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丽江的馒头与面条,无一不是药
userphoto

2024.01.19 山东

关注
1
见到了馒头诗人,在白沙古镇。
以前也见过:三联书店见过他的馒头,书架上见过他的诗,还有口口相传的传奇。
今天终于见到了完整的他,长发花白,目光悲悯,出口成韵。
左手馒头、右手诗歌的就是他。把馒头做成诗歌是个传奇,他的人生比诗歌更加传奇。
设计师出身,做过服装加工,还做过矿产生意,发达了,宝马香车,夜夜笙歌,志得意满。
商场如战场,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楼塌了,众叛亲离,人情冷暖,失魂落魄。
年近半百,心如槁木,如行尸走肉。好像冥冥中有召唤,百转千回后,他来到古城楼边租下一间小店,决心做馒头,把一件笃定的小事做到极致。
用那竟日抚摸奢侈品的手日日揉面?用6年还四千万债务,要做多少馒头?在案板和蒸箱之间,为什么还放了书桌和书架?

每天的日子按部就班,如时钟滴滴答答。和面,发面,揉面。一团面,要尽力揉满600下。分切的小剂子,每个再揉50下。
当别人问他的馒头为什么好吃,淡淡地说,无他,唯笨功夫。材料用好,用足,揉到位。600次和揉300次做出来的馒头是不一样的。
从日进斗金的商人到抠抠搜搜的小贩,会不会心有不甘?
馒头哥说。岁月夺走了他的财富和青春,却留给了他“认真”二字。认真地和面,兑水,揉面,蒸馒头。
以及认真地过日子。

每天凌晨,他起床把面发上,便坐下读书。读普希金、北岛,以及无用的文史哲。
他每天至少读50页书,写一首诗。他读书慢,每个字都要细细地过,像他的每一个馒头,都要细细地揉。
他的名扬四方,有他的馒头,更有他的故事。他因馒头而养活了自己,馒头因为诗歌而成了他的IP,成了白沙古镇的名片。人们愿意花大价钱买他的馒头,更是买他的情怀。这是历经千山万水与丽江相遇的灵魂,风尘仆仆,伤痕累累,但是清澈纯良。
说馒头拯救了他,不如说“无用”的诗歌拯救了他。

一下一下地揉面,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诗。一个一个的馒头,一首一首的诗歌。
生活是不确定的,明天是不确定的。但每天手底下的馒头是确定的,每天的日光星辰是确定的,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是确定的。
岁月长流,馒头与诗歌常青

2
人们说,到白沙要吃两样东西:一是馒头诗人的馒头,二是梅夫的面条。
比如有一间面店,老板娘叫梅,穿马褂的老板就叫“梅夫”,梅的丈夫。
早年的梅夫在成都。朋友撺掇他说“你的性情适合到丽江,你和丽江很搭。”他就来了,来了就喜欢上了,“秒爱”那种。他说:
“每个人都有与自身属性相契合的环境底色,丽江的散淡、蓝天白云,就是我的环境底色。”
他在这里散淡地生活,开画廊,卖酱,卖面。刚新装了一个院子,有意栽花和无心插柳地打点着。白色墙头,一抹烟灰的檐,像吴冠中的笔法。误闯的游客评价为“敢做空,简单明快,敞敞亮亮,连天连地”。

请刘哥帮忙布线。刘哥算得上一个神人,烧一手好菜,玩黑胶唱片,研究中医,还拿过省级英语演讲比赛第一名的成绩。
他一个人生活,却把一个人的生活过出了一家人的感觉。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梅夫随手写在朋友圈这些字,倒像一段汪曾祺的散文。刘哥是水电工,也不简单

让自己安顿下来,有两个路径:走动和宅。疫情之后,丽江旅游报复性增长,天南海北的塞满了大街古道。人们骑着马,披着披肩,带着银饰,到处拍照。
里面没有梅夫。他是宅中极品,“除了买菜,取快递,倒垃圾,平时根本不出院子”。朋友小聚,不超过2小时,每月平均1次。他说:“扎堆时间一长,我精力就不集中了,会走神,像放久了的鸡蛋一样散黄”。
更多的时候,他将自己关在院子里,自己玩。练字,画画,装裱,写作,雕刻,手作,唱京戏……
别人在外面千里万里,他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千山万水

