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歌德名诗《漫游者的夜歌》

Ein Gleiches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Über allen Gipfeln
Ist Ruh,
In allen Wipfeln
Spürest du
Kaum einen Hauch;
Die Vögelein schweigen im Walde.
Warte nur, balde
Ruhest du auch.


冯至的翻译版本:

漫游者的夜歌

一切峰顶的上空
静寂
一切的树梢中
你几乎觉察不到
一些生气;
鸟儿们静默在林里
且等候,你也快要
去休息


钱锺书的翻译版本:

有喻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赏析指导

        据说,这首短诗是在一个山顶上写成的,当时歌德夜宿在山顶一幢猎人的小木楼中,即兴吟成此诗,并把它写在木楼的板壁上。50多年后,即将告别人世的歌德,故地重游,重又读到了壁板上的这首短诗,念起“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感慨无限,潸然泪下。这首短诗朴素简练,几乎没有什么藻饰,只有短短八行,但意境高远,也似乎包含了某种永恒的哲理,被公认为歌德作品中的绝唱。

        这首诗以一个登山者的视角展开,读者可设想他站在阒无人迹的山顶,在天宇、树林、鸟儿之间的一片“大安静”中,感受着人与自然之间隐秘的关联。在空间的构成上,此诗很有特点,由高及低、由远及近、由大及小:先从峰顶之上的天空写起,给人一种宏大的空间感;继而写到树木,但不写树木而写的是树梢,则有一种细致入微的效果,进一步烘托出“安静”的绝对;再写到隐没在林中的鸟儿,最后仿佛一声感叹,人也要在万籁俱寂中休息了。在视角的推移过程中,既有宏大的空间营造,又有细微的感觉捕捉,读者似乎也被引领着,置身于那样的山顶,被大自然的寂寥所融化。另外,这首诗的高妙之处还在于,它写的虽是一时一地的感受,但提供的却是一种普遍的经验,譬如,诗人用“一切”来形容峰顶和树梢,就会带来一种超越感,那个登山的漫游者站立的地方,似乎不是一座山的峰顶,而是世界之巅(“一切的峰顶”),将天空、山顶、树木、鸟儿与人融成一体的大安静,也就成为某种宇宙秩序的象征,诗人在捕捉一种感受的同时,也似乎在传达一种玄奥的哲学,它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有一些我们熟悉的作品,在结构、意境上与《漫游者的夜歌》十分接近,如柳宗元的《江雪》,在空间构成上也是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在视角转换中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是一首关于“登高”的诗作,抓住刹那之间的感受,抒发了一种有关历史、宇宙的苍凉感悟;而李白的“夜宿峰寺顶,/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也是写峰顶之上、天宇之下的某种终极感受,与这首《漫游者的夜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学建议

        一、预习指导

        先介绍这首小诗的缘起以及在歌德作品中的地位。此诗较短,可让学生背诵,在反复的吟哦中,体味诗歌无穷的意蕴。

        二、作品讲解

        1.讲解短诗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由物及我的视角转移和空间构成。

        2.诗歌的境界十分广阔,但对自然的细微之处,也有敏锐的捕捉,分析“阔大”与“细微”这两种效果是怎样获得的。

        3.向学生提问,诗人为什么要用“一切”来形容峰顶和树梢,这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提升有什么作用。

       4.组织学生讨论最后一句:“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是什么意思,在这首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三、扩展与比较

        将此诗与几首中国古诗比较,如柳宗元的《江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的《夜宿山寺》,讨论它们在空间构成以及艺术境界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一、一首朴素的诗(冯至)

        两年前,我在《读歌德诗的几点体会》一文中,提到《漫游者的夜歌》是一首最有名的短诗,人人能懂,但又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现在我想进一步谈谈我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我先把这首诗译成中文如下:

        一切峰顶的上空

        静寂,
        一切的树梢中
        你几乎觉察不到
        一些声气;
        鸟儿们静默在林里。
        且等候,你也快要
        去休息。

