康熙《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也是作于1677年,可见这一时期康熙临苏书之多、之勤。

在1677年的《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这件手卷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到康熙二十三岁时书法的面貌。在这件临苏轼的作品中,康熙较好的体现了苏书的特征:用笔丰满肥腴,结字扁平,笔划舒展,轻重错落,跌宕生姿。苏字向右上倾的结体,表现的极为到位。康熙曾评价苏轼:“其平生所书以跌宕取势,以雄秀取态。”在临摹这件作品的时候,康熙很好的把握了苏书的这些特点。比起1671年孟夏所临的中吕满庭芳来,康熙大概不会有“愧不能仿佛东坡万一耳”的感慨了吧。但毕竟康熙不是专业书家,他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还是放在处理政务上,书法只是他在“万几余暇”时的爱好,而且还是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对于苏字的具体细节把握得还不是很到位,整件临作结字规整,部分字稍显生硬,笔划柔弱,略显稚拙,个别字还有复笔的痕迹,这也透露出了康熙在临摹此作时的小心翼翼,力图做到忠于原作,以至于有些拘谨。但恰恰是这些现在看起来的不足之处,为我们今天研究康熙书风的演变过程及其风格的多样化提供了实证,这也是这件作品的文献价值的所在。

康熙《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这件作品完成之后,一直在清室里流传。卷前钤有收藏印“钦训堂世宝御笔书画,臣永璥恭记之章”一枚,据此可知,这件作品曾为爱新觉罗·永璥收藏。永璥为康熙皇太子胤礽之孙,《八旗画志》载其工书善画,精鉴别,收藏甚富,书画上有其钦顺堂藏印者,皆经其品定。自己曾祖父的书法,永璥定不会看错,其祖父曾是康熙皇帝最得宠的皇子,康熙赏赐御笔定不会少,胤礽这一支的后人收藏有康熙的书法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该卷还有永璥的题签:“圣祖御书对临苏轼满庭芳一阙,钦训堂世宝。”钤印有二:“子孙保之”、“钦训堂世宝”。由此可见永璥对这件其曾祖父御笔的重视。

永璥收藏的这件康熙御笔,后来由传到了他的孙子爱新觉罗·奕涞的手里,奕涞在卷后也留下了自己的收藏章“守素园世宝御笔书画,臣奕涞恭记之章”,奕涞这枚收藏章在印文内容上也是仿照其祖父永璥的,在印章的形制上也是采用椭圆形印章,印文在印面上也是分列三行,所钤盖的位置一前一后,与其祖父相呼应,且均是钤盖在书卷的最下端,以示对康熙帝的敬畏。

据此可知,康熙的这件御笔在清室里一直是流传有序。到最后收归原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生所有,幷加盖了两枚新的收藏印“憨斋鉴藏”、“共栽桃李寿山河”于卷后,这也是这件康熙御笔上留下的最后的印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渠宝笈》】,四十四卷,...
清代帝王书画欣赏
三希宝帖
《石渠宝笈》清代宫廷书画鉴藏之三
什么?这是康熙皇帝写的?
“光绪御笔之宝 ”首展,民间传说光绪写字难看被慈禧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