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赋 比 兴和通感

一、赋 比 兴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无论诗词对联我们经常提到的就是意境,“美的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水平深层次的悟性。好的诗词都会有一种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于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

或者受到思想启示,沉缅于哲理性的思考。”但是,如何才能营造出诗词作品的美好意境呢?这就是我们在创作中应该掌握和运用的营造意境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

所谓“赋” ,就是直接叙述、描写或抒情,用的是白描手法。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一般是以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是以彼物比此物的的方法。

 

所谓“兴”,就是即物起兴,即一首诗词想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却不是直奔主题,而是首先从别的事物写起,以引到作者所要写的对象上去。

按较早的东汉郑玄认为“兴者托事于物也”从“兴”“比”两字面上解释虽有显著的区别,但应用到诗篇时,界线却很不明确。因为“托事于物”和“比方于物”都要借助于别的事物来作比喻,所以这两个定义难于判定某首用的是“比”还是“兴”。

交待事实,直抒胸臆,以赋为佳。

变抽象为具体、形象,以比、兴为上。

赋多陷于平板,比兴多流于晦涩,所以在诗词创作中多为结合起来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集成《诗经》的《大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中的《风》《雅》《颂》是诗经的组成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间诗歌;《雅》有《大雅》《小雅》,是“言王政所由废兴”的作品;《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赞美王德、祭祀用的乐歌。

赋、比、兴则是表现诗歌内容的方法。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此后对此解释虽不一致,但大多诗人学者都采用朱说。

因此我个人认为:“兴”是先言它物,然后引起想象。“比”是打过比方。用物来比喻的。
下面我们分别具体的说说

(一) 赋

【赋】
就是直接陈述,直描情状,直抒胸臆,直写人物,直写景物。是告诉我们“是什么”的问题。
赋的要求:
一是要交待清楚,明白;
二是要讲究曲折、起伏,不能平淡如水,没有诗味;
三是要有主线,尤其是叙事诗
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其实就是对项羽自杀乌江写实,作者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看法

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世人交结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人。

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揭露金钱对人心的侵蚀,势利对社会的污染。通篇议论,纯用赋法。

(二)比 

【比】
也就是以彼物比此物,是告诉我们“像什么”的问题。
在绝句的创作中,比是一种经常的、大量使用的表现方法。巧比妙喻的目的,是为了使诗词比用直接陈述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比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现代修辞学上把比列为比喻比拟两种辞格。比,是诗词创作的形象化的重要手段,是运用得最早、最广泛的形象思维的一种艺术方法。

比 包括比喻和比拟,

比喻,是将两种以上的事物联系起来,用其中一种事物去说明或描写另一种事物,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中要说明或描写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方的那个事物叫喻体。

一般把比喻分为四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1、明喻:本体和喻体一并托出,一般在两者之间加上“如”“似”“若”或“犹如”“恰似”“仿佛”等字眼。
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此诗中“尖山似剑芒”就是明喻。

2、暗喻:又称隐喻。这种比喻,一般也要求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不同于明喻的是不用“如”“似”等明显的比喻字眼,而是用其他谓词和状词。暗喻较明喻更近一层,它突出本体或喻体的某种特征,比喻更传神,更生动。

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突出喻体“桃花潭水”千尺之深的特征,来夸张本体“汪伦送我情。” 

 

3、借喻:本体不用出现,直接用喻体来代表本体。例如骆宾王的《秋日送尹大赴京》:

“竹叶离樽满,桃花别路长。”竹叶,桃花各比喻的啥?“竹叶离樽满,桃花别路长。”“竹叶”喻酒,“桃花”喻马。借喻二体合一,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应该是人们比较容易了解的,或者从诗句的前后句的联系中从典故、文献的联想中,能够琢磨出来,不宜晦涩难懂。注意:不宜晦涩难懂。

4、博喻:用多种事物同时比喻一个事物。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十四句诗用了十种声态作比喻,对于琵琶声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而且暗示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比拟与比喻相似,但有所不同。

作者为了把景物写的生动形象,把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常将甲物当做乙物来写,这就是比拟。

比如杜甫《春望》中的这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把花与鸟都拟人化了,感时 花也流泪; 恨时鸟都惊心,离伤之情多么深重。

比喻和比拟所不同的是,比喻一般要出现喻体,或者本体与喻体相融合,比拟则不出现本体,而是以喻体的某种形象特征、动作特征来描写本体。如:以物拟人,静物拟动物,甲物拟乙物等等,从修辞角度看,比拟较比喻对事物描写的深度更近了一层。比喻是作为修辞手段运用的。

情感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着,只有用具象来比喻,才会给人以明晰的印象。

如李白《五律·之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中用了两个比喻,一说愁生白发,白发竟然有三千丈;
二是说白发如秋霜,对镜触目惊心,为壮志未酬而人已衰老而无限感叹。

又如李商隐的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的这首七律,颔联、尾联都用了比喻,颔联的比喻尤其精美,将抽象的感情变成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情真挚,意境含蕴。