        在诗歌广泛的领域里,有一种诗写得很朴素。这种诗一般都是短诗。它们语言简单,却非常精练;没有任何词藻,却能发挥诗的最大的功能;看不出作者有什么艺术上的技巧,但多半是最杰出的诗人才能写得出来。这种诗浑然天成,好像自然本身,它们洗涤人的精神,陶冶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江雪》等简短的绝句都是这样。外国的大诗人,在他们的长篇巨著之外也常常留下几首朴素而短小的绝唱。《漫游者的夜歌》在这种诗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种诗很不容易译成另一种语言。因为它们之所以成功,在于诗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语言的特长,而这特长又不是另一种语言所能代替的。若是逐字逐句地去翻译(尽管我们主观上念念不忘是在译诗),其结果往往索然无味,表达不出原诗中每个字的音与义给予读者的回味无穷的感受,可是这也正是那些为数不多的优秀的朴素的诗具有的特点。如果译者只体会诗的意境,不顾原诗的形式和字句,那么译出来的诗,成功的无异于是译者本人的创作,失败的会弄得面目全非。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短短八行,它的声誉并不在12111行的《浮士德》之下。1982年歌德逝世150周年时,西德文化界征求群众关于歌德诗歌的意见,公认《夜歌》是歌德诗中最著名的一首。20世纪20年代统计,《夜歌》被作曲家谱成乐曲,就超过了二百多次。它在中国也不是生疏的,20年代郭沫若、30年代梁宗岱、最近钱春绮都先后把它译成中文。郭沫若和梁宗岱是诗人,钱春绮是德语诗歌有经验的译者,他们译这首诗,各自有独到之处,读者可以参阅。本文内我的这首译诗,自信不能体现原诗之美于万一,但在翻译时,尽量体会了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处境和心境。有些好诗,感人甚深,但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则无从考究,这就不无影响对于诗进一步的理解。歌德这首诗,则有资料可供参考,从中能够得到一些启发。

        歌德于1780年9月6日在图林根林区基克尔汉山顶上狩猎小木楼里过夜,他吟成这首《夜歌》,用铅笔写在小楼的板壁上。同时他写信给他的女友石泰因夫人,信里有这样的话:

        我在这地区最高的山基克尔汉住宿……为的是躲避这个小城市的嚣杂、人们的怨诉、要求、无法改善的混乱。

        我最初读《漫游者的夜歌》,总以为“漫游者”是从平地走入山区,仰望山顶和林中的树梢,一片寂静。读了这信后才知道,“漫游者”的所在地是在这地区最高的一座山上,那么,他就不是仰望而是俯视了。从高处举目四望,才很自然地看到一切的峰顶和一切的树梢,而寂静的并不只是峰顶,更广阔地是峰顶的上空(因为德语中标明在某某事物之上的介词有两个,一个表示上下两物紧密相接,另一个表示中间有一定的距离,原诗中所用的介词则是后者),至于树梢,不能说完全没有声气,只是作者在高处几乎觉察不到罢了。

        歌德写《夜歌》时的心境,也不像是诗里写的那样平静。歌德于1775年应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的邀请到了魏玛(那时他26岁),不久就接受了许多繁重的任务,先是重新开发图林根林区伊尔梅奥附近的铜矿和银矿,后来又参与军事、交通、水利等委员会的领导工作。一个狂飙突进时代的诗人处理这些非常实际的事务,需要不断克制自己,以极大的耐力来应付。歌德为了使这贫穷狭隘的小公国能够政治进步、财源富裕,付出了许多心血。但是宫廷里人事的倾轧和落后保守的势力使歌德的工作遇到不少障碍,他初到魏玛时的一片热忱也渐渐减退。1779年他到瑞士旅行,曾写信给石泰因夫人说,若能从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中摆脱出来,专心从事文艺工作,该有多么好啊。现在,从前边引用的给石泰因夫人信里那句话的后半句可以知道,歌德是以怎样的心情来到基克尔汉的,这也就是《夜歌》里最后两行“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的背景。

