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门沧桑 | (5-1)倭患与抗倭卫所 | 海禁与倭患

海门沧桑 | (5-1)倭患与抗倭卫所

 

“倭患”是指被称为“倭人”的日本海盗在元、明时期对中国沿海的劫掠侵扰,也指中日海寇混合的劫乱。元、明时期,中日之间为何一改隋、唐以来的亲善关系,出现骚乱,在中日两方都有原因。在日方是正及南北朝诸侯混战,大批溃兵败将入海为盗;在中方是元出征日本未果,整个元朝与日本断绝来往,明朝亦错误地以海禁来对付海盗,致使海上货殖受阻,滋生走私海商与海盗相纠结的错综复杂劫乱现象。延续200多年的“倭患”,给沿海人民带来切肤之痛的灾难,值得后人深刻反思。明朝开国之始以在沿海建特设备倭卫所来防御倭寇,海门卫为首批建设的抗倭卫城。从对付海上来敌的海防意义来说,这种御敌于海之门,御敌于海上的战略思路无疑高明于元统治者。

 

 

海门沧桑 | (5-1)倭患与抗倭卫所 |

海禁与倭患

 

日本是孤悬太平洋西北侧洋面的岛国。中国古代有传说称:秦始皇派徐福领数千童男童女入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徐福空手而回,却把童男童女丟在了东瀛。这东瀛就是日本,因而有人认为日本人就是那数千童男童女所繁衍。


传说只是流传的故事,但就人种而言,日本人确与华夏人相同,追踪溯源,由华夏大陆流衍海岛应是无疑。在古代,孤悬海外的日本岛,也必然落后于华夏大陆。


隋、唐以来,日本人仰望中国先进文化,不断派遣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以致一应农耕技术、生活习俗、绘画建筑形式都是中国的翻版,甚至把中国的整个文字系统都照搬过去。可以说,在古代,日本与中国的关系相当亲善。



公元7世纪至8世纪日本遣唐使来华的线路和时期


为什么恰在元、明时期,日人就与中国交恶呢?


马背上取得政权的元蒙统治者,最热衷的事是开疆拓土。



公元13世纪14世纪蒙古人在欧亚大陆的扩张



侵略成性的蒙古领袖成吉思汗西征欧州后,回头东征,还没灭掉南宋的时候,就在1216年至1271年对高丽发动了五次侵略。高丽吃不消,来则称臣,去则反叛。最终蒙古与高丽以建立甥舅之好制服高丽,并在半岛设征东行省(也称征日本行省),以此作为东征日本的跳板。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忻都携高丽军总管洪茶丘,统兵二万五千人从合浦(今韩国马山)出海征讨日本,在博多湾(日本福冈)大战日本十万幕府藩兵。由于没后勤,且遭台风,只好退兵。


忽必烈画像



忽必烈东征日本线路



蒙古船队遭台风袭击



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再次派兵四万从合浦渡海征讨日本。在日登陆后,又组兵十万从定海出发登陆九州。不意又遭台风袭击,仅三万余人生还。不死心的忽必烈还想发动三次讨伐,由于安南战事吃紧只好放弃。


草原枭雄铁蹄征服得了欧亚大陆,而对于日本岛国和东南亚岛国,显然还力不从心。但虽未得逞霸占的野心,却确确实实地将汉族也带进了与周边国家关系恶化的阴影里。


中国元、明时期正及日本幕府时期(1185年~1867年)和战国时期(1477年~1583年)。所谓“幕府”,是指实际掌握统治权的武士阶层,先后共经历镰仓幕府(源氏幕府)、室町幕府(足利幕府)和江户幕府(德川幕府)三时期。此时皇权式微,天皇其实只是傀儡。所谓“战国”,是指各大武士集团相争,社会动乱。


日本幕府武人



宋、元之交,日本正及镰仓幕府时期,各地呈分裂割据状态。元军侵日失败后,部分失利日本武士便与商人合伙,打着贸易旗号,武装活动于高丽、中国沿海,行劫掠之实。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武装日船至四明(今宁波)求互市,元朝廷惊恐,设立都元帅府应对。成宗大德七年(1303),元廷重申“禁商下海”令,取消市舶机构;十一年,倭人焚劫庆元(今宁波)。元至大元年(1308),恢复市舶机构;二年,倭人带硫磺焚毁庆元都元帅府、录事司及官署;三年,再罢市舶机构。