美妙传神的比喻,不但能使所咏事物形象鲜明,而且可以加强抒情的气氛。如刚刚提到的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比喻的手法描绘琵琶演奏的声音,非常生动贴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手法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凡是成功的比喻,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人们所熟知的事物作喻体。
2
、凡是有感染力的比喻都是贴切生动的。
3
、比喻是有感情色彩的。美好的形象用于歌颂,丑恶的形象用于抨击或讽刺。
4
、比喻不能总是那么几个固有的形象,要依据不同时代的不同特征,准确地选取新的、带有普遍性的喻体,才会产生艺术感染力。

(三) 兴

兴就是先言他物而引此,或者是以时、天地,借景物引起意中之所欲言。或者是托事于物而起发已心。简单就是讲,兴”指借一物来引起他物,触景生情,以引起下面的歌词,“托物以起兴,借物以表情”。

朱熹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所以,兴的意义一是为了引起下文的开始之辞,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

所谓引起下文之辞,是说这首句主要是为全诗的押韵定下一个基调,也就是确定全诗的韵脚;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但这种比喻是隐性的,不通过思考是看不出来的那种比喻。

古代的兴,有的是没有隐喻的意义在内,这在民歌中尤为显著。
比如陕北的信天游
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两口打架不记仇
这里没啥隐喻

唐代始,这种纯粹的兴很少见了,首句的兴多兼隐喻之责。

兴,往往是一种发端(即启发、启动)兼隐喻。这对于那些不大懂诗歌理论的读者来说,他读后只可意会却难以明言。

但这种创作手法只能放在一首诗歌的最前面,而且让一般人看不出来是用了比喻。所以,比与兴的作用有类似处,但兴法比一般意义上的比喻、比拟显得更加隐曲幽深,更具意味。写文章强调“开门见山”,作诗则须含蓄委婉,因此往往先用鲜明的形象为抒情发端,所以又叫“起兴”。

 如张籍的《七律·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就是“起兴”句。

“见秋风”三字是思乡的形象说法。这里有一个典故,有谁知道?

 

晋朝的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借口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这是兼含比喻的兴,即兴中有比,比、兴往往密不可分。用某种事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古人也称之为兴。

明朝的民族英雄于谦,在蒙古贵族瓦剌内侵,掳走皇帝英宗之后,拥立景帝,率京师军民击退敌人,后来英帝被释放复位,于谦被诬杀。

 


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以石灰自况,寄托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无畏精神和洁白高尚的情操。

清朝的郑燮曾题《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此诗为题画而作,在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隐喻作者风骨的刚劲。这类托物寄意的表现手法,和前面讲形象思维所说的“移花接木”法,古人常称为“比兴”“托兴”“兴喻”“讽兴”等。

兴兼比,可表述为:

欲言A事,却先言B事以起兴。但两者之间在某一点上具有可比性。兴法最早起于民歌,后被文人总结上升为理论。可是当代诗人们已大都不会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了,所以很多诗歌显得乏味、概念化和呆板平庸了。

如《诗经》中《国风·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的前两句就是兴。诗人触景生情,因物起兴,由一对鱼鹰在河洲上相对鸣叫作为诗的开头,引起所要吟咏的下文。

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先言的 “他物”,即起兴的形象,也就是最初触发诗人展开丰富联想的起点。

作为起兴的形象,既可以是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会生活现象。如上面这首《关雎》,诗人看到一对水鸟在河洲上关关和鸣,便想起自己爱慕的姑娘,希望和她结成伴侣,引起深挚的相思之情。这就是“兴兼比”(发端兼比喻)。

又如《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人以桃花起兴,用桃花的艳丽比喻新娘的美丽容貌,也是“兴兼比”。
又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开头几句:
“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能裁衣。”

杜甫《新婚别》的开头:
“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这两首诗的前两句也都是“兴兼比”。

当用来作“兴”的事物仅是用于发端时,两者可以没有联系。

如毛泽东主席的古风《送纵宇一郎东行》的开头: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第一、二两句就是借云开山朗、春树繁茂的景象为全诗的起兴,以阔大的气象,来衬托为友人壮行的心境。

“起兴”,是诗人通过客观景观的触发和媒介作用,从而引起联想和想象,进入形象思维的过程。想象总得有个起点,联想也得有个契机,这起点和契机就是“兴”。

兴只是诗的开端,它是最初触发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有的兴与下文意义相联系,有的则与下文没有直接的联系(没有联系的兴主要表现在民歌中),是起个发端起情和定韵的作用。在诗词创作中,多数的兴是与下文有联系的或是兼有比喻作用的。

通过最后的这一段总结,我们应当知道,做诗,就要学会用好起兴,因为它是进入形象思维的起点;一首诗的这个发端起情,是欢快还是忧伤的基调,往往会决定整首诗的情调。起兴还可以起定韵的作用,起兴句的韵决定全诗的用韵。

每首诗的兴法不尽相同,但必须立意新鲜,寓意深远,而且要使它起得巧妙和自然。兴和比同属形象思维创作手法,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彼此相似形成比,前后相因形成兴。把叙事、议论、抒情、写景融为一体,这样的话就不是平铺直叙,有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从而成功的反应自己所要讲述的故事或事件。如上所述,比兴创作手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诗歌的形象思维、艺术夸张、含蓄蕴藉等艺术效果,而这些效果又是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服务的。