        以上是根据歌德给石泰因夫人的信对《夜歌》作了些粗略的说明。下边对这首诗再作一点分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八行,但也自成一体,有完整的结构。若用几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从上而下,从远而近,从外而内,在这样的层次中,静寂的程度逐渐减弱。一切的峰顶上空是既高且远,树梢就不像峰顶那样高,也比较与人接近了,林中的小鸟比树梢又低了一些。峰顶的上空是无边无际的静寂,树梢和林里的小鸟总不免有些动静和声气,不过在这静寂的夜里人们难以觉察得到。最后,诗人把自己安排在诗里,第七、八两行与前六行相反,只说出自己的愿望,去得到休息。歌德给石泰因夫人的信可以证明,他心里一点儿也不平静。

        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的结构在这种朴素的短诗里相当普遍(当然,也不能说都是这样)。以中国诗为例,如本文前边提到的《独坐敬亭山》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高空中的远景,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则表达诗人是怎样吟味他“独坐”的寂寞之情。又如《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一望无边的雪中的景象,可是骤然一转就转到眼前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垂钓人虽不是诗人自己,但从他身上反映出长期贬谪的诗人孤冷的心境。在“由外而内”这一点上与《夜歌》更为相似的元人马致远那首著名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虽然显得萧索,究竟还是属于客观世界;“古道西风瘦马”这三种景物与诗人便有了关系,而且是一种比一种更为接近;“夕阳西下”,日暮途远,时间紧迫了,最后才好像喊叫似地说出“断肠人在天涯”。这与《夜歌》里一层层由外而内最后的两行“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是同样的结构。

      《夜歌》之所以成为一首著名的诗歌,它独特的音乐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原诗不遵守固定的格律,但语气自然,音调和谐,使用的词汇里a、au、u、ü等元音比较丰富,适合于从字音上形容夜色。这种音乐的特点很难用另一种语言迻译过来,我翻译这首诗,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注意每行诗的节奏,用韵脚来补偿译诗里难以表达的原诗的音调。我用以韵母i收尾的字表示寂静与休息,以韵母ong收尾的字表示高处,诗里有两行提到“你”,实际上是诗人自己,这两行则押ao韵。我虽然做了一定的努力,但结果只是给《夜歌》制造出一个不大像样子的模型,模型是不能代替具有生命力的原物的。

        在西方,有不少歌德的研究者为这八行诗写过不少论文,甚至专著,我写这篇短文,不过是一得之见,而且译诗也译得很平常,未必能对读者欣赏这首诗有多少帮助。但我有一个愿望,想通过《漫游者的夜歌》向读者介绍,诗歌领域里有一种朴素的诗,这种诗无论在中国或外国往往有共同的特点,类似的结构,好像没有思想内容,却能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

        写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可是有些关于《夜歌》的事迹需要附带提一提。《夜歌》于1780年写在狩猎小木楼的板壁上后,只在魏玛少数友人中间流传,直到1815年歌德才把它连同另一首《漫游者的夜歌》编入他的诗集里。直到1831年8月歌德为了躲避人们将要盛大庆祝他82岁的寿辰,离开魏玛走到图林根林区,又重访一次那座小木楼,只有一个山区视察员陪伴着歌德。这位视察员后来这样记下了当时的情景:“我们相当舒适地到了基克尔汉的最高处,先在圆形空场上欣赏远方的美景,他望着茂盛的森林十分高兴,……随后他问:‘那座林中的小楼必定在这附近吧,我能步行到那里去,叫马车停在这里,等着我们回来。’果真他就健步穿过山顶上长得相当高的覆盆子灌木丛,直到那熟悉的两层的狩猎小木楼,……一道陡直的楼梯引向小楼的上层;我请求搀扶他,但他以年轻人的活泼神情谢绝了我,虽然他再过一天就要庆祝他82岁的诞辰了。他说,‘你不要以为我走不上这座楼梯,我还能走上去’。我们走进上层的室内,他说,‘从前我和我的仆人在这里住过八天,那时我在壁上写了一首小诗。我想再看看这首诗,如果诗下边注明写作的日期,就请你费神把日期给我记下来’。我立即引导他走到屋子的南窗旁,窗子左边有用铅笔写的这首诗(原文抄引了《夜歌》全文,从略──作者)。歌德反复诵夸,泪流双颊,他缓慢地从他深褐色棉布上衣里掏出雪白的手帕,擦干眼泪,以柔和伤感的口气说,‘是呀,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他沉默半分钟,又望了望窗外幽暗的松林,随后转身向我说了一句:‘我们现在又可以走了。’”

