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SCI再易主,中国学者必须知道的一些事
论坛君:
7月11日,著名的情报数据提供商汤森路透公司宣布将知识产权业务和科学信息业务以 35.5 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Onex Corp 和霸菱亚洲投资。这件事之所以对我们中国学者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的相关部门甚至科研工作者自己一直推崇的SCI(科学引用指数,Science Citation Index)也就这么一起被卖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表示,从商业角度来看,买卖行为非常正常。但sci在中国,争议由来已久以及sci热,降温了吗?

本文来源:综合观察者网、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




7月11日,著名的情报数据提供商汤森路透公司(Thomson Reuters Corp)宣布将知识产权业务和科学信息业务(IP & Science)以35.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Onex Corp和霸菱亚洲投资(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这本来是一项再正常不过的商业活动,但在国内学界引起不小的震动。原因就是它的几大拳头产品——科学引文索引(SCI)、影响因子(IF),贯穿着每一个中国科研人员从毕业到晋升职称的职业发展道路。

 


汤森路透官网上的声明


怎么舍得说再见?

据了解,2014年,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学信息业务的收入约为10亿美元,部门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利润率为32.4%,约占公司2014年总收入的8%。相较于公司其他业务部门的飞速发展,这让知识产权和科学信息业务成为汤森路透公司的鸡肋。而出售获得的35.5亿美元大部分用来还!债!

当然,这不是SCI第一次易主,它最早属于ISI(科学信息研究所)。在汤森路透执掌期间,其秉持和贯彻的客观、公正、中立、权威的理念,使其成为国内科研学术评价中接受度相对较高的衡量体系。

接盘侠都是谁?

这次收购之所以引起学术界的担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接盘侠们的画风似乎都不太对。

接盘侠之一的ONEX公司是美国的一家私募基金公司,而霸菱亚洲投资(好霸气的名字~)则是一家经营泛亚洲投资项目的独立资产管理公司。

总之,都是彻头彻脑的生意人。这似乎与学术界一贯坚持的逼格差的有点远。

有分析师认为,两家公司之所以接受较高的报价对汤森路透知识产权和科技业务进行收购,他们主要看中的是中国的业务增长预期。不仅因为中国和亚洲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大幅攀升,同时看中SCI和影响因子等在中国科研界极其巨大的影响力。
 
国内科研评价怎么破

业内人士表示,这项出售在5年内对SCI数据库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投资机构不会改变SCI公正性而影响利润,国内科学界暂时也没有特别合适替代的标准。
但是这场收购让国内科研评价体制改革的呼声再次响起。
就在今年的6月28日,教育部正式宣布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实施办法,并且与15年的11月份废除了《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等文件,并公布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引发广泛的讨论。

sci再易主,中国学者必须知道的一些事

这本是商业世界里,一次再正常不过的交易。

11日,汤森路透集团宣布,以35.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其知识产权和科技业务。买主是两家此前从未涉足过此类业务的公司——onexcorp和霸菱亚洲投资(baringprivateequityasia)。

打包出售的业务中,包括了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以下简称sci),拨动了科研人员的神经。毕竟,sci和期刊影响因子,已成为大部分科研人员在成长之路上绕不开的“关键词”。

“名牌香水换了瓶子,让人不确定还能不能当香水用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张冬荣说,大家在转发这条新闻时,大多用了“惊恐”“发呆”或“流泪”的表情。

sci易主了,但关于它的讨论和争议,依然会继续。

sci和影响因子:从诞生起就是商业产品

1964年,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首次出版1961年sci报告,此后逐年出版,延续至今。虽然顶着“研究所”的名号,但它实质上是一家商业公司。

而发布期刊影响因子的jcr(journalcitationreport,期刊引证报告),从本质来说是sci的衍生产品,该数据目前也已成为学界评判期刊优劣的权威指标。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和科学文化研究院穆蕴秋讲师和江晓原教授的研究,从1964年sci推向市场到1971年的短短七年,isi的利润平均以每年27.5%的速度增长。1992年,汤森路透收购isi,也是看上了其盈利能力。

如今,汤森路透出于战略发展的需要,决定砍掉这个和集团其他部门并不匹配的业务。购买者之一霸菱亚洲投资发言人向科技日报记者指出,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专业数据库的市场先驱,汤森路透的知识产权和科技业务有着客户关系稳定、内部公开透明、稳定高收入及强大现金流转换等极富吸引力的金融特性。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表示,从商业角度来看,买卖行为非常正常。他强调,一项业务的质量高低,与它是否使用商业方式进行运作,没有必然联系。sci的商业性,不是它受到指摘的理由。

