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冬聊习作| 孙小冬:“会说话”就“会作文”吗


小冬聊习作| 孙小冬:“会说话”就“会作文”吗

 小学语文教学杂志小学语文教学杂志 3月28日

一、“会说不会写”的两个原因


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跟说话是一回事儿。”钱穆先生说:“作文只如同说话,口中如何说,笔下即如何写。”两位前辈大师的说法虽然不同,但意思却一样,那就是“写作文是一件跟开口说话一样简单的事,你会说话就应该会写作文”。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不少学生能说会道,对作文却束手无策,而且这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两位先生的观点不对吗?似乎不是。那又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也是让我非常困惑的问题,直到在维果斯基的《思维与语言》中找到了答案。


维果斯基指出,学龄儿童书面语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口语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书面语的“最初发展也需要一个高水平的抽象。它只是在思维和意象中说话,缺乏口语的乐感、表达力和抑扬顿挫”。第二,“书写还要求儿童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活动”,而儿童恰恰“缺乏抽象的、深思熟虑的操作技能”。


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其实也就找到了从“会说话”到“会作文”的路径,这个路径就是为儿童创造一个“口语的环境”,先说后写,帮助他们通过“抑扬顿挫的、充满乐感和表现力”的“口语”进行“抽象的、深思熟虑的分析活动”,而这个“口语的环境”显然就是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


二、思辨、写实的情境是联通“会说”和“会写”的桥梁


提到情境,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李吉林老师,不过还有一位标志性的人物请千万不要忘记,他就是于永正老师。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于老师就进行了基于“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作文实验,这项实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精心创设的情境是实验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我看来,于老师创设的情境有这样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是写实。如果说李吉林老师通过图画、音乐、语言等创设的情境侧重于“写意”,更适合阅读教学的话,那么于老师创设的情境则侧重于“写实”,更适合习作教学。于老师创设写实的情境有两个招数。一是“在实战中练兵”,就是抓住时机,把小课堂搬进大社会。二是“像实战一样练兵”,就是创设情境,把大社会搬进小课堂。不管用哪一招,于老师都追求创设一种“实用的”“积极的”口语环境,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甚至“逼迫”学生开口;另一方面,实际的需求、现实的效果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表达的作用,从而对表达更有热情、更有信心。


第二是思辨。这是于老师情境创设的标志性特色。于老师从来不会让学生“顺顺利利”地说,他总是设置各种“障碍”,逼着学生不断地揣摩、调整、组织自己的表达。如在《一块面包》的教学中,于老师扮演的“晓理”同学用“我扔面包关你什么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句话噎住了跟他对话的同学,让表达的难度一下子提高了很多。再如,在《轧面条》的教学中,于老师请学生为食堂的孙师傅讲解轧面机的使用方法。在于老师的安排下,“孙师傅”通过“直接把面片放在五档上轧不更省事吗”“我们学校老教师比较多,他们喜欢吃好消化的细面条,能轧吗?”等问题反复诘难。凡此种种都让学生远离了那种“十分熟悉的、自发的、无意识的活动”(维果斯基语),进入到了“深思熟虑”的分析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写实”“思辨”的情境是联通“会说话”和“会作文”的桥梁。是的,很多老师也很注重情境的创设,但我们创设的情境能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学生的表达呢?很多老师都很注重从说到写的过渡,但学生的“说”有没有思维的力度呢?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实验很好地印证了维果斯基的观点,也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找到努力的方向。


