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渝:他是传说拥有最多老茶的人

  在内陆茶文化兴起的这十来年,很多人可能是刚刚捧起茶杯,就已经听说周渝的大师之名了。

  紫藤庐是台湾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它的主人周渝,更是一位声名在外的茶界泰斗。到了台北,去寻访紫藤庐和周渝先生,也已经成了内陆茶人台湾行的必须动作。

  关于周渝的故事太多。

  茶人无不赞叹他几十年在普洱老茶领域的不断实践,引领了台湾品饮老茶的方式,并对内陆老茶文化的推动有着肱骨之力。

  他体悟的“正、静、清、圆”的茶道文化,融通道、儒哲思的茶文化观,为找寻中国式的茶道和茶道美学,付出了不懈努力。

  他还是被李敖批评过的天才。李敖在《大江大海骗了你》一书中,曾写过他给周渝过50岁生日时的一次谈话,他写那次曾挖苦周渝说:“你本来可以雄心大志做番事业的,结果紫藤庐的收入,使你安做小富翁了,你误了一个天才洋溢的周渝。”而周渝“不以为忤”,“至今叫我李哥”。确实,以李敖的狂傲不羁,大概是不太能够欣赏周渝安享一杯茶汤的温柔敦厚。

  然而这其中最广为流传的,还是说他是拥有老茶最多的人。周渝和他的紫藤庐,究竟有多少故事,还得听他自己道来。

  一、不收徒弟的大师

  坐在车里的周渝,刚刚结束了一场关于茶道美学的讲座。他喝了点罗汉果水,剥开一颗绿茶味的润喉糖,说:“没关系,这个可以含在嘴里,我们可以继续聊。”

  之前将近3个小时的连续说话,和讲座结束后的签名、合影、留字……从簇拥着的人群中一点点“突围”出来,最后上车。这对于前一天刚刚因为感冒而扁桃体发炎的70岁的他,是一场不小的元气消耗。

  在内陆茶文化兴起的这十来年,很多人可能是刚刚捧起茶杯,就已经听说周渝的大师之名了。

  图注:周渝在成都开讲座,座无虚席

  紫藤庐每天都有太多的人慕名来访,运气好的人,如果能够遇到周渝,一起坐下喝茶论茶,无疑是幸事一桩。但遇到想拜师学艺者,周渝一般都摆手躲避开来:“千万不要!”

  “师傅徒弟这种称呼很古代。我不认为我是一个那么专业的茶人,至少古代讲师傅徒弟,师傅都要有一定的工艺本领的,要有很深的造诣才可以当人家师傅,而且要负责徒弟的一切。茶生活本来就是一个美学的东西,是可以互相学习影响的东西,每个人的生活都很广,我觉得讲师傅徒弟讲不通,称呼一声‘老师’倒也无所谓。”

  图注:周渝讲演时,有提笔写字的习惯

  周渝饶有兴趣地讲起一桩趣事。

  几年前,他去马来西亚参加一个活动,负责接待的是一位学佛的女性,“一路上她就不停地跟我说宋聘怎么好,但是她却没有喝过,我就说,那回来我请你喝一泡好了,好在2006年,还没有太贵。于是回来之后,我请她喝了一泡大概有七八十年的宋聘,结果喝完之后,她要跪下来给我磕头,我赶紧说你这是干嘛!她说,‘我这么多年修佛,人家总是说「空性」,但是我怎么都悟不到,但是这泡茶一喝,我觉得我悟到了,那你就是我的师傅!我要给你磕头!’我说,那你跟茶磕头好了,我没教你空性,是你自己悟到的,茶才是你师傅。”

  “所以但凡有人讲跟我学了茶,问我是不是老师,我也不敢讲是不是,还是问他自己吧,那是他跟茶学的,茶是他的老师,我只是一个媒介而已。”

  而周渝自己的学茶之路,他自己却以一言蔽之:“东听听、西学学,哪里有什么人来教。”