日本也惧怕元军再侵,终元之世不与元通使往来。


正因为元日敌对交恶,而彼此又需要对方物资,所谓“奸利小民”,也就漂泊海上为盗,为盗者中有因日本内乱而流离失所的武士。同时,日本众多的分裂割据藩侯,为开辟财路,获取物资,也支持海盗对国外的劫掠。由上列诸因素酿成的国际海盗,也就是中国所称的“倭寇”,日本所谓的“海贼群”、“恶群党”。


至元明换代之际,方国珍、张士诚势力的未被招安的余众无家可归,仍活跃在沿海岛屿行劫。日本海盗也仍在沿海抢劫骚扰。


倭寇最先的活动区域在高丽。初到中国是从高丽到山东半岛,再沿海岸线南侵。明《太祖实录》载有:洪武二年(1369)正月,倭(名词)寇(作动词,指侵犯)山东濒海郡县,四月出没海岛至崇明,八月骚扰淮安;三年六月劫掠山东,又转掠庆元(洪武十四年改宁波府)、温州、台州……


明初,太祖朱元璋实行和平外交,于洪武元年、二年、三年、五年遣使日本,交涉倭寇侵扰事情。但日本正处在南朝、北朝分裂对抗状态,明使与南朝怀良亲王和北朝足利义满都进行交涉。北朝虽愿意与明交通,但倭寇主要聚集地在南朝,南朝怀良态度蛮横,不理会明使的要求。道路为南朝所阻,中日朝贡关系因而断绝。贸易既断绝,“倭患”也继续。


洪武二十五年(1392),日本南朝被北朝所并,南朝众多武士沦为浪人,流落海上,勾结海盗、海商,中国倭患趋烈。与此同时,还出现国内海匪与倭寇的勾结。为对付内外寇患,朱元璋一边加强海防建设,在沿海设置卫所,以武备来对付海盗;一边用严禁沿海兵民“私通海外诸国”,防止“奸民”与倭寇勾结的办法,来困阻海盗。


日本画中的浪人形象


洪武四年起,朱元璋不断地下达禁海令:四年,“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十四年,又“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十七年,“派信国公汤和巡视浙、闽,禁民入海捕鱼”。二十三年,又下令:“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易货物,故严禁之。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相交易者,悉以治罪”。二十七年,“禁民间用番香、番货……命礼部严禁绝之。干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重法”。三十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但海盗劫掠的根源,其实不在于民间存在海外通商,因而禁绝民间海外通商并不能消弭海盗抢劫。理论上海禁似乎可断绝海盗的给养,让他活不成,实际对国内、国外海盗非单没作用,还起反作用。因为货物越是不流通,越吸引人以走私和抢劫去争夺巨利;让人活不成,只会让“困兽”越发凶狠。



明画家仇英笔下的倭寇



事实便如此:洪武年间(1368~1398),有记载的倭寇劫掠便有44起。其中洪武二十至二十八年(1387~1395),倭寇连续四次侵扰金州(今大连市),辽东沿海海运因此被隔绝,沿海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永乐元年(1403)至宣德十年(1435),有倭患34起。正统元年(1436)至正德十六年(1521),有倭患22起。


洪武年间,由于中日朝贡贸易断绝,日本室町幕府及各封建主因缺少财物来源,甚感不便。明第二代皇帝惠帝建文期间(1399~1402),惠帝朱允炆推行相对松动的对外贸易政策,建文三年(1401),亦即日本小松天皇应永九年,日方准许三后源道义入贡明朝,并递交自明朝建立以来的第一份表文。



日本绘画中的室町幕府人物



明惠帝朱允炆画像


第二年,朱允炆叔父朱棣篡夺侄儿的皇位,成为成祖(年号永乐),日本又派使上书,朱棣对使者赏赐物品,并派使驻日。规定日本十年一贡,人止二百,舟止二艘,不得携兵器,违者以寇论;同时要求日本查缉倭寇。自永乐三年到八年,室町幕府曾几次进贡方物,献所缉拿海寇,中国倭患稍敛。