“这次交易之所以让人感觉不一样,是因为现任东家和前任东家的属性完全不同。”张冬荣说。但她认为,这并不一定就是坏事。信息社会内容为王,作为一个科技信息产品,它能不能在科研和科研管理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看产品能否继续满足用户需求、把握时代脉搏,管控好自身质量。“所以,这次交易能产生什么影响,关键还要看新东家对产品如何打造。”

sci在中国,争议由来已久

sci逐渐为中国学者重视,起源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1987年起开展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工作。在那之前,科技主管部门对我国科技论文发表“心中无数”。武夷山介绍,从一开始,中信所就选择了sci、istp、ei和isr这四类数据库进行统计,主要是考虑了其综合性和权威性。

武夷山记得,大约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现过北京整个市所有科研机构发表sci论文数量总和不及哈佛大学一所学校的尴尬情形。现在,情况已大为改观。2014年我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居世界第2位,10年来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居世界第4位。

在论文数量和质量提升的同时,sci也带来了负面效果,如有些科研院所甚至把sci指标当成唯一评价标准,发表一篇sci论文,研究者就能得到数额不等的奖励。大学排名,科研人员个人评价、奖励和晋升,全部都和sci挂钩。

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研究人员张鸿翔曾撰文指出,sci文章考核体系衍生出一些有悖学术道德的行为,比如互挂署名、雇佣枪手、挂名通讯作者、有意在文章中“友情引用”“虚引”和“漏引”等。

“我们要重视论文发表,但不能走极端。对在不同岗位不同领域的工作人员,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武夷山指出,任何时候,搞一刀切都不对。

sci热,降温了吗?

不过在国内一些顶尖大学和科研院所中,“sci热”正在降温。

如今,一些高校已不满足于发表一般的sci论文,而是分领域制定了他们的期刊清单,鼓励研究者挑战更高难度,向高水平期刊投稿。“可以说,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逐渐提高后,我们对sci的追捧热度会自然而然地下降。”武夷山说。

而且,在对科研水平的评估中,论文数量和引用情况只是其中一个指标。学科领域内顶级奖项的获得情况,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中的任职情况,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中担任编委的情况,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的主旨发言情况……这些全部可以作为衡量标准。武夷山表示,单纯统计论文数量,只是在科研管理水平不够高时采取的一种粗略简单的方法。

那些对sci的质疑,其初衷也是为了明确如何更科学地发挥sci的功能和评价作用。武夷山强调,诚然,sci和影响因子在技术上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们都只是工具。“关键要看如何合理使用这些工具,让它对我国科研事业发展发挥正向作用。”

诺奖得主:用影响因子评价科研成果是一种扭曲

 

Randy W. Schekman

“无论在什么地方,如果你的科研做得更加成功,就应该得到更多工资,这很自然。但如果把在某些期刊上发表文章与金钱奖励相挂钩,就会造成扭曲。”

近日,兰迪·谢克曼(Randy W. Schekman)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谢克曼现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同时担任生命科学类开放获取期刊eLife主编。

2013年,他与另一位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罗斯曼(James Rothman)以及德国科学家托马斯·聚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共同斩获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如何组织其转运系统——“囊泡转运”的奥秘。

“影响因子对知识含金量没有意义”

2013年12月19日,在参与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一周之后,谢克曼曾在英国《卫报》撰文称,他所在的实验室将不会继续在CNS(《细胞》《自然》《科学》三大期刊)发表文章。他的决定随即在科学界引起或支持、或质疑的议论。

“尽管这些期刊中的大多数文章是漂亮、翔实、可靠以及可重复的,但还有很多文章并非如此,它们华而不实。”

谢克曼说,“这在部分上是因为它们对发表的成果有很多要求,一些人为了发表文章会迎合那些要求,有时甚至会不惜为此走捷径,进行学术欺骗。”

在他看来,那些顶级期刊只是“商业计划”的一部分。

“他们的确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建立了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以至于在很多地方,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被看作是衡量成就的标准,人们会以此为基础得到晋升或提高薪资,从而导致对知识评估的扭曲。”

在他看来,科学界另外一个被扭曲的地方就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它对人们如何评价知识与学问产生了可怕的影响。“影响因子的高低对知识含金量并没有任何意义。”

谢克曼说,“实际上,影响因子是数十年前图书管理员为了决定其所在机构应该订阅哪些期刊而设立的,其目的从来不是为了衡量知识价值。”

但如果影响因子评价时间窗为两年,且期刊以此作为参考,那么它们就会寻找那些能够产生即刻效应的文章,而不会去寻找那些具有深远影响的研究。

“在获得诺奖之前,我已经对此深恶痛绝。”谢克曼说。他曾担任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主编,在5年任职期内,他越来越感觉到这种倾向对科学的严重扭曲。

“人们会通过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决定其价值,也会通过科学家发表论文的期刊决定他们的价值,即便对于美国最好的科学家也要通过这种方式加以衡量,这让我感到越来越沮丧。”

“我不信任他们的判断”