  二、不赚钱的紫藤庐

  从很小的时候,周渝有印象家里来了客人,就会端起一个很高的杯子喝茶,有人看他一直看着,就会问,你要一杯茶吗?周渝会说我要,但不是他真的想要喝茶。“茶一开始对我而言是苦的,并不好喝,所以我爱上茶并不是因为我喝茶,而只是喜欢看它在水里慢慢展开的样子。

  周渝的这个习惯保留到了今天。讲座当天,周渝还带来了台湾坪林自然生态茶“春悦”请大家喝,每人分得一两片叶子在茶碗中自泡,为的是让大家不仅能闻到香气、喝到味道,还能欣赏茶叶在茶碗中逐渐展开的状态。

  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喝茶大都是闽南跟潮汕地区传过去的工夫茶、老人茶,也没有什么理论,如果一定要讲,也就是“韩信点兵”那些一招半式。

  到了六七十年代,台湾社会上逐渐兴起了喝茶之风,有了做茶的比赛,在台湾南部这些习惯保留传统的地方,也开起了数家茶馆。“这些茶馆会强调他们卖的是比赛茶、冠军茶,可是对他们自己却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台湾太小了,开车一两个小时就到了山上,可以直接跟茶农买。”

  但这时的品饮,也还停留在感官的阶段,民俗的层面,没有上升到美学,强调的是喝茶的本身。有极少数的有钱人在学习日本茶道,但也属凤毛麟角。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81年,周渝把父亲周德伟留给他的老宅“尊德性斋”改成了茶舍“紫藤庐”,并延续了父亲时代就广纳天下客“高谈阔论”的风格。

  那时候台湾社会主流的“成功者”们,都是搞工程的、做经济的,而紫藤庐则成了“边缘人”的庇护所。在这里蹭过茶吹过牛的文化人、吵了架又修好的学术界人士、办了画展又没钱支付装裱钱的艺术家、不满时局的“政治落魄者”……不计其数。大家如梁上的燕子,来去自由,这里吹的是自由的学风。

  而周渝也几乎是常年请人喝茶,请到80年代末,实在没钱混不下去了,把父亲去世时留的一张齐白石的画都给卖掉。“还记得那时茶界有几位年长于我的前辈来我这里喝茶,我就跟他们请教,临走的时候,我不收钱,他们说,哎呀,不行,一定要付钱,看你这里也开不久了,太可怜了。”

  周渝也承认,那个时候搞茶馆,确实也有点脱离那个年代人们的消费力,好茶要有好水泡,算下来怎么都不会便宜。更何况那时台湾的茶馆咖啡馆要生存都要掐表算时间,做“翻桌率”,这在周渝看来更是不合情理,“茶馆本来就是卖空间的,喝茶就是要一喝喝半天、一聊聊半天。”

  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若干年后,有人问周渝,“哇,你有XXX和XXX的画耶!你当初怎么知道要收他们的画!”周渝说,“是啊,我怎么知道!当时他们在这里办画展,连买画框的钱都没有,每个人都是送我几幅画来抵扣,我就莫名其妙收了一堆!”

  直到今天,如何不违初心、更体面地维持一个茶馆的基本生存问题,对很多有茶馆梦的人而言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困惑。而一辈子都没想过要做茶的生意的周渝,把紫藤庐开成了茶界的传奇。

  这个中的缘由,在周渝看来简单,“我就觉得,如果这地方被我搞到我自己都很喜欢,为什么别人会不喜欢?”