(四) 赋、比、兴三共用
吹笛
 
作者: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看下图 


先看红色,后看蓝色 
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一年杜甫由夔州移寓西阁时,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 
首联扣题起兴,由听到吹笛声而引发感怀。 
秋山静寂,皓月悬空,清风萧瑟,横笛数声,牵动万千愁思。 
《风俗通》说:“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 
在山水、羁旅诗中,笛有着广泛的表情达意的动能,最常见的是牵引怀乡的情愫。又《乐府杂录》载:笛者,羌乐也。古笛曲广为流传的有《落梅花》、《折杨柳》、《关山月》等,皆为思乡之作。
月明风清的秋夜,本是适于亲人故友欢会的良辰美景,而今夜,这凄恻哀伤、声声彻耳的“断肠声”,却只能使人更感寥落、凄清了。
 
“谁家”两字,以问语写听者“我”的感受,情味悠远。 “巧作”一词,是言吹笛之人吹奏技巧的高妙,似乎把“我”的满怀乡愁,都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了。这一设问陡起波澜,借他人之笛音写自己之乡思,极具共鸣感。 
 颔联紧承首句之 “风”“月”二字写,虚实相生。一写声象, 
此处代指柔婉、和谐的笛音。“几处明”三字下得奇巧,“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照关山,自有明暗、浓淡之别;而以“几处”问之,实则是人心的悲喜甘苦之反映。
颈联由“关山”二字再次衍发联想。
 
上句遥想当此中宵月明之际,胡骑行军北归的场景;
下句是写诗人听了这笛曲之后,萌生出南行的愿望。
 
上下对仗工稳,由远及近,以胡人之北归来映衬“我”的思乡之切。
明朝李东阳的《麓堂诗话》说这两句“清绝”,主要是就此联意境的清幽、窈眇而言的。
 
在古诗中,月色、笛声、江南常连缀一起,表达幽怨的乡思之情。 
如唐代诗人李益的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尾联道出全诗主旨,“故园杨柳今摇落”是客居异乡的诗人对“故园”风景的悬揣,想必在如此萧瑟的清秋时节,杨柳早已枯黄、零落了;
 
可是“我”,还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这是以杨柳之衰映衬自己的迟暮之悲。结句以反问收束,如何在忧愁的煎熬中度此余生呢?这一自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全诗善用烘云托月之法,由闻笛入手,多方铺垫,反复渲染,逐层推进,沉郁顿挫。诚如清
·吴乔《答万季墅诗问》讲杜甫的《吹笛》诗之谓:“……前六句皆兴,末二句方是赋,意只在‘故园愁'三字耳。”《吹笛》,“胡骑中宵”“武陵一曲”,也是用典,用刘琨马援的事来比,也是比,他却说是兴。 


1)故园愁,思乡情。
2)因笛声起兴,生发“月傍关山”“胡骑北走”“武陵南征”等画面,反复渲染归乡之切,最后定位格于“故园杨柳”,端出“乡愁”,诗思腾挪跌宕。
 

经验告诉我们起句用兴,就很美。直白了就不美。合句用比,比得好就会令读者思维延伸到句号以后很远……
一句话,起句要兴 ;合句要比。那就会出诗味。也就是说,我们写诗尽量起句用兴,合句用比哈!

 

 

赋比兴就简单说到这里,等我们学习绝句的时候再继续详谈,下面讲一下通感

二、通感

什么叫通感?

通感是一种修辞格,又叫“移觉”, 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它其实也是比喻的一种。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她的声音很甜,或者说她笑得很甜。我们都常听过到或者自己也说过,对不对?这就是通感。

“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声音和视觉,就是通感。

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理论上详细解释如下:人的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只能对事物某些特定的属性加以认识,因此在人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

人类艺术活动的“通感”实际上就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用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

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生活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

可见,通感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像你看着满园的春色,会哼起“春之歌”一样。

现实生活的文字的印记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记。例如,“摇曳的音调”、“表情冷漠”、“一弯寒月”等词语中,视觉、听觉、触觉构成了通感。

人们常用“甜美”形容歌声。“甜”本属于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人的五种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视觉与听觉。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

通感哲学基础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则,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

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总之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比如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里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来比琵琶声,是以声类声的用法。

通感还有曲喻的作用。曲喻是由一个比喻转到另一种感觉。

如 韩愈《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
“香随翠笼擎初到,色映银盘写未停。”

樱桃是红的,说它香,是视觉通于嗅觉。但樱桃并不香,这个香是从它象红花,由红花唤起的香。

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 李渔《窥词管见》七则说:“此语殊难着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也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说“境界全出”表示写出了作者的感情,即感到春意的蓬勃。

钱钟书在《通感》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通感要求的是全身心地去感知生活,或审美对象,从而捕捉到完整的艺术形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比喻
学习干货丨比喻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归纳
轮复习比喻课件(新人教)
写作古典诗歌,赋、比、兴的方法如何运用
小学语文常见修辞手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