“顶级期刊之所以能够成功,部分原因是它们聘用了一些不再活跃的科学家做职业编辑,他们的任务是销售杂志。”谢克曼说,“当然,与此相对,还有一些期刊是由活跃的学者运行,他们的目标不是销售杂志,而是促进科学发展。”

谢克曼说:“实际上,几乎所有期刊都会引用商业公司汤森路透的影响因子排名榜,但我们不打算采用那一套。”

然而,汤森路透却开始收集eLife的数据。“我们给他们写了一封信说‘我们对你们的数据排名不感兴趣,不会采用你们的数据,请离我们远一点。’”谢克曼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但他们却回信说‘那些都是公共信息,我们愿意这么做。’”

“所以,他们强行对我们进行排名,我不知道现在的排名是什么,也不在乎。我希望更多期刊不去理会那些排名,那些数据毫无意义,人们不该推广它。”

谢克曼表示,现在eLife发表来自全球的重要研究,并有一套不同于其他期刊的独特评价体系。

“我们的评审人会选择他们认为有趣的、表达独特观点的文章,然后在网上聊天室进行沟通,决定一篇文章结论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改。最后在一封邮件中向作者说明接下来要做什么,我们的沟通方式不能再透明了。”

据了解,现在eLife已发表了1700篇左右的论文,今年其收稿量预计会超过8000篇。在过去5年中,eLife不仅发表的论文可开放获取,且不收取任何发稿费用。

谢克曼表示,这种情况从明年开始可能会发生改变,每篇论文可能会收取2500美元的费用,从而可涵盖部分成本。“这样的收费大致处于中档。”谢克曼说,“比如,《自然—通讯》《细胞通讯》的费用为5000美元。”

谢克曼表示,因为评价体系的原因,eLife在吸引研究生和博士后方面仍存在挑战。他告诉记者,他的实验室有一对来自中国上海的年轻夫妻搭档,两人都是非常优秀的科学家,现在已经发表了3篇eLife文章。

“我确定他们的成果绝对可以在CNS上发表,但是我不允许。”谢克曼说,“我这名同事告诉我,如果这样他将很难在中国找到好工作,因为他在争取资助方面没有竞争优势,中国的评价系统青睐CNS文章作者。”

在吸引研究成果方面,他坦言:“CNS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它们有大型商业做后盾,可以获得巨资支持,比如爱思唯尔的销售就达数十亿美元,它们的投资利益在于销售杂志,它们还会继续成功。”

“对eLife来说,我们已经做得比较好,但其他很多学会期刊的收稿量却在日益减少。”谢克曼说,因为商业期刊也会发表重要的文章,从而进一步实现自我推广。

“问题是,它们如此成功地标榜自己,它们的商业计划是如此成功,其对市场的操控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因此,生物医药行业的文献日益被那些职业编辑接管,这不利于知识发展。坦白说,我不信任他们的判断。”

科研评价应摒弃“懒人做法”

如果科研机构和高校不采用顶级期刊或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标准,那么应该如何评估科研成果的价值呢?谢克曼认为,这要根据情况来定。

“研究人员为了评职称或升级进行考评时,应该设置一个委员会对个人进行评估,委员会可以聚焦阅读数量有限的申请者的高质量论文。”

他举例说,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就在这样做,委员会要求申请人递交自己在一定时期内发表的5篇最重要的论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也在采用这种方法。

“如果学术职位或是奖学金申请人很多,委员会不可能阅读他们的全部论文。那么,每个人在其职业初期都应该有一段描述个人成绩的话,我们将其称作‘影响力陈述’。”

谢克曼说,这段话应该写得非常仔细、慎重、有特点,能概括个人最重要的发现。这样委员会可以在读完这些简要的段落后,挑选出最适宜某个职位的候选人名单,然后再详细阅读短名单中的论文内容。

“当然,在此过程中诚信非常重要,一旦委员会发现陈述与实际不符,就会将候选人除名。”

此外,他建议,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来说,评价个人成绩还可以引入外部专家,请评审人给出意见和建议,这样就不是仅仅依赖CNS文章发表情况来评估候选人。

“不幸的是,现在很多人采用了‘懒人’的方法。譬如他有3篇论文发表在《自然》,他一定很好,而论文内容究竟是什么甚至无关紧要,这非常糟糕。”

谢克曼说,“人们也许会觉得专家评判存在主观性,这也是影响因子更加吸引人的原因,那样看起来似乎更加客观。但实际上,那些数字在本质上是错误的。其本质还是个人在作判断,很难做到绝对客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诺奖得主:以期刊影响因子论英雄是“懒人做法” |专访
诺奖得主:把在某些期刊上发文章与金钱奖励挂钩会造成扭曲
昨日SCI被237.3亿抛售,今日已有期刊公开宣称放弃影响因子
知网为什么要优先出版?
SCI、期刊影响因子和ESI的本质是什么?
汤森路透出售SCI 影响因子将退出历史舞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