  “当我们面对茶的时候,我们很尊敬茶,这种敬业精神才是任何一个行业的骨干,用敬业精神去做,一点都不苟且,所以人家开始对你信任,你才做起来。”

  而在紫藤庐这一隅结合生活、艺术和文化的人文道场上,周渝“正静清圆”、“茁与拙”的茶道美学精神也渐成体系,形成了他融通道、儒哲思,充满汉文化精髓的茶文化观。

  “正、静、清、圆”,寻觅中国的茶道精神

  日本的茶道有四个字,“和、敬、清、寂”,这也是周渝最初所接触的茶道文化。“这是佛教禅宗跟儒家的复合思想,其实是继承和发扬的中国茶道中寺庙的那一支。”

  “我当时就想,我们中华的茶道文化也是这四个字吗?我觉得汉民族是个乐观的民族,不太像佛教讲的最后大家都‘寂灭’的状态。”

  周渝把这个问题放在心里,多年之后,他总结出了四个字——“正、静、清、圆”。“可是我并没有特别从哲学上去推敲,在我的实践过程中,它们就自然呈现了。”

  【正】原则与当下

  初初上手的依然是潮汕茶文化的那一套——一个小圆盘、一个茶盘漏水、上面放把壶、放个杯子。“但我觉得好像不太对劲,盘子是圆的、茶壶是圆的、杯子也是圆的。”很直觉地去找古代的分茶图,原来地上铺一块布,布是方形的,就有方有圆。

  “当我在我的茶馆把这个布开始铺起来的时候,我突然有种感觉,就是当你正正地铺着它的时候,你的身体、脊椎自然就正了,就很严肃很正面地面对了,很自然地你的基因就唤醒了。”

  就这样,就像面对一个完整的小世界一样,周渝和他的同事们,很认真地讨论,把壶放进去,把杯子放进去,然后再布置茶则、茶匙……过去是没有茶巾的,周渝放了两块布,并取名一块叫素方、一块叫洁方。“因为泡茶总会有水滴出来的,掉在布上很快就渗进去了,但是掉在铁盘上,一滴一滴的总会有一种不安静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你面对一块布,一是很正,还有就是很安定。”

  于是就有了第一个字,“正”。“正坐身体,也是正在当下,把它当个有生命有美感的主体去尊重,其实在尊重它的过程中,也在尊重自然,尊重自己。你敬杯子、敬壶,其实都是在敬你自己。”

  【静】动静一如

  “我看台湾工夫茶注水下去的时候,那个水是一个流动的水,但是我却感觉很安静,虽然它在动。就好像一泡好的茶,你喝在嘴巴里在流动,但是你却感觉到很安静,这个静是你在动里感觉到的。

  让你在很当下地面对这样一个状态的时候,其实你会走到一个可能很高的境界,就是动静一如。就像佛教讲的很高的状态,不生不死、不生不灭、无生无死的一种状态。其实无生无死就包涵了生和死,是动静一如。而实际上每个刹那都是那种动静一如,那种不生不死的状态。”

  【清】荡涤身心

  “我讲一个小故事。在我1981年开始开茶馆的时候,我就到山上去找茶,那时冻顶山是台湾最好的茶山,我就认识了一个茶农。因为我很诚实,遇到好茶就会说好,不像有的茶商,想要这个茶反而说不好,他就很高兴觉得我是知音。

  有一天,他开着大概四五个小时的车来我这,当时我正好感冒很严重,没有嗅觉也没有味觉。但是又觉得人家大老远为了给我喝茶赶来,说生病了这样很不礼貌,就还是昏昏沉沉地跑去了。

  当那个茶那个小盖碗一冲的时候,我觉得很奇怪,怎么脑筋开始清醒?虽然没嗅觉闻不到香气,但是不代表我不能呼吸,那一刻我发现茶香跟茶气不是一回事。那次,那个茶真的救了我,我感冒花了两三个小时喝了三四个他做的茶,发现感冒好了一大半,头脑也清醒了。就是这个‘清’字。”

  “其实我们不论是佛家、道家、儒家,都在讲这个‘清’的作用。佛家讲‘修行’;道家讲返璞归真,讲‘修炼’;儒家讲‘修养’。这三家都要讲这个‘修’,而‘修’就是减法,把我们身上不好的修掉,就是‘清’。

  现代人经常说吃了很多毒素我要排毒,修正修养修行都是排毒,茶本来就是一个解毒剂,所以这三家很快地配上它,先把身体乱七八糟的去掉,才能让头脑清醒。”