        六天以后,歌德在9月4日写信给音乐家采尔特,提到这件事,信一开始就说:“这六天是整个夏天最晴朗的日子,我离开魏玛到伊尔梅奥,我往年在那里做过许多工作,可是长期没有再去了。在周围都是枞树林最高山顶上一座孤单的小木板房壁上我找到那首1783年9月7日的题辞,你曾使这首歌驾着音乐的翅膀传遍全世,那样亲切地抚慰着人们。……过了这么多年,真是阅尽沧桑:有持续着的,有消逝了的。成功的事物显露出来使我们高兴,失败了的都忘记了,在痛苦中忍受过去了。”这段话反映出歌德又看到了他50年前在木板房壁上的《夜歌》后的一些心情。

        这些轶事,给《夜歌》增添了一些“佳话”。果然,歌德在这以后不到七个月,便应验了他怀着另一种心情所吟味的那两行诗“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不是休息,而是永远安息了。

        1984年8月14日写于青岛

        (选自《冯至全集》第8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伟大的宁静──歌德与李白的两首小诗(冬青)

        诗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来就是非常亲密的,要“比”“兴”,要象征,都要自然为他帮忙。而只有当诗人的心灵在现实生活中被捶楚打击,理想被击碎,纯真的感情不能为世俗所容,甚至于“世人皆欲杀”时,就会更加感到自然的亲切知音,迥异乎俗世了。这时,自然不再仅仅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写诗的佐料儿,而成了知情着意的骨肉亲人了。于是,他们就将一颗诗心放在自然中去洗净尘土,冷却欲火,最后与清净的自然合而为一。

        这是歌德的诗《漫游者的夜歌》

        群峰
        一片沉寂,
        树梢
        微风敛迹。
        林中
        栖鸟缄默。
        稍待
        你也安息。

        傍晚时分,在苍茫的暮色中,远处的群峰默默无语地立着;树梢,一丝儿风影也没有,树林中,栖鸟亦缄默无声。真是远处静,近处亦静,万物俱皆静寂。诗人,也就在宁静的大自然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诗人,也就变成了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的脉息相通。自然中加入了新的成员并未失去它的和谐宁静,诗人投入了自然却在心中注满了甘美的和平安宁。自然与诗人,物异而情同,交浅而意深,都进入物我两忘的意境中了。

        李太白的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与歌德这首小诗的意境极为相似: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此诗与歌德诗一样,写景由远而近。目送飞鸟高飞至尽,复见孤云闲闲独去,诗人却没有目送归鸿,俯仰自得的神定气闲,清远秀逸的心境,只是觉得鸟与云的无情──对诗人寄托的情意竟似毫不觉察。这两句似比似兴,却不可以比兴释之,而应视作诗人即目所见。这时,鸟尽云去,诗人正意兴索然,却发现敬亭山默默地站在自己面前。只有敬亭山,不似“众鸟”“孤云”之“飞”“去”,而在深情地看着诗人。茫茫天地之间,一山一人,相对而坐,不知山化而为人耶,抑或人化而为山耶,只知山与人已然同化,心意相通,相看不厌。这是何等的快慰,又是何等的悲哀!

