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八十四期:《三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答洪均生先生

作者/徐致一⊙编辑/张宏婉


导读已经发表可找往期内容,未发表将陆续发表!


已发表1、范正邦《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1964年6月25日);2、沈家桢《<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读后)》(1964年8月);3、沈家桢《对于徐致一挑战的答复(提纲)》(1964年8月);4、洪均生《请教徐致一先生几个问题》(1964年8月);5、徐致一《三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答洪均生先生)(1964年9月);


未发表6、顾留馨《读赵任情<太极拳缠丝劲和抽丝劲的异同>札记》(1864年9月25日);7、顾留馨《从缠丝劲问题谈起》(1964年11月5日);8、洪均生《就太极拳缠丝劲问题再作商讨》(1964年10月》;9、巢振明《太极拳缠丝劲讨论的几点思考》(1964年10月》;10、罗基宏《太极拳的缠丝劲是什么?—答徐致一先生》(1964年11月6日);11、姚继祖《我对太极拳的“抽丝”与“缠丝“的见闻与体会》(1964年11月4日);12、周铨《缠丝劲和太极拳》(1964年11月11日);13、周铨《“一柔到底”之批判》(1965年1月19日);14、雷慕尼《对缠丝劲的肤浅体会》(1965年3月8日);15、顾留馨《太极拳缠丝劲(抽丝劲、螺旋劲、麻花劲)》(1972年4月22日)。


徐致一:《三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

——答洪均生先生

(1964年9月)

在8月31日的《体育报》上,读到洪均生先生的《对缠丝劲实质的看法》一文,多承指教,深为感幸。

我在《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以下简称《略谈》)一文里,所提出的意见,主要为如下二点:(1)陈式太极是缠法,所以有缠丝劲,吴式太极拳不是缠法,所以没有缠丝劲,(2)运劲如缠丝,和“运劲如抽丝”,不论从陈吴两式的不同要求来说,或者从“缠抽”二字的不同意义来看,显然是性质上大小相同的两种动作。

陈此以外,我绝未谈到缠法和缠丝劲的优缺点问题,也绝未谈到螺旋运动合不合力学规律和生理要求的问题。原因在于《略谈》一文所要谈的,是陈吴两式有没有缠丝劲的问题,并不是缠丝劲好不好的问题,更不是何法何劲应取应舍的问题。

现在,洪先生的大文,是根据缠丝劲的实质来反驳我文的,其中有不少意见同我文所谈的问题并不相干;也有一些意见,由于内容不够具体,我也无从窥测它的用意所在。例如:

主文第一段所谈的“去糟粕,取其精华的科学态度”,是应当用来谈“去取”问题的,现在用来谈“有无”问题,就很不对头了;

主文第二段所谈的“各式太极拳有共同的、合于力学规律的基本规律”,洪先生并未谈出该基本规律合于力学规律的具体内容(在第三段主文里,虽然提到“缠法是练太极拳的基本规律”,但也未曾谈到练缠法合于力学规律,练它法不合力学规律的道理所在),很费猜测;

主文第四段关于“缠法是人类的本能。可以不学而能”的说法;主文第五段关于螺旋运动的保健作用和“顺泻逆补”的医疗作用;主文第八段关于盘架子和推手的一般体会,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断;都很难看出这些意见被用来反驳我文的作用所在。为了不使问题越淡越远,所有上述各点和与此相类似的各点,我都不打算同洪先生展开不必要的讨论。至于大文的其他部分,略述意见如下:

1、陈鑫所说“太极拳,缠法也”,明明是把太极拳肯定为缠法。洪先生在主文第三段里,却把此语解释为“缠法是练太极拳基本规律”,显然原意有出入。如果洪先生认为:练太极拳必须先练缠法,才符合这一基本规律的话,试问,在太极拳的几篇主要文献里(即王宗岳、武禹襄二氏的《太极拳论》、《十三势歌诀》、《十三势行功心解》和《打手歌》五篇遗文),有哪一句话是与缠法有关的?甚至连一个缠字或者一个绕字都无法找到。难道说,前人竟会把如此重要的基本规律忘得一干二净么!如果洪先生认为陈鑫的拳法拳理远较王武二氏为高,倒可以算作“见仁见智”而各是其是,不过洪先生总须作些必要的说明,才能使人信服。另外,洪先生又把“懂劲”这一术语,拆解为:“缠丝劲是由着熟而懂,并且获得的劲”在拳论里,“懂劲”二字,原是指:打手时不犯“双重”的毛病。能够根据阴阳相济的作用,把应用的劲用得十分恰当的意思。可见所谓懂劲者,只是指练懂用劲的方法,并不指任何一法的任何一劲。而洪先生却把这一劲字看做陈式的缠丝劲,显与拳论原义不符。

