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师说 ·曾仕强:“道”与“德”

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增长自己的学识。而现在有些人恰恰相反,把道听途说来的一些东西贩卖出去,其真实目的就是惦记着大家口袋中的钱。想必大家常常忧虑于现在社会上的“道德滑坡”等现象,好像只要能赚钱,手段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了。现在的“道”与“得”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不过二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概念。

要弄清“道”与“德”的本源,应该从《道德经》讲起,这部五千余言的道家经典就是阐述“道”与“德”的内涵。


《道德经》告诉我们,“道”无处不在,却没有形状,也没有声音,看不见,摸不着。那么,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它对于人们的生活,有哪些重要的影响?



《道德经》第一章,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必须了解,老子著述之时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现在有标点符号,那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呢?不知道。因为如果没有标点符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断句方式。一旦有了标点符号,就好像是标准化了,反而使得人的思维受到若干的限制。所以我们常常讲,语言和文字,对人类的交流是有帮助的。但是不要忘了,语言文字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我们的思考方式产生非常大的限定,这就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



人人各有其分,各尽其责,老子把它叫“道法自然”。法怎么解释呢?道法自然,是不是道去效法自然?绝对不是。如果这样解释的话,就是道之外还有一个自然,那道算什么呢?所以道法自然,意思是“道就是自然”,“法”在这里解释为“就是”,这样就没有错了。没有一个人是无师自通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叫做自然。



道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尽其本性而已。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特别写了这几句话: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这里的“德”就是得到的“得”。你有得还是无得,就看你有没有按照道去走。如果按照道去走,就有所得,就叫行道有所得。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凡事都按照自然规律来做,顺服自然,而不过多地考虑利害结果。上德之人之所以不德,就是因为他心中没有利害得失之心,凡事皆能秉持自然,顺性而为。如果过多地考虑利害,就已经失道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加剧。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如果失去道德底线,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诚信,将会是自毁前程。一定要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来实践,来改变自己的思维和习惯,然后才能慢慢上道。历史一再证明:大胜靠德。

——《道德经与罗浮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法自然(《道德经》的哲学思想)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简释:道法自然,乐得乐失
曾仕强:道德经的智慧箴言99条(二)
《道 德 经》 第 二 十 五 章《道法自然》【25】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道德經》:“道”析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