三、运用“天然情境”自主写作时学生独立写作能力形成的重要标志


但是,从“会说话”到“会作文”不能总依赖教师创设的这种“人工情境”:一是因为“情境只是认知的脚手架”(李吉林语),我们总不能让学生一辈子都依靠“脚手架”进行写作;第二,如果每次写作都依赖“人工情境”的话,学生就会觉得习作是一件特殊的事,就会认为习作的材料是教师创设的情境而不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自主观察、自主感受、自主发现的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他们习作能力的提升就只能局限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所以冯卫东教授说“情境的出场是为了它的退场”——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一篇习作,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去发现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天然情境”,让学生学会在这种“天然情境”中自主地进行写作——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小学习作教学就会容易很多,我以为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当然是树立正确的观念。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明白,习作就是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才会发现能够帮助自己写作的情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当学生感知真实世界的心理障碍一旦得到突破,他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原来就存在着写不完的故事,而当他们有话可说的时候,假话、套话、大话、废话、空话自然会离开他们的习作。


其次是要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了正确的观念还不够,学生还需要足够的练习,而最好的练习就是写日记。写日记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丢掉“人工情境”这个“脚手架”,在“天然情境”中自主地进行“选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的过程——这是学生独立写作能力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不断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会说话”抵达“会作文”的过程中日记训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学生对“天然情境”的主动发现和运用——可以说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四、“会说话就应该会作文”对习作教学的启示


既然“会说话”跟“会作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那么我们如何评价叶、钱两位先生的观点呢?在我看来,他们的观点有效地打破了习作的神秘感、特殊感,深刻地揭示了“说”与“写”之间的关系,为习作教学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要对“说”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到“说”“写”并重。“说”是“写”的基础,抑或“说”本来就是“写”——因为作文其实就是用笔在纸上说自己的话。但即便“说”如此重要,很多老师对它仍不够重视。举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周末,我们在朋友家聚餐。开饭了,朋友喊他读一年级的女儿:“珺珺,出来吃饭了!”珺珺在屋里答道:“我还有一句话没想出来呢!”我不明白什么“一句话没想出来”,经朋友解释才知道,原来是老师规定每天至少要写一句话。又过了几分钟,珺珺还没出来,朋友又问:“珺珺,一句话想出来了吗?”珺珺回答:“还没有。”这时我忍不住说:“你刚才不是已经说了两句话了吗?怎么还是没想出来呀?”珺珺问:“我说了什么话了?”我说:“第一句,‘我还有一句话没想出来呢!’第二句,‘还没有’。”珺珺说:“啊?这也是话呀!”——隔着房门我似乎都能看到她满脸的惊讶,这个孩子居然把自己说的话不当作话了,有了这样的认识,要走上习作的正道真的有些难!


第二,要引导学生将轻松自由的说话状态带到写作中去,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学生写作时能像说话那样自然率真,那他们的习作将会多么清新脱俗!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这种近乎“原生态”的写作其实跟文学创作的原初规律是相通的,这也是许多艺术家一辈子追求的创作状态。来看我们班张孜孜同学的一篇日记,题目是《吓死人了》:


语文作业、英语作业、钢琴、数学作业,是我每天必须享用的“豪华套餐”!这不,经过一个小时不间断的努力,我终于啃完了语文、英语这两块大排,现在又开始“叮咚、叮咚”地弹琴了!


弹了一会儿,觉得很累,于是就想躺到床上休息休息,可还没有走到床前,“咔”——突然传来了开锁的声音。“不好!妈妈回来了!”我连滚带爬地回到客厅,跳上琴凳,又“叮咚、叮咚”地弹起琴来。


妈妈匆匆地走了进来,在冰箱上找来找去,摸出一把钥匙后又匆匆地走了出去,连半句话都没说。


哇,真吓死人了!


我觉得完全可以用“信腕信口,皆成律度”来评价这篇短文——“我手写我口”,跟袁宏道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的“灵性说”很是接近,它不仅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也“自动”回避了习作中的主题先行、人为拔高、堆砌辞藻、简单模仿等陋习。


“会说话就会作文”,是我们教学的信念,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

(原文载于《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2019年第4期“小冬聊习作”栏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题讲座】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教学杂志//小学高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的探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用文字为生活拍照—“开放式习作教学”研究与实践
浅谈如何训练三年级小学生的习作起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