  【圆】天地人的互通

  “我有个朋友是舞蹈家,我跟他讲茶道的‘正’,他说对,你不要看我们舞蹈经常身体弯来弯去,可是如果你没有注意到脊椎骨的中轴线的话,很容易受伤。而我们人很多时候感觉到自己很轻松的时候,突然间眼睛看到世界都很轻,世界的美感都更能够感受。

  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你们朋友在一起慢慢地都能够安静下来,不会再谈股票市场的东西了,而谈一些心灵的东西,做一个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人性的沟通,有时候不要语言都可以交流,这个人性就跟宇宙的背后有一个很大的相互融合的东西。

  我们汉民族很有意思,他跟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一样,他是乐观的、追求圆满的。这是我们汉民族不断融合之后的整个华夏民族的一个特质。我觉得也代表我们茶道的最后一个精神,‘圆’,圆满、开心、放松。但这个‘圆’必须走完上面的那三步,你才能最后抵达。”

  “我找到‘正、静、清、圆’四个字以后很开心,给朋友们看,他们也很高兴,觉得这是我们汉民族的茶道。这四个字也不是我发明的,是本来就存在的,只是我把它找出来而已。”

  三、老茶的讯息

  作为传说中拥有最多老茶的人,周渝的藏茶仓,恐怕是全天下茶人都在觊觎、想窥探的天地。

  而围绕老茶的寻觅与割爱,茶界江湖上也流传着许多跟周渝有关的故事。比如曾创下老茶交易体系里最高纪录的一筒1350万元的“福元昌”,据说就曾是周渝的收藏。

  喝不到周渝的茶,就尾随着周渝收茶,是某些也不甚懂茶的茶人想出来的“捷径”。但是同一批的茶,不见得每一片都很好,有的存放得比较中心,有的存放得比较外围,受潮发霉的几率就大增。“所以早年我去香港卖茶,试完了确定要买,还要再挑。挑剩下的肯定是存放得不好,有点霉,我就都不要了。”

  于是周渝前脚一走,茶商马上就后脚打电话通知那几个常年买茶的,大家一听这是周渝刚买了的茶,赶紧跑过去把那些挑剩下的一扫而光。“但其实最好的茶都在我这里,他们买走的可能都不是太好的!”说到这些轶事,周渝自己都忍俊不禁。

  “老茶是特别能够带我们回忆到过去,过去的老房子、过去的老井。老茶是带着历史的讯息、历史的记忆的。但很多历史的记忆实际可能是不愉快的不痛快的,所以有人想要逃避它、不想面对它。但这样的东西是最深沉的东西。”

  “所以喝到有瑕疵的老茶,不要嫌弃它为什么没有放好,茶其实没有坏掉,它有茶能量,有茶气在,只是它经过历史给它的不完美。这也是一种提醒,我们能想到过去的那种状态,喝茶的时候实际上是让我们去面对历史,去超越它。

  历史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最后我们只有愿意去宽恕、而不是敌视,用最高的慈悲精神才能得到和解。”

  如果您有更多茶叶保存、冲泡、品饮、选购等知识需要咨询,请添加南茗佳人茶艺师、评茶师红傧个人微号:dydy280(长按复制)交流学习。

  本文通过说茶网转载。关注爱说茶公号:aishuocha(长按复制)茶叶的一切,你都能在这里知道。点击右下角【订阅】免费获取更多茶叶知识和信息。

  【往期精选文章推荐】

  《六大茶类谁的刺激性更大?你适合什么茶?》

  《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吃茶”法,你尝试过几个?》

  《每个人泡的茶都不同,你知道原因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刊 | 南洋茶香里的“文化乡愁”
不想看书?推荐八部和茶有关的电影
香渝在潮:陈香白先生、周渝先生二老联袂共示中华茶道精神
回归土地 看见茶 | 陈香白先生、周渝先生说茶论道,约你!
他把自己家一点一点改成茶馆,却成了茶人的圣地
学会享受一杯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