2、在第五段主文里,洪先生说“从拳理、技术方面来讲,任何肢体,任何着式,必须通过螺旋的曲率半径变化,才能有阴有阳,有开有合,有虚有实、有刚有柔……和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等妙用”。这和我的体会也很不相同。在吴式里,某着为虚,某着实,或者某一动作为阴性,某一动作为阳性,有时是从形象来区分,例如伸手为阳、屈手为阴;有时是从用劲来区分,例如用力较小为柔(属阴)、用力较大为刚(属阳);有时则从动作的作用来区分,例如退守者为阴,进攻者为阳,或者假动作为虚,真动作为实,都并不取决于螺旋的曲率半径变化。至于“引进落空”和“四两拨千斤”二妙用,完全是依靠技巧与功夫来实现的,更与螺旋变化无关。洪先生又说:“‘阴阳鱼太极图’的分界线作S形,就表明了它的螺旋运动”,并把太极图的形状推测为“浑圆的,不是平圆的”。据我所知,“太极”二字不过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所虚拟的一个名词,有时是用来象征天地未合以前的混沌现象的,有时又用来比拟事物未见分晓以前的寂静现象的。拿现代哲学的说法来说,它是指事物内部矛盾(即所谓阴阳对立)尚未发生变化而言。图内阴阳二鱼,原是用来象征内部矛盾的对立现象的。如果内部矛盾发生变化,形成阴衰阳盛或者阳衰阴盛,这两个鱼形,就得变为一大一小,当然这一条“分界线”也不再停留在两鱼的中间了。同时,它的形状也必然由S形而变为其他形状,绝不会永远是螺旋形的。

3、洪先生在第六段主文里,把“运劲如抽丝”一语作了如下的比喻:“凡是见过螺丝的人,都会知道缠丝的轴和蚕茧,转得多么圆、快而又非常均匀,当旋转飞快的时候丝并不断。”这一比喻,早就有人说过,原意是说:抽丝,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抽出螺旋来的。现在上面所举的事实,显然是:先有轴的旋转,用旋转力去抽茧丝,才抽出中间的螺旋形来;并不是先有一种抽力直接去抽茧丝,再把茧丝抽成螺旋形象是。可见这一比喻,本来就是似是而非的。假定说,这一术语果真有上述那些曲折的话,那么,造此术语的武禹襄氏,即使在当时还未曾见到现代式的螺丝工业,也尽可以用农村中的土法摇纱来作譬喻,绝无吝于一注的道理!洪先生的大文,始则认为“抽和缠的动作当然不同”;继则用似是而非的比喻来说明抽丝的螺旋形状,以证明陈鑫的改抽为缠是一重要贡献;最后又一提出“缠法——螺旋——缠丝劲”的三位一体来证明缠丝和抽丝的并“不矛盾”。可见洪先生也明知抽和缠是不同的动作,只是为了证明缠丝劲的共性,才提出两者并不矛盾的说法。在这里,我只想问一问:“不同”和“不矛盾”,在性质上,究竟有没有区别呢?

另外,我还有两点小意见,也得指出一下:(1)我在《略谈》一文里,为“抽丝”所作的解释是“柔而匀”,现在洪先生在括弧内所注一语,则改为“柔缓”二字了;(2)洪先生在“主要在于圆匀而绵绵不断”一语里面加一个“圆字”,原是指太极拳的走圈要求而言(圆也叫做环,如‘乱环诀’就用环字;走圈,不一定都走整圈,也可走半圈或者不到半圈,甚至走很短的一段弧线,也叫走圈)。这是太极拳各种要求中的另一个重要要求,不应作为抽丝的组成部分,也不能和螺旋中的圆圈混为一谈。

4、在第七段主文里,洪先生认为:长拳的擒拿法也保持着大缠丝、小缠丝,可以证明缠丝在各种拳法中的重要性和共同性。请问洪先生,陈式的缠丝是不是脱胎于擒拿法大小缠丝的?如果是的,那么,洪先生这一说法,适足以证明陈式的缠法是类似于一般擒拿法的。从这里,更可以看出吴式不讲擒拿和陈式讲究擒拿的区别所在了。

