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詹博士谈本草:历代主流本草简介

2019·国药传承精英论坛·第七届中药经验交流会课程

您看到这个帖子的时候,您是幸运的,因为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还无法看到本帖。如觉得本帖质量还算可以,不妨点击上方的“国药传承”关注一下,日后可以更方便的收到其它相关贴文。

基层传承,任重道远,随手转发,功德无量。

历代主流本草简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

詹志来 副研究员

(国药传承公众号发布)

内 容

1、神农本草经

2、名医别录

3、本草经集注

4、新修本草

5、证类本草

6、救荒本草

7、本草品汇精要

8、本草纲目

9、本草原始

10、本草纲目拾遗

11、植物名实图考

12、增订伪药条辨

13、现代本草生药学

14、其他著作

15、本草类工具书

1、神农本草经

作者:托名神农、非一人一时之作

成书年代:成书于东汉末期 (公元二世纪 ) 

特点:本书载药 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

学术价值:(1)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2)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3)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药性理论的奠基:

1、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2、药有阴阳配合,。。。凡此七情和合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良者,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3、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治时日,生熟,上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4、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药性理论的奠基:

5、 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6、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及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7、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8、病在胸鬲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1、神农本草经

第一手的临床药物总结:

例如:黄芪 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

 例如:蒲黄 味甘平,主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生池泽。

《本经》原本早已散佚。现行本大多是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所引用的《本经》内容而辑成的。由于重辑者的着眼点和取材不同,因而各种辑本的形式和某些内容有一定的差异。常见的辑本有:

1、孙星衍、孙冯翼合辑本(1799)

2、顾观光辑本(1844)

3、黄奭辑本(1865)

4、尚志钧辑本

3、本草经集注

举例:甘草。

 味甘,平,无毒。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 ,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久服轻身,延年。一名密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 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陶弘景注】河西、上郡不复通市。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诸夷中来,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羌地名。(1)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疏。(2)又有如鲤鱼肠者,被刀破,不复好。(3)青州间亦有,不如。(4)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可用。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举例:黄芪。

 味甘,微温,无毒。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 ,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生白水者冷,补。其茎、叶治渴及筋挛,痈肿,疽疮。一名戴糁,一名戴椹,一名独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恶龟甲。)

【陶弘景注】(1)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2)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肤粗,新者,亦甘温补。(3)又有蚕陵、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4)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世方多用,道家不须。

4、新修本草

作者:长孙无忌、李责力领衔,苏敬等21人主持编写。

成书年代:唐代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又称《唐本草》,

特点:正文实际载药850种,较《本草经集注》新增114种。此书以《本草经集注》为基础,增补注文与新药。新增注文冠以“谨案”二字,小字书于陶弘景注文之后。新增用药用黑大字书写,末注“新附”。《新修本草》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学术价值:(1) 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先例。(2)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3) 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4) 流传于海内外,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现存情况:现存有敦煌石室所藏的残本、日抄本多种。其内容则通过转录,存于《证类本草》中。

举例: 黄连

味苦,寒、微寒,无毒。主热气,目痛 伤泣出,明目,肠 ,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五脏冷热,久下泄 ,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浓肠,益胆,疗口疮。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采。(黄芩、龙骨、理石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藓,畏款冬,胜乌头,解巴豆毒。)       

【陶弘景】巫阳在建平。今西间者色浅而虚,不及东阳、新安诸县最胜。临海诸县者不佳。用之当布裹 去毛,令如连珠。俗方多疗下痢及渴,道方服食长生。

〔谨案〕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沣州者更胜。

5、证类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初稿1082年,定稿于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简称证类本草。

特点:本书系将《嘉祐本草》、《本草图经》两书合一,予以扩充调整编成。各药先出《本草图经》药图,次载《嘉祐本草》正文及《本草图经》解说文字,末附唐慎微续添药物资料。古本草条文尤多,弥足珍贵。又辑众多医方,各注出处,为宋代本草集大成之作。其资料之富、内容之广、体例之严,对后世本草发展影响深远。

学术价值:

(1) 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

(2) 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3) 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5、证类本草

举例: 黄连

味苦,寒、微寒,无毒。主热气,目痛 伤泣出,明目,肠 ,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五脏冷热,久下泄 ,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浓肠,益胆,疗口疮。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采。(黄芩、龙骨、理石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藓,畏款冬,胜乌头,解巴豆毒。)       

【陶隐居】巫阳在建平。今西间者色浅而虚,不及东阳、新安诸县最胜。临海诸县者不佳。用之当布裹 去毛,令如连珠。俗方多疗下痢及渴,道方服食长生。(《本草经集注》陶弘景注文)

〔唐本注〕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沣州者更胜。(《新修本草》增补注文)

举例: 黄连

【今注】医家见用宣州九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胜。(《开宝本草》新增注文)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苗似茶,花黄丛生,一茎生三叶,高尺许,冬不凋。江左者节高若连珠。蜀都者,节下不连珠。今秦地及杭州、柳州者佳。药性论云:黄连,臣。一名支连,恶白僵蚕,忌猪肉,恶冷水。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萧炳云:今出宣州绝佳,东阳亦有,歙州、处州者次。陈藏器云:主羸瘦气急。日华子云: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嘉祐本草》新增注文)

举例: 黄连

【图经曰】 :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泰山,今江、湖、荆、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者为胜,施、黔者次之。苗高一尺以来,叶似甘菊,四月开花,黄色。六月结实似芹子,色亦黄。二月、八月采根用。生江左者,根若连珠,其苗经冬不凋,叶如小雉尾草,正月开花作细穗,淡白微黄色,六、七月根紧始堪采。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胡洽方载九盏汤,主下痢,不问冷热、赤白、谷滞、休息、久下悉主之。以黄连长三寸三十枚秤重一两半,。。。。。其说云:凡眼目之病,皆以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即行,故乘热洗之,用者无不神效。(《图经本草》新增注文)

举例: 黄连

【雷公云】 :凡使,以布拭上肉毛,然后用浆水浸二伏时,漉出,于柳木火中焙干用。若服此药得十两,不得食猪肉。若服至三年,不得食猪肉一生也。外台秘要:治卒心痛。黄连八两,一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五升,绞去滓,寒温饮五合,日三服。又方:治目卒痒,目痛。末黄连,乳汁浸,点 中止。千金方:治大热毒纯血痢。宣连六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夜露星月下,平旦空腹顿服之,少卧将息。肘后方:治眼泪出不止,浓汁渍绵干拭目。又方:赤痢热下,久不止。黄连末,鸡子白丸,饮服十丸,三十丸即瘥。又方:治卒消渴,小便多。捣黄连,绢筛,蜜和,服三十丸,治渴延年。。。。。。。。(唐慎微收集增补部分)

举例: 黄连

【衍义曰】 :黄连,今人多用治痢,盖热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罔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利,服之便止,仍不必尽剂也。或虚而冷,则不须服。余如《经》。

(晦明轩重刻时将《本草衍义》散入)

《版本》: 

1、北宋大观二年(1108)仁和县尉管句学事艾晟受集贤学士孙觌之命,进行校正,并作适量增补,更名《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刊行于世。补订本基本保持《证类本草》编写体例和收载药数,仅在各药条下增入药论、附方等内容。

2、政和六年(1116年)曹孝忠奉敕校勘此书,更名《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

3、南宋时王继先等又再次校修《证类本草》,略加增补而成《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绍兴本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闻道 识道 悟道----54
神农本草经(图文)上
本草经集注 草木中品黄连
《神农本草经》简介
从《神农本草经》到《证类本草》
第二讲   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