明永乐时期(1403~1424),成祖朱棣虽也遵循祖制,重申“禁濒海之民不得私自出海”命令,其实际目的是为防范潜逃海外的朱允炆(朱棣篡位时,朱允炆被焚于宫闱而不见尸,成祖便怀疑他逃亡南洋)。但成祖一边禁民出海,一边却启动了旨在寻找朱允炆下落和向东南亚宣威的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




明成祖朱棣画像



郑和下西洋航线



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绘画



不过,尽管朱棣动机不纯,客观上,郑和七下西洋却确实促进了中外交流,并连带促进东南沿海民间海外贸易的兴盛。可惜深层原因在于农耕经济意识的明朝廷“禁海”祖制,还是容不得对外贸易,更容不得民间商业经济借机发展,郑和航海昙花一现便被终止了。


郑和航海一停,民间对外贸易也遭限制。明王朝还不准海外民间商人来华贸易,只许政府间的朝贡贸易,并严格规定贡期、船数、人数和贡品数。有贡船若不遵守诏令规定,即遭遣返。


民间贸易遭禁,使官方朝贡贸易成为独存的合法贸易渠道,这种贸易由官方市舶司管理,外国船舶必须持“勘合”凭证,方可贸易,因而也称“勘合贸易”。


由于官方勘合贸易渠道太窄,物资流通的需求却很旺盛,明朝廷的禁海其实很难禁绝,闽粤民间私自出洋经商还是不可遏止。而朝廷实行严禁,实际反使货物差价越发飙升,越发引人垂涎。最终,垂涎于商品流通的人,因为贸易无门就行抢劫。


于是,“倭患”又逐渐加剧。明朝廷责问日本,日本国日向、大隅、萨摩三州刺使岛津腾存忠奉表谢罪,但否认支持倭寇。


永乐十七年(1419)六月,倭寇1500余人分乘31艘大船于马雄岛(今大连市金州区大李家镇境内)登陆,直逼望海埚。明军设伏围剿,“生擒八百五十七名,斩首七百四十二级,倭寇遂绝。”该年日本派人与明告绝。



望海埚之战



望海埚战役遗址



明宣德元年至正德末年(1426~1521)。中日虽又恢复外交关系,但倭患依然。因为勘合贸易虽已修订,但需求旺盛,限额太少。日本就不遵守船数、人员、货物的限额规定,成倍增加私物。室町幕府和各个封建主、寺社都派大量商船来明。得不到勘合,就进行走私贸易或抢劫。即使是室町幕府的勘合商船,可抢劫时也抢劫。至于走私,则有中国地方豪门巨室做其中间商。


此时日本已经进入战国时代(1477~1583),诸侯割据,战乱不止,大小封建主为弥补战争财政不足,需要更多的物资和货币。而由足利幕府独占的勘合贸易,从明朝进货有限,根本无法满足日本社会之所需,因而物价奇贵。为缓解矛盾,足利氏也将勘合利益分些给大名和寺社,但无从满足需求。于是,这些封建主也暗地支持海盗劫掠,倭患由是延续不息。


接下去是嘉靖年间(1522~1566),其中一段时间浙江“倭乱”爆炸性爆发,再延向福建,至隆庆年间(1567)消停。该段历史有其特殊性,另设专节叙述。


仔细观察明朝前期倭患发生的缘由,可发现倭患的起落,既与日本社会的动荡有关,也与中日贸易的阻滞有关,还与中国海防的松弛有关。倭患自元至明隆庆260多年间延续不断,但至隆庆皇帝朱载垕实施“隆庆开关”政策,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货物,没几年,倭患便销声匿迹。这充分说明倭患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物资流通受阻不畅。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倭患真相
明朝有2个凶悍对手,朱元璋用千军万马没解决,张居正用2张纸搞定
腾讯新闻
史説:倭寇,何許人也?
【网上谈兵】一代名将戚继光
刘仰:明朝后期海禁政策的反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