5、洪先生在第八段主文里,详谈太极拳的锻炼方法。其中“关于懂劲”二字的原意,我已在上文有所说明,不再多说。在这里只是谈一谈“学以致用”的问题。洪先生根据我文所说的:“抽丝动作的作用,主要是在于养成手不妄动刚劲的必要习惯”,“它和用法上所说的劲,并不是同样的性质”等语,认为我的练法“不是学以致用,而是把学与用分割为两半”。我很奇怪,洪先生是练过吴式太极拳的,为什么还不知这一练法正是吴式所特别重视的基本方法呢!须知,在交手时,如果不客观情况而妄动刚劲,即是示人以劲之所在而予人以可乘之隙。因此,必须在平时养成不妄动刚劲的习惯,以免临场胡乱出手,反而受制于人,试问:练了这种基本功夫,岂有在交手时不改诸实用的道理!而且学与用本为两半,更无分割之可言。我们所当重视的,是所学与所用有无关系的问题。吴式的抽丝,用之于陈式;或者陈式的缠丝,用之于吴式;一都可以说是“学非所用”或者“用非所学”。“现在以吴式之所学,用之于吴式之所用”,正所谓“学用一致”,而洪先生的见解适得其反,岂非异事!

6、在第九段主文里。洪先生根据“乱环诀”的注解所提出的高见,我已在答复罗宏基先生的《再谈》一文里,有所说明,足供参考。主要是《乱环诀》的原文,绝无一字一句谈到缠丝劲,而该书作者在注解里所说的螺旋力,也与缠丝劲的性质不同,都不足以证明吴式确为缠法或者确有缠丝劲。至于洪先生所说的“标榜门户之嫌”更与事实不符了。试问,现在的杨武孙陈吴五式,都被公认为不同形式的太极拳,而且大家也承认各有各的特点,难道说大家也都在闹门户之见么?我的《略谈》一文,既未夸称吴式有什么优点,也未妄谈陈式有什么缺点,只是根据个人的认识谈谈缠丝劲的有无问题。洪先生为我制造这样一项不合头寸的帽子,不知是何用意!

7、洪先生在第十段主文里,谈到简化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我分作三点答复如下:

第一点,洪先生认为:上海出版的《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采取了陈鑫的理论,提出缠丝劲来丰富简化拳,是好事。我却认为:简化太极拳即名简化,在可能范围内是应当力求简化的。不但在拳式上可以求简,即在拳法拳理上也可以求简。这对初学来说,原是作为一种阶梯或者比较简易的健身运动来使用的。如果把各式太极拳的不同练法用来丰富简化拳,那就不合简化的要求了。而且简化拳是依据杨式改编的,用杨式的动作来练缠丝劲,也是格格不入的。

第二点,洪先生认为:懂了缠丝劲,是为将来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据我所知,缠丝劲是才式的独特风格,比较难练,放在简化拳里不但放不进去,而且也不合阶梯之用。

第三点,洪先生认为:我文所说的“无所适从”和“迷惑”等语,都是过虑。试问,国家体委所发行的《简化太极拳》并未谈到缠丝劲,而含有指导意义上海版的《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一书,却根据另一拳式的特点大谈其缠丝劲,岂能不引起初学的“迷惑”和“无所适从呢”?

8、在第十一段主文里,洪先生问我:缠法、螺旋、缠丝劲究竟是什么?我是只学吴式而未学陈式的,不敢强不知以为知。至于洪先生所说的:“学了吴式再学陈式并不感觉困难,便认为吴之所有即是陈之所有”。我是学了长拳再学吴式的,也感到不少便利,但我却并未想到长拳之所有即是太极拳之所有。洪先生又问:吴式既无缠法,为什么要力戒用缠法?拿我自己来说,由于我在长拳中是学过一些缠腕动作的,在研究推手时,就喜欢用这种手法去试试老师,曾经不止一次地受到老师的告诫。他说:“用缠腕法先要练好腕力,如果腕力不足,遇到人家的铁腕,反要大吃其苦。”这就是吴式力戒用缠法的原因所在。

话已说得不少,本文就结束在这里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64年太极拳缠丝劲争论文章(汇总)
什么是缠丝劲?
太极拳的基本功(太极缠丝劲)
各派名家谈太极拳缠丝劲要义1
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
【巅峰对决】之二 —— 对太极拳缠丝劲实质的看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