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燕中 |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一、名家注释

张介宾注:“六经者,三阴三阳也,周流气血,故为人之川。”“水注之气,言水气之注也。如目之泪,鼻之涕,口之津,二阴之尿秽皆是也。虽耳若无水,而耳中津气湿而成垢,是即水气所致。气至水未必至,水至气未必至,故言水注之气。”“雨即人之汗,汗即天之雨,皆阴精之所化,知雨之为义,则可与言汗矣。”“气本属阳,阳胜则气急,故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二、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首先讨论一下六经与肠胃,《黄帝内经》曰:“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六经是连接南北的经脉,主要分布在四肢和躯干部,肠胃归于六腑。前文说过这里的清阳是饮食经过腐熟运化后的一些营养精微物质进入经脉以营养四肢,而饮食经过新陈代谢的糟粕则排入大小肠。这是六经与肠胃的关系。

再来看看川与海,川是指内陆的河流山川,河川源于山上雪水,雪水源于雨水,雨水源于大海的水蒸汽上为云,河川滋养着内陆的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本条件,河川的尽头就是大海。

河川入海有这样几个意义,第一,河川在滋养着土地和养活当地居民的同时,还接收了所经过地方的代谢产物,这些废物全部排入大海,由大海来转化、消化,最后吸收。有一个成语叫做流水不腐,水之所以能循环流动,就是因为云雨、山川与大海中水的不停转化。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制造了大量的垃圾,给大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就像我们的胃肠,如果饮食当中存在着大量的毒素也会对胃肠的消化吸收带来危害。第二,河川的水源于大海,“地气上为云,天气降为雨”,所有内陆的河川的水流主要是由大海的水提供,只要空气是新鲜的,海水带来的雨水也是干净的。

以大海对应胃肠非常贴切,胃是水谷精微的源头,肠道又是吸收和排泄的通道。而六经与河川的功能也是一致的,主要是滋养其所经过和覆盖的区域。可以说懂得了川与海的关系,也就明白了六经与胃肠的关系。

三、九窍为水注之气

九窍由在上的七窍和在下的两窍组成,上七窍包括耳、眼、口、鼻,下两窍就是前后二阴。“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火生于二在下窍,而成于七在上窍,经文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因此上窍充满着清阳之气,下窍则充满着浊阴之形同时九窍以通为顺,九窍之气为水注之气,开九窍,润九窍,在上的七窍则是为水之气所充盈,在下的九窍是水之形所滋润。当九窍出现异常时,要依据上下阴阳之特点进行调理,前面也谈过了,天燥地湿,天湿地燥;寒则天燥地湿,热则天湿地燥。九窍之水气的分布也同此理,阳虚有寒多表现地湿而上燥,阴虚有热时多表现天湿热而地燥,治疗时要全盘考虑,否则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

总之,此段经文主要是讲自然界的水液代谢对应于人体的水液代谢,六经、胃肠是水液代谢之根,九窍则是水液代谢之标。

四、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这段经文讲述了养生三大原则,“上配天以养头”,清阳上为天,在天之气有两个特点:一是清,二是阳气。清是指清凉、清爽、清透、清灵;阳气是指精所化之最具有阳性的气,可以生神的。这两个特点正是头的特点,如果是寒郁于上则阳气不足,头脑不够聪明;如果是热邪郁滞于上阳气不降则不清,表现头痛、头胀、发热、失眠、头晕等症状。

下象地以养足”,浊阴下为地,地之形也有两个特点:一是浊,二是成形。浊是指实重沉厚,主藏精;成形是指阴成形,外静而里热。如果是阴虚有热则精不藏,表现五心烦热;如果阳虚有寒则精虚,表现四肢冰凉。

中傍人事以养五藏”,五脏是天地之气交,同具有天地之性,养五脏要阴阳共同调理。《黄帝内经》中有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儒家还有“仁义礼智信”之原则。这些都是养五脏所要参照之人事。

五、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

此段经文的全文是“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这里实际上讲到自然界当中的天、地、风、雷、谷、雨六种事物,对应人的肺、嗌、肝、心、脾、肾以及咽喉这个部位。从自然界来看“天、地”应该是在“风、雷、谷、雨”之上下,代表阴阳之总纲,而“风、雷、谷、雨”也可以分为两部分,“风、雷”为天之气,“谷、雨”为地之形。

《黄帝内经》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肺主呼吸,五气同于肺。五味入口通过咽喉而入于胃。所以说“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肺和咽喉是天地通向人体脏腑之门。而且有趣的是古人将鼻口相交处的鼻唇沟上定了一个穴位称为人中穴,此穴位正好是在督脉与任脉相交处,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口鼻乃天地在人体的交会处。

风为天之六气之一,其特点是阴在外阳在内,阳气从内部发散,而被阴寒从外所郁滞因而成风。其阴阳特点与肝木相同,因此风气通于肝。阳生出后则为长,五脏中属心,五行属火。雷是由于阳在阴中逐渐变大,当阳过盛则成为雷,其性与心同,因此雷同于心。经文之所以用两个天之气对应五脏中的肝心两脏,是由于肝心两脏的五行属性为木与火,性质为阳,根据“阳化气”的理论,肝心为阳化气,通于天气,在人体的功能主要是养血生神,主神志,《灵枢·本神第八》:“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经文中将谷气与脾相通,原因有二:第一,谷气生于土的稼穑功能,与脾土功能一致。第二,谷物的生成是经过一年四季生长收藏的过程而化生的,是自然界的化生精的结果。水谷精微在脾的作用下气化生营上输于肺,贯于脉中而成营血,输于脉外则为卫气。经文中将雨气与肾相通,是由于天气降为雨,雨源于地气,地气上为云,因此雨是由天地之气升降而形成的,是水运化的形成,在人体肾主水,人体水的运化为肾的功能。经文之所以把脾肾对应有形的谷与雨,是因为脾属土主化,肾属水为阴,根据阴成形的理论,肾是主有形的物质。《灵枢·本神第八》:“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六、“阳之汗”与“阳之气”

此段经文的最后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阳之汗”,一个是“阳之气”,这两个概念是以天地阴阳为条件的,所以“阳之汗”就是天之汗,“阳之气”就是天之气。天之汗和天之气都是来源于天之气,天之气又源于地之湿,两气都是由水液的升降形成的,由于水液升降位置不同,其所包含的阴阳性质也就不同。所谓“阳之汗”是指多水湿需要更多阳气,多阴则多静,因此表现为雨;所谓“阳之气”多阳气,少水湿,多阳则多动,因此表现为疾风。也是说明了天之气是由太阳的热量加上水湿形成的,六气形成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所含阴阳的比例不同而已。

经文最后提到“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是说当肝气过于郁滞时,情志为怒。阳气郁滞达到人所能承受极限的时候,就像雷的暴发,郁而化火,上扰心神。而气逆则郁在上,是指头部,气郁在阳位,易于化火,俗话说“气有余便是火”,表现为头痛、烦躁、眼睛红肿、口干、舌红等热郁在头部的症状。

总之,自然之象分为阴阳两类,阳对应木与火,主动,自然之象为风雷;阴对应土与水,主静,自然之象为谷雨。经文“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是在讨论自然界中的水液代谢过程,对应人体内部津液的气化过程。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相火与君火
五运六气六经主月
开阖枢理论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20081105六经气化
龙砂薪火传承:六经串解
阴阳升降论通俗版与专业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