        而李白和歌德都将这悲哀与快慰默默地融化于自然之中,以至从表面(诗的字句)看似乎不见了,但其情怀从平淡的字句中渗出来,仍使人品味不已。而李白之诗题云“独”,歌德诗中的“稍待”,都透露出其中消息。

        相似的境遇,造成了相似的心境。李白歌德都曾有一时期从政,且有相似的遭际。歌德这首诗写于1780年9月6日,其时歌德正为魏玛服务,被宫廷中庸俗猥琐的贵族人群所包围,为繁重的政务所累。政治上从一开始的满怀信心变为感到处处荆棘,他一举手一投足都得奋斗一番,有些事即使经过努力,却终归一事无成。因此,在公务之余他便置身于大自然,这首小诗就是题在伊尔梅奥的基克尔汉山山顶小木屋的墙壁上。李白呢,由“仰天大笑出门去”到长安,到觉得“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经历了一个政治理想完全破灭,对现实的政治和上层统治阶级的腐朽有清醒认识的过程。“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笑春风”!同歌德一样,知道了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愚蠢、昏庸、矛盾和不义,周围的人则大都不过是一些蠢人和流氓。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后,诗人在东南各地漫游,天宝十二载到达今安徽境内,“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北郊,是李白居宣城时经常游息的地方。在这里,诗人写下了这首小诗。

        虽然心境相似,但由于诗人的个性不同,因而表现的手法也微有不同。李白是在从大自然中寻求知音的朋友,所以“鸟”“云”因对诗人掉头不顾而使诗人忿愤,虽然由于诗的后两句流露出的快慰而使这种情绪被淡化了。不过,也因为有后两句,才使人咂摸出前两句中“飞尽”“去闲”中蕴含的诗人的情绪。而歌德,则将自然中的一切皆视作和谐一致的整体,将自己也化而为自然的一部分,心神俱静,心神俱净,一切鄙陋繁杂的政务负担,笑鸣春风的蹇驴们,尽皆于此刻泯灭无迹。李白的诗道出了物我两忘的情由,以及心中的烦愁逐渐消释于自然中的过程。先是将感情投射到“众鸟”上,众鸟高飞而尽,再寄情于“孤云”,云是孤云,人是独坐,而孤云竟也悠闲地远去了。诗人又一次体会了世态的炎凉。这时,才知敬亭山之可亲可信,而与之相看不厌。山,是诗人心心相印的契友,与诗人默默地交流着情感。无众鸟之乱耳扰心,无孤云之触目惊神,天地间又是多么宁静!与歌德的山、树、林鸟与人一起安息的意境何其相似。

        李白的天性是率真自然的,我们可以明白地看到他坦诚的心灵的细微变化,而他的心灵,又是多么敏感,他的感受,又是多么微妙啊!他不自觉地就将他的情感注入自然的景物,直至找到与自己情感相通的景物,就与之俱化,自己的孤独寂寞满腔情志就得到了理解,他就感到欣慰了。

        歌德,却是在静观自然的时候,似乎被自然的宁静逐渐感染的。其实是体贴了自然之情后,借自然之情抒发自己的情怀。诗人的心情,又可从自然之情中品味得出来。

        歌德诗中的宁静,与李白山人对视的宁静一样,并不是死寂。这是“大言希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宁静。人与自然之间互相意会,而不以声相传的“语言”交流。这样,我们就随着诗人,进入这种脉脉不语的情境中,感受着莫可名状的宁静中的情感交流了。其实,倘将歌德这首小诗也“翻译”成五言绝句的话(这无疑是可以办到的),则更可体味到与李白诗的神似。而歌德曾崇尚过古典艺术“高贵的单纯,伟大的宁静”的理想,这首小诗与李白的诗又都庶几近之,故而对这两首小诗体现的境界以“伟大的宁静”目之,当不为大错吧。

       (选自《名作欣赏》1987年第5期)

        摘自:2008-10-06 人教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冯至先生的《一首朴素的诗》评《夜歌》
知不知斋主:歌德一首短诗及其英译和中译赏析
向往
千挑万选,李白短诗6首,首首经典,句句流传!“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韩博访谈 // 《飞去来寺》:旅程与虚构
唐代诗人|李白诗精选译释·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