白沙已是清净,梅夫依然在后边的村子里租了间房,夜里静到极致,在“能够听得见自己呼吸和心跳”的小屋里,开始与自己夜复一夜的对话。
村子后边有一片空地。他会骑车过来坐一坐,看看静止的雪山,看看悠然食卧的牛。
丽江冬天的太阳与寒风各行其事,势均力敌,一阵风将我吹冷,阳光随即又将我烤热。两种无形物质的交替加身,让我在虚幻与现实间反复跳转,一时沉重,一时释然。我还需要一些时间。需要一些时间忘记和修正,需要一些时间走向自己向往的内心和灵魂阶台。
他也是富足的,不仅是这些。文人相轻,这里却可以相亲。比如他和馒头诗人惺惺相惜,像邻居一样走动,也常常在朋友圈互动。
院子完工了,馒头哥说,这么大个院子,一个人挺冷的,我送你个藏式火炉取暖吧。于是他送来了火炉,又派人过来安装。
3
丽江,云朵游弋如诗,阳光丰沛如诗,流水潺成诗。
行人坐着的姿态、临窗的姿态、喝咖啡的姿态、看书的姿态,都像诗。
连猫、狗也慵懒地躺成花间词的句读。
“丽江”,就是两个字的诗句

诗心不只是飘荡的彩云,不只是旋舞的雪花,不只是鲜花咖啡,围炉打跳,音乐艳遇。
它是一粥一饭的温暖,是一草一木的深情,是寻常岁月里不死的灵魂
当一波一波的人来了,又走了,无数的胶卷镜头填满了,雪山依然巍峨,水依然流淌,酒幡依然飘荡,纳西古乐依然回响。
来来往往的人啊,好起来了吗?

还记得当年全民接诗吗?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是药引子。
“三杯知冷暖,笑眼看醉人”“但有庭上客,浮云笑此生
“天地归我有,携风踏月行”“脚踏星汉履,漫步上昆仑
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
数千万接诗,全民化身诗人。大家从尘世抬起头,都是李白、杜甫
大家接住的不是泼天富贵,而是蓝墨水。来自汨罗江的蓝墨水,来自精神上游的诗经。
曾经以为商潮涌起,礼崩乐坏,诗歌像一只敝屣被废弃。在丽江发现,诗歌是敞亮的,阳光一般泼面,泛滥。
我们在母语的屋檐下,诗歌是最初的火塘和最后的方舟


文艺青年说,丽江是精神病院,大研古城是门诊,束河是住院部白沙是重病区。
雪山是药,阳光是药。咖啡是药,音乐是药。
馒头是药,面条也是药
馒头,是另一座雪山,
面条,是另一种流水。
丽江,是怎样的诗歌?
流水跌落形成平仄
阳光倒影形成意象
散落的奇人是个个方块字
作息行走咳珠唾玉成韵律

像火塘溅落的星星,诗意灵光闪现
像酒酿新出的浆液,诗情香气洋溢
诗歌不是生活的零余,而是生活的精华
一边沉淀,一边升华,繁杂里提纯,散漫里聚焦
像从雪山上流淌下来,像从《诗经》里流淌下来
诗歌从人的心底里涌出来。这泉,怎么可以这么好

馒头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诗歌是万万不能的。
馒头抚慰肠胃,诗歌慰藉灵魂。为自己,也为来来往往的人间客。
我们和馒头哥、面条兄一样,活在卑微而伟大的日常里,而诗心不死。
把自己变成水和面
从一个馒头开始,一碗面条开始
就像从一行诗开始

4
现在,馒头诗人每天写一首诗:
“今日会变旧,明日会来临,不必挽留每一次日照金山。”
在“梅夫的面馆”白色招牌下边有一行小字:
人生不过一碗面。
繁华落尽,见真淳。
茶马古道如此,丽江古城如此。人,也是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诗歌报:云南诗人赵演溪《丽江爱情地理记2 》欣赏
呼兰河:一袋馒头储存一个春天
【V私享】一到晴天,丽江人又找回了诗和远方!
“大益文学”微信公众号【为你评诗】专栏第三季全新起航,快把手中的诗歌砸过来吧!
在懵懂中从世外返回
【旅游频道】你曾经幻想的诗和远方,实现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